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能展現中國人情感世界、審美世界,最能敏銳感受時代風雲、體現時代變化的藝術形式。人人「拼」詩詞的盛況背後,說明它們成功點燃了大眾共通的生命體驗,也顯示了大眾對於優秀文化的迫切渴望。
從今年一路高歌的央視文化節目來看,央視有意將詩詞文化打造成為全民共享的「新年俗」。先是在狗年春晚上,相聲《我愛詩詞》讓觀眾在歡笑不斷中感受「詩詞接龍」的樂趣橫生。緊隨其後,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手奉獻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於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用連播之勢,希望用流行的音符喚醒經典詩詞的生命力乃至生長力——生命力,是讓更多美好的詩詞在時隔千百年之後流行起來,傳承下去;生長力,是讓古代先賢的情懷、智慧能在時代語境裡觀照當下,並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賦予今人以積極的思考和正能量。
詩言志,歌永言,古人和詩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傳唱至今的經典。流行的不一定經典,經典的一定要流行,但是經典怎麼樣才能流行呢?從過去一年多的文化綜藝實踐成果來看,「經典加央視」等於必然流行。央視在文化創新的高品質和大格局,以及此起彼伏的全民傳播力和青春號召力,有目共睹。《經典詠流傳》在此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旨在「再造當下的流行和未來的經典」,將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上升到全民參與的高度。
我們通過節目可以看到,《經典詠流傳》將文學性和音樂性合二為一,在傳承的旗幟下,集合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共同傳唱經典詩詞,星素結合、老少同臺、中外交融。每期六首左右的詩詞原創改編,強度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節目精心創作了一批誠意精品,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通過手機微信「搖一搖」分享自己喜歡的詩詞,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可當傳承人。可以預見,這會成為又一場擊穿大屏小屏、聯動線上線下的文化盛事。
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但經典文化的「共同情感」從未改變。當伴著優美的旋律重溫這些動人的文字,我們仍能感受到我們的先祖對美好的追求、對生命的感悟。
首期節目,我印象最深的是支教老師梁俊帶領山區孩子共同吟唱的那曲《苔》。在燦如銀河的詩詞星空,《苔》也許是一首不怎麼起眼的小詩,就像文中所寫的那樣,「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古往今來,有那麼多文人墨客寫牡丹、寫桃花、寫梅花,但又有幾個人會寫苔呢?袁枚這個清代的大才子,帶著獨到的眼光和心境,向我們展示了平凡之中蘊含的渴望和偉大,「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太陽都照不到我,並不意味著我沒有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精神風貌,我的花開的不大也不豔,但我自己依然歡樂地綻放,光彩一點兒都不輸牡丹。
舞臺上,梁老師和孩子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他說,我也是從山裡出來的,也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溼的角落那些青苔,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這是這首詩歌的意義。找到一些生命的價值,比我們的外表重要。
我非常佩服梁老師的眼力,這首詩是如此契合一群山村的孩子,包括支教教師,《苔》為我們展示了非常樸素的內心,和那些我們不了解的一群人。某種程度上,他們就如詩中所寫的那般堅韌和向上,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即便在白日暫時沒有照到的地方,我們恰恰更要綻放,而且要綻放地像牡丹一樣精彩,這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平凡而卓越的品質。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袁枚的《苔》孤獨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為梁老師和孩子們,因為《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它的傳播量可能超過過去三百年來的總和,也因此可以唱給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們,滋養他們的心田。它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是歌聲,更是真、善、美的夢想種子。
身為《經典詠流傳》鑑賞團成員之一,我發現現場觀眾全都沉浸在詩詞音樂的強大感染中。他們隨著歌手的歡樂而歡樂,隨著歌聲的惆悵而惆悵,也隨著非常富有文化意蘊的歌詞而心有觸動。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詩的背後,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後,也許承載的是輝煌,也許承載的是失落,但是跨越千百年之後再到現在,無論輝煌還是失落,它們共同成為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驕傲。《經典詠流傳》的厚重在於,曲終之時情不了、意不散、神不滅,它們所延綿的精神和風骨,和今天的我們緊密握手,浸潤著我們,指引著我們。
詩詞創新,古來有之。王昌齡有詩「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南北朝大詩人徐陵寫道「江陵有舊曲,洛下作新聲」,唐代詩人張嵩也說「新聲巧妙今古傳」——今天,央視綜合頻道用一檔繼往開來的《經典詠流傳》,帶著「國家舞臺」這股深耕傳統文化、做強文化自信的創作熱忱,交上了一份時代的優秀答卷。
創新,是任何領域內都必須往前走的根本動力,電視節目也是這樣。央視綜合頻道作為旗艦頻道,是宣傳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和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這種動人的情懷召喚我們,不管多忙、多累都願意共同為之獻出一份心力。我記得有一篇介紹古畫的文章題目叫做《一生難遇的看》,今天,我們要讓《經典詠流傳》應該成為億萬國人乃至世界人民「一生難遇的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深刻領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深厚內涵,我們的音樂、我們的詩詞、我們的文化,包括我們的道路,就會越走越穩,越走越持久,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