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洪市瞿河鎮中皇村一處荒蕪的山溝,坐落著一座軍工廠遺址——3536工廠舊址,其佔地近五百畝,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宿舍、食堂、車間、醫院、學校……整個廠區已閒置多年,但與周邊的鄉村圖景相比依然形成強烈反差。3536廠早已完成它的使命,喧囂亦歸於平靜,但作為三線建設中的川中奇蹟,它於很多人而言,仍具有強大持久的吸引力。
進入冬季以來,中皇村成為了遂寧及周邊地區遊客的熱門打卡地。因為這裡的菊花,更因為這裡的3536軍工廠舊址。
依託3536廠舊址,該地以三線文化旅遊為主題,打造集三線紅色文化展示、軍事拓展訓練、紅色文化研學、特色休閒購物、康養度假、餐飲住宿、商務接待等業態和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文化旅遊小鎮。
▲3536工廠舊址遊客絡繹不絕。
從舊址中可窺一座繁華的小城
近日,記者來到3536軍工廠舊址外,跨過一個標誌性的廠區大門就正式進入到了廠區。
右邊就是工廠當年的理髮室,建於上世紀80年代,為全廠近五千名職工家屬服務。「80年代,著名軍旅畫家敬庭堯曾經回鄉省親,為3536工廠理髮室畫過一幅長發美少女的畫。」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理事鄧龍介紹說。
左邊是3536軍裝體驗館,裡邊展示的是3536工廠曾經生產的65式軍裝。65式軍服是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後中央軍委批准裝備的制式軍裝。從1965年到1985年整整實行了20年,是我軍歷史上裝備時間最長的制式服裝,也是我軍最簡單、最具官兵平等特色的軍服,也是收藏界喜愛的軍旅收藏品之一。
再往前走,就進入到了菊谷。當年,工廠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貧乏,工廠非常重視職工業餘文化生活,號召全廠職工種植菊花,美化生活。於是,家家戶戶陽臺上栽種著各種菊花,每年廠裡舉辦菊花展比賽,獲勝者將代表工廠去射洪參加菊花展。這樣就形成了幾十年的種植菊花的傳統習慣,一直傳承到現在。
不一會兒,就進入了3536廠的生產區。一排低矮的瓦房映入眼帘,這是當年工廠的第二食堂。1967年,在建廠第二年,為解決生產一線職工就近就餐問題,工廠在此建第二職工食堂,緩解了第一食堂職工就餐擁擠現象,適應工廠發展需要。
接下來就是工廠的三車間,其主要是陸海空軍常服的生產縫紉車間。再往前走,拐一個彎就是工廠遊泳池。經過遊泳池,便來到四車間大門口,裡面是大工房,外面是小工房,這個車間也是生產陸海空軍常服的縫紉車間。
一路向前,便是五車間和六車間。五車間,生產毛料軍服,曾經風靡川中的馬褲呢就在此誕生。六車間主要生產棉服、棉大衣和四斤半軍棉被。
踩著落葉鋪滿的水泥路,依次是工廠小車班、招待所和辦公樓。
工廠第一食堂改建成了如今的三線建設博物館。該館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面對國際緊張局勢,黨中央和毛主席決策三線建設的全過程,從國家大三線講到西南三線建設和四川三線,最後具體講述了射洪三線建設。
走出該館,旁邊是當年的廠工會,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主要為豐富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含職工書畫展覽、圖書閱覽、舞廳、廣播電視中心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3536廠的冰糕房。冰糕房建於上世紀80年代,工廠引進冷飲生產設備,主打產品有雪糕、冰激凌、汽水、冰水等冷飲產品,增加了職工家屬的消夏福利待遇。當年射洪第一支雪糕就是在這裡生產出來的。
再往前走是當年的工廠家屬區。1966年11月,3536廠籌建處進駐三皇寺,吃住在寺廟裡,做建廠前的三通一平工作。國家建工部一局103建築公司進駐,承建工廠生產廠房及生活設施。該建築公司在建設廠房、家屬區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還建造了三皇寺第13、14、15棟家屬區,該公司的設計施工人員在第15棟樓辦公。
順著一條彎曲的石梯走下去,還有工人俱樂部、醫院和學校……與周邊的鄉村相比,3536廠區曾經儼然就是一座繁華的小城。
▲3536工廠舊址一角。(資料圖)
艱苦曲折的奮鬥是曾經的榮耀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下,我國開展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將重大工業由東向西轉移,這就是有名的「三線建設」。
出於備戰的需要,解放軍總後勤部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五個縣域,建設軍隊後勤保障的生產片區,川中腹地的射洪受到了青睞。「一是射洪地處成都平原邊緣、川中腹地,境內多淺山區,便於隱蔽,也方便保障成都軍區後勤物資供應。二是襄成鐵路(後改為襄渝鐵路)即將開工建設,生產、建設所需物資運輸便捷。三是射洪物產豐富,能保障三線職工的生活物資供應。」鄧龍介紹說。
1966年,射洪開啟了現代工業建設的步伐,從此告別了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社會現狀。國家在射洪安排三線基建項目達20多個,其中,解放軍總後勤部所建的三廠(3533廠、3536廠、3537廠)和柳樹區國家棉花倉庫(312庫)以及東風電站、棉紡織廠等6個重點項目,投資額達800多萬元。
1966年11月某日,一支神秘的隊伍分乘兩輛卡車,從成都3508工廠出發,向位於川中射洪境內的大山裡開去。
汽車沿著崎嶇的山路顛簸了一天,也沒有到達目的地。這支隊伍由籌建處主任唐保德(老廠長)帶領,車上載有56人和一些器材,去大山深處執行籌建3536軍工廠的重任。把生活初步安排好後,一行人就集中力量抓路、水、電「三通」。籌建處的同志們會同當地民工,遇山開路,逢水架橋,日夜奮戰,當年11月份,修建了從廠區至縣公路全長3.288公裡的公路。1967年4月8日,又架起了從工廠至太乙區全長5公裡的輸電線路。7月中旬,請鑽井隊打出了日出水量達700噸的第一口深水井。為了早日實現水、電、路的「三通」,籌建處的同志們付出了許多心血,灑下許多汗水。路通了,電通了,水有了,基礎工程突飛猛進,一天一個模樣,工地上處處洋溢著勝利的喜悅。
那時,籌建工作繁雜,任務重、時間緊、人員少。所以大家總是用革命加拼命的勁頭,爭時間、搶進度,把工作抓得很緊,全工地呈現出一派「幹群一心,大幹快上,艱苦創業,建設三線」的喜人景象。
1968年,3536工廠正式投產。
▲3536工廠舊址大門。
綜合型文化旅遊小鎮呼之欲出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三線企業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產成本高、信息不暢等制約因素,國家對三線企業實施調整改造和戰略轉移,一部分三線廠開始向城市搬遷。之後,除重要的尖端科研基地外,其它大部分三線軍工企業外遷、轉產,遺留下許多工業建築及配套設施。
1993年,3536廠開始戰略轉移,遷往綿陽市,1998年全部撤離。此後,這裡人去樓空,蒼臺露冷。
2018年底,瞿河鎮成功引進四川彩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來此發展香菊產業。彩皇公司主要從事生態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和農業觀光旅遊等項目。該公司進駐3536廠後,依託原3536三線軍工廠舊址遺存的廠房建築,結合廠區周邊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香菊、金絲皇菊、桂菊等菊花種植、深加工和農業觀光旅遊,深入發掘和利用3536廠的三線文化,努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線文化特色小鎮。
▲身著昔日廠服的遊客。
據悉,目前四川省利用三線遺址開發旅遊產業的單位已有數家,有顯著開發成就的有大邑縣霧山農場、攀枝花三線博物館、梓潼縣兩彈城等項目。各地利用三線軍工遺址開發旅遊活動的大約有50家,多數已取得成效。但是,獨具特色、品位突出、影響力大,躋身國家4A、5A級的旅遊小鎮(景區)卻寥寥無幾。
3536項目因地制宜,對修復後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提升,布局「一心一谷六區」,配套相應的服務設施,全面提升項目場地的綜合效益,打造綜合型文化旅遊、休閒度假區,構建複合型全民國防教育、黨員幹部教育培訓、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依據3536廠現有資源,項目建設策劃分為「一心一谷六區」。「一心」即遊客服務中心,包括遊客服務大廳、停車場、購物中心、休閒長廊、安保設施。
「一谷」即菊花谷,包括菊文化博物館、菊文化景觀等。
「六區」包括三線文化展示區:三線文化博物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品車間、沿街三線文化展示欄;軍事拓展訓練區: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三線戰備指揮所、武器裝備展示、軍事拓展訓練、軍事主題文化電影公社、軍事體育競技項目;軍旅綜合商貿區:軍裝博物館、軍旅主題酒店、軍旅迷彩風婚慶服務中心、軍旅休閒購物街、軍旅特色賓館(將軍賓館、青年客棧);親子遊樂服務區:遊泳館、彩虹玻璃滑道及其他親子互動項目;文化創意創作區:中國菊香書畫院、書畫家村、陶藝體驗館、文創園、紅色大舞臺;軍工康養度假區:理療中心、家庭公寓、休閒娛樂項目。
該項目以三線文化旅遊為主題,以菊花觀品賞為依託,打造集三線紅色文化展示、軍事拓展訓練、紅色文化研學、特色休閒購物、康養度假、餐飲住宿、商務接待等業態和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文化旅遊小鎮。
「3536項目在遂寧市及周邊地區,具有其獨特性和稀缺性。可以說,本項目建成後將填補遂寧市缺乏紅色旅遊小鎮的空白,成為遂寧工業旅遊的新亮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是遂寧市乃至四川省獨樹一幟的文化旅遊創意新名片。」四川彩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寶紅說。
來源:全媒體記者 王錫剛/文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