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Study | 美感就是 Care!臺灣美學教育實踐(第1期)

2021-02-10 UX辭典

排版│夢奇

   Care 身邊的美好 

文盲和美盲相比,美盲更可怕,缺乏審美力更被犀利的比喻為「絕症」,連知識也拯救不了。在中國臺灣,為了改變低美感的大眾審美現狀, 也為了讓下一代進一步接觸美感的多種形式,哈佛大學畢業的曾成德聯合其他5位教育界、設計界的專家,推出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以下簡稱「推廣計劃」),打算讓娃娃們,從小時候就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

美感教育聯合推行人(左至右):凌天、蔡紫德、曾成德、劉惠媛、林靜娟、張基義

美感並不是常年泡在藝術圈子裡的人獨有的,而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樸素本質,如何挖掘,怎麼 培養也是該計劃實踐的動力源。Whale Lab 不禁想起上學那會兒,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永遠是「主」業,美術、音樂、體育這些課程都上的「膽戰心驚」,總怕被突然替換掉。但推廣計劃裡的美感課堂,孩子們卻能夠舒展身體,甚至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自然,發現美,實名羨慕!2014年,推廣計劃正式進入教育體制,這一年也被定義為中國臺灣的「美感教育元年」。計劃初步擬定了6個主題: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構造,授課沒有固定形式,更多對孩子們強調的是觀察、動手、思考的重複運用。美感學習工具指引手冊並非給學生作課本,而是用來指導授課老師們 by 張國耀




美感就是 Care!沒有美感就是 I don't care。

想追求美的東西,去投資生活,because I care, because I care about myself。

——推廣計劃口號,像一記重拳,砸開了這次美感變革的大門




推廣計劃特別建立了一個網站——美角,記錄了全臺灣多姿多彩的美感課程,也告訴了我們美感是什麼:從古希臘哲人亞裡斯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為次序、對照和明確性之後,「談美」就被視為重要的哲學議題。當代美學家雖然用多元視角切入,但更多的仍是停留在歷史、社會、心理等學術領域,不免產生距離感,導致與生活脫節。而現代設計師們卻從藝術中獲得靈感,通過色彩、造型和材質來呈現事物的美,隨著融入生活的設計創意增加,人們感知變得愈加敏感,開始注意到生活周圍的微小細節。美感不單單存在於具體的藝術品中,它存在於生活裡,而非遙不可及。105-108(2016-2019)第一期計劃已經完成,現已進入108-110(2019-2021)第二期,而貫穿計劃的核心目標則是全面提升民眾之美感素養、美感之鑑賞水平、使全民以追求美為內在的動力。在推廣計劃中,參與者將動手使用、感官體驗作為結果導向,從結構/色彩/質感等方向拆解,最終升華,完成美感表達。網站統計顯示,目前6大主題的課程實踐數量已達935例;美感教師,也從當時的6位推行人,變成了249位,量變引發了大大的質變。   推廣計劃中的有趣課程 實踐地點位於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由於當地有較多的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但受到漢化影響,祖先遺留下來的生活技藝多被遺忘。為使生活技藝能再次保存下來,教師劉吉益通過向學生們講解臺東原住民文化,帶領學生摸索製作樹皮衣,並結合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研發相關的文創商品,來提升樹皮衣的文化價值。教師劉吉益引領學生探索、認知不同材質,進而選出適合狩獵時穿著的布料;來到戶外,蒙上眼睛,通過手摸、腳踩的形式感受各式材料帶來的觸感認知,非常歡樂。緊接著,劉吉益又帶領學生到學校後山收集樹幹,並給班級整體分成兩組:一組先將樹幹浸泡4-5天後進行敲打,取得樹皮;另一組則直接敲打獲取,以此來對比不同途徑獲得的樹皮特點。取得樹皮後的學生非常興奮,開始動手設計起自己心目中的「樹皮衣」。課後,教師劉吉益省思道:「時下青少年所流行的商品(手機、電玩)透露出影像所造成的視覺衝擊,面臨此一挑戰,作為藝術教師的我們,有責任針對人文素養與全人教育的角度去做課程引導,藉由學生思考跨文化到本土文化間的差異,並以人文情懷重新建構新世紀的臺灣。」正是這些同劉吉益一樣的教師,帶著重視美感培育的樸素心願,使得推廣計劃發展壯大,而最終受益方不光是未來的一代,更屬於全社會,全人類。玉東國民中學教師呂鬱芬,在花蓮縣的3所國中任教,這堂質感課,她將帶領東裡國中的學生們通過校園環境的質感採集,累積學生對質感經驗的豐富度及敏銳度,並藉由小組通力合作,針對紙材質感處理方法的多元實驗,培養學生發現質感、創造質感的美感素養。質感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多數時候,我們卻將五官感覺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質感帶來的美妙體驗。呂鬱芬鼓勵孩子們在室內、室外開啟「冒險」,用拓印的方法,將感興趣的質感收集到紙片上。完成拓印收集工作的學生,此時已經自然而然在腦海中建立了「質感收集庫」。拓印在紙片上材質,清晰的帶著不同的紋理;而拓印時,學生又反覆觸摸拓印紋理,加深了認知。回到教室,呂鬱芬擺出了不同紋理的紙張,用眼看,用手摸,讓學生寫出當下的真實感受。那麼紙張又能塑造出哪些質感?呂鬱芬提示學生可以嘗試撕、揉、皺、折、疊、剪、刮、戳…等各種想到的方法,對不同質感的紙材進行試驗,課堂上大家玩兒的不亦樂乎。「可否用紙打造一盞燈,營造光影質感?」,學生們立馬被呂鬱芬的新提議吸引。通過摺疊、粘貼、剪裁等元化手法展現質感,孩子們的思路徹底被打開了。光影質感設計成品/草稿 by TSUNTSUN 刺刺東裡國中9年級作品,運用彩色便條紙即可改變光色(1行,左至右)Whale Lab 發現,鬱芬老師的情況和其他教師有些不太一樣,由於蓮花縣地處偏僻,教學資源少,她身兼3所學校的美術課。在一段採訪視頻中,她在鏡頭前說了自己的一個小小願望——「我希望能慢慢陪著我的學生們一天天長大,輔助他們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好。」啊,真是個溫柔的人呢!但這不也是推廣計劃的核心口號嗎?——想追求美的東西,去投資生活, because I care。-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官網:www.aade.org.tw

-文字為WhaleLab鯨實驗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商務合作歡迎微信聯繫:ZOMO__ZOMO

以往文章推薦

Case Study | NASA,太空迷心中的「白月光」(附標識手冊下載)

Trends | 「熱火朝天」的新擬物設計趨勢,你需要理性看待

相關焦點

  • 「學美‧美學」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原文: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6241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
  • 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臺灣美學實踐 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從2020年起已經完成9間校園改造,今年更是挑戰25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繼去年12月發表第1波改造結果後,近日再度公布翻轉校園的8個新案例!
  • 美學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由中國臺灣地區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從全球4,76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 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 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 Bole Studio感謝 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對gooood的分享在教育趨勢中逐漸被重視的美感教育課程,新泰國中率先提出了教室空間的改造需求。在思考著學生使用的教室空間也會是美感課程中的一個環節時,設計團隊此次以「美感實驗室」為概念,期許此間教室成為學生們探尋美學知識的場所,讓教室成為理性知識與感性想像力產生化學反應的試驗容器。▼視頻 ©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空間概覽 © Bole Studio
  • Case Study怎麼寫?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紛紛從常用的questionnaire和interview轉向了case study。在social science study裡,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是一種很常見的研究方法。
  • 第三期Case班「遊學」臺灣
    經第一期Case正畸碩士課程班學員的建議,Case班從第二期開始將三月份的課程移至臺灣舉辦,今年臺灣的課程根據第二期學員的反饋意見又進行了新的調整,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為了答謝承辦方的熱情接待,許教授與三總正畸科的同行分享了由他創立的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的第1講和第2講;
  • 英國case study寫作指南
    在外留學的小夥伴們都會遇到case study寫作,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但也有一部分新生根本不知道case study要怎麼才能夠達到要求以及格式等等問題; 接下來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如何進行case study
  • 留學生如何寫好case study
    所謂案例研究,是許多形式作業之一,案例分析是英國學生的研究案例是對現有問題、故事和典型教育事例的合理分析和教育案例,這種合理分析的結果事例研究是案例研究的結果的表出,當然,教育案例是案例研究成果對教育案例的呈現。
  • Case study 實際是在降維考察?
    那麼Case study又該如何應對呢?首先,要知道Case study考什麼?其實case study,相較於objective test而言,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在降維考察知識點的應用。在objective test中,我們面對的電腦無所不知,它盡其所能將知識點深挖、細剖,從各個角度考察我們是否理解到位。
  • 美感與美,經典美學
    美感與美,經典美學 讓我們一起走進美的世界 第二種是從主體身上找美,這比前一種無疑要優越,當代西方美學更多地傾向於這樣去找美,但是過分強調主體的感受,就使美學變成一種純經驗性的學問,美也更無從捉摸,實際上是以「善」代替「美」。第三種是將主體與客體聯繫起來,不是孤立地從客體找「美的特質」,也不是孤立地從主體中去找「美的感受」,而是從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中去尋找美與美感的秘密。這第三種應該是比較全面的。
  • 留學論文 | Case study論文怎麼寫拿高分?
    1)Determine if a case study will answer your research question決定是否用case study來寫你的畢業論文要看是否這種方法能夠符合你提出的research question2)Identify the case / cases
  •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
    但宗白華的《美學的散步》,已於1981年由臺灣洪範出版社出版,其前宗氏之美學文章也一直在臺自由流通,所以宗白華人雖不在臺灣,美學的宗白華卻一直在臺灣活著。朱光潛人也不在臺灣,可是他所有美學著作都在臺灣流布。而且《美學原理》、《詩論》即由中國民黨所屬正中書局以「本局編輯部」之名義印行。《談美》、《文藝心理學》、《與青少年談修養》等則由開明書店印行。
  • 不止趣聞 臺灣第一本具有美學教育的教科書!
    有感於美學教育要從小做起,臺灣90後大學生陳慕天和他的熱血小夥伴發起了「美感細胞——教科書改造計劃」,加上設計師和插畫家們的幫忙,設計出如同繪本般的語文課本。陳慕天突然意識到,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審美」這件事離小孩子太遠了。
  • 學習技巧分享之怎麼寫文科case study?
    如何寫case study!我的很多學生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就是就算面前打開了一個case study,依然不會將文章簡化成題目想要的回答。那小編有一個巨簡單的簡化方法,在這裡可以分享給大家。第一,分析題幹。
  • 美感教育,是否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
    以 「 美感並非僅存於藝術作品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 為理念,透過不同類型生活觀察與動手實踐課程,讓生長在臺灣不同地域、風土、文化脈絡下的孩子們,學會思考美感在他們的生活會,構建他們對世界的各種想像。
  • 英國論文寫作指導|怎麼寫case study?
    最近英國的小夥伴們是不是都在忙著寫論文或畢業論文,當然,提到論文就不得不提到:case study。 Case study是留學生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種論文形式,是留學生能力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
  • 「中國人眼中的審美力」,你的美感需要一點教育!
    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美學教育,卻在退步 事實上,中國對美感教育的推崇,開始得並不算晚,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誌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
  • 日本 GOOD DESIGN 把大獎頒給了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由臺灣地區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 Otto2藝術美學榮聘全球創意導師廖偉民為首席美學教育顧問
    近日,在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Otto2藝術美學與臺師大聯合舉行了『創意思維研發合作意向籤約儀式』,達成『美學課程研發計劃』產學合作、確定全球創意終極導師廖偉民教授出任『Otto2,美學教育顧問』。
  • 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為推動美感離教育更近一步,臺灣地區教育部從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