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年會上,與會者熱議傳媒業發展方向
論趨勢
「希望通過交流研討,進一步明晰新時代我國傳媒業發展的方向與趨勢。」11月16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開幕式舉行前,一位新聞從業者的話,也是當天來自全國各地400餘位傳媒行業嘉賓共同的心聲。
當天,在中國傳媒年會上,與會者分享著智慧,激蕩著思想。我國傳媒行業發展面臨著哪些挑戰?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從他們的觀點中,我們或許能一探究竟。
□本報記者吳浩吳憂
看挑戰
十年一個巨變 怎麼服務讀者需要不斷探索
「5G來了,VR會發生什麼?」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的設問很有代入感。「2G的時候是門戶網站,3G的時候是社交媒體,4G的時候是短視頻和直播,5G同樣會產生新的業界形態。」張洪忠說,具體是哪種形態現在還不確定,但可以預見的是VR產業發展和相關應用的普及。
仿佛是一種印證,在前不久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也曾傳出VR版本微信將要研發的新聞。「5G是我們整個VR的通路。再好的汽車,沒有高速公路也開不起來。我們現在4G的網速,是拉不動VR的。」張洪忠認為,5G就會解決這個問題。5G將在2019年開始商用,2020年全國普遍推廣。「所以,VR技術就是我們正面臨的新的傳媒業發展節點。這就是挑戰。」他說,5G道路修通了,還有三個要素需要傳媒行業去挑戰:第一是硬體,第二是內容,第三是商業模式。
「我們這代編輯人遇到的變化,是前面那麼多代編輯人沒有遇到過的,我們面臨十年一個巨變,這個巨變簡直快得不得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白立華直言,一切都源於技術變化快。「我們怎麼服務讀者,怎麼能產生經濟效益,這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也是當下傳媒業面臨的挑戰。」白立華認為,如果把原來紙書的生產定義為一條省道,而媒體做線上服務時,是在邊上修一條高速公路,要進行平滑的轉移,「如果不儘快把原來紙書的讀者轉移到線上,進而產生服務和盈利的話,這些原來的忠實讀者都會被市場化的後浪『捲走』。」
新媒體衝擊下,電視媒體也迎來了挑戰。北京電視臺副總編李嶺濤認為,「主要的挑戰是受眾越來越年輕,我們卻越來越老。」李嶺濤說,當下的挑戰,第一就是要適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內容上進行引導,用正能量的內容來引導他們,之後還要打造更加有利於參與、互動和共享的渠道。
謀對策
保持不斷的創新 智能化是下一個要攀升的高度
「傳媒業發展形勢非常好,在黨中央融合發展政策的支持下,現在各方面發展很快,幾種業態共同發展,只是融合程度還不同,融合道路依然艱巨。」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認為,共同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未來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抓改革和落實上下力氣,確保問題發現一個、改革一個、解決一個。
「要瞄準傳媒科技發展的前沿,做好技術開發應用,讓技術更好地服務促進媒體發展。」柳斌杰說,媒體的技術前沿就是由數位化走向智能化,智能化是下一個要攀升的高度。「同時,還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中國聲音,努力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國際一流新型媒體。」柳斌杰建議,新聞媒體要不斷鍛鍊隊伍,不斷掌握新技術、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要把國內的媒體整體提高到高質量的發展水平。
「自2017年1月中宣部召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以來,全國傳媒業以建設『中央廚房』為基礎工程,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對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進行周密部署,兩年來取得重大成果。」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說,新時代為傳媒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我們要抓機遇、促融合、求發展。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15字使命任務。抓住5G機遇,不斷完善網際網路傳播格局,加快融合發展。加強媒體相互間的學習交流,推動傳媒業的變革與進步。」
「我們還是認為內容為王。」赫斯特集團中國區總裁、亞太投資委員會委員汪曉洪表示,無論如何內容都是最主要的,只是呈現的方式、平臺和渠道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保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變革,讓內容保持高質量,才能夠更好地引領市場。」汪曉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