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閱讀指南:
主題曲「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闋詞讓盪氣迴腸詠流傳。」《經典詠流傳》意味著很長時間,當主持人撒貝寧和三名欣賞小組成員在節目第二季結尾再次演唱這首歌時,中國式的審美震撼縈繞在觀眾心中。
經過一堂生動的詩歌音樂美育課,觀眾們突然發現中國文學的美已經把我們培養成了感性的、胸襟開闊的頂天立地人,「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詩歌故事、歷史故事和中國人故事早已相互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說,「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繫、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如何保持密切聯繫?創新是關鍵。
《經典詠流傳》第二季不僅在模式和溝通上追求創新,還在理念上尋求突破,他屬於中國的美學,從宏大的視角和微觀的故事走向現代的普通人,從而挖掘和呈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浪漫主義詩歌的音樂表現了中華的情感美
當臺灣民歌胡德夫的父親在舞臺上彈鋼琴、演唱《回鄉偶書》時,觀眾不僅可以看到老先生11歲離開家鄉,後回到家鄉的故事;他還寫下了賀知章離家半生、86歲回家的故事。在「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背後,有離別的感覺、團圓的感覺和喜悅。
長期以來,「家」和「落葉歸根」對中華民族具有深遠的意義。只有家庭和睦,我們才能擁有萬事興;有了家庭和睦,治國才能安寧。詩人用樸素的或華麗來表達他們對家的依戀,就像現代人使用各種實時通訊軟體來與遠方的家人保持交流一樣,雖然我們的表情變了,但美麗的情感卻從未缺席。
當方錦龍琵琶和孫楠粗獷奔放的歌唱交織在一起時,只有《大風歌》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三句話合為一體,顯示了劉邦的英雄氣概。
劉邦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先驅之一,為漢族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知道打江山很難,而保持江山就更難了,這首詩留給我們的是先驅者在安全時刻的警覺,也揭示了中華民族、願景基因中為祖國統一與發展而進行的英勇鬥爭。
或者我們可以把目光轉向更近的時代,李叔同於寫的《送別》已經成為驪歌中的經典之作。當廈門六中合唱團學生再次演唱作品時,長亭,古道,草地,晚風,楊柳,長笛,夕陽,遠山將在觀眾面前展現告別的場景,直接到達觀眾最柔軟的部分。
浪漫的詩歌和悠揚的音樂讓觀眾再次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節奏美。《經典詠流傳》採用多種主題、朗誦、演唱、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個人情感和民族情感,他還描述了情感的美,意境的美,以及紮根於中國人血液中的深邃的家鄉和國家的感情。
傳統美學是以全媒體的形式跨時空傳承的
《經典詠流傳》通過使用頂級舞美和最新的媒體技術,不僅為觀眾創造了獨特的美的視覺體驗,而且將「和詩以歌」的節目形式發揮到極致,使古典美與現代美的相互交織、融為一體,讓觀眾重新認識屬於中國人的中國文化古典詩歌。
當「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穿著綠色衣服站在舞臺中央,反覆念叨著這些詼諧的句子時,她的眉毛和眼睛顯示出一種女孩般的快感。誰會想到,這位歌唱家對一百年前的詩人有如此狂熱的熱愛,從作品風格到待人處事方式都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滔滔不絕。
時光隧道的開通似乎真的讓兩人在時空間進行了一次對話。作為一個女性,蔡琴太明白李清照感覺到這些詞,並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釋新時期,這使得才華無拘無束。
藉助全息投影技術,鄧麗君跨越時光站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與11歲的小姑娘劉潤潼表演《但願人長久》。
在1983、鄧麗君發行了《淡淡幽情》專輯,他將流行音樂和中華古典詩歌結合起來,產生了「中華民族的聲音」演唱世界。當時,把古詩詞作為一個完整的記錄幾乎是史無前例的。這張專輯賣出了高達500萬張,在日本中被稱為「最夢幻的大碟」。
4歲移民到加拿大的劉潤潼雖然遠離祖國,但從鄧麗君的歌聲中仍能看到感受到的魅力。他們跨越時空的合唱,不僅實現了鄧麗君希冀傳播經典的願望,而且體現了中華兒女對中華詩歌的依戀,每一位會員都能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除了畫面上的視覺體驗,《經典詠流傳》延續了第一季和媒體跨屏互動的「1+N」傳播模式,推出了微博主題互動、在線活動發布、原創作品徵集、短視頻傳遞等一系列新媒體產品。同時,「讀詩成曲」在線互動小工具為觀眾提供隨時隨地體驗和演唱經典的機會,每首歌的跨屏互動人數不少於1000萬。
最吸引人的內容在最高效的平臺間傳播,實現超級文化節目的媒體整合創新。嘉賓和節目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鮮明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的時代色彩,也使古老文化充滿了活力。
無國界文學的相互學習與發展
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而且是文明相互學習的重要載體。中國優秀傳統文學的美正在以一種新的形式和新的敘述方式走出去,被世界上更多膚色、更多種族的人們所歌頌。
在節目的第一期中,可愛的兩姐妹幸福羅傑斯和小蜜蜂·羅傑斯將《聲律啟蒙》帶給中國觀眾。他們從小就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學,他們把中國文化視為源泉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古典文學中找到共同的情感。他們的父親、國際投資者和金融科學家吉姆羅傑斯認為21世紀屬於中國,我要求孩子們學習中文事實上我想給他們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
正如欣賞小組成員康震嘆息的那樣:「中國經典的魅力,絕不僅僅局限於它能帶給中國人『美』的享受,價值的傳承,它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學和美學財富,是全人類共同情感的凝聚和升華。」
在第二期節目中,觀眾迎來了ChristineWelch(克麗絲叮),這位出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西方女歌手有一顆中國的心。對她來說,學習中文不僅是一種興趣,也是意識和中文之間的聯繫。
當克麗絲叮帶著學習中文和嚮往對東方文化的熱情相繼前往北京和臺灣學習,她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走上了中文流行歌曲之路。她在節目中的《夢蝶·一百萬個可能》表達了她對中國哲學中浪漫意境的理解和轉化。
《經典詠流傳》證明了文學美和精神美沒有語言,沒有國界。節目以廣泛的創作模式呈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弘揚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生動詮釋。
無論是古代的《三字經》《遊子吟》還是當代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黃河大合唱》,《經典詠流傳》都以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形式創造了世界級的美的體驗,培養了觀眾對美的的追求和認同,讓每一位觀眾深刻認識到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中華文明的悠久遺產是中國道路的深刻歷史和現實基礎。。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產生和傳承,他是並將成為我們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個很小的行動做到這一點,這也是我們目前應該做的努力。
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提煉和展示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是一項具有歷史使命和世界責任的宏偉任務。中央廣播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積極承擔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以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初衷,打造中國式審美模式新時代,推動深度文化傳承與融合傳播相結合,以新穎的文化傳播方式改進中國軟實力。這樣一個成功的實踐值得觀眾呼籲《經典詠流傳》第二季。
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主流媒體宣傳年。多檔節目的成功實踐證明,作為國家平臺旗艦頻道和中國電視「第一頻道」頻道,正以民族氣質為核心,緊跟時代脈搏,為新時代樹立標杆,為守正創新書寫新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