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洞察用戶口味、布局精品短劇、實驗互動技術、樹立垂直品牌——馬中駿一系列對影視市場未來的趨勢判斷,更是慈文傳媒與行業對話後最可貴的思考。
文 | 黎河
「不要為平臺而做電影,做劇。要為觀眾,為受眾,為老百姓做劇。」一場論壇上,慈文傳媒創始人、首席內容官馬中駿的發言擲地有聲:「心裡想著老百姓,讓老百姓甘願買票進來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十天,馬中駿連續出席了第八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2020長三角影視劇創作峰會和首屆電視製片大會暨第三屆影視基地峰會。正在從疫情中努力走出來的影視行業,也在更多這樣的對話中探尋自身的價值和未來的機會。在時代的浪潮中,以馬中駿和慈文傳媒為代表的影視人和影視公司能做什麼?又應該做什麼?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專訪到馬中駿,邀請分享了關於行業格局、價值立場以及具體實踐等方面的思考。
「打動人就是好的市場化」
在劇集創作上,網際網路時代的市場趨向是什麼?
「一個是小年輕,年輕人的喜好正逐漸影響全年齡段的選擇;第二小是短劇集在未來會形成井噴效應。」——馬中駿總結的「兩小」一下從用戶和內容層面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影視行業在頻繁地經歷自身調整、重新洗牌。在行業調整期的2019年,慈文傳媒引入江西出版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華章投資集團作為公司控股股東,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為實際控制人。股權上的調整,更強化了慈文傳媒要以內容產業為核心的決心,而且雙方對於對未來發展方向都持有共同的認知,尤其是對當前影視行業包括要拍什麼片,要準備什麼內容,未來要怎麼弄等都做到了「三觀一致」。
最大的價值公約數正在被實踐,也被證明了其力量。正如馬中駿提到的,「影視公司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繼承商業化、市場化道路,做年輕觀眾喜歡的項目;另一條腿側重於主旋律項目,主旋律的項目如何商業化,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慈文傳媒創始人馬中駿看來,不是每一種類型的主旋律作品都能有非常好的經濟效益。雖然如《我和我的家鄉》等精英化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國內優質的精英人才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在非精英化的創作中,做好既有高質量又有高效益的主旋律作品,還需要摸索。
電視劇生產的方向需要朝著提高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上去努力。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需要更深入地把握我們的價值觀和偉大瞬間的意義,通過非常平實的方法、平民化的方式進行詮釋。在馬中駿的判斷中,主旋律的創作還是用現實主義的精神,來關照現實題材當中所發生的人和事的變化,這是會打動人的。「這個打動人就是好的市場化。」
為「有感而發」而做,
適應「為觀眾」的遊戲規則
影視行業的遊戲規則是什麼?馬中駿的答案是:「心裡裝著觀眾就能贏。」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許多行業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影視行業更是頻頻經歷「至暗時刻」。電影全年票房損失預估超過300億元,電視劇很多拍攝項目被迫中止,上萬家影視公司倒下,原本就處於調整期的影視行業雪上加霜。「市場本身就有天花板,而優質資源的哄搶,又導致了成本增加。」馬中駿說。
那還有什麼路徑可以走呢?慈文傳媒選擇在「現實主義」中深耕。馬中駿認為,一是從流行的趨勢來看,現實題材是人民的剛需;二是尤其疫情以來,國內外環境發生的新變化會促使人們思考更多現實問題。「現實主義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一定是時代的呼喚。」
最新入選廣電總局重點原創網絡影視劇項目的網絡電影《疫戰》,不僅飽含著對疫情期間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們的感謝,更在關注現實、關注社會,有煙火氣的現實主義表達中踐行著自己的理念;接下來,慈文傳媒也將推出主旋律短劇《長風破浪》和《血戰松毛嶺》等。
現實主義、現實題材是業內的高頻詞,並帶來了選題、創作、藝術呈現上的新突破。慈文傳媒曾推出許多優秀的作品,不僅憑藉《花千骨》《楚喬傳》《老九門》等熱播劇,股價一路攀高,在電視劇行業名聲大噪;還在《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極速青春》《大地震》《特勤精英》中將鏡頭對準時代中的小人物,將普通人推向舞臺中央,展現他們經歷的艱難曲折喜怒哀樂,展現他們拼搏奮鬥推進發展的歷程,這些劇集都成為社會現實的生動註腳。
「我們自己所擁有的IP,是已經經過時間用戶的考驗了,如何在新的時代做好它,應該在當下的環境下來研究用戶的口味。」馬中駿認為,「只有試錯成本,才有創新機會,我們始終一定要『走綱絲』,在這塊獨立特行,創新和迎合大眾,媚俗當中走鋼絲。這個鋼絲走好了,可能出爆款。這個鋼絲走不好,你可能成為『先烈』。」
不要「為做而做」,而是為「有感而發」而做,在馬中駿看來,要為老百姓喜歡的東西下功夫,究竟為什麼要做、真正要表達什麼都需要想清楚。
把內容做好做「新」,
去找尋影視行業生命力
「我覺得我們就是新的公司。」
馬中駿很自信地表示,公司的製作人們基本都是「小朋友」了,所有正在研究和製作的都是創新類作品。「新」似乎成了慈文傳媒一系列調整變革之後,依然能適應時代的關鍵所在。
那更核心的東西是什麼?「把內容做好,這是考驗每一個影視公司基本功的東西。」在馬中駿看來,這個是根本性的,其他都是附加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一方面,國資賦能後,原有江西出版集團的積累也將會為慈文傳媒原有龐大的優質劇集IP資源庫添磚加瓦,未來可供發掘空間也充滿想像;另一方面,在泛娛樂產業裡,慈文傳媒推出的《我們的歌》《舞者》等綜藝節目都在市場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藝人經紀業務上布局也頗有成效。
也正是在這種理念下,儘管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影視行業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但慈文傳媒依然能夠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把內容做大做好,推動公司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並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疫情以來,慈文傳媒先後有《疫戰》《一片冰心在玉壺》《天涯客》《殺破狼》《婚姻的兩種猜想》《流光之城》《夏天的骨頭》等項目實現開機拍攝或已殺青;另外多個內容業務板塊也都有敏銳洞察和積極布局,充分顯示了國資賦能下的經營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此外,技術帶來了一種可能產生革命的環境,在馬中駿看來,只有同時具有人才、技術,以及幹這些事情的資源和資金,才能可能實現創新。在積極尋變下有了國營資本的入駐,慈文傳媒發展將會注入新的活力,有更加雄厚的資本。未來怎麼辦?馬中駿的思路也很清晰:「未來影視公司能夠做的,能夠還有生命力的,一定是自己做ToC。去在垂直領域裡面,獲得商業化的趨向。」
能夠看到,在一系列內容動作之下,慈文傳媒緊跟國家宣傳戰略和市場用戶需求,在融合兩者間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並且始終對新技術、新變化保持高度敏感,讓年輕、創新和責任成為公司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