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達方式,並知曉如何把它展現給觀眾。只有真正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才知道要給觀眾帶來什麼。
對一個演奏家來說,讓更多人認識到音樂之美、走進音樂世界,不僅是職業更是使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聽到美妙的音樂,理解音樂的內涵,使音樂成為我們感悟世界、思考人生、表達情感的美好方式
沉澱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道路,讓中國文化與古典音樂更好地對接,甚至形成古典音樂演奏的「中國學派」,需要我們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進行矢志不渝的創新
沉澱後的醇香更令人回味
記者:蕭邦是你最喜愛的作曲家之一,你最初踏入國際樂壇也是因為演奏蕭邦的作品。近200年來,眾多指揮家、演奏家、樂團都演繹過蕭邦的作品。你如何理解蕭邦的作品?
李雲迪:蕭邦的一生非常短暫,他在創作高峰時還很年輕。我參加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那年18歲,和他從事創作時的年齡很接近。這意味著作為同齡人的我會找到很多共鳴。同時我是來自中國的演奏者,獲獎以前沒有在國外接受過音樂教育,相較於其他鋼琴家,多了一份東方人內斂、含蓄的性格色彩。此外,蕭邦音樂體現出濃鬱的愛國情懷,這一點也讓我產生深深共鳴,我會在演繹中把它體現出來。
演繹蕭邦要把風格把握好。我希望人們對蕭邦的認識不再停留於「憂鬱詩人」這個印象,而能進一步看到蕭邦作品層次的豐富性。
藝術創作沒有公式。我在演奏前都會先揣摩作品,了解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感悟作曲家創作的初衷和彈琴時的心境,然後對曲子進行解析,加入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對作品進行「再創作」。
記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巴赫、貝多芬、蕭邦等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
李雲迪:作曲家留給後世,可供演奏家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限的——僅僅是一張樂譜。樂譜是全世界鋼琴家共同的語言,如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氣說話,鋼琴家對音樂的演繹也是如此:在尊重樂譜和作曲家原意基礎上,每個人投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情進行演奏。拿我自己來說,不同時期演繹同一首作品,也會有很多新的感悟。這正是音樂迷人的地方。
古典音樂都是數百年前的作品,一部作品可能有幾十、上百個演奏版本。但是今天的大眾需要新鮮感,指揮家和演奏家也在思考怎樣把耳熟能詳的作品演繹出新意。這個空間越來越有限,但我們仍在努力尋求突破。「師古人不如師造化」,我尊重傳統,儘量把生命中感受到的新的信息融合進來,探索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
從不了解自己的潛力到不斷嘗試,再到逐漸明確自己的追求,是一個尋找、探索的過程,也是藝術家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藝術家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達方式,並知曉如何把它展現給觀眾。只有真正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才知道要給觀眾帶來什麼。
音樂的創造創新無拘無束
記者:與古典音樂誕生的時代相比,當下的創作環境和傳播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原本在音樂廳才能欣賞到的高雅音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古典音樂應怎樣適應這種變化?
李雲迪: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我們的錄音設備和播放設備不斷更新換代:錄製呈現出來的音色更接近現場;我小時候要攢錢買磁帶、CD,現在可以輕鬆用手機獲取音樂。同時,社交媒體的發展也為古典音樂傳播提供很好的平臺,我本人就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很多演奏片段。可以說,技術的進步和媒介的發展為普及古典音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記者:傳播和普及古典音樂是你一直堅持的事情。
李雲迪:是的。我從2013年開始「中國鋼琴夢」音樂會巡演,每年都在國內外進行幾十場演出。國內很多二、三線城市既有專業的音樂廳又有熱情的觀眾。我將大量巡演安排在這些城市,一些場次特意安排在體育館,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欣賞到古典音樂的美。我們不必將古典音樂想得多麼玄奧乃至覺得「欣賞不了」,只要覺得「很好聽」,就打開了通往古典音樂的大門。
我注意到,在國內演出時,臺下觀眾頭髮多是黑色的;在國外,望過去多是白髮蒼蒼。古典音樂在國外面臨受眾老齡化問題;在國內則是如何涵養年輕觀眾、培育審美趣味的問題。對一個演奏家來說,讓更多人認識到音樂之美、走進音樂世界,不僅是職業更是使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聽到美妙的音樂,理解音樂的內涵,使音樂成為我們感悟世界、思考人生、表達情感的美好方式。
記者:時代環境對音樂風格影響深刻,今天的時代滋養出眾多風格獨具的音樂家。你本人嘗試過多種音樂風格的演奏,包括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如何認識古典與流行的關係?
李雲迪:我們現在所說的「古典音樂」,也曾是「流行音樂」:蕭邦、李斯特在當年都是擁有眾多「粉絲」的「偶像」。進入20世紀,許多傑出的古典音樂演奏家也經常參與流行作品的演出和創作。從形制上說,「古典」有它的定義和界限,我會嚴格遵守它的規範。但音樂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音符構成旋律,就像流動的水一樣,音樂的創造創新應是無拘無束的。
古典音樂是經歷時間檢驗,保留到今天的文化精華。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不可能一成不變。我們要在演奏中不斷探索,烙下時代印記。
讓民族民間音樂與古典音樂對接
記者:一方面演奏古典曲目,一方面傳承中國優秀音樂文化,是你多年來努力的兩個方向。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音樂文化方面,你近年有哪些新的探索、積累了哪些經驗?
李雲迪: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對音樂創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波蘭舞曲就體現了波蘭文化精髓。中國傳統音樂具有濃鬱的中華文化特色。我在國外演奏《彩雲追月》等傳統名曲,獨特的東方風情讓現場觀眾沸騰。
幾年前,我將多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改編為鋼琴曲,突出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音樂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我錄製中國作品專輯《紅色鋼琴》,其中既有對中國經典鋼琴曲目如《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演繹,也有對雲南、新疆、陝西等各地民歌和戲曲的改編,如《遠方的香格裡拉》《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皮黃》等。其中,《皮黃》採用京劇西皮二黃風格及板式結構,音樂語言的民族化風格很強烈,一連串音符響起,如同生旦淨末醜一一登臺亮相,不少人感嘆「鋼琴也能唱京劇」,瞬間拉近了古典音樂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這類嘗試受到樂迷的喜愛,激勵我和作曲家創作演奏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我國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民歌資源,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實踐證明,用鋼琴演奏民族民間音樂,是傳承、傳播中國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散發著泥土芳香、情感真摯的民族民間音樂,也為當代音樂創作提供無窮無盡的滋養。
記者:當前活躍在國際樂壇中心的中國青年音樂家很多,賦予古典音樂藝術以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你如何認識中國音樂藝術的獨特貢獻?
李雲迪:音樂之所以能夠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是因為音樂源自人們內心真誠的感受,這種感受對任何國家、民族的人來說都是共通的。與此同時,每個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習俗。東方文化具有中和、細膩、豐富的特性,包容性極強。以東方文化背景去感悟和演繹源自西方的古典音樂,會賦予古典音樂別樣的韻致和更加豐富的層次。
如果把古典音樂比作大海,我們都還只是小小的浪花。沉澱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道路,讓中國音樂與古典音樂更好地對接,甚或形成古典音樂演奏的「中國學派」,需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對話者、融合者、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