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給寶寶添加輔食,很多家長和育嬰師姐姐都會比較發愁。
到底應該什麼時候給寶寶吃肉才好呢?
吃早了吧,擔心消化不好;
吃晚了吧,憂慮寶寶營養跟不上多少。
很多人覺得,要先給孩子吃蔬菜、水果,再吃肉;
還有很多人會認為,小孩子腸胃不好,無法消化肉類,所以,不要給寶寶太早吃肉。
其實,從一開始就應該給孩子添加肉類輔食。
肉類富含含鐵量高,可預防寶寶貧血
寶寶6個月添加輔食後,母乳裡含有的鐵量已經遠遠不能達到寶寶身體生長的需要。
所以這時候要給寶寶多吃一些含鐵的食物,而肉類是鐵的優質來源,能有有效預防寶寶貧血。
肉類富含多種脂肪酸
肉類,包括雞鴨魚、牛羊肉等,含有豐富的脂肪酸。
尤其是多不飽和脂肪酸,能夠促進寶寶的視覺發育以及大腦的發育。
肉類富含優質的蛋白質和鋅等營養
很多人不敢給寶寶吃肉,認為寶寶的消化能力差,肉不好消化。
這完全是誤解。
其實,只要處理合適,肉類是可以很好地消化的。
而且,肉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對寶寶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肉類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鋅,其含量遠遠高於植物性食物,吸收率能在50%左右。
而蔬菜中的鋅,吸收率只有10%-20%,對於寶寶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總之,只要肉處理恰當,就不用擔心寶寶的消化問題,完全可以給寶寶吃肉。
我國7~24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建議,嬰幼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含的鐵的食物。
比如強化鐵的米粉、肉泥;
7~9月齡寶寶,每天就要吃50克的肉禽魚類。
美國兒科協會給出的建議是,要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初期就要給寶寶吃含鐵量高的食物。
也就包括肉類。
在它的餵養指南裡甚至說,從一開始就要給孩子添加肉類輔食。
根據寶寶月齡變換肉類形狀,這樣既符合不同月齡寶寶的咀嚼需要,又不會給腸胃造成太大負擔。
比如:
6個月到8個月,用料理機把肉都打成泥;
9個月到12個月,把肉切成碎肉丁、小肉塊;
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做成肉丸、肉絲、肉腸等。
儘量給寶寶吃肉,而不是喝肉湯,肉湯、骨湯脂肪含量比較高。
但營養價值遠遠比不上肉。
給寶寶吃的肉,質量一定要過關,保證安全,儘量買新鮮、口感較嫩的肉。
當然,不同的肉類最好換著給寶寶吃,不要因為寶寶喜歡,就總吃這一種。
保證營養的多樣性,也防止寶寶偏食。
No.1
牛肉紅薯泥
適合月齡:4~6個月
原料:紅薯1塊,奶粉1勺,牛肉適量
做法:將紅薯(馬鈴薯)洗淨去皮蒸熟,用篩碗或勺子碾成泥,奶粉衝調好後倒入紅薯(馬鈴薯)泥中,牛肉入水焯熟,打成泥加入,再調勻即可。
營養功效:牛肉富含蛋白質、鐵、鉀等多種營養,紅薯富含纖維素,有助於增強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No.2
清蒸鱈魚
適合月齡:6~8個月
原料:鱈魚肉,蔥適量
做法:將鱈魚洗淨放盤中,蔥切細絲置魚身上,入鍋蒸熟即可。
營養功效:有助於增強消化功能和免疫力。
No.3
雞肉豆腐丸子湯
適合月齡:1歲及以上
原料:雞胸脯肉1塊、老豆腐1塊、麵粉少許
做法:
營養功效:禽類中,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最高。豆腐中含有豐富的鈣,是寶寶輔食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註:本文來源於《月嫂了不起》。月嫂了不起 是一個百萬月嫂都關注的乾貨分享平臺,這裡有母嬰護理、催乳產康、月嫂上戶等相關內容,幫助百萬月嫂,漲知識,拿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