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臺灣省教育部門從2016年開始,推出了5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以 「 美感並非僅存於藝術作品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 為理念,透過不同類型生活觀察與動手實踐課程,讓生長在臺灣不同地域、風土、文化脈絡下的孩子們,學會思考美感在他們的生活會,構建他們對世界的各種想像。
「美感教育」也是近幾年來被國內家長逐漸重視的一個話題,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藝術審美教育,不管是美術、音樂、舞蹈、攝影,還是參觀博物館、欣賞名畫戲劇,都在慢慢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美感教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還是這只是大人想要加在孩子身上的東西?」
會不會我們現在說的美感教育只是"我們覺得孩子需要",但也許以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對他們其實是不必需的,或是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以此為契機,以我個人的看法來思考美感教育是否必須這件事情。而這算是我對於美感教育的感想文,如果有其他的想法也歡迎留言討論!在討論「美感教育是否真的是孩子需要」這個問題之前,因為每個人對美感教育的定義似乎不太相同,因此想先理清一下我想像的美感教育到底是什麼。對我來說,美感就是根據自己的個性與經歷所建立起的世界觀,就像價值觀、金錢觀,是根據內外因素逐漸培養起來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感,就如同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既然美感的建構過程是屬於自己的,那美感的教育應該是由內而外的築起屬於自己的美感價值,而不是由外而內填鴨對於美感的定義。也就是說,美感是透過吸收、思考、內化、甚至產出的過程,而不是由家長、老師甚至社會體系幫小孩定義什麼是美與不美。
那麼,要如何建構一套自己的美感呢?我在大學選修過一門藝術課程,教授說自己其實很重視孩子的美感教育,不過他做的事情不是告訴他哪些是美的,而是帶著孩子去看許多大大小小的展覽,接觸各式各樣的創作,都是建立起自己美感的機會。
當他的兒子從小耳濡目染,他自然可以根據自己心中的聲音來定義什麼是美的,進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美感價值。
所以,美感的培養可以是很自然的,它並不需要畫蛇添足的灌輸定義在別人身上,而我們要做的美感教育,就是帶著孩子去儘量接觸這些資源。
美感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而是帶著孩子欣賞不同風格、不同繪畫方式、不同時代的作品,讓他們以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美感。因為我們講得再多,也比不過他們實際看過、實際感受過來的真實。
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些答案。或許有些人覺得,如果沒有美感教育的話,會怎麼樣嗎?美感能當飯吃嗎?
的確,如果不去培養美感的話,還是可以照樣維持基本的生活條件也不會少一塊肉。就這樣的邏輯來看,美感教育似乎並不是必須。
但我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經普遍往更上一個層次去發展,以前社會大多講求效率、機能性、便宜又大碗、方便;但當我們的經濟達到一定水準後,我們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與心靈上的品質。
而我認為美感就是構成品質生活一個重要的元素。因為,所謂有「品質的生活」,就是由品味、質感所組成的吧,而品味與質感都是透過日積月累的美感所創造出來的。
但若是生活中充斥著毫無美感的事物,那又要如何達到有我們嚮往的有品質的生活呢?
/土味十足的蓮花體育館/
歸咎原因還是缺少對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對美感培養的重視程度。我們延續了上個時代求快求便宜、求顯眼的設計模式,沒有顧慮到整體的和諧、與場景的融合度。而這樣的設計心態,造成人們對美的敏感度很低,以及「即使生活中充滿不怎麼好看的事物也覺得沒關係」 的心態。
再加上從以前到現在教育體制(包括家長與學校)普遍又對於美學不重視,會帶著孩子去欣賞藝術作品的不多、學校的美術課又往往被數學課借去用。這樣的惡性循環與對美感的漠視,都是讓國人美感普遍被唾棄的原因。
從發達國家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們美感教育的差距有多明顯!
回到一開始的主題「美感教育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
建立在想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的目的上,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它不能當飯吃,但它能帶我們往嚮往的生活邁進。並且,美感的培養,是透過耳濡目染的吸收與獨立思考所融合出的一套價值觀。所以平時就可以帶著孩子(或自己)多去接觸各式各樣的創作、或單純欣賞路上看到的設計,若有覺得更好的想法就一起討論,而非欣然接受。
就像倫理道德是文明社會必須具備的一樣,具有對美的感知能力與重視,才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我們所嚮往的生活品質。
章芷瑗《美感教育許一個更好的臺灣》,FLIPER,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