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的家長覺得和孩子溝通是一件比較費力的事情,自己balaba說了一堆,孩子似乎根本沒聽進去一句話,自己該做什麼做什麼,這讓家長很抓狂,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有的家長比較急,直接就是一頓罵,但罵過之後,孩子該怎麼樣還怎麼樣,似乎找不到原因。
同事小美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寶媽,自從她生了孩子後,和我們聊天的內容全都是關於孩子的。
今天聽她說:「現在的孩子一點也不好管,年紀這麼小就把我的話當耳旁風,我說得苦口婆心,自己都快感動自己了,也沒什麼用。」另一個寶媽同事也回應道:「對呀,我家孩子也是這樣。每次讓他關掉電視的時候,他就像沒聽見一樣。」大家一言一語地討論著自己家孩子平時的種種行為,但是在他們討論時我卻陷入了沉思。
大多數家長都埋怨孩子不聽話,可是並沒有考慮到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這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用批評、指責的語氣與他交流,這種強制性的語氣孩子自然不喜歡,所以會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
▍舉個小例子
周末到親戚家做客,孩子興高採烈地開門歡迎我,可樂極生悲的他不小心把我今天剛穿的白鞋子踩了一個大腳印。親戚看到了,趕忙指責孩子:「你看你不是毛手毛腳的,把奶奶的鞋都踩髒,快道歉。」孩子愧疚的低下了頭,但是沒有出聲。
我趕忙圓場:「沒事,沒事,擦擦就好了。」吃飯的時間到了,可是孩子依然興高採烈地玩著遙控汽車。親戚叫到:「別玩了,快來吃飯。」孩子似乎不想現在吃飯,於是沒有理睬。「聽沒聽見,再不過來吃飯,以後不讓你玩了。」孩子看到父親這麼兇,懼怕而又委屈地走過來了。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命令式的口氣,很顯然孩子並不喜歡家長的這種態度。上個案例中的孩子熱衷於玩遊戲,可家長並沒有在意孩子的心思。這種命令的口氣傷害了孩子和家長的關係,讓他們感覺到恐懼和不被理解。所以在溝通中家長最好學會和孩子達到「共情」, 這樣的教育效果會好一些,而且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共情的含義是什麼?
其實共情也稱神入、同理心,也可以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它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最先提出的一種概念。但是在教育裡「共情」是指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思考,最後達到一種理解和感受孩子情緒的一種能力。
學會共情的家長在教育中對孩子的性格更加了解,也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為他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共情能讓孩子漸漸喜歡與你講話,學會共情的家長才會教給孩子理解別人。教育中的共情能夠達到彼此情感的一種交融,真正實施教育的時候不會讓孩子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
學會共情能讓孩子不把自己的話當「耳旁風」嗎?
其實學會共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總是用大人的口氣和他講話,在回應孩子的問題時試著去接受、理解他的想法。
▍實景案例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出門玩耍,孩子很高興地去找自己的夥伴。可是原來玩得比較火熱的小朋友,根本就沒有心思搭理他,他被忽視了心裡很難過,出門開心的表情一下子變成了委屈的模樣。
媽媽走過去對那些小朋友笑著說:「你們怎麼可以這麼對我朋友呢?難道沒有人願意和他玩嗎?」一個小女孩兒回答:「我們剛才玩兒得很開心,所以沒有注意到他。」媽媽轉過頭自己嘀咕著一句,又像是對孩子說的:「原來他們是玩得太投入了,沒有看到你。」這下孩子露出了高興的表情,然後很快地融入到和夥伴的玩耍中。
上面的媽媽非常機智聰明,她掌握了與孩子共情的技巧。當孩子心裡很委屈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說話。這個舉動讓孩子覺得你能理解他,媽媽和孩子當時的情感能夠達到共鳴。媽媽替他問完又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原來是他們玩得太投入了,沒有看到你。」這句話側面的告訴孩子並不是沒有人想和他玩,而是有其他原因的。最終媽媽的話起到了作用,孩子又高興起來。
在呵護孩子內心、和孩子達到共情的時候,這位媽媽並沒有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而是替孩子說出了那個疑問,相信在此過程中的孩子對媽媽是非常感激的。媽媽能了解到他的想法,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感越來越小。不過共情在使用時,大家也應該學會正確的方法,不然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育中如何把握共情的分寸?家長知道很重要
共情並不是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給予同情,其實家長給予的應該是鼓勵與體貼,這樣能讓孩子儘快的從這種不良情緒中脫離出來,這才達到了家長共情的目的。共情不應該濫用,不然會有很多不良的結果。
1.溺愛不等於共情,家長需知曉
共情確實是學會為孩子考慮,但是很多家長誤解了其中的意思。一味地滿足孩子對物質的需求,並不是真正的為孩子考慮,也不是共情的行為。過於溺愛孩子並不能等同共情,這也是一種非常不正確的教育方法。
2.孩子做了違背原則的事情時不要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要分清時機,犯了錯誤還是需要批評的,特別是原則性的錯誤。有的孩子會使用自己的小聰明說出「苦衷」,從而免受家長的批評。這樣的情況各位家長應該進行合理區分,不要被孩子的謊言所矇騙。
共情並不是寬容所有錯事,作為成年人應該看清孩子的小心思,寬容也是有標準的。
巧妙的使用「共情」確實能給育兒之路帶來很大好處,可使用錯誤的危害也不小。講道理的時候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使用「共情」,讓孩子不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在他想玩玩具,但是需要吃飯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寶貝玩具很好玩對不對?我們的吃飽了才更有力氣玩呀,走我們一起去吃飯吧。」這樣的說法比直接命令的口氣要好。先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表示理解,最後說目的,這就是講道理的技巧啦!
你在家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共情」的方法嗎?面對孩子的哭鬧你會如何用共情教育呢?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是豆寶奶奶,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如果你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育兒問題,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本文,就請點讚或者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