明確職業方向,業務學習沒有捷徑
周哲從小成長於法律世家,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對律師行業的興趣。大學時期,主修法學,通過深入的專業性學習,更為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個學科的魅力,也逐漸意識到身為法律人應當肩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研究生畢業後毅然決定投身這一行。
畢業後因機緣巧合進入了上海的一家主做金融法律領域類型的團隊,一直接觸金融證券相關類型的案件,同時,上海是金融中心,因此在協助辦案的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金融法律實務經驗。
周哲說律師是一個不斷實踐的行業,在法律實踐中獲得的和學校所學有很大區別:理論學習更加系統,一本書一個科目都是成體系的,而實務中獲得知識是非常瑣碎的。
做助理期間,周哲養成了碰到不懂的問題隨時求問的習慣:包括合伙人怎麼向客戶發送郵件這種細節問題。他經常要花很多精力來研究碰到的或聯想到的問題。當時沒空研究清楚的,就把這個問題列入待研究問題清單,留待空時研究解決。零散的知識多了,不斷更新隨時歸類整理。
如果有人看到他的「知識庫」一定會覺得驚訝,實際上這不過是用「結硬寨、打呆仗」的笨辦法,周哲堅信學習消化這事沒有速成,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讓你從白紙立馬變成行業專家。時間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體系。
每一個優秀律師的身上都可能發現譬如善於學習、邏輯好、勤奮、仔細、較真、善於思考和總結的這些特徵。而像周哲這樣年紀輕輕就已成為高級合伙人,很大部分得益於他在業內領域的豐富經驗。
對於自己執業經驗的分享,他說:「做好每一件你可以觸碰到的律師業務,並且在此基礎上,改變自己案件的事實條件,來設想這種情況下不一樣的結果,儘可能做好各種備案計劃。當今時代信息發達,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中的案例庫,完全可以自我不斷學習,就一類案件體系化研究,舉一反三。其實,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既是對當事人的負責,也是積累從業經驗的最好來源」。
律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青年律師的專業化進階之路正是通過在某一領域更加專業地辦理手中案件;總結別人沒有的經驗,強化其專業知識。所謂經驗的積累最重要的是從認真對待和處理每一個案件出發,腳踏實地。成功需要經驗,而經驗則來自於對每一個案件背後的刻苦鑽研。
對當事人負責,培養法商思維
在和委託人交流的過程中,周哲會耐心傾聽委託人的真實感受,儘量換位思考去判斷他們的法律訴求。學會傾聽是每個律師的必修課,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案件的關鍵點,以感同身受的心態,結合法律來給到當事人專業準確的法律意見。
對於青年律師而言,業務辦理的難點往往在釐清事實方面。畢竟,只有準確了解事實(諸如客戶行業背景、生意模式或者說賺錢邏輯、目標、痛點),聽得懂客戶的訴求,才談得上準確適用法律得出結論。
此外,周哲覺得提升商業思維對律師來說是很重要的。法律職業者的思維方式和其他行業多有不同,律師實務活動中,理性和感性往往難以平衡。有時候,律師可能會被人誤會太過理性、太過冷漠,但其實不是,作為一個法律職業者,需要凡事以「法」為出發點,不能太過感情用事導致一些先入為主或者不客觀、不理性的判斷。企業和個人之所以會存在法律意識薄弱導致的糾紛,可能還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律師這個職業的性質有時候就像企業家,如果缺少了商業思維,也會很難在這個行業長期走下去。在傳統服務過程中,當事人的利益需求和法律可行性之間往往難以匹配,如果把法律與商業理念運用到溝通過程中,既是出於維護當事人利益的考量,也會使雙方有一致的目標訴求,雙方的合作也就更融洽。
沒有百分百完美,接受遺憾,熱愛生活
周哲坦承每一個律師都有遺憾,一方面,再厲害的律師也有輸案子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國的司法環境還在完善中。作為一名有一些涉外經驗的律師,對於某些自己代理的境內案件,有時會想:如果類似案件發生在其他國家,法律評價的結果會不會不一樣。所以司法體系的不同,或者某些立法、執法制度的不夠完善,都會帶給律師很多遺憾。
沒有絕對完美的職業,做律師行業亦是,周哲律師深知懂得接受遺憾,才是真正的成長。法律不是萬能的,工作與勝負壓力在所難免,手頭同時處理著幾件事,統籌兼顧起來常令人焦慮,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與多元的興趣就變得舉足輕重。在緊張嚴肅的工作之餘,周哲律師還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私底下與普通年輕人無異,喜歡運動健身,尤其愛打羽毛球,還曾多次拿過上海市律師羽毛球比賽冠軍。
快樂不是技術活,也沒有固定套路。周哲律師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未來保持著美好的期待。正是周哲嚴謹對待每一筆經手的業務,每一項工作力求做到完美、做到極致,加上他輕鬆自在的心態,才成就他今天從青年律師到高級合伙人的華麗轉身,期待周哲律師在法律行業走的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