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萌媽
孩子們活潑好動是天性使然,總是少不了調皮搗蛋的一面,時而闖禍已經見怪不怪。此時,對於闖禍的孩子,家長們各不相同的應對方式很有可能產生兩極分化的結果。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低情商的媽媽可能就是在每一次孩子犯錯後,和孩子講著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讓孩子聽了很不耐煩。孩子左耳進,右耳出,同樣的錯誤下次繼續犯著。
而高情商的媽媽做法很有效地減少了孩子們犯錯,讓人感受到了其教育孩子的用心。
小愛是個喜歡嬉鬧玩耍的開朗女孩。和小夥伴一起分享玩具時,小愛十分喜歡朋友的洋娃娃,一直抱在手裡不放手,告別回家了也不願意把洋娃娃還給朋友。
小愛和朋友爭奪洋娃娃時,扯破了洋娃娃,朋友傷心的哭了。媽媽詢問小愛時,小愛才和媽媽道歉,說"對不起,我錯了媽媽。"媽媽沒有長篇大論的和小愛講道理,而是機智的進行引導。
媽媽問小愛:"你弄壞的玩具是屬於誰的呢?該道歉的對象是媽媽嗎?"小愛恍然大悟,立馬去向朋友道歉,並允諾一定用零花錢賠償一個洋娃娃給她,二人和好如初。
媽媽在現實環境中引導小愛為人處世的道理,並告誡她犯錯並不可怕,但要勇於承擔,及時改正。讚揚了小愛這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要引以為戒。
小愛媽媽是有一個高情商的媽媽,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她的做法是值得許多家長學習的。高情商媽媽會首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再以理性平和的方式解決矛盾。
其次,當孩子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只想通過道歉匆匆了事時,高情商的媽媽會引導式教育,包容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意識根本錯誤在哪,應該採用何種恰當的解決方式。這樣有利於孩子自主規避犯錯思維的形成建立。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錯誤的引導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被重視
首先,當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就劈頭蓋臉地對孩子一頓責罵,試圖採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極端的打罵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並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破壞了和諧的親子關係。
其次,家長輕易原諒孩子錯誤也是不正確的引導。輕易原諒孩子的錯誤是變相的放縱孩子犯錯。當孩子簡單的一句"對不起"便輕而易舉獲得家長原諒,那麼孩子就會形成犯錯也並沒什麼大不了的固定思維。下一次情景再現,孩子還是會"大膽"犯錯,無法杜絕錯誤的發生。
再者,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孩子改正錯誤,用消極的態度去解決。可能會產生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責罵而選擇撒謊。日積月累,孩子很容易養成了不良的品格。
正確教育犯錯的孩子,高情商的家長要把握這樣的習慣:
1、 時刻以身作則,行當示範
相信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中不難發現孩子是十分熱愛模仿。如果家長表現出的是強勢,蠻不講理的形象,顯然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很大可能會形成自大霸道的性格,犯錯率隨之上升。
所以家長應該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以身作則的習慣 。面對自身錯誤積極應對,及時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做孩子的好榜樣,勢必給孩子帶來很多積極影響。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害怕錯誤,不推卸責任,養成良好的成長習慣。
2、 換位思考,不以自身標準要求孩子
孩子還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心智發育肯定不如大人成熟。大大小小的犯錯在所難免,家長不能用自身標準苛刻要求孩子們,否則很有可能讓孩子們感受不到童年的樂趣,過早早熟。
舉例而言,媽媽給小言買了新玩具,小言意外的摔壞了。媽媽直言:"你這孩子實在太笨手笨腳了,剛買的玩具就給摔壞了,以後不給你買新玩具了。"
孩子年幼,動手能力需要培養,幼小的心靈需要呵護,所以家長應該養成換位思考習慣,有些錯誤是存在孩子中的普遍合理現象,不需要趕盡殺絕,我們可以做到提前預防。倘若小小年紀一板一眼,毫不犯錯,就失去了童趣活潑。
3、 制定規則,降低孩子犯錯可能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時,長篇大論地講道理不可取,口頭教育警告的效果同樣不夠深刻。
孩子們的共性,那就是玩心重,忘性大。口頭教育得到孩子一時的附和與道歉,但是很大機率他們同樣的錯誤下次會再犯,周而復始,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的犯錯。
所以家長們應該養成制定規則的習慣。孩子們的行為一旦有了良性規則的約束,那麼在面對錯誤時孩子會勇於承擔、會積極改正。在即將犯錯前孩子會主動思考、會保持警醒。
家長用嚴謹的態度去制定家庭規則,並設置合理的獎勵和懲罰。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將遵守這個規則成為一種習慣。逐漸明白更多的法律法規和是非對錯。有益於孩子人生成長。
沒有喜歡犯錯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師,所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尤為重要。
一味的大道理灌輸是不可行的。孩子犯錯時理性對待,努力培養孩子正直的品性。言傳身教的表率、換位思考的引導、制定規則的輔助,這才是家長應該重視的家庭教育。
(這裡是@萌媽談育兒a,分享更多溫暖的育兒知識,歡迎所有想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