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創新傳承經典 打造新時代文化節目新標杆

2020-12-14 中國日報網

2月8日,由洋河夢之藍冠名、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看片會在京舉行。看片會以「《經典詠流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新時代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為主題,邀請了來自行業、學界、媒體等多個領域的領導、專家品鑑,就節目的價值引領、內容創新,以及節目對於引領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進入新時代具有的現實意義進行分享和深入探討。

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旗艦頻道,不但是宣傳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追求創新的勇氣和責任擔當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得益於持續的創新能力,央視綜合頻道近年來湧現出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經典詠流傳》憑藉精緻有創造力的「央視氣質」讓眾多領導、專家、學者看到了國家平臺的高級水準和創新實力,贊其引領行業方向,讓經典作品具有穿透性!

(《經典詠流傳》看片會現場)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以節目經典鑑賞團成員這一全新身份亮相,主持此次看片會。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等領導出席看片會。

梁曉聲認為節目之好超出想像《經典詠流傳》或成政協提案

「詩詞唱經典,中國正流行」,《經典詠流傳》注重時代化、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節目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讓年輕群體從更年輕化的語態表現中去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

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表示節目之好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也想到過古典詩詞的現代傳唱,不過更多想到的是古箏,曲調依然想到的是古調,用如此現代的這種唱法和曲調來演繹,而且演繹得更貼切,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因此我覺得這對全國的電視臺都是一個示範」。他也預感到節目在未來的影響,會使古典詩詞激活起來,「讓我們的孩子們既唱了歌,同時又熟悉了古典詩詞,這個意義非常之大,這樣的節目才是適合走出去的節目。」他熱切希望當代人少看一場垃圾電影,多聽一點音樂,多看一點這樣的節目。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為經典鑑賞團成員感觸頗深,表示《經典詠流傳》讓他改變了很多,甚至改變了對藝術教育的一些意識,「我們這檔節目能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氣和地走近百姓,這個是讓我感受非常深。」流行的不一定經典,但經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院長認為經典詩詞在現代語境下絲毫不落伍,《經典詠流傳》通過語言和音符的嫁接,讓大眾更好地接近傳統文化,這種做法是對藝術的準確表達。作為節目的親身參與者,王院長已經搶先開始「安利」《經典詠流傳》,不但計劃把節目搬到中國音樂學院作為課堂教育,還將在3月3號全國政協會上,把《經典詠流傳》作為自己提案的核心,探討如何把美育教育從基層拓展到全民。

同樣身為經典鑑賞團成員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看完片子後也有感而發,「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詩的背後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後也許承載的是輝煌,也許承載的是一段失落。但是跨越千年之後到現在,無論輝煌還是失落,都變成無以復加的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的遺產,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驕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旗艦頻道具有引領性、經典性和時尚性。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看了節目後,大讚央視是國家級團隊,做了國家該做的事。她指出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首先要讓年輕人了解文化、熱愛文化,在自信的基礎上才會有文化自覺。高曉虹院長指出《經典詠流傳》有三個特點,一個是詩詞內涵外延渾然一體,詠唱古典詩歌,每個元素的調動和運用都有含義,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據自己文化的基礎去唱響,去體會然後去感受;一個是人物、故事、思想、情感渾然一體;一個是詩、歌、舞、樂、聲、光、電等的畫面,各種元素用的非常協調。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用一個「情」字表達對節目的感受,「我覺得央視越來越找到當今電視節目最根本的那個脈絡,就是一個『情』」。隨後他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情懷上,看似詠讀經典,實際上是表達我們共同的情懷,在字裡行間表達對我們的先祖、文脈、價值的一種認同和記憶,這種情懷是維繫這個節目體現國家大颱風範的關鍵;情感上,節目尋找到大家共同的情感寄託點以及直擊我們情感的動情點;情緒上,節目保持了情緒狀態的一種自然流暢,觀眾、在場嘉賓、評委都沿著一種情緒狀態順著去走。由此才使得這檔節目能夠達到國家大臺的水準。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

原創模式為傳統文化賦能 打造新時代中國電視文化節目

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認為以往商業的資本都是流向了過度娛樂化的節目,因為那樣的節目更容易受到市場的追捧。對此,他表示央視廣告也要講導向,要有使命,央視用全國最稀缺的傳播資源,來服務於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使他們成為國家品牌,國家品牌理應會推動中國國民生活更美好。我們旗艦頻道的文化主陣地,用他們資金的力量來推動這樣的節目傳播,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趨勢。

「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性,為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了有機的連接,讓主流的經典再次成為流行的先鋒,真正做到了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說。傳統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下,《經典詠流傳》的出現契合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發展的時代性要求,成為最迅速響應、最直接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的電視文化節目。

(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說,節目站在我們這個時代節點上來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從這個角度來看非常有特點,非常有價值。「它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傳統的或者叫經典作品的穿透力,還有一個就是時代平臺的這種時尚性這二者的完美結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表示《經典詠流傳》拉升了電視節目的平均文化值,創新詩和歌的結合回到詩歌的起源,讓詩歌回到了生活當中,完成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一個過去完成式的東西成功地轉化為現在進行式的文化。歌給文字帶來情緒感染,而詩給歌帶來更多的表情,不僅讓詩歌流傳,也會讓歌詞越寫越有文化。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從傳播學的角度剖析節目的創新之處,一是傳播者掌握主動性,節目選擇的詩歌都是有價值訴求的,能夠與今天的世界對接;二是形式創新,節目本身是詩歌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過去和今天結合在一起,是歷史跟未來結合起來;三是主題的拓展性深耕,節目讓經典傳唱人詠唱經典之外,還讓他們自己說出對詩歌的感受,給人啟示。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認為節目把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題進行了一個中國式的解決。首先是模式創新,點亮紅心這一看似簡單的裝置就是節目組反覆研討很多次才得以獲得的創新;其次是選題資源的創新,既有王俊凱這樣的大眾少年偶像唱《明日歌》,又有88歲中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巫漪麗演繹《梁祝》;最後是領域界限突破的創新,自從《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出現之後,跟風的節目太多,《經典詠流傳》則用音樂的方式在創新上達到新的高度。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

央視氣質引領文化價值打造中國有聲名片

作為央視新年文化節目的新開局,《經典詠流傳》用全新的氣象和嶄新的作為打造優質電視節目的同時,更要引發全民能夠參與的文化現象,成為一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名片。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力薦節目,稱其具有央視氣質,每一個人物出場,每一段故事都能夠擊中內心,反映的是家國情懷。「在價值引領中創新傳播,在創新傳播中彰顯文化自信」,《經典詠流傳》的推出正是踐行了這一理念,既有社會效益又有廣泛的傳播力,有望成為新一年的爆款節目。

據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介紹,《經典詠流傳》歷時一年多策劃籌備,是為了尋找一個央視文化節目的新的破局,這種破局不光在於電視形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節目立意新的突破。節目中最打動他的詩歌是由一位支教老師和大山裡的孩子們演唱的《苔》,現場讓許多觀眾感動落淚。節目未來在春節期間播出的時候,在一個晚上可能會有超過一千萬的中國人會記住這首詩。袁枚在三百年前創作的這首詩,這一個晚上的傳播可能會超過它在三百年傳播的總和。當詩詞插上了音樂的翅膀,它會飛向更寬廣更久遠的地方。經典屬於所有的時代,我們用最流行和最易於傳播的方式,讓那些傳世經典再度叩響當代人們的心靈。節目的立意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立足當下,再造流行。

如何解決詩詞和音樂兩種形態的跨界融合,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表示找到了兩把鑰匙,一個是時代性,所選的詩詞要對當下的中國社會有一種普世的關照性,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團隊選取的詩詞都應該具有一種普世的情感,只有這些普世的情感能夠穿越時空,被當下的中國人讀懂,比如古人有關「惜時」「勵志」「親情友情愛情」「家國」等等這些主題的詩詞,才具備二度創作再流傳的可能性;一個是時尚性,比如邀請什麼樣的明星和有什麼樣特點的素人來唱,他們本身其實也都是時尚的載體和符號,再用什麼樣的歌曲演繹方式,什麼方向的故事去包裝,我們不是在展示品鑑一件件古董,我們要讓經典通過我們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另外,在節目模式上也做了大膽嘗試。不同於以往詩詞節目或音樂節目競演的方式,《經典詠流傳》重新研發了一種輕賽制重傳播的形式,實現模式上的突破。

(《經典詠流傳》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田梅及王寧)

天籟之聲唱出牽動人心的《苔》、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繹鄉愁思懷余光中老先生、88歲巫漪麗演繹經典愛情《梁祝》……精美視聽的呈現,直擊人心的撼動,背後少不了一批用匠心創作的「匠人」。《經典詠流傳》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田梅表示節目凝聚了目前國內市場,甚至是行業領域最頂級的一批團隊,「比如市場上最活躍的音樂總監劉卓老師,現場導播胡京春團隊,燈光是由來自美國的兩位燈光設計師進行設計,現在找到臺灣的設計師做執行。」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王寧則透露自己錄製的時候都是老老實實坐在導播後面,經常會默默地流淚,現場他也情不自禁帶動眾人一起演唱《苔》這首經典之作。

(看片會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合影)

讓經典在詠唱中流傳,《經典詠流傳》再造文化節目價值新高地。據悉,節目將作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春巨獻與大家見面。

相關焦點

  • 超越詩樂,《經典詠流傳》美育背後的文化創新與傳承
    深度閱讀指南:主題曲「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闋詞讓盪氣迴腸詠流傳。」《經典詠流傳》意味著很長時間,當主持人撒貝寧和三名欣賞小組成員在節目第二季結尾再次演唱這首歌時,中國式的審美震撼縈繞在觀眾心中。
  • 讓文化發聲,國風經典傳承節目《經典詠流傳》與你在這個春天相遇
    #近期有一部文化綜藝節目再次出現在了大屏幕中,它就是《經典詠流傳》。這已經是這部節目的第三季了。還記得2018年,也是那個春天,《經典詠流傳》這一檔文化類節目悄悄的火遍了央視全頻道。這是一部高規格,高品質,高內涵的一部綜藝節目,節目「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通過歌曲的形式,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展現給大家,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大家體會中國文化的內涵,讓經典永流傳。
  • 《經典詠流傳》以唱代寫如何傳承文化腳本?
    詩詞為創作源,歌唱作為形式,人為流傳載體,配以朗誦與解讀的專業模式,用現代音樂去揣摩、刻畫和演繹古人的情懷,或風雅意趣、或國讎家恨,或壯志難酬、或悽美哀怨,抑或山水之樂,是觀眾對《經典詠流傳》立意創新的深刻印象。
  • 《經典詠流傳》一個特別用心的節目,流傳經典,傳承文化
    現在的經典歌曲加入新聲代的元素,由正能量的人演唱,讓經典更加經典,更加沁人心脾,更加賞心悅目!《經典詠流傳》從第一季就一直在關注。從第一季到第三季明顯能看到舞臺,內容的一步步的升級,製作越來越精良。很多孩子也是受到了節目的影響。就像《有溫度的故事店》他們的製作初衷就很好,童謠更容易被孩童所接受。孩子在聽音樂的同時又能接觸到中國經典。
  • 《經典詠流傳》傳唱經典,讓歌聲帶著中華文化永遠流傳
    驚豔大概就是少年糅合了帥氣與萌新,讓人賞心悅目。震撼是什麼?肖戰在《經典詠流傳》舞臺傳唱之前說了一句:可能會和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一曲《竹石》唱罷,朱丹說:唱之前輕飄飄說了一句「可能和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但這也太不一樣了,一開口就把我們震撼了。當初看《國家寶藏》的時候,就很震撼,但是再看《經典詠流傳》又是另一種震撼,這是兩種不一樣的傳承方式。
  • 《經典詠流傳》再造流行與經典 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升至全民...
    從今年一路高歌的央視文化節目來看,央視有意將詩詞文化打造成為全民共享的「新年俗」。先是在狗年春晚上,相聲《我愛詩詞》讓觀眾在歡笑不斷中感受「詩詞接龍」的樂趣橫生。緊隨其後,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手奉獻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於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用連播之勢,希望用流行的音符喚醒經典詩詞的生命力乃至生長力——生命力,是讓更多美好的詩詞在時隔千百年之後流行起來,傳承下去;生長力,是讓古代先賢的情懷、智慧能在時代語境裡觀照當下,並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賦予今人以積極的思考和正能量。
  •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經典詠流傳》為「舊詩作」譜上「新旋律」,將愉悅視聽的音樂和觸動心靈的古詩結合起來,為觀眾呈上一場「詩」「歌」盛宴。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評價道:「《經典詠流傳》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它為傳承找到了一個強大而流暢的節目邏輯,帶著一種文化的修復感和使命感而來。」
  • 「浸」享千年經典,重燃百年記憶 《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
    《經典詠流傳》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三季以來始終緊緊圍繞經典詩詞的旋律新編、歌曲演繹進行融合傳播,以現代的文藝呈現方式演繹經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遞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經過三季的沉澱,《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引發全民傳唱經典的文化熱潮,成為唯一囊括星光、白玉蘭、亞廣聯三項大獎的電視綜藝節目。
  • 另一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若不是《經典詠流傳》,袁枚的《苔...
    看電視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豆瓣評分9.4,創文化節目新高,口碑全線飄紅。節目深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喚醒經典的生命力,用當今時代最通俗易懂的音樂載體,將中華文明高潔風雅的思想境界,輕盈而親和地傳遞給普通大眾。
  • 《經典詠流傳》:讓詩詞經典乘上歌聲的翅膀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將詩詞經典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精選經典傳承人唱響一首首各具風格的歌曲,豐富節目內容,以情打動人心,強化融合傳播,讓詩詞經典乘著歌聲的翅膀傳唱四方,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添助力。作者:鄭怡潔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經典永流傳,我們的文化從未斷流。」伴隨著熟悉的主持詞,《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於1月28日小年夜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
  • 《經典詠流傳》豆瓣分9.3!音樂版《朗讀者》開啟文化節目2.0時代
    《經典詠流傳》是央視新時代文化節目的創新之作,節目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並邀請音樂人用「和詩以歌」的方式演繹經典詩詞,開啟了文化節目2.0時代。2018年大年初一至初三,《經典詠流傳》連續三天在綜合頻道播出,開播次日以9.3的豆瓣評分創文化節目新高為央視迎來了戊戌年的「開門紅」。有分析認為,這檔節目為文化類節目插上音樂的翅膀,解決了純文化節目缺乏大眾傳播性和音樂節目缺乏文化底蘊的問題。
  • 乘經典文化之風,破傳播之浪,《經典詠流傳3》打造多樣產品布局
    本季《經典詠流傳》在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上進行全新布局,開發了 「雲上音享會」等直播產品,以及「豎屏看經典」、《經典冷知識》等短視頻產品,並多樣化挖掘節目素材,推出「撒貝寧詩詞開場合集」「精彩未播花絮」等碎片化傳播物料。產品與傳播的雙向升級,體現了節目在傳承經典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文化表達的更多方式。
  • 《經典詠流傳》:將過去完成時的文化成功轉化為現在進行時
    經典是陳年老酒,它們在歲月的發酵下有著愈發迷人的香氣。《滾滾長江東逝水》和《枉凝眉》都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由前輩和後生聯袂表演,在此做了一種既有創新更有傳承的致敬儀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正是靠著一代又一代匠心的繼往開來,通過不斷時代、不同環境的嚴謹打磨,才有了永恆的生命力。所有藝術都要經過時間的淬鍊。
  • 《經典詠流傳》:讓傳統文化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
    這檔節目不是對詩詞文化的淺層沿用,而是通過重訪經典、再造經典,「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深層地喚起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02以傳播為導向,多樣態、多類型覆蓋強勢平臺對《經典詠流傳》而言,原創音樂就是詩詞文化的「翅膀」,而為了讓這雙「翅膀」飛得更遠、更久、更有力。3年來,節目在文化傳承和創新傳播的結合上不斷走向縱深,通過搭建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在「和詩以歌」中,持續開創「讓經典從流傳走向流行」的喜人局面。
  • 乘經典文化之風,破平臺傳播之浪,《經典詠流傳3》打造多樣態產品布局
    本季《經典詠流傳》在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上進行全新布局,開發了 「雲上音享會」等直播產品,以及「豎屏看經典」、《經典冷知識》等短視頻產品,並多樣化挖掘節目素材,推出「撒貝寧詩詞開場合集」「精彩未播花絮」等碎片化傳播物料。產品與傳播的雙向升級,體現了節目在傳承經典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文化表達的更多方式。
  • 青花郎攜手《經典詠流傳》:致敬與見證同在
    標題:時尚易變,經典永恆!青花郎與央視攜手打造的《青花郎·經典詠流傳》在春節初二、初三兩期連播,拉開和詩以歌的文化與音樂盛宴。節目主持人撒貝寧與前兩期的經典傳唱人——那英、肖戰、馮家妹、蔡國慶、央視四子、董寶石紛紛亮相,詠唱數篇經典詩詞。酒是瓶子裡的詩歌。
  •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圓滿收官 同名圖書發布
    大型詩詞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播出兩季,廣受好評,近日迎來圓滿收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典詠流傳》系列圖書也於近日推出。5月19日,第二季節目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表示,雖然製作《經典詠流傳》的挑戰非常大,但主創團隊時常感到自豪和感動,「自豪於上下五千年燦若繁星的文化傳承、澎湃不息的民族風骨,感動於當下的文化學者、音樂人們不辭辛苦,他們懷著對經典的敬畏和對時代的敬意,和我們一起譜寫了動人心魄的時代樂章,既讓世界聽到一個古老文明嶄新的聲音,也壯闊我們繼往開來的逐夢徵程。」
  • 青花郎攜手《經典詠流傳》第三季 以經典致敬經典
    近日,《經典詠流傳》官方微博頻頻發文表示:新一季節目即將來襲,敬請期待。作為合作夥伴的青花郎也公開發聲表示「開播不遠」了。作為央視高品質的大型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傳》每一期內容裡的每一個「經典」,無論內容遴選還是傳承者的人選都極為認真甚至苛刻。
  • 《青花郎經典詠流傳》收官,但它帶來的正能量還在繼續
    8月1日,在老戰友合唱藝術團《長徵組歌》的磅礴歌聲裡,央視的重磅文化綜藝2020年《青花郎·經典詠流傳》溫情收官。這檔由青花郎冠名、央視精心打造,攜手那英、莫文蔚、譚維維、王源、周深、霍尊、阿雲嘎、劉宇寧、許魏洲等90位經典傳唱人的文化經典節目。節目中,有大咖明星帶來的經典詩歌詠唱,也有來自武漢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們豪邁高歌「豈曰無衣?
  • 許淵衝經典英譯古詩被傳唱,《經典詠流傳》獲贊「寶藏節目」
    上周六晚,《經典詠流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譚維維與鄭棋元強強聯合共唱《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讓東西方兩位文學巨匠隔空對話,網友直呼:"這首歌簡直是'神仙'配置!"這種經典的遇見,讓不少網友感慨萬千:"當東西方文化碰撞,迸發出來的是火花,是仲夏夜的夢與牡丹亭的邂逅,更是戲中人充滿戲劇性卻又深情的故事。"曾共同出演音樂劇的譚維維與鄭棋元,此次再次默契配合,通過融入音樂劇元素,用中西合璧的曲風演繹東西方愛情經典,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