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低美感社會下的我們,該如何自處?
對於中國人來說,什麼是美?
是「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春水流轉?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日暗香?還是「紅藕香殘玉簟秋」的秋衣漸濃?抑或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冬日暖景?
是與齊白石筆下的瓜果小蟲?還是沈周筆下的竹林池塘?還是徐悲鴻筆下的駿馬奔騰?抑或是任伯年筆下的栩栩花鳥?
但是為什麼,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美學教育,卻在退步呢?
走入城市,瞬間被高飽和度低設計感的商鋪招牌包圍;來到景區,迎接你的多半是前篇一律的商品一條街;翻看手機,最火的短視頻app上都是網紅臉直播「老鐵單擊666」。
《新周刊》更是犀利,把中國人患上的審美匱乏症概括為十大病徵:
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這些現象的產生,與整個社會審美意識的普遍匱乏有關。
中國人,真的是太「實用主義」了。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好看又不能當飯吃。」人們只看重事物的實用價值,而從來不考慮「無用的美感」其實也是一種價值。
就像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煙火》中的嘲諷:「對美的仇恨……對詩歌的仇恨,教育只為了培養工程師和銀行家。」
我們,都需要美學教育。
就連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家張世英都說:
「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而真正有「審美境界」的人,也一定是有「道德境界「。
02 為什麼美學教育,要從娃娃時開始培養?
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會經歷多個關乎一生命運發展重要時刻。而孩子0-6歲的敏感期,是兒童心智水平飛躍到全新層面的重要契機。
提起兒童敏感期,我們就不得不引出一位20世紀初最偉大的女性幼兒教育家,「蒙氏教育」的創始人,瑪利亞·蒙臺梭利女士。
經過長時間與孩子的相處和研究,蒙臺梭利提出了兒童敏感期的理論。
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被外部環境所激發的,而是受到兒童敏感期的本能來引導的。對於兒童來說,他們都有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他們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期都是這種「內在生命」自然展開的結果。(摘自我的原創文章:無知,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了解兒童敏感期,做優秀爸媽!)
一般從3歲開始,幼兒就會進入到審美和色彩的敏感期。蒙臺梭利非常重視藝術、美學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藝術是幼兒自我表達、交流感情的方式。
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中也提到:「3-4歲的孩子,眼球發育完善,對美也有了執著的追求,這時候讓孩子練習塗色,能訓練孩子的審美,同時還能讓孩子練習拿筆,為以後學習寫字打下基礎。」
美學教育,真可一舉多得!
也許你會犯難:
知道美感的啟蒙很重要,家裡也有了很多繪本,但自己不是專家,怎麼才能更好引導寶寶呢?
其實,家長大可不必如此發愁。
美感的啟蒙,和其他音樂、語言的啟蒙不同,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強調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比如我們教寶寶認識水果、形狀,可能一下子就學會了。但是藝術啟蒙是一個長期的、需要灌溉的過程。也許你今天播種的藝術種子,到了10、20年、甚至30年年之後才能萌發。但是心中的點點溫暖綠色,是會貫穿孩子的一生的。
學會感受美,是我們的必修課,因為這關乎幸福。
如果父母能在引導孩子感受傳世的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引入親子閱讀,也必定是一件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幸運之事。
這就是我喜歡《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系列叢書的理由。這是一套給0-4歲寶寶看的藝術啟蒙書,一共6冊,每冊是一個繪畫大師、一個主題、12副名畫。最妙的是,每副彩色中國畫的旁邊,都配上一首韻律詩,可以給孩子美感和語言的雙重啟蒙,同時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美好。
03 「用藝術觀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藝術」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大師,都擅長用 「用藝術觀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藝術」。
達·文西曾說:「如果你不立足於大自然這個很好的基礎,你的勞動將無裨於人,無益於己。」這句話也是《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選取大師以及作品的原則。
系列叢書一共選取了6位中國畫大師,分別是:
繪畫大師齊白石、一代名家徐悲鴻、「身家上億」的石濤、五百年才有一個的仇英、明四家沈周、全才畫家任伯年。
每一位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更何況是選取的都是他們的代表作品。
針對6名大師,又選取了6大主題,每個主題,既突出了大師的關鍵特點,又刻畫了孩子周圍隨處可見的生活;每幅畫作,既是大師的扛鼎之作,又是孩子喜歡、熟悉的事物;每首韻律詩,既配合畫面的內容,又在描述畫中的故事;每本小書,既是主題式名畫集,又是跟親子共讀最美好的時光。
以我個人最喜歡的《與沈周一起去池塘邊》為例,書中描繪得是風景迤邐、風光秀美的江南景色。
沈周,是明朝最具影響力的一位畫家,也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他雖出身豪門大戶,飽讀詩書,性情淡泊,但是拒絕入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的弟子最著名的是唐伯虎,沈周的功力可見一斑。
和一般國畫大師不同,沈周擅長日常所見物象的生趣,以獨特的方式加以記錄。別出心裁,饒有心意。
《與沈周一起去池塘邊》的開篇,就是他的代表作《東莊畫冊》的一部分。《東莊畫冊》是他為朋友莊園畫的寫生,連人家祖先堂供奉的祖宗肖像,也「傻乎乎地」臨摹進畫面,甚為可愛。
一起來欣賞下吧:
遠山如黛、煙波聳翠的竹田:
「清風作伴好讀書」的小園子:
恬靜淡然的小池荷花:
悠閒情致的古人泛舟:
晚飯後、入睡前的親子共讀,不僅會讓孩子收穫自然之美,而且連大人都能一同感受到畫面的美感和意境。
一副真正的畫作,一首真正的好詩,不能只有顏色和韻律,更重要的是有引發共鳴的情感。《小小藝術大師·華夏版》做到了。
夏目漱石說:「我們生逢這自由、獨立、充滿自信的現代社會,卻不得不去忍受孤獨之痛苦。」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永遠無法連成一片陸地。你讓孩子學好奧數、英語,並不會讓他們在長大後,抵禦現代社會的孤獨。但是如果他們的眼睛,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那也許才是孩子能夠依靠的唯一力量。
請你始終相信:
一個習慣于欣賞沈周等大師作品的孩子長大後,人生未來的發展和一個只刷手機短視頻長大的寶寶會有一些細微不同。
你今天的每一分用心付出,都是給你的寶寶一份來自未來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