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鍊 別開生面(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0-12-10 人民網江西頻道

核心閱讀

許多故事都是越編越新、越演越好、越改越精。其活水,原是從歷史傳統深處汩汩流來

在網際網路、地球村的開放格局下,我們更應該有自信、勇氣和寬闊胸襟,吸納借鑑世界優秀文化的傳統與經驗

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傳統,不僅僅是思想靈魂、精神價值,也包括講述技巧,進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構建這個大時代的戲劇藝術格局,讓文化傳統與現代審美深度契合,從而貢獻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脈動

沒有任何一種文藝創作能夠割裂傳統。創造之於傳統,是永遠都無法分離的血肉關係。有時我們已經無法說清是哪一部分傳統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人格塑形,但傳統不由分說地就在我們的血液中沉積著,我們所有的創造,都帶著它的某些基因、某些成分。我們紮根當下具體現實,又自覺不自覺地持續激活著傳統。

創造活水從傳統深處汩汩流出

中國戲曲就很好地闡釋了傳統與創造的關係。在許多故事中,我們已很難找到第一個創作者,元雜劇代表人物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王實甫的《西廂記》,無不已有出處,無不是對傳統的再利用與再創造,成就了中國戲曲蔚為大觀的壯闊景象。《竇娥冤》的故事來自西漢劉向《列女傳》裡的《東海孝婦》,而原故事也是根據民間傳說而來,關漢卿又根據它從單純的「孝婦」情節走出,結合元朝當時現實,演繹出了一曲《感天動地竇娥冤》,自此八百年反覆吟唱不衰,至今仍是各個劇種的重要保留劇目。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除巨大的思想和情感力量外,還有其對傳統嫻熟的改造運用,堪稱藝術再創造的典範。明清戲劇巔峰之作《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也無不記錄著這種「移花接木」甚至是「妙手回春」的創造關係。許多故事都是越編越新、越演越好、越改越精。其活水,原是從歷史傳統深處汩汩流來。

西方的戲劇創作,也呈同樣態勢。古希臘戲劇基本取材於史詩、神話和英雄傳說。莎士比亞戲劇更是這樣,《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有出處。歌德的《浮士德》,也是原型故事以多種樣貌傳播久遠後,被劇作家加以思想與戲劇藝術的經典化再造。

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大多改編於唐傳奇小說。其劇作對人生處境命運探索之深邃、對人物關係及內心刻畫之細膩、對社會現實洞察之精微,及其在藝術造詣上的貢獻,都與同時代其他創作拉開較大距離,成為文藝史上一座高峰。我們的民間傳說和文史經典,更是給民族戲劇提供了無盡寶藏,僅《史記》《資治通鑑》《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這幾部作品,每部的改編劇作都數以百計。而這些作品本身,亦有無盡的可考源流。

不僅題材、人物和藝術表現形式離不開傳統滋養,創作所包含的思想意蘊更深受傳統浸潤。《紅樓夢》曾被認為是對其之前中國思想文化經典的融會貫通之作,與《大學》《中庸》《周易》《詩經》《禮記》等重要典籍均有內在精神聯繫。這就是傳統的巨大互生再造魅力。

中華文明流傳下諸多美好、深刻、具有警醒力量的故事,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去接續講述。孔子、莊子、司馬遷、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孔尚任,他們都是講故事的能手,也都把傳統進行了轉化發展,鑄成經典巨章。今天的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接力創造,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一個民族不懈的求索、奮鬥,一代代人的生存智慧,無數好故事值得我們一次次重構,千錘百鍊地改造改編,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認知和生命活力。

當我們置身數如繁星的民間戲臺前,感受到成千上萬老百姓對關公、包公、嶽飛、楊家將這些經典人物形象的喜愛,那就是對傳統的極大認同。我們需要共同的英雄,需要共同認可並自覺自愿踐行的價值,需要攜手同行時一起聆聽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創與改編歷史傳統精華,永遠是創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找到繼承與發展的時代切合點

面對豐厚的傳統,如果沒有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或者找不到繼承與發展的時代切合點,就只能應了一句古話:「如入寶山空手歸」。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沒有中斷的歷史。面對新的世界變局、新的科技浪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更有必要對本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檢索和認知。這個檢索與認知過程,正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優良傳統,在今天這個時代就能找到深刻的切合點。無論脫貧攻堅戰,還是百年不遇抗疫戰鬥,人們的眾志成城、大愛無疆,都是中華優秀傳統的時代迴響,為今天的戲劇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人類與貧困、疾病作鬥爭,從來是文學藝術的重要素材,更是以塑造人物為本事的戲劇藝術的現場。從這個角度講,當下有無盡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講述。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傳統,不僅僅是思想靈魂、精神價值,也包括講述技巧,進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構建這個大時代的戲劇藝術格局,讓文化傳統與現代審美深度契合,從而貢獻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脈動。

文學藝術是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重要鏈條。無論語言、畫面還是肢體表達,一旦凝結為藝術,都隱含著過往與現實的密碼。文化的形成,是積跬步以至千裡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創作更多更好的現實題材作品,同樣是對傳統的尊重、累進和延伸。一些近年取得成功的舞臺劇《焦裕祿》《永不消失的電波》等,都是發揚現實主義傳統,重新提取已有的人物故事與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創作高度的範例。我們需要更多人物形象飽滿、講述深刻生動、精神價值突出的作品,使文藝從高原邁向高峰,這需要創作者堅毅篤定的創作態度、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

身處新時代,我們應當記錄這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和心靈圖譜,為民族傳統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在網際網路、地球村的開放格局下,我們更應該有自信、勇氣和寬闊胸襟,吸納借鑑世界優秀文化的傳統與經驗。借他山之石攻玉,從來都是我們的傳統精髓。中國話劇對世界戲劇的學習借鑑,曹禺、老舍這些大師的作品早已提供成熟經驗。一代代話劇人接續轉化創造,塑造起中國話劇獨有的精氣神。中國藝術家需要繼續以客觀和欣賞的眼光萃取更多經驗智慧,以強勁自己的骨骼,豐沛自己的血肉,為人類文化增添獨特而亮麗的色彩。

傳統之於當代,好比樹之根、塔之基。任何進步,概莫能外都是從傳統走向未來。我們需要努力承擔好當下創新發展賡續的使命,發出時代的強音,讓文學藝術這個記錄歷史進程的文化樣式臻於豐富、大雅和精緻,這是文藝工作者對中華文明的最好貢獻和呵護。

(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製圖:蔡華偉

(責編:邱燁、毛思遠)

相關焦點

  • 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
  • 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
  • 關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幾個問題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在辯證客觀地認識的基礎上,才談得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果奉行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無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踩到地上,或者奉行復古主義的觀點,忽視其局限性和落後、消極因素,把它說得盡善盡美、吹到天上,那麼還有什麼必要進行轉化和創新呢?
  • 讓更多人認識音樂之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  李雲迪:作曲家留給後世,可供演奏家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限的——僅僅是一張樂譜。樂譜是全世界鋼琴家共同的語言,如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氣說話,鋼琴家對音樂的演繹也是如此:在尊重樂譜和作曲家原意基礎上,每個人投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情進行演奏。拿我自己來說,不同時期演繹同一首作品,也會有很多新的感悟。這正是音樂迷人的地方。
  • 融會貫通 實現新的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
  • 推動國學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意見》站在時代的高度,作出了推動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面部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今天與會者所代表的七家機構,近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成績,是新世紀「國學熱」的積極推手,是推動國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面對新的形勢,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暢談學習《意見》體會,交流學習心得。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如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不僅是執政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古代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優秀古典詩歌在當下的傳播,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經驗或許值得借鑑。下面,筆者以《題都城南莊》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看法。
  • 植根傳統 創造新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國風音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進行融合創新,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聲音」,是當前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熱點、新趨勢。  植根文化自信,挖掘傳統之美  記者:國風音樂悄然流行,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喜愛。為什麼國風音樂能夠在今天流行起來?  霍尊:成長在新的時代,90後、00後年輕人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豐富多樣。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在不久的將來,創意寫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開展,而是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為更多需要拓展文學認識、提高寫作技能的人提供幫助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創意寫作在國內各大高校的發展受到矚目。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
  •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點亮創作之路 上海一批優質好戲專家叫...
    製圖:馮曉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必經途徑。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富有更多的生活積澱、更飽滿的創作創新熱誠、更精湛的藝術表達技能、更高更自覺的使命擔當、更深的對人民的情懷。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貝多芬是大眾熟知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音樂語彙豐富、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您如何理解貝多芬的作品並進行演繹?吳牧野:這次貝多芬鋼琴巡演,對我來說既是榮幸,也是挑戰。其實,貝多芬作品早已經在我的巡演規劃之中。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11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為題,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6年來,山東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 聚焦民營經濟發展 貴州舉行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
    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政府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搭建交流平臺,全方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圍繞「探求本質、思慮長遠」為主題,12月26日,由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承辦的「貴州省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在貴陽舉行,會議就民營企業密切關注的話題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 數位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 津門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最好的保護是創新性轉化發展
    十八街麻花、老美華布鞋、鴕鳥墨水……這些有名的老字號,見證了天津近代工商業發展的歷史浮沉,也遭遇市場經濟的風吹浪打。2017年,商務部等16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老字號傳承與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天津加大對老字號的保護和發展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助力老字號創新升級,擦亮金字招牌。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8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創造性思維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創新的動機與個體的價值取向緊密相關。創新動機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好奇心與功利心。好奇心源於內在價值,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功利心來自外部評價,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科研獎勵確實能夠成為科學研究的強大動力,但功利心難以驅動真正的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因為這些創新的源頭在於基礎研究。
  • 談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談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二十一世紀,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社會需要大量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 中國傳統心理學的創造性轉化
    這個過程,我稱之為中國傳統心理學的創造性轉化。考慮到世界心理學還在科學化的進程中,這種創造性轉化,就其本質而言可稱為「科學的心理學詮釋」。在這裡,「詮釋」是指中西文化互釋,既包括「以西釋中」,也包括「以中釋西」。其具體的詮釋路徑應該是,在心理學科學化目標的指引下,先以西方心理學解析和批判中國傳統心理學,逐步達成現代中國心理學,再以中國心理學解析和批判西方心理學,從而逐步達成科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