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自上至下依次為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白毛女》《呦呦鹿鳴》劇照。
核心閱讀
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
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有意味的形式」,滿足觀眾對歌劇藝術的審美期待
從《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到《馬向陽下鄉記》《沂蒙山》等,民族歌劇以鮮明的時代主題、動人的藝術形象、強烈的民族風格、動聽的旋律歌唱,在歌劇藝術中獨樹一幟,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作為中外合璧的藝術結晶,民族歌劇取得的成績對當前文藝創新發展具有啟示意義,其蘊藏的藝術創作經驗有待進一步總結和發揚。
時代造就獨特氣韻,豐富劇目自成一派
1945年,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白毛女》在延安誕生。這部作品為後來的民族歌劇提供了典型範式與藝術基因。當時,以馬可、賀敬之為主的主創團隊敞開胸懷擁抱三個傳統:其一是中華文化傳統,特別是源遠流長的民間音樂和戲曲藝術傳統;其二是外國文學藝術傳統,特別是歌劇藝術傳統;其三是革命文化傳統。在當時延安艱苦條件下,創作者以開闊視野和創造精神,辯證看待、科學處理上述三個傳統,在知其要領、得其精髓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創造了喜兒、楊白勞等深入人心的民族歌劇人物形象,以及《北風吹》等經久流傳的經典唱段。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作品,在劇本和音樂創作以及表演導演過程中,發揚《白毛女》的成功經驗,緊跟時代、深入生活,創造了新一代民族歌劇經典。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歌劇創造出代表作《黨的女兒》《野火春風鬥古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歌劇《白毛女》(2015年版)舉行全國巡演,《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民族歌劇代表作也有多個復排版本在各地上演,受到觀眾喜愛、業內肯定。這說明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
2017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啟動,進一步推動民族歌劇藝術探索。3年來,共評出重點扶持劇目18部,其中有7部進入次年的滾動扶持劇目。至今,先後湧現出《呦呦鹿鳴》《馬向陽下鄉記》《陳家大屋》《塵埃落定》《沂蒙山》等多部優秀劇目,為民族歌劇藝術創作積累了新的經驗。
遵循藝術規律,創新藝術表達
民族歌劇紮根時代,紮根人民,兼收並蓄,融會貫通,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藝術,其創新經驗給予當代文藝創作諸多啟示。
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深刻表現時代精神,是創新的不竭源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自《白毛女》《小二黑結婚》開始,民族歌劇就確定了緊扣時代主旋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發展道路。《白毛女》反映在黨的領導下受苦農民改變命運、翻身做主的故事;《小二黑結婚》表現當時年輕人追求幸福、追求進步的勇氣。民族歌劇新作《呦呦鹿鳴》,則抓住體現新時代創新精神的中醫藥科學題材,首次在歌劇舞臺上生動呈現艱難曲折的醫學探索過程,拓展民族歌劇的題材疆域。這些優秀作品啟示我們,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有意味的形式」,滿足觀眾對歌劇藝術的審美期待。
深入刻畫時代新人形象,豐富歌劇藝術人物畫廊。韓英(《洪湖赤衛隊》)、江姐(《江姐》)、田玉梅(《黨的女兒》)、楊母(《野火春風鬥古城》)等典型形象,代表在革命戰爭時期,甘願把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共產主義壯麗事業的偉大女性群像;喜兒(《白毛女》)、小芹(《小二黑結婚》)、紅霞(《紅霞》)、珊妹(《紅珊瑚》)則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勇於追求解放、自由、平等,完成精神蛻變與成長的典型;藝術形象屠呦呦(《呦呦鹿鳴》)以「改革先鋒」屠呦呦為原型,展現人物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體現新時代創新進取精神;《馬向陽下鄉記》塑造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駐村第一書記馬向陽形象,是廣大扶貧幹部的縮影。這些藝術形象講述中國人民在各個歷史階段,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動故事,為歌劇藝術增添了生動人物形象,豐富了藝術的光譜。
善於融匯中外音樂傳統,大膽創新,豐富歌劇表現手段。中國民族歌劇創造出我國歌劇藝術獨有的板腔體詠嘆調。詠嘆調是揭示人物心理、刻畫音樂形象、彰顯人聲歌唱性和戲劇性美感的聲樂形式,在歌劇音樂表現體系中位居中心。與西方歌劇通常採用三部曲式或通譜歌結構不同,民族歌劇自覺繼承和發展我國板腔體戲曲的成熟經驗——以不同板式和速度的豐富變化形成對比,自由組合,從而細膩揭示人物複雜心理和情感層次,進而解決「戲劇的音樂性」和「音樂的戲劇性」這一歌劇重大課題。與傳統戲曲相比,它是現代的;與西方歌劇相比,它是中國的。比如,《小二黑結婚》中《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洪湖赤衛隊》中《沒有眼淚,沒有悲傷》、《江姐》中《五洲人民齊歡笑》、《黨的女兒》中《血裡火裡又還魂》、《野火春風鬥古城》中《娘在那片雲彩裡》等唱段,就是板腔體詠嘆調的經典,傳唱至今。近年來湧現的《蒼天把眼睜一睜》《沂蒙的女兒》(《沂蒙山》)、《為什麼不讓我自由地活》(《青春之歌》)、《阿根哥,你在哪》(《松毛嶺之戀》)等大型詠嘆調,則是新時代歌劇作曲家對戲曲板腔體思維和結構的進一步創造創新。板腔體詠嘆調體現的是中國式音樂戲劇性思維,是民族歌劇對歌劇藝術的創造與豐富。
師法不同藝術類型,不斷實現「新的綜合」。歌劇以音樂為中心,以戲劇為底色,民族歌劇在歌唱技法和戲劇表演這兩大方面也不乏繼承、借鑑與創新。在歌唱方面,幾代民族歌劇表演藝術家,在我國民族唱法基礎上,借鑑吸收美聲唱法的科學發聲法和優長,令其歌唱既甜美溫潤,又具有豐富的戲劇表現力;同時,自覺以民間藝人、戲曲演員為師,潛心學習傳統歌唱中吐字、聲韻、潤腔等複雜技巧,從而在歌劇舞臺上彰顯濃烈的民族風格和中國氣韻。在戲劇表演上,自覺學習戲曲藝術的寫意美學和「四功五法」,同時根據作品需要和觀眾審美變化,借鑑西方歌劇表演的寫實美學和生活化表演,唱演並重。
突出鮮明地域文化特點,打磨特色獨具的音樂風格。用心對待民間音樂音調的繼承與創新,以達新中有舊、推陳出新、舊裡求變、生命常青之境,歷來是民族歌劇音樂風格的基石。縱觀民族歌劇代表作尤其是近年新作,多以專業化作曲技法對故事發生地的民歌或戲曲音樂進行創編和發展,從而使全劇音樂既有強烈地域色彩,又具鮮明時代氣息,令觀眾產生「既親切又新鮮」「既好聽又動人」的藝術體驗。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是新時代文藝家科學處理繼承與創新辯證關係的指導方針。對民族歌劇藝術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是全人類共享的寶貴文化遺產。把繼承、借鑑、創新的使命擔在肩上,切實研究掌握歌劇藝術規律及其表現形式、技術技巧,同時結合當前歌劇創作實際和當代觀眾審美需求,才有可能實現新的創造,推動民族歌劇再攀高峰。
(作者為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