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點亮創作之路 上海一批優質好戲專家叫...

2020-12-19 瀟湘晨報

左起:上海出品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海歌舞團供圖)、評彈劇《醫聖》(上海評彈團供圖)、雜技劇《戰上海》(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破圈引發關注,專家叫好、人民點讚。 製圖:馮曉瑜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必經途徑。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富有更多的生活積澱、更飽滿的創作創新熱誠、更精湛的藝術表達技能、更高更自覺的使命擔當、更深的對人民的情懷。

「十三五」期間,在從高原邁向高峰的道路上,上海文藝院團通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和評彈劇《醫聖》等一批製作精良的舞臺作品,進行了「兩創」的有效實踐,在堅持本體的基礎上凸顯優勢,補齊短板,讓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了更豐富的舞臺呈現、更生動的藝術表達,使得「上海文化」品牌產生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就拿《永不消逝的電波》來說,到本月25日,該劇的全國巡演場次將達到200場,有些觀眾甚至從蘇州一路追到瀋陽,連看了31場。

適應觀眾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為自己贏得更大舞臺

評論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用「X+劇」來概括《永不消逝的電波》《戰上海》和《醫聖》三部作品在藝術樣式上的創新。這實際上體現了這些傳統藝術門類在今天面臨的共同課題:如何突破原先單一的表現形式,適應觀眾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為自己贏得更大的舞臺。

以《戰上海》為例。主創曾經表示,儘管接連拿下世界雜技最高獎「金小丑」,但如何從為炫技而生的馬戲城,走向對綜合呈現要求更高的現代劇場,是上海雜技團一直以來渴望攻堅的課題。

《醫聖》的誕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上海評彈團希望改變一直以來的表演樣式,讓演員不僅站起來,而且增加更多表演、更多場景、更多戲劇元素,從而增強表現力,爭取更多觀眾。

然而,無論是雜技還是評彈,在與戲劇元素的碰撞中都會產生很多新問題,成為創作中亟待突破的瓶頸。

以雜技為例,評論家李守成表示,雜技的特點是雜,每個節目自成體系,不需要任何邏輯上的聯繫;雜技的本體是技,通過高難度技藝的展現帶給觀眾審美享受。一旦變成「雜技劇」,就意味著要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用內在的邏輯來串聯各個節目,使之能夠表現情節和人物。這是《戰上海》在創作中面臨的最大難點,而該劇最終能夠取得成功,在去年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亮相之後叫好又叫座,也正是因為在這方面作了有效突破。評論界一致認為,無論是「雨夜飛渡」裡的梅花樁、「鐵骨攻堅」裡的軟梯、「暗巷逐鬥」裡的地圈,還是「生死黎明」裡的蹦床,傳統的雜技節目被有機地融入故事情節,並且被注入了情感,技藝由此從原先的「炫」轉換成了藝術表達和思想詮釋。

突破對藝術門類的固有認知,豐富中國故事的傳播載體

如果說觀眾的審美需求是一種外在動力的話,那麼,這幾部上海出品的文藝作品不約而同地以 「劇」為後綴——用李守成的話來說,即「把長於敘事的戲劇移植、改編、轉化到舞蹈、雜技和曲藝的舞臺上」,其背後更有文藝院團一種由內而外產生的驅動力。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作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作品,它自誕生以來全國巡演接近200場,讓觀眾感受到了創作者講述中國故事的澎湃激情。評論家方家駿告訴記者,中國舞劇曾經誕生過《小刀會》《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具有強烈敘事意識的經典作品,但是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故事性被視為舞劇的一種過時,「舞劇應該追求可舞性可看性」的觀點逐漸成為業界主流。然而,如果一味放棄對於敘事性和思想性的追求,放棄對表演語彙的拓展,那無疑是一種自我邊緣化,無法走到今天的文化主流中來。《永不消逝的電波》最終能夠爆紅出圈,很大程度上正是源自青年一代編導對於敘事的自覺回歸。創作者成功借鑑和吸收了戲劇元素甚至電影類型,將一個情節複雜的故事組織在舞劇裡,融匯在肢體語言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沿襲了同名電影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設計,整部作品不僅向戲劇靠攏,也運用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但《永不消逝的電波》並沒有成為電影的舞臺版。正如評論家胡曉軍所說,科學、正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賴於對本體屬性的「守正」、對創作規律的尊重,否則各種藝術門類自身的獨特性就會消失,而趨於同質的單一。很多觀眾都對作品中四組雙人舞同時在臺上串聯起李俠和蘭芬感情歷程的舞段印象深刻,評論家們認為,這就是運用舞劇獨有的結構和獨特的肢體語彙,實現了其他藝術門類無法實現的效果,從而拓展了自身的表達空間,不僅使其在「講述中國故事」上具有了和其他藝術門類同樣的可能性,而且具備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將「兩創」實踐推向深入,不能讓人才成為木桶上最短的板

無論是《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表現紅色題材的同時形塑了以上海為代表的現代中國的地緣美學特徵,還是《戰上海》作為海派雜技對紅色文化題材的首次戲劇呈現,抑或是《醫聖》對於江南曲藝劇種的當代性開拓,無疑都通過「兩創」實踐極大豐富了表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藝術載體。在評論家們看來,上海要實現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級,意味著這樣的實踐要繼續走向深入,而相關人才的培養,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才首先是臺前的。就舞劇而言,榮廣潤認為,在《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成功要素中,兩位主角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他們的肢體動作跟人物情感完美結合在了一起,由此,舞蹈語彙就不僅僅是技巧展示而真正有了藝術感染力。這說明他們的舞臺經驗、感受力、對角色的理解、對舞蹈動作內在情感的理解,都高出一般演員。這樣的人才是不多的。」就雜技劇而言,方家駿指出,雜技演員類似運動員,從小隻練一個項目,但是當雜技變成雜技劇,演員變成劇中的一個角色,光有一種技藝就無法勝任。這些都需要在未來的人才培養中加以考慮。

更重要的角色在幕後。在專家們看來,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然需要多種藝術門類的借用和移植,這一方面涉及題材和表現樣式之間的契合度問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音樂、舞美、服裝、道具等多種元素在舞臺上的綜合呈現,這些都意味著對於各門類人才的更高要求。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項目的領頭人——可以是製作人,也可以是院團長,而這個人的把控能力決定了一部作品能否在全方位達到高度統一。有評論家指出,這樣一個人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比如過人的審美和鑑別能力,比如開闊的藝術眼界,又比如充足的人脈——「有些人名氣很大,但是不一定適合你這個項目,你要有渠道去了解和判斷」,還比如平衡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能力。「這方面的人才,現在非常缺。」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
  • 推動國學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意見》站在時代的高度,作出了推動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面部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今天與會者所代表的七家機構,近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成績,是新世紀「國學熱」的積極推手,是推動國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面對新的形勢,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暢談學習《意見》體會,交流學習心得。
  • 關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幾個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對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下過明確的定義: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 千錘百鍊 別開生面(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孔子、莊子、司馬遷、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孔尚任,他們都是講故事的能手,也都把傳統進行了轉化發展,鑄成經典巨章。今天的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接力創造,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一個民族不懈的求索、奮鬥,一代代人的生存智慧,無數好故事值得我們一次次重構,千錘百鍊地改造改編,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認知和生命活力。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如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不僅是執政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古代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優秀古典詩歌在當下的傳播,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經驗或許值得借鑑。下面,筆者以《題都城南莊》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看法。
  • 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11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為題,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6年來,山東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在不久的將來,創意寫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開展,而是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為更多需要拓展文學認識、提高寫作技能的人提供幫助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創意寫作在國內各大高校的發展受到矚目。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
  • 讓更多人認識音樂之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藝術創作沒有公式。我在演奏前都會先揣摩作品,了解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感悟作曲家創作的初衷和彈琴時的心境,然後對曲子進行解析,加入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對作品進行「再創作」。  記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巴赫、貝多芬、蕭邦等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融會貫通 實現新的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
  • 聚焦民營經濟發展 貴州舉行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
    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政府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搭建交流平臺,全方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圍繞「探求本質、思慮長遠」為主題,12月26日,由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承辦的「貴州省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在貴陽舉行,會議就民營企業密切關注的話題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 聚焦「四個突破」,上海文藝界吹響重大主題創作「衝鋒號」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各創作單位進入掛圖衝刺階段,聚焦在重點項目上實現突破、在上海題材尤其上海特色現實題材方面實現突破、在薄弱門類上實現突破、在創作品質上實現突破等「四個突破」,著力推出一批反映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現實題材精品力作,奮力推動上海文藝創作從高原攀向高峰,書寫新時代文藝創作精彩答卷。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此次會議圍繞「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的主旨,聚焦「法律傳統與思想文化」「傳統法制與司法實踐」「近現代法制變遷」等多個主題,深入探討了法律史學的理論特色、研究進路與現代化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問題。
  • 植根傳統 創造新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這些文藝樣式往往需要中國風格的音樂作為配樂,從而為國風音樂發展提供載體和傳播契機。  方錦龍: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積極倡導文化傳承創新,出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支持政策。在這種時代氛圍下,國樂有更多機會走到人們面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以接觸國樂、近距離地欣賞國樂。何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中國長大的年輕人往往對國樂有天然的親近感。
  • 合肥,好戲不斷!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文藝戰線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加快創新型文化強市建設,持續培育文化亮點,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為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範」作出新的貢獻。回顧「十三五」時期合肥文化發展,藝術創作碩果纍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傳統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琅滿目的文化產品,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共同營造出合肥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
  • 《經典詠流傳》創新傳承經典 打造新時代文化節目新標杆
    看片會以「《經典詠流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新時代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為主題,邀請了來自行業、學界、媒體等多個領域的領導、專家品鑑,就節目的價值引領、內容創新,以及節目對於引領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進入新時代具有的現實意義進行分享和深入探討。
  • 為人民創作才有鮮活生命力——訪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上海...
    原標題:為人民創作才有鮮活生命力 3月5日下午,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當天恰逢上海崑劇團推出2019年演出季,一眾中青年演員帶來了今年的重點劇目《浣紗記傳奇》。
  • 廈門點亮工藝美術創新燈塔:傳燈探路 汲古開新
    本屆系列活動推出創新作品大賽入圍作品展、知名品牌推薦展、鷺島學術對話等活動,不僅進一步推動學術、行業和產業之間的融合與發展,還邀請全國頂尖專家和藝術大師,聚焦研判中國工藝美術領域的全新風向,把工藝美術推向全新的理論深度和學術高度,也為藝術創作和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貝多芬是大眾熟知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音樂語彙豐富、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您如何理解貝多芬的作品並進行演繹?吳牧野:這次貝多芬鋼琴巡演,對我來說既是榮幸,也是挑戰。其實,貝多芬作品早已經在我的巡演規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