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身處荼毒眼球的低美感社會,如何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

2020-12-25 漫風說教育

01 低美感社會下的我們,該如何自處?

對於中國人來說,什麼是美?

是「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春水流轉?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日暗香?還是「紅藕香殘玉簟秋」的秋衣漸濃?抑或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冬日暖景?

是與齊白石筆下的瓜果小蟲?還是沈周筆下的竹林池塘?還是徐悲鴻筆下的駿馬奔騰?抑或是任伯年筆下的栩栩花鳥?

但是為什麼,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美學教育,卻在退步呢?

走入城市,瞬間被高飽和度低設計感的商鋪招牌包圍;來到景區,迎接你的多半是前篇一律的商品一條街;翻看手機,最火的短視頻app上都是網紅臉直播「老鐵單擊666」。

《新周刊》更是犀利,把中國人患上的審美匱乏症概括為十大病徵:

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這些現象的產生,與整個社會審美意識的普遍匱乏有關。

中國人,真的是太「實用主義」了。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好看又不能當飯吃。」人們只看重事物的實用價值,而從來不考慮「無用的美感」其實也是一種價值。

就像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煙火》中的嘲諷:「對美的仇恨……對詩歌的仇恨,教育只為了培養工程師和銀行家。」

我們,都需要美學教育。

就連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家張世英都說:

「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而真正有「審美境界」的人,也一定是有「道德境界「。

02 為什麼美學教育,要從娃娃時開始培養?

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會經歷多個關乎一生命運發展重要時刻。而孩子0-6歲的敏感期,是兒童心智水平飛躍到全新層面的重要契機。

提起兒童敏感期,我們就不得不引出一位20世紀初最偉大的女性幼兒教育家,「蒙氏教育」的創始人,瑪利亞·蒙臺梭利女士

經過長時間與孩子的相處和研究,蒙臺梭利提出了兒童敏感期的理論。

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被外部環境所激發的,而是受到兒童敏感期的本能來引導的。對於兒童來說,他們都有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他們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期都是這種「內在生命」自然展開的結果。(摘自我的原創文章:無知,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了解兒童敏感期,做優秀爸媽!

一般從3歲開始,幼兒就會進入到審美和色彩的敏感期。蒙臺梭利非常重視藝術、美學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藝術是幼兒自我表達、交流感情的方式。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中也提到:「3-4歲的孩子,眼球發育完善,對美也有了執著的追求,這時候讓孩子練習塗色,能訓練孩子的審美,同時還能讓孩子練習拿筆,為以後學習寫字打下基礎。」

美學教育,真可一舉多得!

也許你會犯難:

知道美感的啟蒙很重要,家裡也有了很多繪本,但自己不是專家,怎麼才能更好引導寶寶呢?

其實,家長大可不必如此發愁。

美感的啟蒙,和其他音樂、語言的啟蒙不同,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強調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比如我們教寶寶認識水果、形狀,可能一下子就學會了。但是藝術啟蒙是一個長期的、需要灌溉的過程。也許你今天播種的藝術種子,到了10、20年、甚至30年年之後才能萌發。但是心中的點點溫暖綠色,是會貫穿孩子的一生的。

學會感受美,是我們的必修課,因為這關乎幸福。

如果父母能在引導孩子感受傳世的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引入親子閱讀,也必定是一件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幸運之事。

這就是我喜歡《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叢書的理由。這是一套給0-4歲寶寶看的藝術啟蒙書,一共6冊,每冊是一個繪畫大師、一個主題、12副名畫。最妙的是,每副彩色中國畫的旁邊,都配上一首韻律詩,可以給孩子美感和語言的雙重啟蒙,同時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美好。

03 「用藝術觀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藝術」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大師,都擅長用 「用藝術觀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藝術」。

達·文西曾說:「如果你不立足於大自然這個很好的基礎,你的勞動將無裨於人,無益於己。」這句話也是《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選取大師以及作品的原則。

系列叢書一共選取了6位中國畫大師,分別是:

繪畫大師齊白石、一代名家徐悲鴻、「身家上億」的石濤、五百年才有一個的仇英、明四家沈周、全才畫家任伯年。

每一位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更何況是選取的都是他們的代表作品。

針對6名大師,又選取了6大主題,每個主題,既突出了大師的關鍵特點,又刻畫了孩子周圍隨處可見的生活;每幅畫作,既是大師的扛鼎之作,又是孩子喜歡、熟悉的事物;每首韻律詩,既配合畫面的內容,又在描述畫中的故事;每本小書,既是主題式名畫集,又是跟親子共讀最美好的時光。

以我個人最喜歡的《與沈周一起去池塘邊》為例,書中描繪得是風景迤邐、風光秀美的江南景色。

沈周,是明朝最具影響力的一位畫家,也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他雖出身豪門大戶,飽讀詩書,性情淡泊,但是拒絕入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的弟子最著名的是唐伯虎,沈周的功力可見一斑。

和一般國畫大師不同,沈周擅長日常所見物象的生趣,以獨特的方式加以記錄。別出心裁,饒有心意。

《與沈周一起去池塘邊》的開篇,就是他的代表作《東莊畫冊》的一部分。《東莊畫冊》是他為朋友莊園畫的寫生,連人家祖先堂供奉的祖宗肖像,也「傻乎乎地」臨摹進畫面,甚為可愛。

一起來欣賞下吧:

遠山如黛、煙波聳翠的竹田:

清風作伴好讀書」的小園子:

實物拍攝

恬靜淡然的小池荷花:

實物拍攝

悠閒情致的古人泛舟:

實物拍攝

晚飯後、入睡前的親子共讀,不僅會讓孩子收穫自然之美,而且連大人都能一同感受到畫面的美感和意境。

一副真正的畫作,一首真正的好詩,不能只有顏色和韻律,更重要的是有引發共鳴的情感。《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做到了。

夏目漱石說:「我們生逢這自由、獨立、充滿自信的現代社會,卻不得不去忍受孤獨之痛苦。」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永遠無法連成一片陸地。你讓孩子學好奧數、英語,並不會讓他們在長大後,抵禦現代社會的孤獨。但是如果他們的眼睛,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那也許才是孩子能夠依靠的唯一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請你始終相信:

一個習慣于欣賞沈周等大師作品的孩子長大後,人生未來的發展和一個只刷手機短視頻長大的寶寶會有一些細微不同。

你今天的每一分用心付出,都是給你的寶寶一份來自未來的饋贈。

相關焦點

  • 低美感社會,如何提高孩子的審美?
    低美感社會」、「審美匱乏症」成為近年來的熱詞,在「土味審美」越來越普遍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們不蹈覆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美?——對於所有家長來說,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十分重要
  • 美感教育,是否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
    「美感教育」也是近幾年來被國內家長逐漸重視的一個話題,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藝術審美教育,不管是美術、音樂、舞蹈、攝影,還是參觀博物館、欣賞名畫戲劇,都在慢慢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美感教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還是這只是大人想要加在孩子身上的東西?」
  • 大自然的美感教育
    近年來,全世界都在談美學教育、推動美感教育,也看得出有不錯的成效。我從小對美的事物就有興趣,直到現在熱情不減,似乎是要將年輕時候荒廢的時間彌補過來。美感教育,是一種用自然鮮明生動的形象,喚起每個人純真對美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而美好的情感,不僅是對自己美的培美,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動力。
  • (5.16悅讀)臺灣如此重視美感教育,我們忽視的美感到底是什麼?
    今天,蛋黃君「悅讀」了一個有關臺灣美感教育的視頻。很開心和屏幕前的你們分享「美」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審美」、「美感」對我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更別提「美感教育」了,但有人一直在踐行:美國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
  • 顏色是孩子對世界的初步認知,「美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別忽視
    所以當孩子們開始具有對整個世界的美感時,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對孩子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們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 所謂正確的引導就是對孩子們進行美感教育,如果爸爸媽媽們對孩子們進行了美感教育,那麼孩子們就會有一個健康的意識觀念。 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會有所提高,為孩子未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 吳一鈳:當90後成了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家庭教育美感,兒童教育篇
    現在的90後家長的美感觀已跟年長一輩60後、70後的美感觀已不一樣,跟80後的也有不同樣的差異,今天吳一鈳就跟你聊聊關於怎樣培養孩子家庭美感教育的話題:當90後成了家長,你應如何培養孩子家庭美感教育正確價值觀?●什麼是家庭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怎樣培養孩子的美感能力?
  • 「中國人眼中的審美力」,你的美感需要一點教育!
    ——「全球最美書店」之一,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孩子的藝術培養歸根結底是美感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普遍缺少關於美學的教育。什麼是美學教育? 較為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一書中首次得以系統性地進行闡述。
  • 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臺灣美學實踐 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從2020年起已經完成9間校園改造,今年更是挑戰25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繼去年12月發表第1波改造結果後,近日再度公布翻轉校園的8個新案例!
  • 如何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呢?
    新生兒是出生1個月內的嬰兒,既不會說話,也不會走動,如何進行教育呢?新生兒有自己的身心特點。視覺:出生後他的雙眼運動不很協調,有短暫性的斜視,見了光亮會眨眼、閉眼和皺眉,並逐漸能對視野內的物體產生短暫的注視,目光可跟隨近距離的物體移動。
  • 2020年高中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預測題:「低美感」現象之憂思
    作文材料借北大哲學教授的觀點引出話題,先正面肯定近年來中國社會審美境界的巨大進步,然後列舉出不可忽視的一些問題,最後交代出具體的論述話題——「低美感社會」。題目的寫作任務指令有兩項,任選其一。寫作者需要對兩項任務的具體要求仔細考量。選擇寫作任務,文體方面沒有太多特殊的要求(寫一篇短評),關鍵在於要注意內容方面的限定性。
  • 全球視野 | 空間美育(二):校園內的「生活美感教育」
    引言:臺灣於2016年啟動「美感教育推廣計劃」,目前正在實施的是「2019-2021年美感教育推廣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向下一代傳遞「生活中的美感」,提倡不要只將美感局限於藝術作品中。通過做中學的教材、種子教師的培訓,讓美感從教育紮根,培養學生從生活中賞析美並應用美,進而提升下一代的美感素養。
  • 擠掉香港教育的「毒素」,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再成各界呼聲。據媒體報導,近日在小學六年級模擬試卷中,又出現「仇警」言論,其中一道選擇題為「議員們一致警方使用過度武力」,讓學生在「謾罵」「指斥」「譴責」「訓示」中選擇作答;而在家長爆料的另一讀寫測驗中,出現「警察擾亂香港跌(秩)序」「作奸犯科」等答案,所造語句讓人匪夷所思且有錯字,老師卻仍打勾認可。
  • 擠掉香港教育的「毒素」,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再成各界呼聲。 據媒體報導,近日在小學六年級模擬試卷中,又出現「仇警」言論,其中一道選擇題為「議員們一致()警方使用過度武力」,讓學生在「謾罵」「指斥」「譴責」「訓示」中選擇作答;而在家長爆料的另一讀寫測驗中,出現「警察擾亂香港跌(秩)序」「作奸犯科」等答案,所造語句讓人匪夷所思且有錯字,老師卻仍打勾認可。
  • 多肉植物組盆如何做出有視覺美感的造型呢
    對於一個從小愛養花的園藝人來說,養好花不僅僅是將它養活了而且還比較注重美感。我不知道大家怎樣衡量美感,對於我這做過花藝師的人來說對美感要求可能稍微高點。就說多肉組盆吧,想做出有視覺美感的造型考慮的因素還真的挺多。不過我養花在於怡情和發現生命之美,喜歡隨性而為。
  • 「學美‧美學」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原文: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6241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
  • 如何區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關於情感的分類也是重要的考點,心理學中將情感分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這一知識點在考試中常以單項選擇題出現,題幹通常列舉例子,要求選擇出所體現的情感類別。因此需要重點把握不同類別的關鍵特點。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產生的關鍵是運用道德標準去評價,它會受到社會規範、社會價值體系的影響。
  • 審美觀感該從娃娃抓起,缺乏「美感教育」的孩子,長大易自卑
    兩雙鞋子買回去後,小美竟真的只穿自己選中的那雙,對婆婆喜歡的那雙連看都不看,無論婆婆如何勸說就是不願意穿。這下婆婆終於承認,原來這麼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審美了。小美媽媽強烈建議各位寶媽都重視起孩子的美感教育,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美育必須從娃娃抓起,這是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的事情,不可以馬虎大意。因此,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關於美感教育這件事。
  • 臺灣年輕人改造出第二季「美感教科書」,大陸老師孩子真需要!
    美感教科書第二季社會課本,設計:圖文不符第一季美感教科書計劃起源於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臺灣設計師思考:如何壯大中國的設計和創造力水平? 生活中,他們發現太缺乏美感並不是因為臺灣沒有好的設計師而是因為不重視美感教育而導致的!
  • 復旦人說 有了「美感教科書」,你就能學會「審美」?
    文  | 劉晟良「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有感於臺灣美感教育的不足,一個由臺灣的大學畢業生組成的團隊今年發起了一項名為「美感細胞」的教科書改造計劃。介紹Google標誌的課文,把LOGO的配色融入到畫面當中「美感」團隊重新設計教科書的初衷是提升臺灣學生的美感教育。
  • 人民銳評|擠掉香港教育的「毒素」,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再成各界呼聲。據媒體報導,近日在小學六年級模擬試卷中,又出現「仇警」言論,其中一道選擇題為「議員們一致警方使用過度武力」,讓學生在「謾罵」「指斥」「譴責」「訓示」中選擇作答;而在家長爆料的另一讀寫測驗中,出現「警察擾亂香港跌(秩)序」「作奸犯科」等答案,所造語句讓人匪夷所思且有錯字,老師卻仍打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