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
正值秋冬,衣物穿得越發多了,可能有部分寶寶會因行動不便阻礙了爬行練習。去年這個時候,17正是練習爬行的月齡,老家的天氣四季分明,一到這個季節就會溫度驟降。
17被姥姥、姥爺包得像個小粽子,翻身都困難,更別提訓練爬行了。 整整一個月,17的大運動發展,沒見任何長進。
因此,說服老爸老媽同我形成一致的育兒理念,變成了當務之急。
濤哥家的二寶跳跳正巧比17大13個月,學爬的時間段與17大致相同,都在秋冬天。濤哥說:
「大寶很自然就學會了爬行,二寶學爬時老人家捨不得開空調,自己工作忙也就疏忽了,但現在兩個孩子差距明顯。」
別的家庭都是老二比老大精明活躍,但濤哥家的正好相反。有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記憶,濤哥帶大寶在床上玩耍,大寶那時剛學會爬,到了床邊自己先看了看,然後轉個身小PP朝外,直接順著濤哥的腿扒拉下床去。
二寶不會爬直接學走,和哥哥比起來空間概念較差,掉床的次數多,身體協調性也不好,跟哥哥同齡(20個月)時,還不會爬高上低。
不過這有一個優點,跳跳顯得更「文靜」一點,家人帶起來也比大寶輕鬆。
①四肢的力量有差距
會爬的寶寶四肢更有力氣,學攀爬也更快更麻利。這是因為寶寶在爬行時,必須要用雙臂撐起身體,並協調四肢前後挪動。
爬行的動作可以提升肌肉張力和關節韌帶的鬆緊度,寶寶的肩膀和髖關節會在行進中承受重力得到鍛鍊。
因此,直接跳過爬行學走路的寶寶,可能會出現肌肉張力較低的情況,寶寶學攀爬也較慢。
②身體協調能力有區別
對於寶寶來說,學爬並不簡單。需要身體動作協調一致、方向對稱,在掌握平衡的前提下,同時運用四肢才能保證身體順暢移動。
在學會爬行的後期,寶寶還可以越過阻礙在路線中的枕頭、斜坡等障礙物,身體的協調性進一步提升。
其實,寶寶學走路、登高上低等大動作發展,除了需要力量支撐,對身體的平衡感、動作的協調搭配都有很高的要求。
不會爬行寶寶協調性較差,在後期的大運動訓練時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也更容易摔跤。
③動作、視覺、空間概念等整合運用
堂姐家的孩子妞妞也是未爬先走,在去她家做客時,妞妞把玩在手中的小球滾落到了餐椅下方。
大家都讓妞妞撿起來,可我發現一歲半的妞妞無法準確地判斷出撿球的方式(需要蹲下身,鑽進餐椅下,再拿到小球),更喜歡向家人求助。
爬行的遊戲可以讓寶寶得到全方位的空間概念提升。
比如孩子通過爬行追逐滾動的小球,要先達成視覺追視、大腦判斷出身體前進的方向,同時協調動作行進,並判斷出自身與小球的距離,最終追上小球。
因此,會爬的寶寶有更強的空間概念,大腦迅速整合視覺、前庭覺和肢體動作等方面,判斷力也準確,寶寶「更聰明」。
1)樹立正確意識
學會爬行有很多好處,但寶寶學爬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一旦掌握了走路這種更為便捷的移動方式,小傢伙們就不會再情願採用爬行。
家人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意識,積極的鍛鍊和指引寶寶,才能讓孩子得到完善的發育,激發更大潛能。
2)提供舒適的環境
秋冬天氣寒冷,寶寶穿的多,四肢伸展不開,自己也不肯練習。
如果家裡的溫度比較低,不妨打開家中暖氣或空調(開空調要保證空氣溼度適宜並經常開窗通風),讓寶寶穿的輕薄些,行動起來也更加方便。
3)正確的引導和練習
首先讓寶寶保持趴臥的姿勢,可以拿玩具在前方逗引,鼓勵寶寶主動去抓。爸爸媽媽也可以加以輔助,一人在前方牽著寶寶的右手,一人在後面輕推寶寶的左腳,以此類推,左右協調前進。
如果是一個人訓練寶寶爬行,也可以在後方輕輕地握住寶寶的小腿部,或者雙手抵住小腳,讓寶寶的雙腿更有推力,助力前行。
訓練寶寶爬行,重點就是要培養寶寶產生向前的興趣。
每個寶寶都是特殊的,大運動發展順序以及學會技能的具體時間都不盡相同。
確實也有部分寶寶始終沒法學會爬行,直接跨越到了走路練習。因此,會不會爬,看起來也不是道必選題,但也絕沒有表面上的那麼簡單。
為寶寶提供合適的條件,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鍛鍊,各項能力協調發展更聰明,既是家人們的希望,也是家人們的職責。
今日話題:各位家人,您家寶寶是未爬先走嗎?在學習爬行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趣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職場媽媽育兒路,一位學習型的90後職場媽媽,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孕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