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條(id:yitiaotv)
美感教育推廣計劃主持人曾成德
—— 專訪曾成德
Q:最早您是怎麼投入到美感教育計劃裡來的?
美感學習工具手冊只提供給老師發想課程,並非給學生的課本(攝影師:張國耀)Q:推行美感教育計劃的過程順利嗎?
Q:全球現在有哪些國家在推行美感教育?
Q:美感教育能夠產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麼?
Q:您期待美感教育的普及,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事實上,中國大陸對美感教育的推崇,開始得並不算晚,甚至曾經非常領先。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就曾經提出過「美育」的概念。
一開始,蔡元培就沒有把美局限在外觀層面,而是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為了推行這一理念,蔡元培在北大親自開設過美育課。在他之後,朱光潛、宗白華等美學大家也都撰文討論過美感教育。
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後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實用理性用而忽視美學的教育傳統。語數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課」,而美術、音樂是地位遠遠次之的「副課」。
這樣的價值取向影響深遠,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細節中,以至於「土味審美」一時成了大眾主流。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會」的概念,尖銳地指出當下時代具有「審美匱乏症」,並總結了十大表現,奇葩建築、懸浮劇、網紅臉、偽古風等等都被列在其中。
去年,吉林大學李曉教授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犀利地指出:「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然而,或許我們不必對中國現下的「審美匱乏症」感到絕望。在社會轉型期間,固有的標準被衝擊,新的規則尚未建立,人們都是摸索著前進。提升國民審美,從來就是一條曲折的道路。
比如,優雅的法國人,曾經「相當粗鄙」。1789年法國大革命失敗,他們自己反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審美力的低下。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不是粗野,就是懶散,這是人類墮落的兩個極端。」他提出,為了整個社會的福祉,「為了解決實生經驗中的政治問題,我們必須走審美的道路,因為我們是通過美走向自由的。」
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人仍舊深陷「山寨審美」當中。1851年倫敦舉行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當年許多被人引以為傲的展品都非常粗陋,更要命的是「不搭」:鑄鐵的蒸汽機體上刻了哥德式的紋樣,金屬椅子上畫了個油漆畫,縫紉機上加了一個丘比特造型。
這使得英國的知識分子們大受刺激,批判這些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產品是「趣味最惡劣的、 醜陋和不協調的奇想」。
「工藝美術運動」由此興起,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提高國民審美力從此成為英國國策,綿延半個世紀。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奮起直追。1870年代,麻省通過了圖畫法案,在超過五萬人口的市鎮對成年男女及兒童實施強制性的圖畫教育。
100多年後的2007年,全美50個州中,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40個州把藝術納入了高中生的畢業考核。
在中國大陸,改變也在醞釀和發生。年輕人在自下而上表達對提升審美的渴望。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部精緻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後,經由90後、00後聚集的B站發酵,才成為全網爆款,彈幕裡都是對高級美的讚嘆:「這才叫溫文爾雅、芝蘭玉樹……」這兩年,《見字如面》、《詩詞大會》這樣安安靜靜沒有噱頭的綜藝也開始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
今年9月,央視綜藝《時尚大師》推出第二季,「小鮮肉」王俊凱等嘉賓帶領觀眾了解中國傳統的色彩文化,了解「祖傳的高級感」。
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主動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談吐。《2019中國女性自信報告》指出,90%以上的中國女性受訪者被問到時,都表示「美商」(Beauty Quotient,簡稱BQ)重要,她們提升「美商」的首選就是衣著和化妝打扮,其次是讀書。
而《2017中國人時尚生活審美報告》指出,中國男性對自己形象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增長,在美妝消費方面,男女消費金額的差距已經從2014年的26.6元減少到了2017年的13.7元。
正如專家所說,「審美是一種尊嚴意識,是一種自我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前不久,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染一頭紫發,上了微博熱搜。黃多多雖然還是小學生,但是她就讀於私立學校,可以自由打耳洞、戴首飾。
從其父母的微博分享中可以觀察到,學校教育鼓勵她自己寫劇本、設計舞臺服裝、製作節日賀卡……
儘管現階段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教育環境,但展示和探討本身就已經具有啟發式的意義。
「低美感社會」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美感的養成非一朝一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未來做得越來越好。
世界各國審美教育現狀
1、芬蘭
芬蘭的學校裡,三分之一的課程都是藝術科目。在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就是必修,與傳統的學術課程具有相等地位。
芬蘭教育部門專門就藝術教育單獨發行了《基礎教育中一般和高級藝術教育國家教學大綱》,最新一版於2018年8月開始實施踐行。
在這份教學大綱裡,明確規定了9門必修的藝術課:建築、視覺藝術、手工、傳媒藝術、音樂、文學藝術、雜技藝術,以及舞蹈、戲劇。其中,音樂、視覺藝術和工藝美術是核心科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匈牙利
匈牙利以音樂教育聞名,從幼兒園開始,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常規學校裡,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裡,每天都有音樂課。
匈牙利人相信,音樂和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繫,學習音樂有助於發展完整的人格。3、法國
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兒課程都和美術有關。
此外,按照法國文化部和教育部的規定,每一片區域,都必須建立一所音樂學院,一座音樂劇院和一個組織策劃音樂活動的服務機構。
現在,藝術是法國所有學校教育的必修課。《藝術教育法》規定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有藝術相關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攝影、電影、建築等。
新加坡的小學只上半天課,剩下的時間全部留給課外活動。每個學生必須至少參加一項興趣小組,這種社團並不是小打小鬧,學校會幫助他們邀請高級別的藝術家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其中。在學校之外,新加坡政府定期撥款,對城市建築物進行衝洗、粉刷,使整個城市呈現出明亮的美感。官方也樂於大力興建藝術場館、舉辦文化展覽,使得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成為全民可參與的活動。5、日本
1930年代,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開始著手收集、整理傳統民間技藝,親自創辦日本民藝館。
其後半個世紀,制陶、做瓷、造紙、上漆、染織、雕刻等日本民間工藝得到制度化保護。1980年代,辨識度極高的「日式設計」已經形成。在世界建築、設計、時尚等各個領域,都湧現了一批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文化中有個著名的詞叫「小確幸」,最早來源於村上春樹1986年的著作《朗格漢島的午後》。他寫道:打開抽屜看到整齊擺放著被摺疊成圓柱形的內褲,感受到了瑣碎而實在的幸福。
這個小細節透露了日本和歐美完全不同的美感需求。和北歐的自由平等不同,日本人強調秩序感,並且對審美的要求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