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 實現新的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0-12-17 百家號

圖片自上至下依次為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白毛女》《呦呦鹿鳴》劇照。

核心閱讀

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

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有意味的形式」,滿足觀眾對歌劇藝術的審美期待

從《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到《馬向陽下鄉記》《沂蒙山》等,民族歌劇以鮮明的時代主題、動人的藝術形象、強烈的民族風格、動聽的旋律歌唱,在歌劇藝術中獨樹一幟,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作為中外合璧的藝術結晶,民族歌劇取得的成績對當前文藝創新發展具有啟示意義,其蘊藏的藝術創作經驗有待進一步總結和發揚。

時代造就獨特氣韻,豐富劇目自成一派

1945年,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白毛女》在延安誕生。這部作品為後來的民族歌劇提供了典型範式與藝術基因。當時,以馬可、賀敬之為主的主創團隊敞開胸懷擁抱三個傳統:其一是中華文化傳統,特別是源遠流長的民間音樂和戲曲藝術傳統;其二是外國文學藝術傳統,特別是歌劇藝術傳統;其三是革命文化傳統。在當時延安艱苦條件下,創作者以開闊視野和創造精神,辯證看待、科學處理上述三個傳統,在知其要領、得其精髓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創造了喜兒、楊白勞等深入人心的民族歌劇人物形象,以及《北風吹》等經久流傳的經典唱段。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作品,在劇本和音樂創作以及表演導演過程中,發揚《白毛女》的成功經驗,緊跟時代、深入生活,創造了新一代民族歌劇經典。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歌劇創造出代表作《黨的女兒》《野火春風鬥古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歌劇《白毛女》(2015年版)舉行全國巡演,《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民族歌劇代表作也有多個復排版本在各地上演,受到觀眾喜愛、業內肯定。這說明民族歌劇經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不僅取決於它在誕生之初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及審美品格,也取決於後來者將其創新轉化為當代審美對象的獨到眼光和藝術才華。

2017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啟動,進一步推動民族歌劇藝術探索。3年來,共評出重點扶持劇目18部,其中有7部進入次年的滾動扶持劇目。至今,先後湧現出《呦呦鹿鳴》《馬向陽下鄉記》《陳家大屋》《塵埃落定》《沂蒙山》等多部優秀劇目,為民族歌劇藝術創作積累了新的經驗。

遵循藝術規律,創新藝術表達

民族歌劇紮根時代,紮根人民,兼收並蓄,融會貫通,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藝術,其創新經驗給予當代文藝創作諸多啟示。

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深刻表現時代精神,是創新的不竭源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自《白毛女》《小二黑結婚》開始,民族歌劇就確定了緊扣時代主旋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發展道路。《白毛女》反映在黨的領導下受苦農民改變命運、翻身做主的故事;《小二黑結婚》表現當時年輕人追求幸福、追求進步的勇氣。民族歌劇新作《呦呦鹿鳴》,則抓住體現新時代創新精神的中醫藥科學題材,首次在歌劇舞臺上生動呈現艱難曲折的醫學探索過程,拓展民族歌劇的題材疆域。這些優秀作品啟示我們,歌劇表現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需要進行積極的藝術轉化,即遵循歌劇藝術規律,按照歌劇思維,將表現對象轉化為戲劇與音樂有機融合的「有意味的形式」,滿足觀眾對歌劇藝術的審美期待。

深入刻畫時代新人形象,豐富歌劇藝術人物畫廊。韓英(《洪湖赤衛隊》)、江姐(《江姐》)、田玉梅(《黨的女兒》)、楊母(《野火春風鬥古城》)等典型形象,代表在革命戰爭時期,甘願把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共產主義壯麗事業的偉大女性群像;喜兒(《白毛女》)、小芹(《小二黑結婚》)、紅霞(《紅霞》)、珊妹(《紅珊瑚》)則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勇於追求解放、自由、平等,完成精神蛻變與成長的典型;藝術形象屠呦呦(《呦呦鹿鳴》)以「改革先鋒」屠呦呦為原型,展現人物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體現新時代創新進取精神;《馬向陽下鄉記》塑造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駐村第一書記馬向陽形象,是廣大扶貧幹部的縮影。這些藝術形象講述中國人民在各個歷史階段,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動故事,為歌劇藝術增添了生動人物形象,豐富了藝術的光譜。

善於融匯中外音樂傳統,大膽創新,豐富歌劇表現手段。中國民族歌劇創造出我國歌劇藝術獨有的板腔體詠嘆調。詠嘆調是揭示人物心理、刻畫音樂形象、彰顯人聲歌唱性和戲劇性美感的聲樂形式,在歌劇音樂表現體系中位居中心。與西方歌劇通常採用三部曲式或通譜歌結構不同,民族歌劇自覺繼承和發展我國板腔體戲曲的成熟經驗——以不同板式和速度的豐富變化形成對比,自由組合,從而細膩揭示人物複雜心理和情感層次,進而解決「戲劇的音樂性」和「音樂的戲劇性」這一歌劇重大課題。與傳統戲曲相比,它是現代的;與西方歌劇相比,它是中國的。比如,《小二黑結婚》中《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洪湖赤衛隊》中《沒有眼淚,沒有悲傷》、《江姐》中《五洲人民齊歡笑》、《黨的女兒》中《血裡火裡又還魂》、《野火春風鬥古城》中《娘在那片雲彩裡》等唱段,就是板腔體詠嘆調的經典,傳唱至今。近年來湧現的《蒼天把眼睜一睜》《沂蒙的女兒》(《沂蒙山》)、《為什麼不讓我自由地活》(《青春之歌》)、《阿根哥,你在哪》(《松毛嶺之戀》)等大型詠嘆調,則是新時代歌劇作曲家對戲曲板腔體思維和結構的進一步創造創新。板腔體詠嘆調體現的是中國式音樂戲劇性思維,是民族歌劇對歌劇藝術的創造與豐富。

師法不同藝術類型,不斷實現「新的綜合」。歌劇以音樂為中心,以戲劇為底色,民族歌劇在歌唱技法和戲劇表演這兩大方面也不乏繼承、借鑑與創新。在歌唱方面,幾代民族歌劇表演藝術家,在我國民族唱法基礎上,借鑑吸收美聲唱法的科學發聲法和優長,令其歌唱既甜美溫潤,又具有豐富的戲劇表現力;同時,自覺以民間藝人、戲曲演員為師,潛心學習傳統歌唱中吐字、聲韻、潤腔等複雜技巧,從而在歌劇舞臺上彰顯濃烈的民族風格和中國氣韻。在戲劇表演上,自覺學習戲曲藝術的寫意美學和「四功五法」,同時根據作品需要和觀眾審美變化,借鑑西方歌劇表演的寫實美學和生活化表演,唱演並重。

突出鮮明地域文化特點,打磨特色獨具的音樂風格。用心對待民間音樂音調的繼承與創新,以達新中有舊、推陳出新、舊裡求變、生命常青之境,歷來是民族歌劇音樂風格的基石。縱觀民族歌劇代表作尤其是近年新作,多以專業化作曲技法對故事發生地的民歌或戲曲音樂進行創編和發展,從而使全劇音樂既有強烈地域色彩,又具鮮明時代氣息,令觀眾產生「既親切又新鮮」「既好聽又動人」的藝術體驗。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是新時代文藝家科學處理繼承與創新辯證關係的指導方針。對民族歌劇藝術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是全人類共享的寶貴文化遺產。把繼承、借鑑、創新的使命擔在肩上,切實研究掌握歌劇藝術規律及其表現形式、技術技巧,同時結合當前歌劇創作實際和當代觀眾審美需求,才有可能實現新的創造,推動民族歌劇再攀高峰。

(作者為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千錘百鍊 別開生面(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紅樓夢》曾被認為是對其之前中國思想文化經典的融會貫通之作,與《大學》《中庸》《周易》《詩經》《禮記》等重要典籍均有內在精神聯繫。這就是傳統的巨大互生再造魅力。 中華文明流傳下諸多美好、深刻、具有警醒力量的故事,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去接續講述。
  • 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四大名旦」在各自舞臺上完成繼承、發展與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傳世的經典劇目,更留下寶貴的創造經驗與啟示,共同創造京劇發展史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名旦」為榜樣,把握時代特點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轉化、為我所用,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京劇「四大名旦」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戲曲大家每一位的成長、成名與創立流派的過程,都給人以啟示。
  • 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
  • 關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幾個問題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在辯證客觀地認識的基礎上,才談得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果奉行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無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踩到地上,或者奉行復古主義的觀點,忽視其局限性和落後、消極因素,把它說得盡善盡美、吹到天上,那麼還有什麼必要進行轉化和創新呢?
  • 植根傳統 創造新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聲音」,是當前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熱點、新趨勢  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我們還要追求對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的挖掘和表達。國風音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進行融合創新,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聲音」,是當前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熱點、新趨勢。  植根文化自信,挖掘傳統之美  記者:國風音樂悄然流行,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喜愛。為什麼國風音樂能夠在今天流行起來?  霍尊:成長在新的時代,90後、00後年輕人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豐富多樣。
  • 讓更多人認識音樂之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如何認識作品經典性和演奏家創造性之間的關係?  李雲迪:作曲家留給後世,可供演奏家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限的——僅僅是一張樂譜。樂譜是全世界鋼琴家共同的語言,如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氣說話,鋼琴家對音樂的演繹也是如此:在尊重樂譜和作曲家原意基礎上,每個人投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情進行演奏。拿我自己來說,不同時期演繹同一首作品,也會有很多新的感悟。這正是音樂迷人的地方。
  • 推動國學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意見》站在時代的高度,作出了推動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面部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今天與會者所代表的七家機構,近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成績,是新世紀「國學熱」的積極推手,是推動國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面對新的形勢,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暢談學習《意見》體會,交流學習心得。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貝多芬是大眾熟知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音樂語彙豐富、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您如何理解貝多芬的作品並進行演繹?吳牧野:這次貝多芬鋼琴巡演,對我來說既是榮幸,也是挑戰。其實,貝多芬作品早已經在我的巡演規劃之中。
  • 重視創意寫作 激發創作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在不久的將來,創意寫作很可能不只在高校開展,而是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為更多需要拓展文學認識、提高寫作技能的人提供幫助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創意寫作在國內各大高校的發展受到矚目。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給創作者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何駕馭這些新鮮題材,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也給創作者帶來全新挑戰。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如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不僅是執政者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古代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優秀古典詩歌在當下的傳播,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經驗或許值得借鑑。下面,筆者以《題都城南莊》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看法。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11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為題,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佔有重要地位。6年來,山東始終牢記總書記囑託,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點亮創作之路 上海一批優質好戲專家叫...
    製圖:馮曉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必經途徑。真正落實到具體作品的創作中,則需要藝術工作者們富有更多的生活積澱、更飽滿的創作創新熱誠、更精湛的藝術表達技能、更高更自覺的使命擔當、更深的對人民的情懷。
  • 聚焦民營經濟發展 貴州舉行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
    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政府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搭建交流平臺,全方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圍繞「探求本質、思慮長遠」為主題,12月26日,由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承辦的「貴州省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在貴陽舉行,會議就民營企業密切關注的話題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 數位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如何通過數字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重要課題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目標是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文化體驗供給,數字化帶來的技術便利和手段升級,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內容生產的優化精進、創造創新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
  • 融會貫通 美美與共/仲呈祥
    「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都是為了「面向未來」、實現當代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那麼,這種「轉化」與「發展」的正確路徑何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實現「兩創」的實踐路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 津門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最好的保護是創新性轉化發展
    十八街麻花、老美華布鞋、鴕鳥墨水……這些有名的老字號,見證了天津近代工商業發展的歷史浮沉,也遭遇市場經濟的風吹浪打。2017年,商務部等16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老字號傳承與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天津加大對老字號的保護和發展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助力老字號創新升級,擦亮金字招牌。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會議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圓滿實現了研討高效、辦會節約的預期效果。此次會議圍繞「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的主旨,聚焦「法律傳統與思想文化」「傳統法制與司法實踐」「近現代法制變遷」等多個主題,深入探討了法律史學的理論特色、研究進路與現代化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問題。
  • 談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談在區域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二十一世紀,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社會需要大量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 用新的創造擁抱美好夢想(思想縱橫)
    正是每一位平凡的中國人,用自己的雙手、用每一天的辛勤勞作,創造著美麗幸福的中國。  許多外國人不明白,為什麼中國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造出那麼多產品、建起那麼多高樓。其實,無窮偉力就蘊藏在人民群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