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是否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

2021-02-10 兔媽養喵喵

Background

臺灣省教育部門從2016年開始,推出了5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以 「 美感並非僅存於藝術作品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 為理念,透過不同類型生活觀察與動手實踐課程,讓生長在臺灣不同地域、風土、文化脈絡下的孩子們,學會思考美感在他們的生活會,構建他們對世界的各種想像。

「美感教育」也是近幾年來被國內家長逐漸重視的一個話題,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藝術審美教育,不管是美術、音樂、舞蹈、攝影,還是參觀博物館、欣賞名畫戲劇,都在慢慢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

「美感教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還是這只是大人想要加在孩子身上的東西?」

會不會我們現在說的美感教育只是"我們覺得孩子需要",但也許以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對他們其實是不必需的,或是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以此為契機,以我個人的看法來思考美感教育是否必須這件事情。而這算是我對於美感教育的感想文,如果有其他的想法也歡迎留言討論!

在討論「美感教育是否真的是孩子需要」這個問題之前,因為每個人對美感教育的定義似乎不太相同,因此想先理清一下我想像的美感教育到底是什麼。

對我來說,美感就是根據自己的個性與經歷所建立起的世界觀,就像價值觀、金錢觀,是根據內外因素逐漸培養起來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感,就如同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既然美感的建構過程是屬於自己的,那美感的教育應該是由內而外的築起屬於自己的美感價值,而不是由外而內填鴨對於美感的定義。也就是說,美感是透過吸收、思考、內化、甚至產出的過程,而不是由家長、老師甚至社會體系幫小孩定義什麼是美與不美。

那麼,要如何建構一套自己的美感呢?我在大學選修過一門藝術課程,教授說自己其實很重視孩子的美感教育,不過他做的事情不是告訴他哪些是美的,而是帶著孩子去看許多大大小小的展覽,接觸各式各樣的創作,都是建立起自己美感的機會。

當他的兒子從小耳濡目染,他自然可以根據自己心中的聲音來定義什麼是美的,進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美感價值。

所以,美感的培養可以是很自然的,它並不需要畫蛇添足的灌輸定義在別人身上,而我們要做的美感教育,就是帶著孩子去儘量接觸這些資源。


美感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而是帶著孩子欣賞不同風格、不同繪畫方式、不同時代的作品,讓他們以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美感。因為我們講得再多,也比不過他們實際看過、實際感受過來的真實。

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些答案。或許有些人覺得,如果沒有美感教育的話,會怎麼樣嗎?美感能當飯吃嗎?

的確,如果不去培養美感的話,還是可以照樣維持基本的生活條件也不會少一塊肉。就這樣的邏輯來看,美感教育似乎並不是必須。

但我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經普遍往更上一個層次去發展,以前社會大多講求效率、機能性、便宜又大碗、方便;但當我們的經濟達到一定水準後,我們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與心靈上的品質。

而我認為美感就是構成品質生活一個重要的元素。因為,所謂有「品質的生活」,就是由品味、質感所組成的吧,而品味與質感都是透過日積月累的美感所創造出來的。

但若是生活中充斥著毫無美感的事物,那又要如何達到有我們嚮往的有品質的生活呢?

/土味十足的蓮花體育館/

歸咎原因還是缺少對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對美感培養的重視程度。我們延續了上個時代求快求便宜、求顯眼的設計模式,沒有顧慮到整體的和諧、與場景的融合度。而這樣的設計心態,造成人們對美的敏感度很低,以及「即使生活中充滿不怎麼好看的事物也覺得沒關係」 的心態。

再加上從以前到現在教育體制(包括家長與學校)普遍又對於美學不重視,會帶著孩子去欣賞藝術作品的不多、學校的美術課又往往被數學課借去用。這樣的惡性循環與對美感的漠視,都是讓國人美感普遍被唾棄的原因。

從發達國家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們美感教育的差距有多明顯!

回到一開始的主題「美感教育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

建立在想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的目的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它不能當飯吃,但它能帶我們往嚮往的生活邁進。並且,美感的培養,是透過耳濡目染的吸收與獨立思考所融合出的一套價值觀。所以平時就可以帶著孩子(或自己)多去接觸各式各樣的創作、或單純欣賞路上看到的設計,若有覺得更好的想法就一起討論,而非欣然接受。

就像倫理道德是文明社會必須具備的一樣,具有對美的感知能力與重視,才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我們所嚮往的生活品質。

章芷瑗《美感教育許一個更好的臺灣》,FLIPER,2018.12.24

相關焦點

  • 懂教育的家長,從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有的時候大人們為了減少「麻煩」,乾脆就把飯菜端到電視機前,讓孩子一邊看一邊吃。其實這些做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作為父母,要時時刻刻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盡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 比如上邊的例子中,大人不愛看動畫片,但是小孩愛看;大人喜歡按時吃飯,但孩子並不在乎。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喜好,或者採取適合的策略去影響孩子。
  • 救救孩子:身處荼毒眼球的低美感社會,如何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
    人們只看重事物的實用價值,而從來不考慮「無用的美感」其實也是一種價值。就像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煙火》中的嘲諷:「對美的仇恨……對詩歌的仇恨,教育只為了培養工程師和銀行家。」我們,都需要美學教育。02 為什麼美學教育,要從娃娃時開始培養?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會經歷多個關乎一生命運發展重要時刻。而孩子0-6歲的敏感期,是兒童心智水平飛躍到全新層面的重要契機。
  • 以大人的價值觀,左右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天性還在嗎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大人們問小孩子長大以後的理想,孩子昂首挺胸驕傲地說大人們都很高興,紛紛誇讚。「恩,不錯,醫生的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做醫生能賺到錢,收入不錯,吃穿不愁。」「做醫生以後好找對象,好多女孩子喜歡醫生的嘛。」
  • 該不該 把大人的恩怨強加給孩子
    最近 跟老公之間有些不愉快 但今天 老公回老家 孩子想要跟著回去 朋友說 不改該讓孩子回去 我覺得 無論大人之間有何恩怨 都不要牽扯孩子 無論什麼時候 老公都是孩子的爸爸 無論老公做出什麼事情 或者將來關係如何 都不要讓孩子覺得愛的缺失 當然 前提是對方是愛他的 我覺得無論什麼情況下 都不要阻止孩子去接近愛他的人 哪怕我們並不喜歡這個人 每個人之間的關係好壞並不一樣 所以 做出的反應 也不一樣
  • 大自然的美感教育
    近年來,全世界都在談美學教育、推動美感教育,也看得出有不錯的成效。我從小對美的事物就有興趣,直到現在熱情不減,似乎是要將年輕時候荒廢的時間彌補過來。美感教育,是一種用自然鮮明生動的形象,喚起每個人純真對美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而美好的情感,不僅是對自己美的培美,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動力。
  • 教育孩子的大忌——把你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
    現在很多父母會給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我們作為父母有沒有考慮到這個部分是孩子是需要的還是不需要的,或者孩子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所以希望各位家長不要把自己主觀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如果每一個爸爸和媽媽或者每一個孩子能夠看完看明白這些事情。
  • 是大人興趣還是孩子的興趣?別把孩子逼得太緊
    孩子的興趣是培養得,還是灌輸得?如果孩子沒有天賦,大人強行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對孩子真的有幫助嗎?是大人急於求成,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還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好?今天中午,孩子彈鋼琴,彈的不好,被老婆揍了,一個小時哭了好幾次,孩子哭得讓我聽了心煩,就和老婆吵了幾句。
  • 吳一鈳:當90後成了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家庭教育美感,兒童教育篇
    現在的90後家長的美感觀已跟年長一輩60後、70後的美感觀已不一樣,跟80後的也有不同樣的差異,今天吳一鈳就跟你聊聊關於怎樣培養孩子家庭美感教育的話題:當90後成了家長,你應如何培養孩子家庭美感教育正確價值觀?●什麼是家庭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怎樣培養孩子的美感能力?
  • 顏色是孩子對世界的初步認知,「美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別忽視
    所謂正確的引導就是對孩子們進行美感教育,如果爸爸媽媽們對孩子們進行了美感教育,那麼孩子們就會有一個健康的意識觀念。 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會有所提高,為孩子未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 作為父母,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要讓孩子的天性得以釋放,而非將外界太多的東西灌輸進去,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生長空間。父母可以認真想一下,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這麼重視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就是為了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可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女兒跳樓砸死父親,不要把個人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過的好,但是往往在他們的教育過程中就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覺得是正確的,覺得是那樣的,他們覺得自己看了社會閱歷多,就覺得孩子就應該是那樣麼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不理解一個孩子需要什麼,一個孩子需要面對什麼。需要一個完整的性格,一個性格不完整的人會導致人性的扭曲,導致道德的倫喪,會讓孩子做出一個極端的行為。
  • 蟲蟲世界:別給孩子強加恐懼感
    知了成了孩子們重要的玩伴。但是,唯獨晨晨例外。 儘管我常給他灌輸男子漢要勇敢、不要害怕蟲子之類的思想,但是晨晨害怕蟲子的心理情結還是無法打開。 一天傍晚,我帶上晨晨,跟在其他小朋友後面,看著他們拿著小瓶子去燈光下抓知了,或者打著手電筒去樹幹上抓。
  • 審美觀感該從娃娃抓起,缺乏「美感教育」的孩子,長大易自卑
    這下婆婆終於承認,原來這麼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審美了。小美媽媽強烈建議各位寶媽都重視起孩子的美感教育,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美育必須從娃娃抓起,這是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的事情,不可以馬虎大意。因此,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關於美感教育這件事。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讓我們獲得更圓滿的親子關係
    此外,校園裡仍有許多教師活在過去的時空裡,固執地採用古老、無效又毫無彈性的教學方式;無視教育環境的改變,硬將舊有的教育觀點與做法強加在學生身上,令學生敢怒不敢言,同時覺得疲憊不堪。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本應友善地教導與照顧孩子的大人壞掉了,但受傷的卻是孩子,被抱怨、被責備的,也總是孩子。
  • 從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說起,我們來談談藝術教育
    孩子需要怎樣的藝術教育?對此,臺灣的張秋香老師的答案是:只有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藝術教育才能融入和滋養孩子的生命。好的藝術教育要符合孩子某個特定成長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我們對藝術會有一些共同的感覺,比如美好,純真,舒暢、愉悅,富有創造力……總之是生活中一切帶來真善美的東西。至於教育,它最原始的一個內涵就是滋養,教育孩子也就是給孩子的生命帶來滋養。
  • (5.16悅讀)臺灣如此重視美感教育,我們忽視的美感到底是什麼?
    今天,蛋黃君「悅讀」了一個有關臺灣美感教育的視頻。很開心和屏幕前的你們分享「美」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審美」、「美感」對我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更別提「美感教育」了,但有人一直在踐行:美國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
  • 全球視野 | 空間美育(二):校園內的「生活美感教育」
    引言:臺灣於2016年啟動「美感教育推廣計劃」,目前正在實施的是「2019-2021年美感教育推廣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向下一代傳遞「生活中的美感」,提倡不要只將美感局限於藝術作品中。通過做中學的教材、種子教師的培訓,讓美感從教育紮根,培養學生從生活中賞析美並應用美,進而提升下一代的美感素養。
  • 幼兒美感教育,書畫人生,從大自然開始
    今天,天空晴朗湛藍,一群可愛的孩子在輔導老師的帶領下在郊外寫生。涼風習習,郊外綠色蔥蔥,天空清淨如洗,孩子興致勃勃,寫生、模仿熱情高漲。輸入色素不久就會調出五光十色美在大自然常常帶領童心去體驗晴朗明媚的天空綠水倒影青山微風吹拂麥浪畫山塗水繪風景大自然鍾靈毓秀小朋友興致勃勃一幅幅生機勃勃的作品出於神獸之手美感在大自然
  • 「中國人眼中的審美力」,你的美感需要一點教育!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藝術美得驚心動魄,那就讓它走進生活,藝術不是必需品,但沒有比藝術更讓人心動的了。 ——「全球最美書店」之一,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孩子的藝術培養歸根結底是美感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普遍缺少關於美學的教育。什麼是美學教育? 較為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一書中首次得以系統性地進行闡述。
  • 大人的反思,孩子學會的是禮讓還是隱忍,感受的是榮耀還是委屈
    孩子雖小,也是有自我意志的一個人,我們生養他,卻不代表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沒有人可以凌駕於任何人之上。今天,在家經歷的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深思。事情的原委。兒子的同學洋洋(化名)由她媽媽帶來家裡玩,嗯,幼兒園小班的同學。兒子很開心,洋洋也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