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2021-02-19 icecream創意微播報

更多實時分享盡在  微博:IceCream創意設計 


 臺灣美學實踐 

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從2020年起已經完成9間校園改造,今年更是挑戰25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繼去年12月發表第1波改造結果後,近日再度公布翻轉校園的8個新案例!

第二階段改造的8所校園改造共分為5大類別,有針對改造班級或各科教室的「特色教室」、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機能收納」、改善原有設計不良的「指標及空間翻轉」、因學生人數逐年減少而出現的「閒置空間再造」,另外還有與自然共生的「生態學習」。

臺南市西港國中_榕樹下的圖書館

出自山川設計之手:臺南市西港國中的視聽教室閒置已久,校方希望將這裡改造成為圖書館。設計團隊拆除了原有的階梯、排椅、天花板及鐵窗,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淺色的木質元素,讓空間通透明亮。

最重要的是拆除連接室內外空間的牆面,引進室外的綠意與陽光。原本的校園死角搖身變成清新明亮的戶外閱讀區,室外一顆自創校以來,矗立50多年的老榕樹陪伴在這裡看書、親近自然的每一個西港孩子。

南投縣富功國小_口袋學習廊

南投縣富功國小的班級教室歷經921大地震的重建,雖然採取了創新的開放式空間設計,但缺乏收納個人物品和教具的規劃導致教室雜亂。改造團隊「形構國際有限公司」即從收納著手,提供學生個人書包櫃以外,在教室後方裝設結合洞洞板的柜子,由使用者自行增加掛勾、收納盒甚至展示海報,對應營養午餐使用的餐車也在木作矮牆上做出專屬的「停車場」。

雜物消失後教室變整潔了,學生也養成隨手收拾的好習慣。最後,學校原本幾近荒廢的學習角落在經過重新設計後加入書櫃與活動式座椅,則成為學生課餘最喜歡停留的地方。

臺南市善化國中_夢想階梯交誼廳

善化國中跟很多其他學校一樣,有著一間老舊、且使用率不高的階梯視聽教室。只在教師開會及每年會考前的晚自習期間,才會有人想到它的存在。

由於教室的階梯是水泥結構,在有限的經費下無法拆除,於是山川設計將這樣的結構轉化成多層次的平臺,作為新的座位設計。在平臺下打造隱藏式的收納櫃,更為這個空間營造俐落與乾淨的整體感。藍色的牆面及牆面的灰色調軟裝,搭配木質矮桌,為空間打造舒適沉靜的氛圍。

臺南市臺南女中_光影遊戲盒

臺南女中改造國語文演說訓練兼桌遊社團活動教室,改造團隊「曉房子設計+許晃銘建築師事務所」一改傳統教室的桌椅形式,改用可以自由收納、組合的桌子與板凳,並在牆面加上洞洞板收納櫃,除了收納雜物也用於懸掛不用的摺疊桌。

改造前 ↓

改造後 ↓

整體空間以活潑的檸檬黃,在天、地、壁加上連貫的明亮線條,製造光影的意象,為百年老校創造全新氛圍的新型特色教室。

高雄市溪寮國小_鄉下小學的現代灶咖

溪寮國小的烹飪教室,行進動線紊亂,使用習慣不佳,長久以來隨意堆放在臺面的烹飪用具缺乏妥善的整理與擺放,讓原本不具美感的空間問題更加沉重。

另外相鄰的教師準備室使用率甚低,僅讓老師於備課期間使用,且隔絕了孩子與教師的互動機會,在空間利用上顯得浪費。

設計團隊以紅磚砌成的烹調中島突顯溪寮在地傳統的火灶意象,並在改造設計中導入複合材質:以抿石子製作臺面,將稻穗混入壁面塗料,增加觸感的多元性以刺激學生的觀察力。並依教學需求重新規劃並定義收納區域,配合烹飪教學的步驟重新設計動線,引導使用者養成良好的收納行為與使用習慣。

此外,也將原教師準備室改造為多功能教室,搖身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創的空間,搭配使用自由度高的洞洞板及桌椅增加空間機能性,供師生進行各種彈性課程。

臺中市豐東國中_楓苳聚場

臺中市豐東國中的角力館在體育班取消後閒置。改造團隊「米索空間設計有限公司」首先拆除角力館的天花層板結構,重現舊建築特有的折板天花美感,之後更進一步拆除建物的其中一個牆面,打造串連室內外的半圓形舞臺,搭配裝在弧形燈架上的投射燈與環形座椅區,讓無人到訪的舊校舍搖身一變成為國家歌劇院級的校園美感劇場。


臺南市新興國小_階梯下的舞臺

臺南市新興國小改造達100多坪的地下1樓活動空間,這裡是各式活動的聚點:展覽、表演(樂器演奏、舞蹈…等)。

改造團隊來自深耕臺南在地的「山川設計」,進場後首先拆掉堵塞的氣窗、老舊的電扇以及昏暗的日光燈,再以白色為基調整理了天花板、牆面和管線,裝置更能營造氣氛的筒燈。

改造前 ↓

改造後 ↓

屏東縣塭子國小_塭子創意基地

塭子國小的校舍色彩雜亂,與周遭宜人的自然景觀格格不入,走廊上堆放的掃具更顯雜亂。且由於位處養殖漁業地區,除地層下陷的先天不良條件外,走廊前的綠地因覆土不足,雨後時常積水不退,不利學生活動。

設計團隊打破教室與操場的界線,將走廊的圍牆拆除,並就地掩埋礫石成為連接室內外的草坡。讓孩子可以從走廊的任何一處直達綠地與操場。

新設置的洗腳臺則是學生親近大自然回到室內的清潔點。另外,以減法設計降低中廊的色彩,將原本的管線及電箱重新整理上漆,並新設移動式展版展出學生的作品,打造屬於塭子國小的創意基地。

好的環境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臺灣的很多校園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但因為建築本體老舊,無法符合現在孩子教育與成長的需求,設計的導入刻不容緩,設計研究院相信,「好的環境會對人產生好的影響,不僅會讓美感深植孩子的心裡,同時也會讓行為產生引導式的改變。」

這項計畫是由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媒合學校與設計師合作,針對每所學校不同的需求,依著減法設計、閒置再造、可複製性等3 大設計策略,改造校園。期許透過「學美‧美學」計畫的發表,讓更多學校可以親自到案例學校觀摩與學習,利用知識開源的方式,讓其他學校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除了近日公布的第2波改造成果外,後續還將舉辦成果分享會,邀請10所改造學校的校長及負責設計改造的設計團隊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之後所造成的改變,見證校園美學一步步的進化。

點擊「閱讀原文」 十萬種好產品,物美價廉更有品!

相關焦點

  • 「學美‧美學」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原文: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6241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
  • 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為推動美感離教育更近一步,臺灣地區教育部從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做起。
  • 趣聞 | 日本 GOOD DESIGN 把大獎頒給了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讓人看見了臺灣校園美感的大躍進。風泉設計在打造新的指標系統時,觀察到校園裡有許多馬賽克磁磚裝飾,便以此為發想,用簡單的幾何造型堆疊出繪圖文字,讓校園指標系統化,而繽紛的色彩應用也象徵學生的青春活力,展現無限的可能。
  • 日本 GOOD DESIGN 把大獎頒給了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由臺灣地區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 美學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由中國臺灣地區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從全球4,76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 臺灣的中小學校園設計也太有美感了!
    推動美感教育更近一步,臺灣地區教育部從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做起。
  • 全球視野 | 空間美育(二):校園內的「生活美感教育」
    「美感課程」是「美感教育推廣計劃」項目之一,用來分享臺灣不同地區、學校的美感課程。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美感」為主要範疇,包括校園空間美感的體驗與創造等,以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以及對美感的鑑賞標準。
  • Case Study | 美感就是 Care!臺灣美學教育實踐(第1期)
    在中國臺灣,為了改變低美感的大眾審美現狀, 也為了讓下一代進一步接觸美感的多種形式,哈佛大學畢業的曾成德聯合其他5位教育界、設計界的專家,推出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以下簡稱「推廣計劃」),打算讓娃娃們,從小時候就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
  • 美感教育,是否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
    以 「 美感並非僅存於藝術作品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 為理念,透過不同類型生活觀察與動手實踐課程,讓生長在臺灣不同地域、風土、文化脈絡下的孩子們,學會思考美感在他們的生活會,構建他們對世界的各種想像。
  •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那就得從培養孩子的美感抓起從最基本的教科書下刀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生活中,他們發現太晚缺乏美感並不是因為臺灣沒有好的設計師而是因為不重視美感教育而導致的!
  • 臺灣年輕人改造出第二季「美感教科書」,大陸老師孩子真需要!
    美感教科書第二季社會課本,設計:圖文不符第一季美感教科書計劃起源於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臺灣設計師思考:如何壯大中國的設計和創造力水平? 生活中,他們發現太缺乏美感並不是因為臺灣沒有好的設計師而是因為不重視美感教育而導致的!
  • (5.16悅讀)臺灣如此重視美感教育,我們忽視的美感到底是什麼?
    今天,蛋黃君「悅讀」了一個有關臺灣美感教育的視頻。很開心和屏幕前的你們分享「美」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審美」、「美感」對我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更別提「美感教育」了,但有人一直在踐行:美國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
  • 9所臺灣學校美出新高度,網友:美感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一個好的環境能夠塑造出一個好的氣質、好的人格對於學生來說校園是他每天的必經之地甚至比在家的時間還久一些兒時的我們誰不夢寐以求能夠坐在設計師們精心打造的美感校園裡學習呢2020年日本優良設計大獎獲獎作品中看到一組
  • 培養美感很難!那何不從教科書開始?
    22歲時的你會選擇怎樣的未來?
  • 這幾個年輕人吊炸天,為了美感,竟然把小學課本改頭換面!
    、林宗諺和張柏韋等人組成「美感細胞團隊」,發起美感教育計劃,全面改造國小教科書,請設計師重新編排版面、繪製插畫,讓孩子在上課時,就能直接擁有美感教育的啟蒙。這一群臺灣年輕人,多數有國外留學經歷,例如今年24歲的張柏韋,交大人社系畢業,曾經到荷蘭交換一學期的他,對於美感教育感受尤深。
  • 9所學校獲Good Design大獎,網友:這才是真正的美感教育!
    如果說,教科書是最公平的媒介,是孩子們接觸最多的書本之一;那麼學校作為孩子們日復一日生成長的地方,就是最適合培養美感的地方。「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就從全球4,76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2020年度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大獎。
  • 從改造教科書開始,這三個臺灣男生想帶給小學生美感教育
    政府政策的放鬆,是臺灣能誕生像美感細胞這樣試圖改造教材、影響教育的小組織的大前提。,美感細胞拿到了康軒和南一的內容免費授權,設計和印刷歸美感細胞負責。目前,這些教科書都是實驗教材,由於直接送審門檻高費用龐大,美感細胞選擇免費送給老師試用,但如果試驗效果良好,且之後通過審定推進體制內的話,出版社便會投入資金設計和印刷。拿到內容授權後,美感細胞便需要開始著手改造計劃了。第一本書是與臺灣新竹市香山區大湖國小五年級合作,設計是用「30 分鐘的咖啡」說服朋友義務幫忙,13 個設計師分別負責一個章節。
  • 【美感課堂】《美觀實用的竹編》教學設計
    通過經緯編織技法的學習,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材料特性,體驗編織的樂趣,發展形象思維和動手能力。養成勤於觀察、敏於發現、嚴於計劃、善於借鑑、精於製作的行為習慣和耐心細緻、團結合作的學習態度,增強以設計和工藝改善環境與生活的願望。 1、情境創設教學策略。美在環境,美在作品。這節課利用微電影導入的手段創設美術欣賞課堂情境,帶領學生近距離地去觀摩老藝人的竹編手藝,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感受民間工藝品的魅力,開啟探究美的歷程。
  • 委員建議改進校服美感與舒適度,7成網友怒贊:應增加設計美感
    今年兩會期間,民革中央提交了《關於推動優質供給,杜絕劣質校服的提案》,建議在改進校服美感幫助中小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應重點破除限價及「地方保護」,讓更多學生和家長擁有選擇「優質優價」校服的權利。網友「雨落」吐槽道:「自己家孩子是屬於腰圍小的,校服褲子長度合適了結果腰圍太松,腰圍緊了結果褲子又太短了。」網友「林蔭天下」家的兩個孩子都只有學校要求穿才穿一下,原因是「不好看」。 網友「Gracevivie」說:「現在的校服是夏天校服穿著不透氣,熱得長痱子,冬天的校服穿著冷不耐寒。」
  • 復旦人說 有了「美感教科書」,你就能學會「審美」?
    文  | 劉晟良「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有感於臺灣美感教育的不足,一個由臺灣的大學畢業生組成的團隊今年發起了一項名為「美感細胞」的教科書改造計劃。介紹Google標誌的課文,把LOGO的配色融入到畫面當中「美感」團隊重新設計教科書的初衷是提升臺灣學生的美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