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眼中的審美力」,你的美感需要一點教育!

2021-02-10 國際教育前沿

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藝術美得驚心動魄,

那就讓它走進生活,

藝術不是必需品,

但沒有比藝術更讓人心動的了。

 

——「全球最美書店」之一,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

孩子的藝術培養歸根結底是美感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普遍缺少關於美學的教育。

什麼是美學教育?

 

較為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一書中首次得以系統性地進行闡述。席勒將美育從傳統的道德教育中解放出來,轉而從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等基本哲學命題出發,以追求人類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作為目標。藝術美作為美的集中表現形態使得藝術教育成為普遍認可的美育核心。藝術教育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鑑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鑑賞力,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從而培養起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新周刊》犀利的把中國人患上的審美匱乏症概括為十大病徵:

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美學教育,卻在退步

 

事實上,中國對美感教育的推崇,開始得並不算晚,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誌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後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後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實用理性用而忽視美學的教育傳統。語數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課」,而美術、音樂是地位遠遠次之的「副課」

同樣為應試教育困擾的中國臺灣,正在嘗試打破這一常態,從2016年開始,推出了5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美感教育推廣計劃主持人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1999年獲選臺灣最具潛力建築師之一,受邀擔任各城市首長的環境景觀總顧問,成果見證於臺中市大都會歌劇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以及臺中水湳機場經貿生態園區等。

下面是採訪曾成德先生的一段對話:

 

Q:全球現在有哪些國家在推行美感教育?

 

A:我認為我們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北歐地區,尤其是芬蘭和丹麥。芬蘭過去幾年一直在推動「無課綱計劃」,美感教育變成一個跨領域的學程,以問題為本,來驅動人們對現象的綜合理解。 

另外一個就是丹麥。丹麥的美感教育已經落實了將近100年。我們可以看到其成果如何在它的設計文化中呈現出來。

 

在東亞,日本推動美感教育的成就也非常明顯。他們其實是從明治維新就開始奠定美感落實在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不同的季節要吃不同的食物,不同的環境要做出對生活不同的回應。

 

韓國就更清楚,他們進入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發展的根基,其實就是從小學一直到中學的美感教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韓流如何藉助這一基礎,席捲世界。

 

在華語地區,還可以感覺到改變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因為是一個彈丸之地,當年最注重的是商業、金融,然而,從2005年左右開始,新加坡的教育部決定把有關藝術美感設計的事情落實在他們的教育體系裡,由此帶來了近10年的重大改革。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Q:美感教育能夠產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麼?

 

A:15年前我們就在推廣生活美學,所以一開始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美感教育是必須通過生活去觸發的。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注意?怎樣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

 

比如在臺灣澎湖縣西嶼島的西嶼中學,老師帶領學生觀察當地的風景,鼓勵他們用文字描繪出自己的感受,再把這種感受抽象成色卡畫下來。

 

西嶼的落霞是荷包蛋破掉的顏色,海水和天空的藍呈現從深邃到清澈漸變。

 

這些學生也許離家後就難得再回來看看,但美感課上的這些色彩會作為他們的家鄉記憶,永遠留存在腦海裡。而這也體現了美感教育的價值之一:文化認同

Q:上美感課,和上普通的藝術課有什麼不一樣?

A:在我們的美感課中,藝術課絕對是基礎。但是我們不是純粹的藝術教育。藝術家提出問題,而我們除了問問題之外,也注重如何解決問題,這就涉及到設計層面。

比如說,設計一個住宅,住在這個房子裡的是幾個人?早上洗不洗澡,喝不喝咖啡?怎麼讓生活裡充滿了咖啡的香氣?充滿光影的美?我們在乎的,不僅僅是一個房子的事情,而是生活的美。

接下來,我們馬上要啟動下一個5年計劃,希望能夠更多地跟美術館合作。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Q:您期待美感教育的普及,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A:1990年代的中國臺北和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我們有了捷運,捷運使得臺灣人學會了排隊。高鐵也是類似,給大陸帶來了改變。在這些改變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所謂的基盤建設,美感教育就是一個基盤建設。

 

所以美會變成社會裡的一個動力,使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跟環境的聯結,跟文化的聯結,跟地球的聯結。既在乎自己怎麼樣更好、更美,也希望旁邊的人、喜歡自己的人也能夠變得更好、更美。讓整個華人世界達到一個美的境界。

我們,都需要美學教育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引導和陪伴自己看見美、創造美的父母,在未來用美滋養生活、豐富生活。

「低美感社會」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美感的養成非一朝一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未來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文章採訪部分來自公眾號:一條

知乎

-The End-



相關焦點

  • 美感教育有多重要?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唯獨審美力無法取代,木心就曾說過:「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美育」教育感悟:不僅僅創新的基礎和動力是審美,健康人格的培養也離不開審美。當楊瀾回到座位,那個精緻的老太太留下另一張便箋紙「作為女人,你必須精緻,這是女人的尊嚴。」楊瀾此後開始努力培養自己的審美力,打扮大方得體,才成了如今大家心中的氣質女人。
  • 審美觀感該從娃娃抓起,缺乏「美感教育」的孩子,長大易自卑
    審美力已經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力。013歲的小美有自己的審美,奶奶終於醒悟,不再給孩子買便宜貨小美媽媽曾在育兒群分享過這樣一件事,小美媽媽本身是服裝設計師,因此特別在意孩子的穿衣打扮和審美力的教育
  • 中國人「土味審美」成主流?這個哈佛學霸發起了審美力救亡計劃
    對於中國「土味審美」,不斷有人發問:中國人喪失審美力了嗎?2012年,哈佛畢業的曾成德聯合五位專家發起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美不止是一個單獨的事物,而是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是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一個新詞,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 復旦人說 有了「美感教科書」,你就能學會「審美」?
    美感教科書」承載的,是大多數中國人缺失的啟蒙審美教育。然而人們無法指望一本好看的教科書就可以扛起「美育」的大旗。畢竟,審美不是教出來的。
  • 家長不能錯過的審美教育!到底什麼才是美感教育?
    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很多家長迫切想知道的,但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美感教育,否則無論技法學的再好都是無源之水。美育——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孩子提供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精神養料。先讓我們了解兩個概念,美術教育和美感教育。
  • 高考作文主題:「審美教育」類作文怎麼寫?高分論點熱點素材,帶你一...
    核心角度:警惕審美力匱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當我們享受著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生活時,似乎對美的感知變得麻木和冷淡,甚至美醜不分、以醜為美,這讓我們的社會變成「低美感社會」。
  • 高考作文主題:「審美教育」類作文怎麼寫?熱點素材帶你一起演練
    核心角度:警惕審美力匱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當我們享受著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生活時,似乎對美的感知變得麻木和冷淡,甚至美醜不分、以醜為美,這讓我們的社會變成「低美感社會」。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不僅要警惕審美力的匱乏,還要警惕審美上的懶惰與傲慢,強化審美意識,自覺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創新角度:實用主義與美學是共存共生的對於同一棵大樹,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在畫家眼中是色彩和形狀,可見實用主義與美學是共存共生的。
  • (5.16悅讀)臺灣如此重視美感教育,我們忽視的美感到底是什麼?
    今天,蛋黃君「悅讀」了一個有關臺灣美感教育的視頻。很開心和屏幕前的你們分享「美」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審美」、「美感」對我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更別提「美感教育」了,但有人一直在踐行:美國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
  • 美感教育教學法 | 美育沙龍第15期
    思考:什麼是美感?什麼是美感教育?有關美感教育又可以怎麼做?今天,鄉村兒童美育網絡討論的話題是:美感教育教學法。本期的分享嘉賓作為美育的實踐者,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美感變成具體的課程,變成學生的體驗,讓美的概念不僅僅存在於藝術品,還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 美學教育缺失讓我們漸失審美力
    嘉賓:張雙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採訪:姜 澎 (本報記者)整容整成錐子臉,一些年輕男性以「女性化」傾向為美,這些近年來在部分年輕人中流行的「時尚形象」,在不少學者眼中,則離美有著千裡之遙。「正如畫家吳冠中先生所說,『今天中國的文盲已經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 救救孩子:身處荼毒眼球的低美感社會,如何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
    《新周刊》更是犀利,把中國人患上的審美匱乏症概括為十大病徵: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這些現象的產生,與整個社會審美意識的普遍匱乏有關。
  •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嚴重?這個哈佛學霸出手了!
    在他之後,朱光潛、宗白華等美學大家也都撰文討論過美感教育。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後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實用理性用而忽視美學的教育傳統。語數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課」,而美術、音樂是地位遠遠次之的「副課」。這樣的價值取向影響深遠,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細節中,以至於「土味審美」一時成了大眾主流。
  • 高手媽媽,都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最近我對 「兒童審美」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 ——提高孩子審美能力是有章可循的。迫不及待想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不長,我找了幾個角度,分別來跟你聊聊0-2歲兒童審美教育、怎麼做審美教育。看完記得轉發給你0-2歲寶媽朋友,她一定需要科學的指導,如果你也是一位寶媽,學會了,去做,孩子一定有可喜的變化。
  • 蒙氏教育|深度解讀:新時代,一個人必備的核心競爭力—審美力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那什麼是審美力呢?今天小編將結合蒙特梭利教育,為大家深入解讀"審美力"。審美不僅是一種直觀感覺,也是一種心理感覺。審美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環境中通過有意無意的學習、訓練逐漸形成的。審美觀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別。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的審美趣味更加高雅。
  • 於澤元, 李健, 丁月華:繪畫教學的審美取向及美感生成場域的構建
    從審美視角來看,繪畫教學心理場應該涵括兩類心理要素:對審美對象美學表現性的美感體驗(如審美對象的力度感和隱喻想像)以及由教學現場所引發的可以促進學生產生有效繪畫行為的心理要素,後者可以用一個建築學的術語——「場所感」——來進行描述。1.
  • 語感教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
    筆者以為,通過語感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美感教育的最佳途徑。下邊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語感教學為什麼是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語感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基本途徑。一、語感教學為什麼是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語感教學為什麼是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在於語感和美感有四大相通之處。
  • 歐美人的審美標準是什麼?在他們眼中,好看的亞洲女生長什麼樣子
    一些我們覺得好看的明星,外國人卻覺得很普通沒有吸引力,那他們的審美標準到底是什麼?歐美人的審美事實上,歐美人的接受度更廣,中國人覺得好看的,他們也覺得好看中國人覺得一般般的,他們仍然覺得還不錯中國人覺得有點醜的,他們也表示可以接受中國人覺得很醜的,他們一部分人會覺得很醜不能接受
  • 打敗範冰冰baby,她才是老外眼中最好看的中國人!這次,他們的審美...
    一直以來,歪果仁的審美在我們眼中都是個謎......為神馬中國人有時看不懂好萊塢選的亞洲演員?看不懂國際品牌選的亞洲模特美在哪兒?最近,有一本叫做I-MAGAZINE的國外雜誌評選了他們眼中2017年亞洲最時尚面孔(近幾年,他們每年都會出一個)。
  • 美感教育,是否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
    「美感教育」也是近幾年來被國內家長逐漸重視的一個話題,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藝術審美教育,不管是美術、音樂、舞蹈、攝影,還是參觀博物館、欣賞名畫戲劇,都在慢慢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美感教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還是這只是大人想要加在孩子身上的東西?」
  • 低美感社會,如何提高孩子的審美?
    低美感社會」、「審美匱乏症」成為近年來的熱詞,在「土味審美」越來越普遍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們不蹈覆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美?——對於所有家長來說,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