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戴「黑口罩」上課的學生嗎?
寧波有這樣一則新聞:有個孩子上課愛插話,老師忍無可忍,對著孩子一頓教訓:「成績好有什麼用,班級氛圍都被你破壞掉了,明天戴個口罩來!」
孩子恐於老師的威嚴,第二天就真得戴著口罩上課了。
這種情形還不是個例,城區其他一些中小學都會採取類似的課堂管理紀律,王女士回憶起孩子第一次買口罩的情景。
」媽媽,家裡有口罩嗎,明天我要戴它上學!」
那天傍晚,孩子放學回家,突然提出這個奇怪的要求。
「為什麼?生病了嗎?」
我很納悶地問,還順手摸了摸他額頭,沒有發燒症狀。
「不是,是老師嫌我吵,影響其他同學。」
兒子的回答讓我愣了一下。
原來兒子因為老師講課幽默搞笑,不小心笑出了聲,引來全班孩子一起鬨堂大笑。
王女士覺得不至於這麼嚴重,可還是擔心孩子受老師批評,特意帶孩子選了個低調的黑色。
不知什麼時候起,戴口罩的孩子越來越多,還成了一種流行。
家長很是憤懣,特地向記者求助:「插話肯定是不對的,但是老師這種做法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也太傷孩子自尊心了。」
這種孩子因插話被傷害的情況可不僅僅發生在學校,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也一樣會遇到。
「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經常被罵的那句話嗎?
那時的我們總是被這句話傷害,黯然走開,受到滿滿的挫敗感。
時過境遷,當孩子長大了,我們卻重蹈覆轍,把這句話又殘忍地復刻在孩子身上。
看似脫口而出的一句訓斥,誰知竟深植於孩子心中,漸漸生出了毒素。
網友a說:小時候偶爾插嘴大人的談話,長輩們通常會一臉嫌惡地說「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次數多了;
即使有時候聽到許多新鮮事滿腹狐疑也默默地在一邊不敢提問了。
感覺自己內向的性格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
有句話說:「從前有一種禮貌是:不要打斷別人講話。可有些人在遵循這種原則的過程中,不慎失去了開口的機會,甚至喪失了溝通的能力。」
《少年說天下》節目中一位小朋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聚會上,大人都在商討去哪旅遊,毛毛很激動地說:「我們去太空旅行吧」,他剛想討論,媽媽很嚴厲地說「你懂什麼啊,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剝奪孩子的發言權,沒有幫孩子激活探索太空的欲望,也沒有保護孩子特有的純真,就是對孩子的一次「暴擊」。
當我們以「孩子懂什麼」為由,在幼時剝奪了孩子的發言權,卻又在孩子成年後抱怨他沒有主見,這樣真是為難了孩子。
究其根,大人根本沒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對象對待。
只有給予孩子充分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心智才會健康成長。
仔細想想,孩子是真得有意打斷別人講話嗎?
也許我們真冤枉了他;
可這往往是孩子無意的行為。
一般情況下,孩子插話通常有下面幾種原因:
一、求關注、求參與
課堂上,老師正在給全班同學講解一道數學題,小健立刻開始搶話,」老師,這個是這樣做的……「
故事演講中,一個小朋友在臺上還沒講完,小健就高高舉起手說:」老師,這次輪到我了。「 結果,本來安排好的同學不高興,跟他爭吵了起來。
其實,這類孩子只是太急於展現自己或者想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只能以這種最笨拙方式,直接打斷別人來達到訴求。
二、求幫助
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銀獎的繪本《愛打岔的小雞》,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插話王」。
小紅雞在爸爸給她講睡前故事時,每當講到最關鍵之處,小紅雞總是煞風景的」打岔「劇透」,故事只能戛然而止,爸爸為此總是很無奈。
例如:爸爸講到《小紅帽的故事》;
「小紅帽路過了那條位於森林深處的小路。她遇見了一個跟她打招呼的大灰狼,此時……「
小紅雞立即打岔道:「他是只大灰狼,千萬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其實,小紅雞並不是在爸爸面前耍小聰明,她只是迫切地想央求爸爸和自己一起在主人公遭遇危險的時候適時將他們救下,她是一個特別勇敢、仗義的好孩子。
三、心理焦慮
心理諮詢專家馬健文表示:有的孩子過分關注自我內心的感受,誤以為周圍的人都在對自己指手畫腳、品頭論足,因此產生不良的心理焦慮,導致他們用不斷在與他人交談中打斷別人來自我防禦。
插話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因為年齡小,溝通規則不明晰,或者焦慮下的自我防禦機制,都會使孩子無意識地違反了溝通規則,這並非孩子的錯。
如果家長意識不到這點,不能讀懂孩子的心,反而一味指責、批評,甚至用「黑口罩」這種極端方式禁言;
這樣的簡單粗暴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預知的傷害與影響。
我們並不是鼓勵孩子插話,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插話可以,但「過度插話」,隨意幹擾別人的行為都是不應該、不禮貌的。
遇到孩子插話的問題,首先父母應該先冷靜處理,仔細想想這背後的真正需求是什麼,調整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一種與人談話的好習慣。
不要當面指責
對於表現欲旺盛的孩子,不要當面批評,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在《爸爸去哪兒》中,劉燁在向村民打聽地址時,諾一在旁邊不停插嘴問爸爸要不要吃東西,打斷劉燁跟村民的講話。
當時的劉燁很生氣,但並沒有說什麼,直到事後,劉燁蹲下來嚴肅地對他說:「爸爸在跟別人的講話的時候,不要一直打斷,這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知道嗎?」
製造討論機會
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製造一些可以參與討論的機會,讓孩子自主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可以改善親子關係,又可以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
尋求替代
如果一些談話,確實不允許孩子參與,可以跟孩子約法三章,並告知大約時間,如「媽媽要跟同事說點事,那麼你先看書,看完之後來找媽媽」。
或者暫時可以讓孩子把想說在紙上」寫「出來。
學會傾聽
教育孩子要學會傾聽,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儘量給予別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才是彼此尊重。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越來越頑劣,而是我們對孩子失去了信心與耐心,造成了我們對孩子的誤解與錯誤的教育方式。
教育與跟「黑口罩」無關,而是跟我們的用心與耐心有關。
只有當大人充當一個引路人,教會孩子與人溝通的技巧,又能平等友善地與他相處,這樣「黑口罩」才會消失,每個人才會露出燦爛的笑容 。
拇指兒媽媽
專研科學育兒多年的90後辣媽;
白天縱橫職場,晚上回家奶娃,
咱們一起聊聊婚姻、親子、教育那些事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