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藝術美得驚心動魄,
那就讓它走進生活,
藝術不是必需品,
但沒有比藝術更讓人心動的了。
——「全球最美書店」之一,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
孩子的藝術培養歸根結底是美感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普遍缺少關於美學的教育。
什麼是美學教育?
較為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一書中首次得以系統性地進行闡述。席勒將美育從傳統的道德教育中解放出來,轉而從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等基本哲學命題出發,以追求人類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作為目標。藝術美作為美的集中表現形態使得藝術教育成為普遍認可的美育核心。藝術教育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鑑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鑑賞力,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從而培養起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新周刊》犀利的把中國人患上的審美匱乏症概括為十大病徵:
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美學教育,卻在退步
事實上,中國對美感教育的推崇,開始得並不算晚,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誌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後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後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實用理性用而忽視美學的教育傳統。語數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課」,而美術、音樂是地位遠遠次之的「副課」
同樣為應試教育困擾的中國臺灣,正在嘗試打破這一常態,從2016年開始,推出了5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美感教育推廣計劃主持人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1999年獲選臺灣最具潛力建築師之一,受邀擔任各城市首長的環境景觀總顧問,成果見證於臺中市大都會歌劇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以及臺中水湳機場經貿生態園區等。
下面是採訪曾成德先生的一段對話:
Q:全球現在有哪些國家在推行美感教育?
A:我認為我們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北歐地區,尤其是芬蘭和丹麥。芬蘭過去幾年一直在推動「無課綱計劃」,美感教育變成一個跨領域的學程,以問題為本,來驅動人們對現象的綜合理解。
另外一個就是丹麥。丹麥的美感教育已經落實了將近100年。我們可以看到其成果如何在它的設計文化中呈現出來。
在東亞,日本推動美感教育的成就也非常明顯。他們其實是從明治維新就開始奠定美感落實在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不同的季節要吃不同的食物,不同的環境要做出對生活不同的回應。
韓國就更清楚,他們進入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發展的根基,其實就是從小學一直到中學的美感教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韓流如何藉助這一基礎,席捲世界。
在華語地區,還可以感覺到改變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因為是一個彈丸之地,當年最注重的是商業、金融,然而,從2005年左右開始,新加坡的教育部決定把有關藝術美感設計的事情落實在他們的教育體系裡,由此帶來了近10年的重大改革。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Q:美感教育能夠產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麼?
A:15年前我們就在推廣生活美學,所以一開始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美感教育是必須通過生活去觸發的。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注意?怎樣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
比如在臺灣澎湖縣西嶼島的西嶼中學,老師帶領學生觀察當地的風景,鼓勵他們用文字描繪出自己的感受,再把這種感受抽象成色卡畫下來。
西嶼的落霞是荷包蛋破掉的顏色,海水和天空的藍呈現從深邃到清澈漸變。
這些學生也許離家後就難得再回來看看,但美感課上的這些色彩會作為他們的家鄉記憶,永遠留存在腦海裡。而這也體現了美感教育的價值之一:文化認同。
Q:上美感課,和上普通的藝術課有什麼不一樣?
A:在我們的美感課中,藝術課絕對是基礎。但是我們不是純粹的藝術教育。藝術家提出問題,而我們除了問問題之外,也注重如何解決問題,這就涉及到設計層面。
比如說,設計一個住宅,住在這個房子裡的是幾個人?早上洗不洗澡,喝不喝咖啡?怎麼讓生活裡充滿了咖啡的香氣?充滿光影的美?我們在乎的,不僅僅是一個房子的事情,而是生活的美。
接下來,我們馬上要啟動下一個5年計劃,希望能夠更多地跟美術館合作。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Q:您期待美感教育的普及,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A:1990年代的中國臺北和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我們有了捷運,捷運使得臺灣人學會了排隊。高鐵也是類似,給大陸帶來了改變。在這些改變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所謂的基盤建設,美感教育就是一個基盤建設。
所以美會變成社會裡的一個動力,使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跟環境的聯結,跟文化的聯結,跟地球的聯結。既在乎自己怎麼樣更好、更美,也希望旁邊的人、喜歡自己的人也能夠變得更好、更美。讓整個華人世界達到一個美的境界。
我們,都需要美學教育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引導和陪伴自己看見美、創造美的父母,在未來用美滋養生活、豐富生活。
「低美感社會」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美感的養成非一朝一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未來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文章採訪部分來自公眾號:一條
知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