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5:48:00來源:北國網
近年來,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堅持紅色引領發展,把紅色資源保護挖掘和紅色旅遊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致力做好紅色旅遊「大文章」,以紅色為主基調的鄉村旅遊已具雛形,紅色小鎮正加快崛起,經濟社會發展日益活躍。
革命遺址星羅棋布,紅色旅遊 「基礎牢」。湯家匯鎮是金寨縣乃至皖西最早爆發革命的地方,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六安市境內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所在地,這裡曾是豫東南、皖西北道委和道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境內遺蹟遺存眾多,現有革命遺址遺蹟61處之多,其國保單位4處、省保單位11處、市保單位2處、縣保單位26處。該鎮紅色古色相互映襯,大多古建築都成為了紅色遺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距今300多年的國家級古村落鬥林李家老灣,其中一個村莊有25人參加紅軍,被譽為「紅軍村」;大木山劉氏祠成為戰時紅軍醫院;胡氏祠至今還吸引著開國大將徐海東後人及北京開國元勳文化促進會的關注,並投資建設紅二十五軍紀念廣場。
入選首批紅色小鎮,紅色旅遊「潛力大」。2014年,湯家匯鎮成為安徽省首批紅色小鎮,這裡紅色革命政權機構設置早、部門全、運轉時間長,有完整的紅色政權道委、道區蘇維埃乃至縣、區、鄉、村五級蘇維埃政府的縱向體系,還有政治保衛局、工會、婦聯、少共委、赤色郵局、槍械局、印刷廠、醫院、報社等部門組成的橫向體系,堪稱一座完整的「蘇維埃城」。近年來,湯家匯鎮把紅色文化旅遊作為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大各項投入,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先後投入資金1.1億元,拆除國保單位周邊3000平方米的危舊房,對列寧小學等30餘處瀕危的革命遺址進行了搶救維護。對具有家族祠堂和革命遺址「雙重」身份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專人管理、依法管護」的工作機制。對接善寺、徐氏祠、姚氏祠、易氏祠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布展。新建遊客接待中心,將湯家匯遺蹟最多的古街命名為「紅軍街」,實施立面改造、路網提升、生態廣場、親水畫廊、攔水壩等景觀提升工程,紅色小鎮開發利用條件逐步完善。
黨委政府傾力打造,紅色旅遊「底氣足」。擦亮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將紅軍街革命遺址群作為縣委黨校現場教學點,免費對外開放,每年有省、市、縣委黨校學員和外地旅客10餘萬人參觀瞻仰,接受紅色文化教育。該鎮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系統性的搜集民間故事,組織專人編寫了5本14萬字的湯家匯紅色文化叢書,傳承歷史經典、弘揚老區精神:編纂發行全市第一部名鎮志——《湯家匯鎮志》,拍攝一部湯家匯鎮紅色文化宣傳片,用紅色歷史啟迪後人;成立「金剛之聲」民間文化協會,把地方文化發掘起來,把社會力量凝聚起來;新建以「重走紅軍路」為主題的紅軍步道35公裡,讓人們在體驗中追憶歷史、激發鬥志、拼搏奮進。
全鎮氛圍濃厚熱烈,紅色旅遊「前景好」。緊抓省、市、縣把湯家匯鎮列為「十三五」期間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的重點鄉鎮,以及金寨縣在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三年行動方案中把湯家匯創建「全國紅色特色小鎮」列為工作重點、把境內重點紅色文物保護單位和紅軍街革命遺址群納入以金寨紅軍廣場為核心的紅色旅遊5A景區創建內容的良好機遇,緊緊圍繞「紅色」主題,充分挖掘開發一批獨具特色的地方土特產品、紅色旅遊產品、紅色紀念品等涉旅產業,在傳承與發展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舉辦「重走紅軍路」登山活動,著力打造「長街宴」紅色旅遊品牌;在沿河濱水走廊繪製紅軍戰鬥場景,讓遊客駐足瞻仰,感受烽火歲月;建設紅二十五軍紀念廣場,建成紅軍街遊客休閒廣場,引資建設紅日劇院,提升整體紅色旅遊水平;引進城市連鎖酒店和碧湖山莊賓館,旅遊接待能力不斷增強。一個金寨縣全域旅遊大產業上的紅色「珍珠」正躍然而出。(姜綿紅)
編輯: 蘇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