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認識音樂之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0-12-17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藝術家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達方式,並知曉如何把它展現給觀眾。只有真正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才知道要給觀眾帶來什麼

  對一個演奏家來說,讓更多人認識到音樂之美、走進音樂世界,不僅是職業更是使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聽到美妙的音樂,理解音樂的內涵,使音樂成為我們感悟世界、思考人生、表達情感的美好方式

  沉澱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道路,讓中國文化與古典音樂更好地對接,甚至形成古典音樂演奏的「中國學派」,需要我們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進行矢志不渝的創新

  

  沉澱後的醇香更令人回味

  記者:蕭邦是你最喜愛的作曲家之一,你最初踏入國際樂壇也是因為演奏蕭邦的作品。近200年來,眾多指揮家、演奏家、樂團都演繹過蕭邦的作品。你如何理解蕭邦的作品?

  李雲迪:蕭邦的一生非常短暫,他在創作高峰時還很年輕。我參加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那年18歲,和他從事創作時的年齡很接近。這意味著作為同齡人的我會找到很多共鳴。同時我是來自中國的演奏者,獲獎以前沒有在國外接受過音樂教育,相較於其他鋼琴家,多了一份東方人內斂、含蓄的性格色彩。此外,蕭邦音樂體現出濃鬱的愛國情懷,這一點也讓我產生深深共鳴,我會在演繹中把它體現出來。

  演繹蕭邦要把風格把握好。我希望人們對蕭邦的認識不再停留於「憂鬱詩人」這個印象,而能進一步看到蕭邦作品層次的豐富性。

  藝術創作沒有公式。我在演奏前都會先揣摩作品,了解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感悟作曲家創作的初衷和彈琴時的心境,然後對曲子進行解析,加入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對作品進行「再創作」。

  記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巴赫、貝多芬、蕭邦等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

  李雲迪:作曲家留給後世,可供演奏家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限的——僅僅是一張樂譜。樂譜是全世界鋼琴家共同的語言,如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氣說話,鋼琴家對音樂的演繹也是如此:在尊重樂譜和作曲家原意基礎上,每個人投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情進行演奏。拿我自己來說,不同時期演繹同一首作品,也會有很多新的感悟。這正是音樂迷人的地方。

  古典音樂都是數百年前的作品,一部作品可能有幾十、上百個演奏版本。但是今天的大眾需要新鮮感,指揮家和演奏家也在思考怎樣把耳熟能詳的作品演繹出新意。這個空間越來越有限,但我們仍在努力尋求突破。「師古人不如師造化」,我尊重傳統,儘量把生命中感受到的新的信息融合進來,探索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

  從不了解自己的潛力到不斷嘗試,再到逐漸明確自己的追求,是一個尋找、探索的過程,也是藝術家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藝術家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達方式,並知曉如何把它展現給觀眾。只有真正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才知道要給觀眾帶來什麼。

  音樂的創造創新無拘無束

  記者:與古典音樂誕生的時代相比,當下的創作環境和傳播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原本在音樂廳才能欣賞到的高雅音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古典音樂應怎樣適應這種變化?

  李雲迪: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我們的錄音設備和播放設備不斷更新換代:錄製呈現出來的音色更接近現場;我小時候要攢錢買磁帶、CD,現在可以輕鬆用手機獲取音樂。同時,社交媒體的發展也為古典音樂傳播提供很好的平臺,我本人就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很多演奏片段。可以說,技術的進步和媒介的發展為普及古典音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記者:傳播和普及古典音樂是你一直堅持的事情。

  李雲迪:是的。我從2013年開始「中國鋼琴夢」音樂會巡演,每年都在國內外進行幾十場演出。國內很多二、三線城市既有專業的音樂廳又有熱情的觀眾。我將大量巡演安排在這些城市,一些場次特意安排在體育館,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古典音樂、欣賞到古典音樂的美。我們不必將古典音樂想得多麼玄奧乃至覺得「欣賞不了」,只要覺得「很好聽」,就打開了通往古典音樂的大門。

  我注意到,在國內演出時,臺下觀眾頭髮多是黑色的;在國外,望過去多是白髮蒼蒼。古典音樂在國外面臨受眾老齡化問題;在國內則是如何涵養年輕觀眾、培育審美趣味的問題。對一個演奏家來說,讓更多人認識到音樂之美、走進音樂世界,不僅是職業更是使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聽到美妙的音樂,理解音樂的內涵,使音樂成為我們感悟世界、思考人生、表達情感的美好方式。

  記者:時代環境對音樂風格影響深刻,今天的時代滋養出眾多風格獨具的音樂家。你本人嘗試過多種音樂風格的演奏,包括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如何認識古典與流行的關係?

  李雲迪:我們現在所說的「古典音樂」,也曾是「流行音樂」:蕭邦、李斯特在當年都是擁有眾多「粉絲」的「偶像」。進入20世紀,許多傑出的古典音樂演奏家也經常參與流行作品的演出和創作。從形制上說,「古典」有它的定義和界限,我會嚴格遵守它的規範。但音樂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音符構成旋律,就像流動的水一樣,音樂的創造創新應是無拘無束的。

  古典音樂是經歷時間檢驗,保留到今天的文化精華。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不可能一成不變。我們要在演奏中不斷探索,烙下時代印記。

  讓民族民間音樂與古典音樂對接

  記者:一方面演奏古典曲目,一方面傳承中國優秀音樂文化,是你多年來努力的兩個方向。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音樂文化方面,你近年有哪些新的探索、積累了哪些經驗?

  李雲迪: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對音樂創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波蘭舞曲就體現了波蘭文化精髓。中國傳統音樂具有濃鬱的中華文化特色。我在國外演奏《彩雲追月》等傳統名曲,獨特的東方風情讓現場觀眾沸騰。

  幾年前,我將多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改編為鋼琴曲,突出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音樂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我錄製中國作品專輯《紅色鋼琴》,其中既有對中國經典鋼琴曲目如《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演繹,也有對雲南、新疆、陝西等各地民歌和戲曲的改編,如《遠方的香格裡拉》《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皮黃》等。其中,《皮黃》採用京劇西皮二黃風格及板式結構,音樂語言的民族化風格很強烈,一連串音符響起,如同生旦淨末醜一一登臺亮相,不少人感嘆「鋼琴也能唱京劇」,瞬間拉近了古典音樂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這類嘗試受到樂迷的喜愛,激勵我和作曲家創作演奏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我國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民歌資源,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實踐證明,用鋼琴演奏民族民間音樂,是傳承、傳播中國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散發著泥土芳香、情感真摯的民族民間音樂,也為當代音樂創作提供無窮無盡的滋養。

  記者:當前活躍在國際樂壇中心的中國青年音樂家很多,賦予古典音樂藝術以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你如何認識中國音樂藝術的獨特貢獻?

  李雲迪:音樂之所以能夠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是因為音樂源自人們內心真誠的感受,這種感受對任何國家、民族的人來說都是共通的。與此同時,每個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習俗。東方文化具有中和、細膩、豐富的特性,包容性極強。以東方文化背景去感悟和演繹源自西方的古典音樂,會賦予古典音樂別樣的韻致和更加豐富的層次。

  如果把古典音樂比作大海,我們都還只是小小的浪花。沉澱出自己的風格,走出自己的道路,讓中國音樂與古典音樂更好地對接,甚或形成古典音樂演奏的「中國學派」,需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對話者、融合者、傳播者。

  製圖:蔡華偉

相關焦點

  • 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
  • 千錘百鍊 別開生面(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孔子、莊子、司馬遷、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孔尚任,他們都是講故事的能手,也都把傳統進行了轉化發展,鑄成經典巨章。今天的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接力創造,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一個民族不懈的求索、奮鬥,一代代人的生存智慧,無數好故事值得我們一次次重構,千錘百鍊地改造改編,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認知和生命活力。
  • 關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幾個問題
    做任何工作,如果思想認識上有偏差或者不到位,行動落實上就一定會受到影響。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重要的思想認識前提就是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辯證客觀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對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以及有聲與無聲之間的美妙,欣賞古典音樂是讓人享受寧靜的時刻,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真正認識自己「每一個音階都不是孤立的」記者:今年是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您剛剛在國家大劇院開啟貝多芬鋼琴獨奏世界巡演。
  • 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
  • 植根傳統 創造新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國風音樂以傳統文化為根基,汲取古典文學滋養,繼承傳統音樂之美,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吸收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元素,形成豐富多樣的音樂風貌。國風音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進行融合創新,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聲音」,是當前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熱點、新趨勢。  植根文化自信,挖掘傳統之美  記者:國風音樂悄然流行,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喜愛。
  • 融會貫通 實現新的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
  • 人民日報對話李雲迪:讓更多人認識音樂之美
    只有真正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才知道要給觀眾帶來什麼對一個演奏家來說,讓更多人認識到音樂之美、走進音樂世界,不僅是職業更是使命。記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巴赫、貝多芬、蕭邦等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李雲迪:作曲家留給後世,可供演奏家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限的——僅僅是一張樂譜。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如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不僅是執政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古代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優秀古典詩歌在當下的傳播,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經驗或許值得借鑑。下面,筆者以《題都城南莊》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看法。
  • 推動國學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意見》站在時代的高度,作出了推動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面部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今天與會者所代表的七家機構,近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成績,是新世紀「國學熱」的積極推手,是推動國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面對新的形勢,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暢談學習《意見》體會,交流學習心得。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在不久的將來,創意寫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開展,而是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為更多需要拓展文學認識、提高寫作技能的人提供幫助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創意寫作在國內各大高校的發展受到矚目。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
  •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點亮創作之路 上海一批優質好戲專家叫...
    製圖:馮曉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必經途徑。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富有更多的生活積澱、更飽滿的創作創新熱誠、更精湛的藝術表達技能、更高更自覺的使命擔當、更深的對人民的情懷。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11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為題,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6年來,山東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 聚焦民營經濟發展 貴州舉行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
    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政府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搭建交流平臺,全方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圍繞「探求本質、思慮長遠」為主題,12月26日,由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承辦的「貴州省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在貴陽舉行,會議就民營企業密切關注的話題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原標題: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 數位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如傳統文化通過科技方式實現廣泛傳播, 5G發展為文創產業帶來更多機會,基於大數據的文化創作正在普及,區塊鏈對於文化版權保護的探索,移動支付與知識付費進一步激活文化需求,等等。「十四五」時期,隨著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實施,以下幾個方面將成為產業發展的著力點。  依託「新基建」,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服務和應用體系,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採集和標注。
  • 談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談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二十一世紀,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社會需要大量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 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探索民族傳統音樂創新性發展路徑
    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充分認識到傳統民族音樂的深厚人文及社會價值,通過規範化的管理,健全的教學設施以及高水平的教學質量,開拓了音樂學院的全新發展空間。處在資訊時代發展背景下,學院意識到自身所承擔的傳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職責,在充分認識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民族傳統音樂的創新性發展路徑,極大地提高了音樂教學效率,完善了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教育機制,同時也為音樂學院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 津門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最好的保護是創新性轉化發展
    十八街麻花、老美華布鞋、鴕鳥墨水……這些有名的老字號,見證了天津近代工商業發展的歷史浮沉,也遭遇市場經濟的風吹浪打。2017年,商務部等16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老字號傳承與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天津加大對老字號的保護和發展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助力老字號創新升級,擦亮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