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由洋河夢之藍冠名、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看片會在京舉行。看片會以「《經典詠流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新時代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為主題,邀請了來自行業、學界、媒體等多個領域的領導、專家品鑑,就節目的價值引領、內容創新,以及節目對於引領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進入新時代具有的現實意義進行分享和深入探討。
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旗艦頻道,不但是宣傳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追求創新的勇氣和責任擔當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得益於持續的創新能力,央視綜合頻道近年來湧現出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經典詠流傳》憑藉精緻有創造力的「央視氣質」讓眾多領導、專家、學者看到了國家平臺的高級水準和創新實力,贊其引領行業方向,讓經典作品具有穿透性!
(《經典詠流傳》看片會現場)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以節目經典鑑賞團成員這一全新身份亮相,主持此次看片會。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等領導出席看片會。
梁曉聲認為節目之好超出想像《經典詠流傳》或成政協提案
「詩詞唱經典,中國正流行」,《經典詠流傳》注重時代化、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節目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讓年輕群體從更年輕化的語態表現中去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
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表示節目之好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也想到過古典詩詞的現代傳唱,不過更多想到的是古箏,曲調依然想到的是古調,用如此現代的這種唱法和曲調來演繹,而且演繹得更貼切,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因此我覺得這對全國的電視臺都是一個示範」。他也預感到節目在未來的影響,會使古典詩詞激活起來,「讓我們的孩子們既唱了歌,同時又熟悉了古典詩詞,這個意義非常之大,這樣的節目才是適合走出去的節目。」他熱切希望當代人少看一場垃圾電影,多聽一點音樂,多看一點這樣的節目。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為經典鑑賞團成員感觸頗深,表示《經典詠流傳》讓他改變了很多,甚至改變了對藝術教育的一些意識,「我們這檔節目能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氣和地走近百姓,這個是讓我感受非常深。」流行的不一定經典,但經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院長認為經典詩詞在現代語境下絲毫不落伍,《經典詠流傳》通過語言和音符的嫁接,讓大眾更好地接近傳統文化,這種做法是對藝術的準確表達。作為節目的親身參與者,王院長已經搶先開始「安利」《經典詠流傳》,不但計劃把節目搬到中國音樂學院作為課堂教育,還將在3月3號全國政協會上,把《經典詠流傳》作為自己提案的核心,探討如何把美育教育從基層拓展到全民。
同樣身為經典鑑賞團成員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看完片子後也有感而發,「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詩的背後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後也許承載的是輝煌,也許承載的是一段失落。但是跨越千年之後到現在,無論輝煌還是失落,都變成無以復加的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的遺產,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驕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旗艦頻道具有引領性、經典性和時尚性。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看了節目後,大讚央視是國家級團隊,做了國家該做的事。她指出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首先要讓年輕人了解文化、熱愛文化,在自信的基礎上才會有文化自覺。高曉虹院長指出《經典詠流傳》有三個特點,一個是詩詞內涵外延渾然一體,詠唱古典詩歌,每個元素的調動和運用都有含義,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據自己文化的基礎去唱響,去體會然後去感受;一個是人物、故事、思想、情感渾然一體;一個是詩、歌、舞、樂、聲、光、電等的畫面,各種元素用的非常協調。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用一個「情」字表達對節目的感受,「我覺得央視越來越找到當今電視節目最根本的那個脈絡,就是一個『情』」。隨後他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情懷上,看似詠讀經典,實際上是表達我們共同的情懷,在字裡行間表達對我們的先祖、文脈、價值的一種認同和記憶,這種情懷是維繫這個節目體現國家大颱風範的關鍵;情感上,節目尋找到大家共同的情感寄託點以及直擊我們情感的動情點;情緒上,節目保持了情緒狀態的一種自然流暢,觀眾、在場嘉賓、評委都沿著一種情緒狀態順著去走。由此才使得這檔節目能夠達到國家大臺的水準。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
原創模式為傳統文化賦能 打造新時代中國電視文化節目
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認為以往商業的資本都是流向了過度娛樂化的節目,因為那樣的節目更容易受到市場的追捧。對此,他表示央視廣告也要講導向,要有使命,央視用全國最稀缺的傳播資源,來服務於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使他們成為國家品牌,國家品牌理應會推動中國國民生活更美好。我們旗艦頻道的文化主陣地,用他們資金的力量來推動這樣的節目傳播,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趨勢。
「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性,為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了有機的連接,讓主流的經典再次成為流行的先鋒,真正做到了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說。傳統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下,《經典詠流傳》的出現契合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發展的時代性要求,成為最迅速響應、最直接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的電視文化節目。
(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說,節目站在我們這個時代節點上來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從這個角度來看非常有特點,非常有價值。「它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傳統的或者叫經典作品的穿透力,還有一個就是時代平臺的這種時尚性這二者的完美結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表示《經典詠流傳》拉升了電視節目的平均文化值,創新詩和歌的結合回到詩歌的起源,讓詩歌回到了生活當中,完成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一個過去完成式的東西成功地轉化為現在進行式的文化。歌給文字帶來情緒感染,而詩給歌帶來更多的表情,不僅讓詩歌流傳,也會讓歌詞越寫越有文化。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從傳播學的角度剖析節目的創新之處,一是傳播者掌握主動性,節目選擇的詩歌都是有價值訴求的,能夠與今天的世界對接;二是形式創新,節目本身是詩歌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過去和今天結合在一起,是歷史跟未來結合起來;三是主題的拓展性深耕,節目讓經典傳唱人詠唱經典之外,還讓他們自己說出對詩歌的感受,給人啟示。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認為節目把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題進行了一個中國式的解決。首先是模式創新,點亮紅心這一看似簡單的裝置就是節目組反覆研討很多次才得以獲得的創新;其次是選題資源的創新,既有王俊凱這樣的大眾少年偶像唱《明日歌》,又有88歲中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巫漪麗演繹《梁祝》;最後是領域界限突破的創新,自從《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出現之後,跟風的節目太多,《經典詠流傳》則用音樂的方式在創新上達到新的高度。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
央視氣質引領文化價值打造中國有聲名片
作為央視新年文化節目的新開局,《經典詠流傳》用全新的氣象和嶄新的作為打造優質電視節目的同時,更要引發全民能夠參與的文化現象,成為一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名片。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力薦節目,稱其具有央視氣質,每一個人物出場,每一段故事都能夠擊中內心,反映的是家國情懷。「在價值引領中創新傳播,在創新傳播中彰顯文化自信」,《經典詠流傳》的推出正是踐行了這一理念,既有社會效益又有廣泛的傳播力,有望成為新一年的爆款節目。
據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介紹,《經典詠流傳》歷時一年多策劃籌備,是為了尋找一個央視文化節目的新的破局,這種破局不光在於電視形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節目立意新的突破。節目中最打動他的詩歌是由一位支教老師和大山裡的孩子們演唱的《苔》,現場讓許多觀眾感動落淚。節目未來在春節期間播出的時候,在一個晚上可能會有超過一千萬的中國人會記住這首詩。袁枚在三百年前創作的這首詩,這一個晚上的傳播可能會超過它在三百年傳播的總和。當詩詞插上了音樂的翅膀,它會飛向更寬廣更久遠的地方。經典屬於所有的時代,我們用最流行和最易於傳播的方式,讓那些傳世經典再度叩響當代人們的心靈。節目的立意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立足當下,再造流行。
如何解決詩詞和音樂兩種形態的跨界融合,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表示找到了兩把鑰匙,一個是時代性,所選的詩詞要對當下的中國社會有一種普世的關照性,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團隊選取的詩詞都應該具有一種普世的情感,只有這些普世的情感能夠穿越時空,被當下的中國人讀懂,比如古人有關「惜時」「勵志」「親情友情愛情」「家國」等等這些主題的詩詞,才具備二度創作再流傳的可能性;一個是時尚性,比如邀請什麼樣的明星和有什麼樣特點的素人來唱,他們本身其實也都是時尚的載體和符號,再用什麼樣的歌曲演繹方式,什麼方向的故事去包裝,我們不是在展示品鑑一件件古董,我們要讓經典通過我們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另外,在節目模式上也做了大膽嘗試。不同於以往詩詞節目或音樂節目競演的方式,《經典詠流傳》重新研發了一種輕賽制重傳播的形式,實現模式上的突破。
(《經典詠流傳》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田梅及王寧)
天籟之聲唱出牽動人心的《苔》、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繹鄉愁思懷余光中老先生、88歲巫漪麗演繹經典愛情《梁祝》……精美視聽的呈現,直擊人心的撼動,背後少不了一批用匠心創作的「匠人」。《經典詠流傳》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田梅表示節目凝聚了目前國內市場,甚至是行業領域最頂級的一批團隊,「比如市場上最活躍的音樂總監劉卓老師,現場導播胡京春團隊,燈光是由來自美國的兩位燈光設計師進行設計,現在找到臺灣的設計師做執行。」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王寧則透露自己錄製的時候都是老老實實坐在導播後面,經常會默默地流淚,現場他也情不自禁帶動眾人一起演唱《苔》這首經典之作。
(看片會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合影)
讓經典在詠唱中流傳,《經典詠流傳》再造文化節目價值新高地。據悉,節目將作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春巨獻與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