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 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2022-01-12 gooood室內設計

© Bole Studio

感謝 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對gooood的分享

在教育趨勢中逐漸被重視的美感教育課程,新泰國中率先提出了教室空間的改造需求。在思考著學生使用的教室空間也會是美感課程中的一個環節時,設計團隊此次以「美感實驗室」為概念,期許此間教室成為學生們探尋美學知識的場所,讓教室成為理性知識與感性想像力產生化學反應的試驗容器。

▼視頻 ©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空間概覽 © Bole Studio

在空間改造中,首先,將教室化為白紙,以白色為空間內牆面與天花的主色,使孩童們繽紛的想像力揮灑於此。因此,教室前方提供整面的白板牆,讓教師不再局限於傳統黑板的書寫範圍,而教室後方牆面則由白色漸層落下到鏡面,擴展空間感的同時,過渡了虛幻想像與現實畫面。甚至,為了給予學生更全然且純淨的視覺體驗,而執著的控制空間內的色彩,將教室內能見到的各種設備外觀皆以白色替換。留下唯一在空間中流淌的鮮明色彩,便是色彩四原色CMYK。

▼改造前室內環境 © EdiTrio Studio

 ▼改造後軸測圖 © clousform laboratory

▼將教室化為白紙 © Bole Studio

▼鮮明色彩點綴空間 © Bole Studio

▼參與美學創作的場所 © Bole Studio

由天花板流下的顏色則注入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美感實驗中島,融合了用水、插座、收納等多項機能於教室中心。而收納集中於此的目的,便是希望將空間還給使用者,使教室擁有更大的可利用面積,配合移動學生桌與摺疊椅,可因應不同的課程需求,如:小組創作、講座、展覽等,自由變換空間的樣貌。收納空間改變的同時,也建議老師們,可配合使用收納盒,將課程的教材設備進行分類,依照尺寸與使用頻率,變換收納盒的放置位置,可更加有效率的使用課程教材,避免無謂的堆積。而中島收納櫃的上掀板同時也是學生可操作作品的桌板,學生可在此進行作品的加工。

▼美感實驗中島 © Bole Studio

▼作為空間的視覺焦點 © Bole Studio

▼作為收納空間使用 © Bole Studio

▼顏色滴灌細部 © Bole Studio

除此以外,也可在期末展覽時作為展示作品的平臺,經由學生將天花的燈軌系統光源替換為投射燈,照亮了自己的作品後,便可將教室轉換為一座展示間。期許透過布展中作品的呈現,讓學生對於美感學習有另一層的體驗,甚至與生活經驗連結。從體驗中學習,也是此座空間的另一個設計策略。

▼投射燈照亮展示作品 © Bole Studio

空間依循著等分、置中、對稱等視覺構圖技巧,並將黃金比例應用於教室內的道具尺寸。傳遞無形的規則給學生們的同時,佐以地板攢流的線條,揭示了空間中應用的知識,CMYK四種顏色畫出空間的軸線以及黃金分割線等圖騰,成為課堂上探討美學的教材,而豐富的知識早已應用在此間教室內了,等待學生們來好好感受。

▼構圖技巧的運用 © clousform laboratory

▼空間構成分析圖 © clousform laboratory

▼地面上的黃金分割圖案 © EdiTrio Studio

『美感實驗室』是理性訴說美學的教育空間,亦是流露創作感性的場域,更是想像力交融反應的實驗室。

▼VI設計 © Bole Studio

▼學習與體驗的場景 © Bole Studio

計劃名稱 | 學美 • 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改造學校 | 新北市新莊區 新泰國中
改造目的 | 生物專科教室 改造為 美感課程教室
設計團隊 | 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位置地點 | 新北市新莊區
指導單位 | 教育部
執行單位 | 臺灣設計研究院TDRI
照片出處 | 臺灣設計研究院TDRI
空間攝影 | 艾迪雀創意影像、伯樂影像-陳弘軒

版權©www.gooood.cn,歡迎轉發,禁止以gooood編輯版本進行任何形式轉載

相關焦點

  • 美學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由中國臺灣地區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從全球4,76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 「學美‧美學」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從2020年起已經完成9間校園改造,今年更是挑戰25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繼去年12月發表第1波改造結果後,近日再度公布翻轉校園的8個新案例!改造團隊「米索空間設計有限公司」首先拆除角力館的天花層板結構,重現舊建築特有的折板天花美感,之後更進一步拆除建物的其中一個牆面,打造串連室內外的半圓形舞臺,搭配裝在弧形燈架上的投射燈與環形座椅區,讓無人到訪的舊校舍搖身一變成為國家歌劇院級的校園美感劇場。
  • 臺灣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讓美感深植孩子心裡​!
    臺灣美學實踐 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美感教育,由臺灣教育部發起、臺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從2020年起已經完成9間校園改造,今年更是挑戰25所學校的美感變身工程;繼去年12月發表第1波改造結果後,近日再度公布翻轉校園的8個新案例!
  • 日本 GOOD DESIGN 把大獎頒給了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由臺灣地區教育部委託臺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
  • 趣聞 | 日本 GOOD DESIGN 把大獎頒給了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2019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從全球4,76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該計劃具廣泛的智能性,包括美觀和設計。隨著新課綱的修訂,師生與設計團隊共同參與新的設計內容,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教育機會,值得日本參考。」
  • 臺灣設計的校園,美感從娃娃抓起.
    為推動美感離教育更近一步,臺灣地區教育部從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做起。
  • 全球視野 | 空間美育(二):校園內的「生活美感教育」
    引言:臺灣於2016年啟動「美感教育推廣計劃」,目前正在實施的是「2019-2021年美感教育推廣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向下一代傳遞「生活中的美感」,提倡不要只將美感局限於藝術作品中。通過做中學的教材、種子教師的培訓,讓美感從教育紮根,培養學生從生活中賞析美並應用美,進而提升下一代的美感素養。
  • 臺灣的中小學校園設計也太有美感了!
    推動美感教育更近一步,臺灣地區教育部從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做起。
  • Case Study | 美感就是 Care!臺灣美學教育實踐(第1期)
    ——推廣計劃口號,像一記重拳,砸開了這次美感變革的大門推廣計劃特別建立了一個網站——美角,記錄了全臺灣多姿多彩的美感課程,也告訴了我們美感是什麼:從古希臘哲人亞裡斯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為次序、對照和明確性之後,「談美」就被視為重要的哲學議題。
  • 美感與美,經典美學
    美感與美,經典美學 讓我們一起走進美的世界 這一種是想證明美是客觀的,然而找來找去找到的要麼是一些形式的因素,諸如比例、和諧之類,實際走的是科學主義研究的路子,以「真」代替「美」。第二種是從主體身上找美,這比前一種無疑要優越,當代西方美學更多地傾向於這樣去找美,但是過分強調主體的感受,就使美學變成一種純經驗性的學問,美也更無從捉摸,實際上是以「善」代替「美」。
  • 資訊 | 將校園設計與創新教育相融,讓教室更多元
    可見培養孩子的藝術與美感的重要性日益顯現。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想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美感,要從生活中培養。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一個優良的校園環境,可以對學生施以經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浸染和薰陶。
  • 9所臺灣學校美出新高度,網友:美感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
    一個好的環境能夠塑造出一個好的氣質、好的人格對於學生來說校園是他每天的必經之地甚至比在家的時間還久一些兒時的我們誰不夢寐以求能夠坐在設計師們精心打造的美感校園裡學習呢2020年日本優良設計大獎獲獎作品中看到一組
  •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那就得從培養孩子的美感抓起從最基本的教科書下刀 ...在臺灣有一幫「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他們發起了一項「美感教科書」計劃 由於不重視美感教育導致了大眾沒有鑑賞美能力設計師也無法發揮實力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粗製濫造的設計品 如此循環導致了現在惡劣的環境⋯
  • 中小學校園這樣設計,你覺得怎麼樣?
    推動美感教育更近一步,臺灣地區教育部從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做起。
  • (海峽兩岸情 · 設計一家親)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寶島臺灣OPEN動能開啟傳媒投稿-空間製作所舉目山莊設計【名師聯1093期】
    「陰翳之美」,那種日式舊建築特有的,因低矮的室內沒有過亮燈光,反而讓窗景綠意更加鮮活有靈魂。        在法式優雅的空間中簡單加入燭光光感的燈具,於白天居然也產生了這種東方情調的美感。「我保留了許多陽臺空間,」曾旅居法國的建築師高弘樹說:「在虛實之間,室內室外某個程度沒有界線。」
  • 9所學校獲Good Design大獎,網友:這才是真正的美感教育!
    但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大家還記得小趣曾經講過的「教科書改造計劃」嗎?點擊查看如果教科書是孩子遇見的第一座美術館,它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從小接觸的教科書,其實就是美感教育方式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計算過自己與教科書的相處時間呢?
  • 9所學校獲Good Design大獎,網友:這才是真正的美感教育!
    水墨、拼貼、可視化設計……一本本教科書,美的就像藝術品。針對不同的學科,設計師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創造性創作,讓每一課的呈現都不同。如今,美感細胞的「教科書再造計劃」已推動快六年了。從9個學生,到現在數十萬學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個計劃的影響。
  • 藝術無「所」不在 臺灣「美感廁所」是個什麼鬼?
    花蓮縣銅門小學老舊廁所整修設計後提到老廁所,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衛生條件差,採光差,破爛不堪等等,由於年代久遠,有的甚至還會伴隨著安全隱患。但是,臺灣去年推行的學校老舊廁所重建計劃,在恢復舒適環保,安全衛生的基礎上,還讓這些老舊廁所搖身一變成為了「藝術館」,連學生們都笑著說:「從此上廁所更開心了!」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 美感教育,是否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
    以 「 美感並非僅存於藝術作品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 為理念,透過不同類型生活觀察與動手實踐課程,讓生長在臺灣不同地域、風土、文化脈絡下的孩子們,學會思考美感在他們的生活會,構建他們對世界的各種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