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了,低情商的媽媽才一直講道理,機智的媽媽都會理性引導

2020-12-22 萌媽談育兒a

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萌媽

孩子們活潑好動是天性使然,總是少不了調皮搗蛋的一面,時而闖禍已經見怪不怪。此時,對於闖禍的孩子,家長們各不相同的應對方式很有可能產生兩極分化的結果。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低情商的媽媽可能就是在每一次孩子犯錯後,和孩子講著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讓孩子聽了很不耐煩。孩子左耳進,右耳出,同樣的錯誤下次繼續犯著。

而高情商的媽媽做法很有效地減少了孩子們犯錯,讓人感受到了其教育孩子的用心。

小愛是個喜歡嬉鬧玩耍的開朗女孩。和小夥伴一起分享玩具時,小愛十分喜歡朋友的洋娃娃,一直抱在手裡不放手,告別回家了也不願意把洋娃娃還給朋友。

小愛和朋友爭奪洋娃娃時,扯破了洋娃娃,朋友傷心的哭了。媽媽詢問小愛時,小愛才和媽媽道歉,說"對不起,我錯了媽媽。"媽媽沒有長篇大論的和小愛講道理,而是機智的進行引導。

媽媽問小愛:"你弄壞的玩具是屬於誰的呢?該道歉的對象是媽媽嗎?"小愛恍然大悟,立馬去向朋友道歉,並允諾一定用零花錢賠償一個洋娃娃給她,二人和好如初。

媽媽在現實環境中引導小愛為人處世的道理,並告誡她犯錯並不可怕,但要勇於承擔,及時改正。讚揚了小愛這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要引以為戒。

小愛媽媽是有一個高情商的媽媽,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她的做法是值得許多家長學習的。高情商媽媽會首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再以理性平和的方式解決矛盾。

其次,當孩子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只想通過道歉匆匆了事時,高情商的媽媽會引導式教育,包容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意識根本錯誤在哪,應該採用何種恰當的解決方式。這樣有利於孩子自主規避犯錯思維的形成建立。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錯誤的引導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被重視

首先,當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就劈頭蓋臉地對孩子一頓責罵,試圖採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極端的打罵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並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破壞了和諧的親子關係。

其次,家長輕易原諒孩子錯誤也是不正確的引導。輕易原諒孩子的錯誤是變相的放縱孩子犯錯。當孩子簡單的一句"對不起"便輕而易舉獲得家長原諒,那麼孩子就會形成犯錯也並沒什麼大不了的固定思維。下一次情景再現,孩子還是會"大膽"犯錯,無法杜絕錯誤的發生。

再者,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孩子改正錯誤,用消極的態度去解決。可能會產生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責罵而選擇撒謊。日積月累,孩子很容易養成了不良的品格。

正確教育犯錯的孩子,高情商的家長要把握這樣的習慣:

1、 時刻以身作則,行當示範

相信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中不難發現孩子是十分熱愛模仿。如果家長表現出的是強勢,蠻不講理的形象,顯然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很大可能會形成自大霸道的性格,犯錯率隨之上升。

所以家長應該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以身作則的習慣 。面對自身錯誤積極應對,及時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做孩子的好榜樣,勢必給孩子帶來很多積極影響。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害怕錯誤,不推卸責任,養成良好的成長習慣。

2、 換位思考,不以自身標準要求孩子

孩子還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心智發育肯定不如大人成熟。大大小小的犯錯在所難免,家長不能用自身標準苛刻要求孩子們,否則很有可能讓孩子們感受不到童年的樂趣,過早早熟。

舉例而言,媽媽給小言買了新玩具,小言意外的摔壞了。媽媽直言:"你這孩子實在太笨手笨腳了,剛買的玩具就給摔壞了,以後不給你買新玩具了。"

孩子年幼,動手能力需要培養,幼小的心靈需要呵護,所以家長應該養成換位思考習慣,有些錯誤是存在孩子中的普遍合理現象,不需要趕盡殺絕,我們可以做到提前預防。倘若小小年紀一板一眼,毫不犯錯,就失去了童趣活潑。

3、 制定規則,降低孩子犯錯可能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時,長篇大論地講道理不可取,口頭教育警告的效果同樣不夠深刻。

孩子們的共性,那就是玩心重,忘性大。口頭教育得到孩子一時的附和與道歉,但是很大機率他們同樣的錯誤下次會再犯,周而復始,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的犯錯。

所以家長們應該養成制定規則的習慣。孩子們的行為一旦有了良性規則的約束,那麼在面對錯誤時孩子會勇於承擔、會積極改正。在即將犯錯前孩子會主動思考、會保持警醒。

家長用嚴謹的態度去制定家庭規則,並設置合理的獎勵和懲罰。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將遵守這個規則成為一種習慣。逐漸明白更多的法律法規和是非對錯。有益於孩子人生成長。

沒有喜歡犯錯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師,所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尤為重要。

一味的大道理灌輸是不可行的。孩子犯錯時理性對待,努力培養孩子正直的品性。言傳身教的表率、換位思考的引導、制定規則的輔助,這才是家長應該重視的家庭教育。

(這裡是@萌媽談育兒a,分享更多溫暖的育兒知識,歡迎所有想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關注、分享!)

相關焦點

  • 「媽媽,我錯了」,孩子犯了錯,低情商的媽媽才會不停講道理
    教育孩子是一個千古難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然會犯一些小錯誤,家長們面對孩子犯錯時,會有很多不同的態度。而家長的態度,會直接決定孩子以後的性格。孩子犯錯後,低情商的媽媽才愛講道理琪琪是一個可愛而媽媽這時候並沒有長篇大論的和琪琪講道理,而是說:你沒有打碎媽媽的杯子,不需要向我道歉。
  • 知愈心理:所謂低情商的媽媽,就是和孩子不停的講道理
    孩子的長大是一個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犯許多的錯誤。如果犯錯的時候,不能正常的引導,就有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現象。01飯店裡,一個孩子用勺子舀著他最愛的排骨湯喝,一不小心把湯汁濺到了身上,他緊張的看了看身邊的媽媽。
  • 孩子犯錯後說「我錯了」的時候,情商低的媽媽還會一直跟娃講道理
    低情商的媽媽,往往會像上文中的媽媽一樣,孩子明知道錯了,還一直跟孩子講大道理,甚至吼叫孩子,這樣的結果並不會讓孩子明白某個道理,反而會讓孩子自卑,或者變得叛逆。一是這些父母想體現出自己的「高素質」想要展示自己是一個認真的父母,是一個講道理的母親,即使是3歲的孩子,我也會跟他講道理。
  • 媽媽我"錯了",孩子犯錯後怎麼處理?"高情商"的媽媽都會這樣做
    這個階段孩子一天到晚可能會不停地搗亂,那麼我們爸媽該怎麼辦呢?孩子犯錯後,他們跟我們不停地道歉,此時我們雖然也很生氣,但可能也會不了了之。或者是繼續和孩子講道理。這是我們一位爸媽的做法。那麼孩子犯錯後,我們怎麼處理,才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保證以後不再犯這個錯誤,其實這是很難的。
  • 低情商的媽媽,會源源不斷地給孩子講道理,高情商的媽媽都這麼做
    父母的確在很多地方是偉大的,但很多人並沒有資格成為合格的父母和孩子的表率,媽媽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受到了不好的影響呢?我媽媽到現在都不知道我喜歡吃什麼,每次做飯都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從來不按照家人的喜好,而且媽媽每次做飯都會做很多,然後反覆吃剩菜,就為了自己可以少做幾頓,覺得做飯很煩,要是趕上什麼菜便宜,能一個季節一直做一道菜。
  • 幼兒園老師坦言:我見過情商低的媽媽,她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幼兒園老師坦言:我見過情商低的媽媽,她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情商低的媽媽,會不停跟孩子講道理,而高情商的媽媽都這樣做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逛商場,孩子很開心的抱著奶茶在喝。在教育孩子方面,只有情商低的媽媽才會不停的跟孩子講道理,孰不知這種做法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變得叛逆,而高情商的媽媽絕對不會這麼做。
  • 孩子犯錯時,比講道理、發脾氣都管用的4句話
    小孩子犯錯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犯錯、不斷嘗試、不斷犯錯的過程。但是相當一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麼跟孩子去講大道理,要麼直接衝著孩子大發脾氣,但是細心的家長朋友們肯定已經發現,這兩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都沒有什麼用。
  • 兒子惹媽媽生氣,爸爸巧用氣球講道理,網友:行走的媽媽分析儀
    人們常說「孩子聽話時母慈子孝,不聽話時雞飛狗跳」,相信有孩子的家長大都有這種體會吧。但是,孩子心智不夠成熟,即使是家長對孩子吼罵一頓也並不能夠真正的讓孩子明白道理。 張女士是一位80後的寶媽,家裡有一個6歲的兒子。天性活潑調皮的兒子總是會不斷地做出一些事情讓張女士抓狂。 一天,張女士正在廚房裡做飯。
  • 孩子犯錯後,作為父母的你,是選擇講道理還是引導?
    小玉最近特別鬧心,家裡的孩子似乎是到了叛逆期,怎麼管教都不聽。在她的認知中,是不主張打罵教育孩子的。所以,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她都會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希望他能夠自己認識到錯誤,並改正。不過,最近這種方式好像「失效」了,無論她怎麼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就像是沒有聽見一樣,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且不知悔改。看著孩子這個樣子,她真的是氣不打一處來,有時候都想直接上手教育了。
  • 孩子犯錯,低層次父母才會講道理,真正高明的是這樣做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比較困惑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犯錯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去做,不管教孩子吧,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管教吧,又不能打孩子一頓,因此,父母們就會去選擇即不用動手打他們又能說他們的一種方法——講道理,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講道理
  •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粉絲群裡寶媽們討論的熱火朝天:「孩子脾氣臭老犯錯,可是不管怎麼跟他講道理都沒用!」寶媽們嘰嘰喳喳地吐槽著自家孩子,我也慢慢皺起了眉頭——原來這麼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么正確與孩子相處。
  • 媽媽和孩子講道理磨破嘴,孩子就不聽,聰明媽媽都用這4招講道理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你才剛吃過午飯,不能馬上吃冰淇淋,對身體不好,媽媽也是為你好。」  這時候孩子可能並不「買帳」,會不依不饒地和媽媽僵持。「我就要吃,我就要吃。」一般這樣的「鬧劇」會讓雙方都精疲力盡,不是孩子用哭鬧取得勝利,媽媽累了買了冰淇淋妥協,就是孩子被媽媽的眼力教育馴服,被迫放棄冰淇淋。
  • 孩子犯錯不要急著批評打罵,這6步引導法搞定
    教育孩子當中,每個爸爸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當孩子犯錯誤時,如何教育TA讓TA認識到錯誤並能防止下次不再犯。直到孩子哭著承認是自己不對,媽媽才停止了指責。跟你說過多少次,你怎麼不長記性……」孩子犯錯,家長適當地講道理,並沒有什麼問題。
  • 孩子犯錯後,父母不停嘮叨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卻很少人用
    有了孩子之後,媽媽的話題總是會3句不離孩子。這天,小雅和安安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關於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處理的問題?小雅覺得要和孩子講道理,但是安安卻說這樣根本沒用,自己家的孩子講道理是根本不會聽的。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可是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犯錯的時候又該怎麼辦?總不能打孩子吧?相信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困惑過。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孩子六歲以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道理,但6歲以後,家長的道理只會加劇孩子的不耐煩,起不到半點的引導作用。
  • 情商低的媽媽,就是和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可媽媽卻還是不依不饒,非要孩子承認是自己不小心,並保證回家後,弄髒的衣服自己洗。大庭廣眾之下,小女孩顯得很無助,可是媽媽絲毫沒能意識到有什麼不妥。直到孩子哭著承認是自己不對,媽媽才停止了指責。那天我看到那孩子在整個進餐過程中都顯得非常的鬱悶,而她的媽媽卻絲毫沒有察覺。情商低的媽媽,才會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任意指責,並且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孰不知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讓孩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
  • 孩子犯錯家長應該怎麼辦?打一頓就好?正確引導才才重要
    在育兒圈,有關孩子教育,一直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一種是平和的講道理,那麼這兩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多年後有什麼差距呢?第二,孩子性格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人生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習慣性採用暴力手段,那麼孩子容易養成孤僻、膽小、叛逆等問題,甚至將來遇到問題,也會模仿父母採用暴力解決,後果不堪設想。
  • 孩子犯錯、撒謊、沒禮貌……聰明媽媽不打不罵,有更好的辦法引導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寫作、讀書,喜歡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喜歡我的寶媽可以關注我哦。導語:孩子小,容易受錯誤的引導,犯錯,亂要東西,撒謊,沒禮貌等。很多家長往往站在家長的角度,覺得孩子做錯就應該懲罰,但是打罵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更容易犯錯。
  • 孩子犯錯能不能知錯就改,取決於家長的情商高低,您是哪種家長?
    因為父母的情商高低直接影響孩子的知錯領悟能力,如果孩子不能知錯又何來就改之說呢?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他們都會經歷無數次錯誤,倘若父母不能將每一次錯誤正確應對的話,那麼孩子的錯誤就像是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犯錯當中的孩子,情商低的父母都會不斷去和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傳輸,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實際上這種想法有些天真,因為給孩子講道理他們不一定能夠聽得懂,反而還會將父母講道理的語句陳述視為批評教育,父母講道理講的是口乾舌燥,孩子聽的又是心情鬱結,煩躁之餘甚至還會和父母對著幹。
  • 孩子犯錯後,家長講再多的大道理也是無用功,不如這樣做有效果
    其實,在孩子犯錯後,家長一味的講道理,在孩子聽起來就是「嘮叨」,甚至有的孩子會把父母中性的話語聽成是「責備」的語言,孩子自然容易有不滿的情緒。父母在這個時候跟孩子講個不停,做的就是無用功。媽媽在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臉上掛著的表情,卻並非是愧疚,而是有點得逞後的小驕傲,還有吃到食物後的小開心。如果講道理沒用,動手打孩子,會不會起到管教的作用呢?這位媽媽看見孩子「嘚瑟」不聽話,氣的不得了,使勁兒擰了孩子的胳膊,孩子一下子就哇哇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