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老魚,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溝裡,媳婦背到炕上,出啦啦吃麵,吃麵想著他娘,他娘變了個屎殼郎,碰了南牆碰北牆。""
"二十一世紀初,你仍然可以在北京的大廳裡聽到一位老人在唱這首歌,上面寫著:如今,他已年事已高,滿臉皺紋,但唱起這首歌來,卻仿佛是個孩子,那樣寧靜,那樣稚嫩,眼神裡似乎還帶著幾十年前的電影,把我們拉回那個兵荒蠻的年代。
臧克家1905年出生,籍貫山東濰坊臧家莊。聽說這地名也大概知道,臧家在當地頗有名氣。臧家為地主家庭,積蓄頗多。一個家庭,尤其是一個家庭,還特別愛讀書,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清朝的進士,自然在國學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因此,臧家也算是書香門第。
臧克家的父親和爺爺都非常喜愛詩歌,尤其是詩歌朗誦。爺爺平時沉默寡言,一本正經,但一讀到詩中,就像變成了一個人,變得熱情,生動,有活力。但臧克家受祖父的影響,也便愛上了詩歌,很早就把唐宋名篇背下來了。
到了一九一三年前後,臧克家才進了私塾,幾年下來,臧克家不但寫詩,而且背古文,如著名的滕王閣序、陋室銘等,都在臧克家背誦的範圍內。
臧克家於1923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院,並在繼續熟讀古詩的同時,又開始研究新詩。但是多年來他精研古詩經典,初一接觸新詩,卻頗有迷惑不解,對韻法、音節、長句等都難拾而成新式詩意表達。
到了1930年,臧克家考入山東青島大學,他的新詩事業才正式展開。
1930年,即伯樂之年,即聞一多之年,其新詩《死水》以其新穎的音韻、詭異的美感和強烈的愛國熱情,受到廣泛讚譽,成為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而且那時在新詩創作中不甚解解的臧克家,聽聞有一個多人在青島大學教書,便報考了青島大學。但是臧克家是個偏執狂,特別是在數學上「一點都不懂」。這一年青島大學的考題,數學題方面就很難,臧克家連做都沒做,直接交白卷。而且在國學語文的題目上,他也只寫了28個字:
生命永遠追逐著幻光,可是誰把它當作幻光來看,誰就沉淪於無底的苦海。
但是,這28個字,就是那一刻,讓聞一多看了一眼。聞一多以自己的名譽打出包票,說學生很有才,青島大學不會丟。於是,青島大學就這樣迎來了臧克家的加入。
進了青島大學以後,臧克家和聞一多很快就和睦相處了,聞一多既是臧克家的前輩,也是臧克家的知己,兩人在新詩上刀劍相交,互相學習,慢慢地在論辯和交談中,兩人的詩歌水平都有所提高。
臧克家晚年過世後,他在散文和詩歌方面奮力拼搏,先後完成了詩集《神女》、《土之歌》等,並在聞一多不幸過世時,還專著《聞一多先生的言談舉止》,以警醒當時的青年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臧克家一生中最有影響的兩位人物,一位是他的祖父,把他帶進了詩界,一位是聞一多,為他解決了不少新詩創作中的困惑和煩惱。最後終於能安享晚年,在弄堂裡聽到他如文首般唱出裡邊的曲調。但是到了2004年時,臧克家最終病逝,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