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夢奇
Care 身邊的美好
文盲和美盲相比,美盲更可怕,缺乏審美力更被犀利的比喻為「絕症」,連知識也拯救不了。在中國臺灣,為了改變
低美感的大眾審美現狀, 也為了讓下一代進一步接觸美感的多種形式,哈佛大學畢業的曾成德聯合其他5位教育界、設計界的專家,推出了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以下簡稱「推廣計劃」),打算讓娃娃們,從小時候就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
美感教育聯合推行人(左至右):凌天、蔡紫德、曾成德、劉惠媛、林靜娟、張基義
美感並不是常年泡在藝術圈子裡的人獨有的,而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樸素本質,如何挖掘,怎麼 培養也是該計劃實踐的動力源。Whale Lab 不禁想起上學那會兒,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永遠是「主」業,美術、音樂、體育這些課程都上的「膽戰心驚」,總怕被突然替換掉。但推廣計劃裡的美感課堂,孩子們卻能夠舒展身體,甚至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自然,發現美,實名羨慕!2014年,推廣計劃正式進入教育體制,這一年也被定義為中國臺灣的「美感教育元年」。計劃初步擬定了
6個主題: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構造,授課沒有固定形式,更多對孩子們強調的是觀察、動手、思考的重複運用。美感學習工具指引手冊並非給學生作課本,而是用來指導授課老師們 by 張國耀
美感就是 Care!沒有美感就是 I don't care。
想追求美的東西,去投資生活,because I care, because I care about myself。
——推廣計劃口號,像一記重拳,砸開了這次美感變革的大門
推廣計劃特別建立了一個網站——美角,記錄了全臺灣多姿多彩的美感課程,也告訴了我們美感是什麼:從古希臘哲人亞裡斯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為次序、對照和明確性之後,「談美」就被視為重要的哲學議題。當代美學家雖然用多元視角切入,但更多的仍是停留在歷史、社會、心理等學術領域,不免產生距離感,導致與生活脫節。而現代設計師們卻從藝術中獲得靈感,通過色彩、造型和材質來呈現事物的美,隨著融入生活的設計創意增加,人們感知變得愈加敏感,開始注意到生活周圍的微小細節。美感不單單存在於具體的藝術品中,它存在於生活裡,而非遙不可及。105-108(2016-2019)第一期計劃已經完成,現已進入108-110(2019-2021)第二期,而貫穿計劃的核心目標則是
全面提升民眾之美感素養、美感之鑑賞水平、使全民以追求美為內在的動力。在推廣計劃中,參與者將
動手使用、感官體驗作為結果導向,從結構/色彩/質感等方向拆解,最終升華,完成美感表達。網站統計顯示,目前6大主題的課程實踐數量已達935例;美感教師,也從當時的6位推行人,變成了249位,量變引發了大大的質變。
推廣計劃中的有趣課程 實踐地點位於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由於當地有較多的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但受到漢化影響,祖先遺留下來的生活技藝多被遺忘。為使生活技藝能再次保存下來,教師劉吉益通過向學生們講解臺東原住民文化,帶領學生摸索製作樹皮衣,並結合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研發相關的文創商品,來提升樹皮衣的文化價值。教師劉吉益引領學生探索、認知不同材質,進而選出適合狩獵時穿著的布料;來到戶外,蒙上眼睛,通過手摸、腳踩的形式感受各式材料帶來的觸感認知,非常歡樂。緊接著,劉吉益又帶領學生到學校後山收集樹幹,並給班級整體分成兩組:一組先將樹幹浸泡4-5天後進行敲打,取得樹皮;另一組則直接敲打獲取,以此來對比不同途徑獲得的樹皮特點。取得樹皮後的學生非常興奮,開始動手設計起自己心目中的「樹皮衣」。課後,教師劉吉益省思道:「時下青少年所流行的商品(手機、電玩)透露出影像所造成的視覺衝擊,面臨此一挑戰,作為藝術教師的我們,有責任針對人文素養與全人教育的角度去做課程引導,藉由學生思考跨文化到本土文化間的差異,並以人文情懷重新建構新世紀的臺灣。」正是這些同劉吉益一樣的教師,帶著重視美感培育的樸素心願,使得推廣計劃發展壯大,而最終受益方不光是未來的一代,更屬於全社會,全人類。玉東國民中學教師呂鬱芬,在花蓮縣的3所國中任教,這堂質感課,她將帶領東裡國中的學生們通過校園環境的質感採集,累積學生對質感經驗的豐富度及敏銳度,並藉由小組通力合作,針對紙材質感處理方法的多元實驗,培養學生發現質感、創造質感的美感素養。質感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多數時候,我們卻將五官感覺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質感帶來的美妙體驗。呂鬱芬鼓勵孩子們在室內、室外開啟「冒險」,用拓印的方法,將感興趣的質感收集到紙片上。完成拓印收集工作的學生,此時已經自然而然在腦海中建立了「質感收集庫」。拓印在紙片上材質,清晰的帶著不同的紋理;而拓印時,學生又反覆觸摸拓印紋理,加深了認知。回到教室,呂鬱芬擺出了不同紋理的紙張,用眼看,用手摸,讓學生寫出當下的真實感受。那麼紙張又能塑造出哪些質感?呂鬱芬提示學生可以嘗試撕、揉、皺、折、疊、剪、刮、戳…等各種想到的方法,對不同質感的紙材進行試驗,課堂上大家玩兒的不亦樂乎。「可否用紙打造一盞燈,營造光影質感?」,學生們立馬被呂鬱芬的新提議吸引。通過摺疊、粘貼、剪裁等元化手法展現質感,孩子們的思路徹底被打開了。光影質感設計成品/草稿 by TSUNTSUN 刺刺東裡國中9年級作品,運用彩色便條紙即可改變光色(1行,左至右)Whale Lab 發現,鬱芬老師的情況和其他教師有些不太一樣,由於蓮花縣地處偏僻,教學資源少,她身兼3所學校的美術課。在一段採訪視頻中,她在鏡頭前說了自己的一個小小願望——「我希望能慢慢陪著我的學生們一天天長大,輔助他們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好。」啊,真是個溫柔的人呢!但這不也是推廣計劃的核心口號嗎?
——想追求美的東西,去投資生活, because I care。-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官網:www.aade.org.tw
-文字為WhaleLab鯨實驗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商務合作歡迎微信聯繫:ZOMO__ZOMO
以往文章推薦
![]()
Case Study | NASA,太空迷心中的「白月光」(附標識手冊下載)![]()
Trends | 「熱火朝天」的新擬物設計趨勢,你需要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