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嚴重?這個哈佛學霸出手了!

2021-02-19 美育頭條

來源:一條(id:yitiaotv)

美感教育推廣計劃主持人曾成德


美感教育核心教師:(左起)凌天、蔡紫德、曾成德、劉惠媛、林靜娟、張基義

 —— 專訪曾成德 

Q:最早您是怎麼投入到美感教育計劃裡來的?

美感學習工具手冊只提供給老師發想課程,並非給學生的課本(攝影師:張國耀)

Q:推行美感教育計劃的過程順利嗎?

Q:全球現在有哪些國家在推行美感教育?

Q:美感教育能夠產生效果,最重要的是什麼?

Q:您期待美感教育的普及,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事實上,中國大陸對美感教育的推崇,開始得並不算晚,甚至曾經非常領先。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就曾經提出過「美育」的概念。

一開始,蔡元培就沒有把美局限在外觀層面,而是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為了推行這一理念,蔡元培在北大親自開設過美育課。在他之後,朱光潛、宗白華等美學大家也都撰文討論過美感教育。

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後來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中,一直都崇尚注重實用理性用而忽視美學的教育傳統。語數外、理化生被叫做「主課」,而美術、音樂是地位遠遠次之的「副課」。

這樣的價值取向影響深遠,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細節中,以至於「土味審美」一時成了大眾主流。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會」的概念,尖銳地指出當下時代具有「審美匱乏症」,並總結了十大表現,奇葩建築、懸浮劇、網紅臉、偽古風等等都被列在其中。

去年,吉林大學李曉教授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犀利地指出:「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然而,或許我們不必對中國現下的「審美匱乏症」感到絕望。在社會轉型期間,固有的標準被衝擊,新的規則尚未建立,人們都是摸索著前進。提升國民審美,從來就是一條曲折的道路。

比如,優雅的法國人,曾經「相當粗鄙」。1789年法國大革命失敗,他們自己反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審美力的低下。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不是粗野,就是懶散,這是人類墮落的兩個極端。」他提出,為了整個社會的福祉,「為了解決實生經驗中的政治問題,我們必須走審美的道路,因為我們是通過美走向自由的。」

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人仍舊深陷「山寨審美」當中。1851年倫敦舉行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當年許多被人引以為傲的展品都非常粗陋,更要命的是「不搭」:鑄鐵的蒸汽機體上刻了哥德式的紋樣,金屬椅子上畫了個油漆畫,縫紉機上加了一個丘比特造型。

這使得英國的知識分子們大受刺激,批判這些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產品是「趣味最惡劣的、 醜陋和不協調的奇想」。

「工藝美術運動」由此興起,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提高國民審美力從此成為英國國策,綿延半個世紀。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奮起直追。1870年代,麻省通過了圖畫法案,在超過五萬人口的市鎮對成年男女及兒童實施強制性的圖畫教育。

100多年後的2007年,全美50個州中,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40個州把藝術納入了高中生的畢業考核。

在中國大陸,改變也在醞釀和發生。年輕人在自下而上表達對提升審美的渴望。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路徑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部精緻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後,經由90後、00後聚集的B站發酵,才成為全網爆款,彈幕裡都是對高級美的讚嘆:「這才叫溫文爾雅、芝蘭玉樹……」

這兩年,《見字如面》、《詩詞大會》這樣安安靜靜沒有噱頭的綜藝也開始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

今年9月,央視綜藝《時尚大師》推出第二季,「小鮮肉」王俊凱等嘉賓帶領觀眾了解中國傳統的色彩文化,了解「祖傳的高級感」。

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主動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談吐。《2019中國女性自信報告》指出,90%以上的中國女性受訪者被問到時,都表示「美商」(Beauty Quotient,簡稱BQ)重要,她們提升「美商」的首選就是衣著和化妝打扮,其次是讀書。

而《2017中國人時尚生活審美報告》指出,中國男性對自己形象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增長,在美妝消費方面,男女消費金額的差距已經從2014年的26.6元減少到了2017年的13.7元。

正如專家所說,「審美是一種尊嚴意識,是一種自我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前不久,黃磊的女兒黃多多染一頭紫發,上了微博熱搜。黃多多雖然還是小學生,但是她就讀於私立學校,可以自由打耳洞、戴首飾。

從其父母的微博分享中可以觀察到,學校教育鼓勵她自己寫劇本、設計舞臺服裝、製作節日賀卡……

儘管現階段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教育環境,但展示和探討本身就已經具有啟發式的意義。

「低美感社會」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美感的養成非一朝一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未來做得越來越好。

 世界各國審美教育現狀 

1、芬蘭

芬蘭的學校裡,三分之一的課程都是藝術科目。在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就是必修,與傳統的學術課程具有相等地位。 

芬蘭教育部門專門就藝術教育單獨發行了《基礎教育中一般和高級藝術教育國家教學大綱》,最新一版於2018年8月開始實施踐行。

在這份教學大綱裡,明確規定了9門必修的藝術課:建築、視覺藝術、手工、傳媒藝術、音樂、文學藝術、雜技藝術,以及舞蹈、戲劇。其中,音樂、視覺藝術和工藝美術是核心科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匈牙利

匈牙利以音樂教育聞名,從幼兒園開始,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常規學校裡,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裡,每天都有音樂課。 

匈牙利人相信,音樂和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繫,學習音樂有助於發展完整的人格。

3、法國

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兒課程都和美術有關。

此外,按照法國文化部和教育部的規定,每一片區域,都必須建立一所音樂學院,一座音樂劇院和一個組織策劃音樂活動的服務機構。

現在,藝術是法國所有學校教育的必修課。《藝術教育法》規定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有藝術相關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攝影、電影、建築等。

新加坡的小學只上半天課,剩下的時間全部留給課外活動。每個學生必須至少參加一項興趣小組,這種社團並不是小打小鬧,學校會幫助他們邀請高級別的藝術家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其中。在學校之外,新加坡政府定期撥款,對城市建築物進行衝洗、粉刷,使整個城市呈現出明亮的美感。官方也樂於大力興建藝術場館、舉辦文化展覽,使得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成為全民可參與的活動。

5、日本

1930年代,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開始著手收集、整理傳統民間技藝,親自創辦日本民藝館。

其後半個世紀,制陶、做瓷、造紙、上漆、染織、雕刻等日本民間工藝得到制度化保護。1980年代,辨識度極高的「日式設計」已經形成。在世界建築、設計、時尚等各個領域,都湧現了一批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文化中有個著名的詞叫「小確幸」,最早來源於村上春樹1986年的著作《朗格漢島的午後》。他寫道:打開抽屜看到整齊擺放著被摺疊成圓柱形的內褲,感受到了瑣碎而實在的幸福。

這個小細節透露了日本和歐美完全不同的美感需求。和北歐的自由平等不同,日本人強調秩序感,並且對審美的要求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土味審美」成主流?這個哈佛學霸發起了審美力救亡計劃
    對於中國「土味審美」,不斷有人發問:中國人喪失審美力了嗎?2012年,哈佛畢業的曾成德聯合五位專家發起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美不止是一個單獨的事物,而是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 縮小貧富差距的難與易
    從國際視角來看,各國現代化的過程都存在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但同時也出現了社會貧富分化的趨勢。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應對這個挑戰既有比他們有利的地方,也有比他們不利的地方。我們有利的地方主要是:第一,中國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財政收入增長很快。
  • 貧富差距 wealth gap
    關注氣候峰會 學習環保詞彙浙江省第一份社會財富觀調查報告近日對外發布,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認為貧富差距大,50%以上的人判斷未來貧富差距還將拉大。社會貧富懸殊狀況不容樂觀。面對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最新相關調查顯示,有96%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仇富心理。文中的wealth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就是指「貧富差距」,這已成為社會中的hot-button issue(敏感問題)。
  • 經濟學家:中讓美貧富差距擴大但促進全球平等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7月21日消息,近些年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貧富差距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今年法國經濟學家託馬斯-匹克迪(Thomas Piketty)的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更是在全球掀起一場關於貧富差距的大討論,包括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都參與到論戰中來。
  • 貧富差距不是城鄉獨有!最新報告:巴黎大區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中國日報網6月12日電(嚴玉潔) 說到貧富差距,人們往往想到城市和農村。事實上,城市裡的貧富分化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嚴重。據法國24英文電視臺報導,一份新報告指出,法國最富裕的巴黎大區同時也是該國貧富分化最嚴重的地區。
  • 經合組織公布最新數字 世界關注中國縮小貧富差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日發表報告稱,近年來中國的貧富差距「在逐步縮小」、「並沒有預想的嚴重」,原因是政府對農村財政支出的增加和更多農民向城市遷移。中國的貧富差距是近年來最受國內輿論詬病的焦點之一,也是中國發展模式遭受外界揶揄的要害之處。在西方一些激烈的評論中,中國在收入公平的問題上幾乎不可救藥。
  • 「貧富差距」正在改造你孩子的大腦
    在過去的十年中,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已經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一項重大問題,同時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貧富差距帶來很多社會問題,特別是對兒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原因就在於這個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差異關於人類兒童大腦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較為顯著的進展,所以我主要研究了貧富差異對3-6歲兒童前額葉皮層發育的影響。
  • 我國貧富差距有多大?在全球是什麼水平?國家統計局給出「答案」
    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看到,在一些地方,由於交通條件和諸多因素,人民生活並不富裕,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在交通、教育、醫療方面和其他地區差異較大。事實是殘酷的,即使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貧富差距也是正常的。根據相關數據顯示,5%的美國人擁有60%的財富,其餘的95%僅擁有約40%的財富。所以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貧富差距。那貧富差距是什麼?貧富差距是指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造成的財富差距。如果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仍有利於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氛圍,有利於社會進步。
  • 夏春:後疫情時代的貧富差距與科技企業監管
    但是更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沒有發達國家這麼嚴重。在發達國家有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有嚴重的過度儲蓄的問題,有嚴重的利率被儲蓄高於投資壓低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間,國家需要不斷地去提高公共負債來彌補私人部門的需求不足的問題。
  • 美國貧富差距排行榜 邁阿密貧富最不平均紐約排名第四
    金投網10月06日訊, 彭博本周三(10月5日)公布了一份報告,評出了美國貧富差距最大的10座城市。邁阿密在這個並不榮耀的榜單上不幸登頂。亞特蘭大、紐奧良分列二三名。紐約在這個榜單上排名第四,儘管沒有擠進前三,但也說明大蘋果城貧富差距在美國各大城市中屬於並不理想的一個。
  • [寫作]女權主義與貧富差距
    正好在這個討論見報的前幾日,《紐約時報》登過一篇有趣的短文(見該報2006年11月19日),主題是關於美國家庭內(夫妻間)的收入差距在縮小,但家庭間的貧富差距在擴大。此文的作者認為,前者也是導致後者的一個因素,並引了多項研究資料為證。比如,醫學院以前以男生為主,那時醫生通常娶女護士而現在醫學院的女生數量都快超過男生了,女護士除非長得特別漂亮,否則哪裡還搶得到男醫生?
  • 印度貧富差距嚴重到啥地步?從貧民窟和富人區的女孩對比就能看出
    其實,這些富人區女孩看起來比較漂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們的皮膚是比較白皙的,這也比較符合我們的審美。大家可能不知道,別看印度人普遍比較黑,她們其實也很喜歡美白。美白對於那些貧民窟女孩來說,也是她們的夢想,因為皮膚白不僅是一種審美的高標準,還是印度高種姓的一個標誌。
  • 臺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13個縣市家庭越來越窮
    臺灣當局經濟政策混亂 貧富差距拉大  一邊是「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的政治盲從,一邊是自殺現象蔓延、社會治安持續惡化等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後果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曾繁娟報導 在陳水扁的家鄉臺南縣,曾有一位老太太因欠下140萬元(新臺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合4
  • 北師大教授華生:縮小貧富差距沒無痛藥
    不過我還沒有看到誰用數據來反駁。實際上我在開始研究收入分配問題之前有個總的認識:目前貧富分化嚴重,現行分配製度對勞動者有歧視,對資本過於寬鬆,因而也相信勞動者報酬佔比低的流行觀點。但從今年7月到10月,經過課題組三個月的研究,結果令我們大吃一驚:勞動者報酬佔比並不像目前已經形成的共識那樣是偏低的,反而是比較高的,至少在發展中國家甚至「金磚四國」中最高。
  • 震驚:中國人考哈佛PK美國人考清華!難度差距太大
    那麼今天中學老師就再來給大家談談另一個事實,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而哈佛大學也作為美國的最高學府,那麼中國人考取哈佛大學的難度,和美國人考取清華大學的難度相比,究竟是什麼情況呢?結果顯示難度差距非常大!
  • 貧富差距就是知識差距
    「貧富差距就是知識差距」1994年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貧富差距就是知識差距」。當知識和貧富掛鈎時,教育就開始成為一種投資。作為一個壟斷市場,中國教育在這一年的年初即遭遇了一場大討論。話題源自中日兒童探險夏令營。從1991年開始,宋慶齡基金會和日本一家名為「螞蟻蟋蟀」的遊戲學校連續三年合作,舉辦了三次兒童探險夏令營。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日本人擔心他們的下一代缺乏身體上的鍛鍊,並且越來越沒有責任心。
  • 徵收贈與稅和遺產稅是否解能決貧富差距問題?
    最近關於遺產稅與贈與稅的討論又開始了,很多專家認為徵收的目的是解決貧富差距,然而徵收這兩項稅,真的能夠解決貧富差異問題麼?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弄清楚什麼原因導致的貧富差距,富人和窮人的差別其實不僅僅是財富,而是很多富人手裡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
  • 從為富不仁的亞馬遜總裁傑夫貝佐斯,談疫情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新冠疫情造成了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而這些貧富差距讓普通人在疫情的大環境下感受的更加真切。 今天我們用世界首富傑夫貝佐斯最近1年來發生的事情來引入話題。
  • 市政廳|論文大燜鍋:空氣汙染中的貧富差距
    市政廳|論文大燜鍋:空氣汙染中的貧富差距 滕璇 2015-07-07 18:51 來源:澎湃新聞
  • 22歲女生成哈佛學霸,自曝「養成日記」:智商從來不是差距
    22歲的哈佛女學霸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件事:一名哈佛的女生Sienna Santer在網上發布了自己的日常,原本她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沒想到卻引來了近900萬次的觀看量。Sienna Santer看來,自己只是單純分享生活而已,可在別人的眼中,這個女孩卻是向外界展現了一名哈佛學霸的「養成日記」,短短一年,她的粉絲量就達到了3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