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街道的眼睛,城市的詩

2021-01-09 澎湃新聞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的作者之一羅伯特·文丘裡(Robert Venturi),面對著眼前,他心中充滿後現代浪漫的拉斯維加斯,這裡奪目而無序的招牌,引發了他對現代主義建築的新思考。(圖/Archdaily)

考慮到價格的變動,菜市場上仍然流行隨手寫在硬紙板上的招牌,只要標明品名和價格,就是招牌最基礎的模樣。(攝影/董琪)

如果說街道是城市的博物館,那麼街道上的招牌,或許是街道的眼睛。熱鬧的時候,冷清的時候,招牌都架在街道的一隅。自買賣之風興起,招牌靜默無聲,卻見證著街道的繁榮更迭。「酒香不怕巷子深」,背後自有酒旗招搖在外的功勞。人們接收得到招牌傳遞的信息,但卻未曾留意招牌——一座城市街道風景的完整組成。

招牌,街道的意象

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招牌,莫過於酒旗、幌子。「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描述的正是春日杭州城,人們尋旗喝梨花酒的場面。千百年後,新的招牌形式層出不窮。

《清明上河圖》局部,畫中「趙太丞家」醫館除了橫額招牌,還使用了豎牌、掛板和對聯式招牌。(圖/網際網路)

 

清末北京民俗畫家周培春繪製的老招幌,共18幅近100種,包括奶茶鋪、鞋鋪、點心鋪和影像鋪等。每日店鋪開張營業,先將招幌掛起來,閉店時再摘下來,表示停止營業。(圖/周培春《京城店鋪幌子圖》)

 

30年代的鼓樓下面,一家售賣糖果、罐頭、名茶和點心的鋪子,巨大的布招綴於竿端,打眼望去,比鼓樓上的「文武盛地」匾牌還矚目。(圖/網際網路)

商業帶動了城市的發展,也觸發了人們對城市的遐想,愈加豐富與密集的招牌營造出繁華的商業場所與熱鬧的街道氣氛,為人們提供了思考什麼是城市的契機。而當巴黎蒙馬特大道閃耀起世界上第一扇霓虹燈開始,20世紀的城市變成霓虹的顏色。霓虹招牌,成為人們心中夢幻與巔峰的大都市符號。從紐約到上海,霓虹燈用迷幻而曖昧的身姿對抗著彼時經濟的蕭條與暗流湧動的現實。

 

1926年,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家書店點起中國大陸第一個霓虹招牌。「Light,Heat,Power!」茅盾筆下的霓虹燈如光焰之猛獸,一時間佔領了上海灘最為紙醉金迷的地方。(圖/網際網路)

招牌的實用主義新浪潮

戰爭擊碎想像的泡沫,招牌迎來實用主義新浪潮。在美國,需手工製作的霓虹燈逐漸被製作方便且耐用的塑料招牌代替,霓虹在城市主流視覺文化中暗淡。

在中國大陸,公有化的改造順便統一了店鋪招牌,店鋪名變成「地名+門市部/百貨大樓/商店」等固定組合,用和牆面宣傳語相仿的字體,方方正正、工工整整繪在木板上、牆上或是被逐字刻出來立在門頭上。

西京中國國貨公司,在今南大街上。(圖/網際網路)

 

1970年西安街頭,隱約可見人群後的店招牌。(圖/網際網路)

 

1978年,陝西西安民生百貨大樓的職工集體做工間操,後牆寫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標語。(攝影/胡武功)

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街上的招牌越來越多,繪寫師傅以個人書法技「爭奇鬥豔」。長方形木板白油漆底,紅、黑油漆寫,是大多數招牌的模樣;用鐵皮鉚焊,或裝有霓虹管的,大型商店才做得起;泡沫板打底貼有機玻璃板,以及銅字招牌,都是再後來的事情了。

80年代的西大街,可以清楚看到「西大街刷子店」「西裝門市部」等店招。(圖/網際網路)

 

80年代小寨農貿市場,是日後小寨發展為熱門商業地的重要原因。(圖/網際網路)

 

80年代王府井大街的招牌,「王府井報刊集郵門市部」的紅底白字很是顯眼。「王府井理髮女部」的窗戶上,張貼著髮型時尚的女郎畫像。(圖/網際網路)

招牌,視覺霸權與賽博狂想

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符號化是招牌接下來的走向。現代主義學者讓·鮑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在集約化時代,商品將通過符號區分,因符號價值(valeur-signe)而擁有生命。數碼技術革新與前衛藝術運動並軌而行,視覺的簡化與幾何抽象最終走向如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倡導的「Less is more」,精簡直觀的LOGO開始向街道攫取視野霸權。

《商標的世界》(Logorama),曾獲得第82屆奧斯卡學院獎最佳動畫短片,短片中出現了3000多個商標。(圖/短片截圖)

但在建築師蘆原義信看來,「從宣傳大拍賣、新影片、新產品的大幅布幌子,春秋兩季的塑料櫻花、紅葉裝飾,伸到道路上的招牌等活動的臨時性物品,到君影草燈、電線桿、電線、電線桿上的招牌等道路上的障礙物和高高低低、重重疊疊的招牌,真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就連本來是功能性的美觀的交通標誌,也是令人厭煩地重來重去。」雜亂的標牌打破了城市天際線,是影響了人們對街道感知的「第二次輪廓線」。

蘆原義信認為建築物本身的外觀,是最美麗的「第一次輪廓線」,是可以被繪畫出來的美好。(圖/網際網路)

但不可否認,正是這種無序,街道的建築內外通過招牌達到巧妙的溝通與融合,並為亞洲城市確立了獨特的形象標誌。賽博朋克世界裡,密密麻麻的霓虹燈與發光二極體(LED)招牌,營造了反烏託邦故事發生的城市藍本。夜幕降臨,香港街頭的招牌是「一場兇猛的原色風暴」,釋放著無限光亮,裹挾著城市中的欲望與臆想,為都市傳說的上演營造了原生場所。

夜晚燈火通明,社會區隔顯著,科技衝擊與文化衝突猛烈的中國香港,為很多賽博朋克電影提供了創作靈感。上圖為1995年《攻殼機動隊》截圖,下為2017年《攻殼機動隊》劇照。(圖/Indiewire)

 

招牌為香港營造了重要的城市形象。(圖/攝圖網)

好招牌V.S.壞招牌

 

霓虹落為懷古的寄託,手繪則貴為匠人的傳承,街頭的招牌卻並沒有越來越好看。噴繪、吸塑、彩鋼扣板和LED燈箱,成為如今街頭招牌的主流工藝,快捷列印店美工是他們的主要製作者。一方面,我國品牌概念較落後,小本生意商家不會考慮為招牌形象擔負過多成本;另一方面,可口可樂、漢堡王等世界馳名商標已經證實,「紅配黃」確實有效。

街頭常見的招牌,帶著品牌廣告,可以為這些小本個體商戶省下一筆招牌製作費,何樂而不為。(圖/網際網路)

為了城市形象,整治招牌的「面膜工程」 新運動在全國多城市開展,但招牌統一後的結果,似乎和美化的初衷有所背離。對岸的臺灣,面容改造活動邀請設計師參與,現代設計美學深入傳統市場與街巷。

 

臺北小招牌製造所計劃,設計師馮宇為大直市場阿坤現撈魚所設計招牌,上為改造前,下為改造後。(圖/網際網路)

 

小招牌製造所設計前會根據各個街區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分析,以當地的街景文化出發選擇材質,突出各街區的店家特色。(圖/CITY YEAST)

但究竟什麼是好招牌?是樸拙的大紅醒目,還是現代設計極簡風?走一趟西安城裡的西倉鳥語蟲市場,或許民間智慧又能提供一些新想法。在這裡,流動攤販與個體經營者充分發揮了臨時招牌的無數種可能,從瓦楞紙到塑封A4紙,從塑料泡沫到KT板,從手寫到列印……貼牆上,掛樹上,綁電線桿上,插米裡,立在商品間……賣什麼,多少錢,什麼功效,自賣自誇好不生動熱鬧。野生、自主與多元,在最本土、最庶民、最傳統的地界根植髮聲。

市井西倉形形色色的招牌們,生動又生猛。(攝影/田原,耿楠楠)

在藝術史家白謙慎的著作《與古為徒和娟娟髮屋》中,「娟娟髮屋」是作者2001在重慶見到的一塊招牌。這塊招牌成為他探討「當代書寫」的案例之一,也是他眼中日常生活中人們帶有審美意識的創作。儘管不是所有招牌都如「娟娟髮屋」般幸運,但以文字為核心的招牌,伴隨其可展開從字體到工業的多種思考,包裹社會經濟和地域地景等多重背景裡,是街道與城市永存的議題。

重慶青木關路旁的娟娟髮屋,藝術史家白謙慎眼中的「當代書寫」。(圖/界面)

我們的目光回到1968年的美國內華達州,羅伯特·文丘裡(Robert Venturi)和丹尼斯·布朗(Denise Scott Brown)置身在霓虹璀璨的拉斯維加斯,他們突然意識到,主街上那些看起來複雜、多餘、裝飾性的,反現代主義的符號標牌,是赤裸裸的商業主義,但也是最真實的存在。

「Is this love or is this hate?」丹尼斯·布朗這樣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或許同樣適用今天,Less is more還是Less is bore或許都不重要,我們的城市要「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的,是接受差異的多重意義,和對矛盾詮釋的包容。臨時的、老舊的、樸拙的、靚麗的、現代的、被悉心設計的,沒被設計的......招牌,各有其在市井裡勃勃生長的意義與原因。

拉斯維加斯於1996年建立霓虹博物館,以展陳、收藏和研究這裡曾經標誌性的霓虹文化,並將展示區稱作「霓虹燈墓地」。圖為Stardust,拉斯維加大道上曾經最大的招牌。(圖/NeonMuseum)

 

2014年起,霓虹博物館在「霓虹燈墓地」戶外展示區的北邊開闢了NorthGallery,包括60多個已修復的復古霓虹燈招牌,可服務於商業等拍攝。(圖/Neon Museum)

相關焦點

  • 城市字體考現學:招牌製作指南
    與街道共舞走訪香港、臺北、澳門的老城區,招牌與建築、街道的關係十分豐富。除了門頭上的招牌,往往還會設立與建築立面垂直,兩面都有信息的招牌。這種從建築立面向外懸挑、伸展或直接落地的招牌,始終處在人的視線範圍之內。往來的人們,不用仰頭或轉頭,由近及遠,整條街道的店招都能一覽無餘,這是屬於光禿禿的水泥森林之外的另一番城市景觀。
  • 招牌統一樣式,警惕城市審美形式主義
    來源:錢江晚報據北京頭條報導,3月24日,有網友發帖稱,上海市靜安區某街道路邊店鋪被整體換成了白字黑底的門市招牌。這一整改,確實讓街道「統一形象」,但氣氛似乎凝重了許多,被網友吐槽是「墓地風格」。類似做法顯然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地方都被曝光出這種災難性的城市美學「泥石流」,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另一種形象工程,是形式主義的變異。為了提升所謂的市容市貌,就不顧實際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整齊劃一,給整條街道的門店穿上統一服飾,這顯然是不做調研的拍腦殼的決策。
  • 為了美化街道,西安統一設計門店招牌,卻遭吐槽不吉利
    現在很多城市為了提升城市形象,面對形形色色奇形怪狀的門店招牌,相關部門實行了統一規劃設計,目的是為了更加整齊劃一,增加美觀性。本來是一項城市美化的好措施,但是6月11日的時候,在陝西西安的小南門四府街的一些店鋪的統一招牌卻被吐槽"不吉利「。
  • 「城市靚起來」依法拆除違規招牌 還原城市靚麗風採
    招牌是商家的門面和形象,往日裡如果拆人招牌,肯定是不會答應的。但近日,縣城管局對東陽街商鋪垂直懸掛的外挑式廣告招牌開展集中拆除行動,卻獲得了商家的主動配合和群眾的齊聲點讚。原來,他們要拆的這些招牌是已經過了審批期限的不安全、不規範的廣告招牌。
  • 全聚德一塊手寫的招牌掛100年,以前滿大街的招牌都好有個性!
    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門口寫的是:『輕車快馬,吉祥姥姥』,這是詩。招牌聲勢漸微。大規模街道整治,新的街道裡面整齊劃一,舊的招牌全部連根剷除。招牌只能平貼於店外,不能懸於街道上,招牌的高度、方向、大小都被強制格式化。
  • 上海「殯葬風」店鋪招牌惹爭議 別讓審美缺失造成街道「毀容 」
    近日,有網友拍攝了靜安區常德路街面招牌設計,在網絡上引起了議論。隨後有自媒體發表了相關文章,引起了網民討論。其後@上海靜安 發布「關於常德路店招店牌設計引起部分網民關注議論的回覆」,對此事作出回應。回應指出,對於常德路招牌的設計引起部分網民議論,靜安區總工會對此高度重視,經現場核實了解,該區工人文化宮在外立面整治過程中,對店招店牌設計的顏色搭配考慮不夠周全。靜安區表示,誠懇接受網友意見,並責成區工人文化宮及時整改。常德路店招店牌為何引起人們如此大的爭議?被人們詬病的最大槽點是這個整齊劃一的店招店牌色彩設計令人不禁浮想聯翩。
  • 商鋪門店招牌,重在「設計」(藝壇走筆)
    在城市街道上,商鋪門店招牌是一條街道乃至一座城市的門面,自然值得精心設計,但招牌設計統一化是最佳選擇嗎?褪色的噴繪布、刻板的大字、千篇一律的簡陋排版,這樣的店面招牌曾一度布滿許多城市街道,嚴重影響市容市貌。
  • 駐馬店市城市戶外廣告和招牌設置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規範戶外廣告和招牌設置,合理利用城市空間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駐馬店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市市、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區以及實行城市化管理的其他區域。
  • 歐洲城鎮裡的招牌藝術
    在歐洲,除了城市的風光,古鎮的優美,以及各種各樣的時尚以外,還有一種風景不能說沒有被遊人關注,至少是沒有太多的遊客注意到它的精美及它帶給觀光者們的另一冊歷史的述說,它們就是造型個性化,精緻美麗的店鋪招牌。
  • 「一店一招」沒道理,商店招牌應該是一個體系
    1.傾向性立規,忽視了兩個基本點《草案》第一條(目的和依據):「為了加強戶外招牌設置管理,維護城市公共空間市容環境整潔有序,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根據《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 南市街道:區域優勢顯著的城市「南大門」
    沿著省道一路往南,南市街道的地界面貌便盡展眼前。據資料記載,南市街道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鄉風文明,人才輩出,是一代報人邵飄萍、著名兒童詩人聖野、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的故鄉。教育,可以說是南市「名片」上的鮮亮一筆。說起南市街道,不得不提的還有其紅木家具產業。
  • 都是邊境城市,為何中國城市隨處可見俄文,俄羅斯城市卻沒有中文
    旅遊算得上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劑了,雖然旅途會讓人很疲累,但是你想想你去過那麼多不同的城市,那麼多不同的國家之後,你心中的感覺是不是立馬就不一樣了,不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雖然說你可以經常在網上瀏覽你喜歡的城市的風景照片,但是那哪裡會有自己直接觀看來的好看呢,眼睛看到的風景永遠都是最美的,你們平時用手機拍照的時候應該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旅遊還是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很喜歡做的事情。
  • 誰的城市:街道上的邊緣人
    正是因為來往於城市空間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彼此陌生,導致安全和秩序成為被關注的核心問題。而伴隨著城市空間本身所形成的或顯或隱的區隔,諸多難以被社會正式秩序所控制的個人與群體,便成為被關注和懷疑的重點。在這些大都建基於主流與邊緣、正常與汙名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恐慌下,形成了一個鄧奈爾所指出的惡性循環。誰的城市?誰的街道?
  • 遊客反映:雲南香格裡拉街道招牌翻譯錯誤百出_中國網
    譯文:桂清的聲音像一個店最近,一群外地遊客到香格裡拉城區玩了一遍後,拍下了一大堆香格裡拉各類廣告招牌的圖片,並用電子郵件發給了迪慶藏族自治州旅遊局質檢所,並指出幾乎所有的廣告招牌的藏、英註解全部出錯,有的翻譯不到位,有的應該直譯的名稱變成了音譯,有的應該音譯的變成了直譯,有的名稱存在漏譯,有的招牌也許存在粘貼過程中出錯,有的就是直接翻譯出錯。
  • 招牌繪寫師這個職業究竟是新興事物還是沒落貴族?
    :在準備演示文檔的過程中,我看了一些國外的網站和文章,這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The Street Museum: Sign Painting as Art & History」,翻譯過來就是說:街道是城市的博物館,而街頭的繪寫招牌,也代表了城市的藝術和歷史。
  • 日本街鋪招牌文化是一種標誌!
    日本不同城市體驗會非常不同,大家熟悉的東京時尚商業,北海道適合冬天去,衝繩偏自然淳樸,如果是第一次去日本,更推薦經典的關西線大阪-京都-奈良,對於日本的喜歡,一開始是因為唐宋文化的延續,再就是日本對這段歷史文化的尊重。
  • 縫出城市治理的「勻細線腳」,西渡街道這樣「施針」
    西渡街道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立足人民美好的願景,依靠人民的力量,讓人民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同時有了更真切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沿浦路閘園路滬杭公路扶港路沿江路渡口公園綠林公園,城市的詩與遠方
  • 金招牌!惠州第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讀創/深圳商報駐惠州記者 戴廣軍 實習生 葉群11月20日上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也正式公布,惠州市、龍門縣、博羅縣順利通過複查,保留榮譽稱號。這也意味著,惠州第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博羅縣、龍門縣第二次蟬聯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桂冠。這既是全市人民的一大喜事,也是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一大盛事。全國文明城市是我國目前含金量最高的城市綜合性榮譽,是最具價值的「黃金招牌」。這個稱號也凝聚了近500萬惠州人民的辛勤勞動和不懈付出。惠州對文明的追求矢志不渝,在共同追夢的徵程上,每一個腳印都被時間錄下。
  • 金牧場丨城市裡的詩和遠方
    城市裡的詩和遠方蘭州市五十四中初一十二班 李淑媛推開窗,見幢幢樓房如群蟻排衙,落舍於城市。我們習慣了奔波在大街小巷,常會忙得沒有時間抒胸臆,忙得忘了停下腳步眺望遠方,抑或在忙碌中擠出一絲閒暇,想起幾個乾癟的詞,慰藉一下靈魂深處的詩和遠方。
  • 加拿大"中國城"通過法案 強制招牌加英文或法文
    海外網6月6日曾報導,加拿大多倫多一家華人超市營業員因不懂英語遭辱罵 「滾回中國」,近日,這個國家的一個「中國城」又通過一條法令,限制店鋪的純中文招牌。 中國僑網6月9日援引加拿大《星島日報》報導,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Richmond)議會當地時間5日晚通過決議,對「店鋪招牌規管條例」作出修改,要求招牌內容應包含加拿大官方語言英語或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