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苦口婆心」成了「耳旁風」,道理這樣講孩子才容易接受

2020-12-12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的家長覺得和孩子溝通是一件比較費力的事情,自己balaba說了一堆,孩子似乎根本沒聽進去一句話,自己該做什麼做什麼,這讓家長很抓狂,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有的家長比較急,直接就是一頓罵,但罵過之後,孩子該怎麼樣還怎麼樣,似乎找不到原因。

同事小美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寶媽,自從她生了孩子後,和我們聊天的內容全都是關於孩子的。

今天聽她說:「現在的孩子一點也不好管,年紀這麼小就把我的話當耳旁風,我說得苦口婆心,自己都快感動自己了,也沒什麼用。」另一個寶媽同事也回應道:「對呀,我家孩子也是這樣。每次讓他關掉電視的時候,他就像沒聽見一樣。」大家一言一語地討論著自己家孩子平時的種種行為,但是在他們討論時我卻陷入了沉思。

大多數家長都埋怨孩子不聽話,可是並沒有考慮到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這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用批評、指責的語氣與他交流,這種強制性的語氣孩子自然不喜歡,所以會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

舉個小例子

周末到親戚家做客,孩子興高採烈地開門歡迎我,可樂極生悲的他不小心把我今天剛穿的白鞋子踩了一個大腳印。親戚看到了,趕忙指責孩子:「你看你不是毛手毛腳的,把奶奶的鞋都踩髒,快道歉。」孩子愧疚的低下了頭,但是沒有出聲。

我趕忙圓場:「沒事,沒事,擦擦就好了。」吃飯的時間到了,可是孩子依然興高採烈地玩著遙控汽車。親戚叫到:「別玩了,快來吃飯。」孩子似乎不想現在吃飯,於是沒有理睬。「聽沒聽見,再不過來吃飯,以後不讓你玩了。」孩子看到父親這麼兇,懼怕而又委屈地走過來了。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命令式的口氣,很顯然孩子並不喜歡家長的這種態度。上個案例中的孩子熱衷於玩遊戲,可家長並沒有在意孩子的心思。這種命令的口氣傷害了孩子和家長的關係,讓他們感覺到恐懼和不被理解。所以在溝通中家長最好學會和孩子達到「共情」, 這樣的教育效果會好一些,而且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共情的含義是什麼?

其實共情也稱神入、同理心,也可以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它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最先提出的一種概念。但是在教育裡「共情」是指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思考,最後達到一種理解和感受孩子情緒的一種能力。

學會共情的家長在教育中對孩子的性格更加了解,也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為他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共情能讓孩子漸漸喜歡與你講話,學會共情的家長才會教給孩子理解別人。教育中的共情能夠達到彼此情感的一種交融,真正實施教育的時候不會讓孩子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

學會共情能讓孩子不把自己的話當「耳旁風」嗎?

其實學會共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總是用大人的口氣和他講話,在回應孩子的問題時試著去接受、理解他的想法。

實景案例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出門玩耍,孩子很高興地去找自己的夥伴。可是原來玩得比較火熱的小朋友,根本就沒有心思搭理他,他被忽視了心裡很難過,出門開心的表情一下子變成了委屈的模樣。

媽媽走過去對那些小朋友笑著說:「你們怎麼可以這麼對我朋友呢?難道沒有人願意和他玩嗎?」一個小女孩兒回答:「我們剛才玩兒得很開心,所以沒有注意到他。」媽媽轉過頭自己嘀咕著一句,又像是對孩子說的:「原來他們是玩得太投入了,沒有看到你。」這下孩子露出了高興的表情,然後很快地融入到和夥伴的玩耍中。

上面的媽媽非常機智聰明,她掌握了與孩子共情的技巧。當孩子心裡很委屈的時候,第一時間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說話。這個舉動讓孩子覺得你能理解他,媽媽和孩子當時的情感能夠達到共鳴。媽媽替他問完又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原來是他們玩得太投入了,沒有看到你。」這句話側面的告訴孩子並不是沒有人想和他玩,而是有其他原因的。最終媽媽的話起到了作用,孩子又高興起來。

在呵護孩子內心、和孩子達到共情的時候,這位媽媽並沒有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而是替孩子說出了那個疑問,相信在此過程中的孩子對媽媽是非常感激的。媽媽能了解到他的想法,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感越來越小。不過共情在使用時,大家也應該學會正確的方法,不然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育中如何把握共情的分寸?家長知道很重要

共情並不是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給予同情,其實家長給予的應該是鼓勵與體貼,這樣能讓孩子儘快的從這種不良情緒中脫離出來,這才達到了家長共情的目的。共情不應該濫用,不然會有很多不良的結果。

1.溺愛不等於共情,家長需知曉

共情確實是學會為孩子考慮,但是很多家長誤解了其中的意思。一味地滿足孩子對物質的需求,並不是真正的為孩子考慮,也不是共情的行為。過於溺愛孩子並不能等同共情,這也是一種非常不正確的教育方法。

2.孩子做了違背原則的事情時不要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要分清時機,犯了錯誤還是需要批評的,特別是原則性的錯誤。有的孩子會使用自己的小聰明說出「苦衷」,從而免受家長的批評。這樣的情況各位家長應該進行合理區分,不要被孩子的謊言所矇騙。

共情並不是寬容所有錯事,作為成年人應該看清孩子的小心思,寬容也是有標準的。

巧妙的使用「共情」確實能給育兒之路帶來很大好處,可使用錯誤的危害也不小。講道理的時候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使用「共情」,讓孩子不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在他想玩玩具,但是需要吃飯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寶貝玩具很好玩對不對?我們的吃飽了才更有力氣玩呀,走我們一起去吃飯吧。」這樣的說法比直接命令的口氣要好。先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表示理解,最後說目的,這就是講道理的技巧啦!

你在家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共情」的方法嗎?面對孩子的哭鬧你會如何用共情教育呢?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是豆寶奶奶,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如果你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育兒問題,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本文,就請點讚或者分享吧。

相關焦點

  • 當孩子不聽話時,苦口婆心講道理不如編故事
    「你再這樣我就回家了,你不聽話,就不要再外面玩!」……昨晚帶孩子在小區玩的時候,親眼目睹了一位媽媽從最開始的還算心平氣和,到後來的威脅、暴躁、抓狂…這位媽媽看起來是一位頗嚴格的媽媽,說話的口吻,從頭至尾都非常生硬和嚴厲。
  • 低層次父母才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一流父母是這樣過度矛盾的
    孩子成長道路上,總會有一些瞬間會讓父母火冒三丈,每一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都大有不同,有的會直接拿起雞毛撣子揍上一頓,也有的會掏心掏肺和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這種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來徵服孩子。家長到校後,先是和老師賠不是,然後就蹲下來和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可是孩子絲毫不會給媽媽面子,大庭廣眾之下就會說道:「你每天和我講道理有用嗎?我就是不喜歡學校,不喜歡老師,你能把我怎麼辦?」
  • 還在苦口婆心給男孩講道理?不打不罵,這才是教育男娃的有效方式
    女兒還好,犯錯了你和她講,她都有很認真的在聽在改;兒子就不一樣了,你苦口婆心講半天,他跟沒聽進去一樣,隔天該犯錯還是犯,能把人氣到血壓飆升。林女士本來也是個溫柔的人,但自打兒子兩歲後,她脾氣是越來越爆,好幾次講道理兒子不聽,她恨不得拿著拖鞋想去抽兒子。同樣是孩子,為什麼男孩和女孩,為什麼教育起來差別這麼大呢?
  • 孩子犯錯後,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只有低層次父母會給孩子講道理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教育孩子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因為孩子小,不懂道理,所以會調皮搗蛋,也正是因為孩子小,說不得也打不得,容易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心理創傷,但是真正教育孩子幼小的方法不是講道理,而是這樣做。而孩子在小的時候,是無法理解大道理的,那些道理對孩子而言深奧又繁瑣,就算家長苦口婆心的講了一大堆,在孩子的世界觀裡,根本不知道家長要說的是什麼,所以才會一遍又一遍的犯同樣的錯誤。
  • 與其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不如讓其親身去體驗和經歷
    你苦口婆心地勸說,講了很多例子,女孩都不為所動,非要一條道走到黑,當她親身經歷過婚姻的苦,親身體會過地域不同帶來的各種問題,以及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的心酸,才終於明白當初勸說她的人的苦心。很多道理,你說再多都沒有用,特別是對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講道理是最無效的,你苦口婆心地勸說,對方卻一意孤行,只有真正嘗到了苦頭,才知道這些曾經不屑的道理,原來是正確的。看過這樣一段話:沒有任何一句話能讓人大徹大悟,醍醐灌頂,真正讓一個人如夢初醒 看透人性的,只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 成功的家庭教育,除了講道理,還可以這樣做!
    這兩位媽媽都可以給孩子講道理,講生活的不容易,但是最終都選擇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嘗試。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去體會的過程。看和聽就像是積木的說明書,只有動手才可以掌握如何搭建才能更穩固的道理。
  •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粉絲群裡寶媽們討論的熱火朝天:「孩子脾氣臭老犯錯,可是不管怎麼跟他講道理都沒用!」寶媽們嘰嘰喳喳地吐槽著自家孩子,我也慢慢皺起了眉頭——原來這麼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么正確與孩子相處。
  • 情商低的媽媽,就是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那天我看到那孩子在整個進餐過程中都顯得非常的鬱悶,而她的媽媽卻絲毫沒有察覺。情商低的媽媽,才會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任意指責,並且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孰不知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讓孩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
  • 李玫瑾:給孩子講的"道理"都成了"垃圾",高層次的父母這樣講
    孩子做得差了,我們就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了,只能說一句&34;而且孩子幾乎是不聽話的時候多,聽話的時候少,令我們很是頭疼。跟他們講道理,結果也沒見他們能聽進去,結果是離我們的正常軌道越來越遠。李玫瑾談:「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
  • 媽媽和孩子講道理磨破嘴,孩子就不聽,聰明媽媽都用這4招講道理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你才剛吃過午飯,不能馬上吃冰淇淋,對身體不好,媽媽也是為你好。」  這時候孩子可能並不「買帳」,會不依不饒地和媽媽僵持。「我就要吃,我就要吃。」一般這樣的「鬧劇」會讓雙方都精疲力盡,不是孩子用哭鬧取得勝利,媽媽累了買了冰淇淋妥協,就是孩子被媽媽的眼力教育馴服,被迫放棄冰淇淋。
  • 那個不講道理的媽媽,憑什麼養出了一個善解人意又聽話的孩子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呢?和他講道理簡直是對牛彈琴!」「道理講得越多怎麼覺得孩子犯的錯也越來越多了呢?」「每次我給孩子講道理,他都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當耳旁風過去了,真是拿他沒辦法。」孩子對媽媽的教育當耳邊風不喜歡聽大人講道理,我知道你講了沒用,這樣的問題不僅僅只出現在孩子身上,我們成年人很多時候也會對道理進行免疫,覺得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呀,或者是對講道理的那個人覺得她嘮叨
  • 孩子做錯事,父母別再講道理了,「規則感」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通常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父母的管教大多是以講道理為主,可是雖然大人的道理無懈可擊,但是孩子卻有可能對此並不感冒。於是父母們會發現同樣的錯誤在孩子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道理說了千百遍,孩子卻一點都沒有過心。此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報導。
  • 「太講道理」的家長,教育不好孩子。
    ​最近有家長跟我說,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自己在家裡從來不打孩子,經常跟他講道理,但是為什麼孩子反而變的越來越不聽話了?有時候還故意要跟自己對著幹?「就比如說昨天吧,大冷天的非要出去玩。我跟他好好講道理,我說今天天氣太冷了,出去容易感冒,而且也沒有小朋友在外面玩啊。」
  • 北大學子萬字長文痛斥父母:不會講道理的家長,孩子更加不聽話
    只有父母理解並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聽得進去道理;也只有每個孩子親身看見、親自經歷才能深刻體會這些道理;更關鍵的是,就算孩子聽得進去道理,也是聽那些自己能夠懂得和接受的道理。理解了這些,才是家長講道理的正確方式。
  • 低層次的父母愛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而高層次的父母方法很高級
    有些爸媽特別喜歡「講道理」,不過,這類爸媽也感覺到了,一味用大人之間得溝通模式,去跟孩子做交流,根本沒啥用!浪費時間精力後,這些爸媽還發現,孩子的耳朵好像被堵上了,爸媽說的話那就是「耳邊風」,吹過就沒了。小孩子該如何,照樣還該如何做!
  • 你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父母學會不講道理,才是更有效的教育
    有家長跟我說,孩子越早懂道理就會越懂事。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家長講道理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將道理傳授給孩子,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在錯誤的時間,將道理「一股腦」塞進孩子腦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老祖宗認為,只有這樣耳朵才是有福的人。比如神話中如來佛祖的耳朵、彌勒佛祖的耳朵,以及三國中劉備的大耳朵都是這樣的。但是老祖宗認為,這樣的扇風耳朵是不好的,他們認為「兩耳兜風,反骨祖宗」,這樣的耳朵註定是要敗家的。而長著招風耳的男人不僅沒有財運,而且做事情還沒有毅力,更會禁不住外界誘惑,還容易在感情上容易犯錯。而正是這樣的缺點,老祖宗才會認為,男人有這樣的扇風耳肯定是不好的。但是相反的是,老祖宗認為女人長著扇風耳,是比較好的面相。
  • 和孩子講道理講不通?看看黃磊你就知道和孩子講道理有多麼困難
    碰巧昨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議話題「孩子哪些瞬間讓你心寒了」,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讓媽隊深有體會:「當我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了半天,結果最後他捂著耳朵大喊:「煩死了,你就只知道叨叨叨的,我不想聽這些大道理!」」這何嘗不是我們的日常呢?
  • 孩子犯錯了,低情商的媽媽才一直講道理,機智的媽媽都會理性引導
    此時,對於闖禍的孩子,家長們各不相同的應對方式很有可能產生兩極分化的結果。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低情商的媽媽可能就是在每一次孩子犯錯後,和孩子講著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讓孩子聽了很不耐煩。孩子左耳進,右耳出,同樣的錯誤下次繼續犯著。
  •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這句「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這在我們這邊的說法是「男怕耳輪向前,女怕鼻孔朝天」。那麼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下面一起來看一下: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民間認為,長有這種鼻型的女人,因為鼻孔露風,難以守財,且難守貞潔,易犯男女之事,不是居家過日子的合適人選。這種女人通常都是二婚命,而且鼻孔外露的女人被認為在生育能力上也有所欠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