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什麼是美感?什麼是美感教育?有關美感教育又可以怎麼做?
今天,鄉村兒童美育網絡討論的話題是:美感教育教學法。
本期的分享嘉賓作為美育的實踐者,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美感變成具體的課程,變成學生的體驗,讓美的概念不僅僅存在於藝術品,還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主持人
龔瑜 北京新藝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創始人
對話嘉賓
黃筱瀛 廣州市優秀教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黎光波 攝影藝術家、策展人
什麼是美感教育?我想分享一句來自羅曼·羅蘭的話:人生第一應盡的責任,是要讓人覺得生活可愛。
這句話也和我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有關係,我和朋友黎嘉智帶著孩子們做藝術活動,主題為散步——夏日童年小品。
活動分為四天,分別安排不同的活動。
第一天的活動,我們在廣州的一個村子找雲。
抬頭看雲,低頭看雲,再找找,原來牆上、地上都有雲。孩子們找到的雲,有牆上的青苔,有水漬,有的是泥土形成的雲的形態。
然後,我們討論了到底什麼是雲?其實是水形成的一種邊界模糊的飄渺形態。接著在下午,大家去到一個工作室,把雲和情緒做一個連接。孩子們拿到多種的材料,表達著不同情緒的雲的模樣,最後還會給雲做一個家。這樣的流程其實不是一個標準的美術課程。和我一起設計課程的老師和我都有一些共識,我們有幾個基本立場:目標不在於提升繪畫技能,而是通過體驗式的感官藝術活動,拓展身體經驗領域。
採取主題任務驅動模式,儘可能在教學中採取開放和支持性的框架。
針對不同學生的心智特點和認知障礙,提供不同的媒材。
教師的角色並非權威的指導者或訓練者,而是課程的設計者。
所以我們並沒有重點討論雲的形狀,而是去尋找存在於身邊的其他事物具備的雲的形態和雲的情緒。什麼是美感呢?我認為,美感分為四個層次,依次是:感覺的喚醒,心的喚醒,詩意的棲居,獲得性情之美。感覺的喚醒是眼睛要看得見,耳朵要聽得見。有人說這不是很簡單嗎?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更重視理性分析而不是感受,我們的感覺是喪失的,而美感教育就是喚起我們的感覺。心的喚醒是讓心更柔軟,從而人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詩意地棲息,最後,獲得性情之美。
在電影《心靈奇旅》中,一個小靈魂來到世界,她想要成為人的那一刻是她在樹下抬頭一看,金色的陽光透過樹叢,一片樹葉落到手心。在我看來,美感就是如此,不是藝術品之美,而是一件件小事喚起感覺之美。
2016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夏令營,也是基於感覺而不是藝術史去做的課程。
感覺的層面即五感。比如搜集廣州氣味,保存和命名。尋找廣州的聲音,把聲音畫出來。
我們還基於觸覺感受,讓孩子去拓印建築的細節,和建築本身建立的關聯。
在這些環節中,注重的不是知識傳導,而是多種方式激活、延申、拓展敏銳的感知覺,並記錄、記憶這種感覺過程。
我們也做過《菜市場也很美》、《帶冬天回家》,都是記錄自己的所聞、所看、所感。記錄的方式就是一種觀察方式,學生使用工具的時候是在探索發現,激活感官。第二個要做的事情是:創設語境,是以統整個性之美和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關鍵步驟。教育者是一個「語境的提供者」。比如《牽雲小品》,有感覺的喚醒和心的喚醒,其中的語境在廣州看雲,有個人語境、自然語境和人文語境。在二十四節氣的《白露》課程、《「靠譜」——中國人這樣記錄生活》《大航海時代》等案例中,我們都考慮到了語境的設計。總而言之,美感教育的本質是詩意的喚醒,本質是眼、手、心、腦和身體的同一性。美,是休閒,是閒暇。喚醒對美的感受力不一定會改善我們的現實處境,但是會提高我們對現實的承受力。美不僅存在於藝術品中,審美行為不限於藝術作品,創美行為不止於藝術創作。@龔瑜: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會有什麼不同嗎?
@黃筱瀛: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美的感受力差異上並不明顯。
不同孩子的感官敏感度不同,我們在課程中會有通感教育的設計,會照顧到孩子不同的需要。
@龔瑜:感知訓練可以幫助特殊兒童彌補什麼?
@黃筱瀛:越是抽象的學習,越累。但是如果學習是從感官、情緒開始,人是比較容易和願意學的。
現在的教育更多是文本、符號,即便不是美術課,如果其他課也是從調動感官開始,對孩子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要講的是「一個鄉村小學的影像實驗文本」,這是為留守兒童開展的影像藝術培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做鄉村影像教育實驗,探索鄉村兒童影像教育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今天,我以重慶市東勝小學為例,說一說我們做的事情。這個學校有一個攝影社團,這個小學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每個班級都有一個攝影角。
我們在當地小學上的第一節課都是帶著相機先去玩,通過攝影的媒介,把攝影當作自己的另外一雙眼睛。
我們的目的在於,希望孩子通過攝影拓寬想像力。攝影不需要美術基礎,也很直接。這是孩子們接觸到相機之後拍攝的瑣碎瞬間。
第二個月,為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去拍自己喜歡的玩具。
孩子們拍了地上的水漬、野草,也有家裡的鵝、小螞蟻、過年時放的煙花。
第三回合,冬天可以拍什麼?
每個月份的藝術家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主題,在這個主題中,老師帶著孩子在教室裡研究靜物、拍攝寒冷的水……
第四回合:用攝影表達情緒。
孩子們對攝影已經有了濃厚興趣,就可以往自我的方面引導。比如表達孤獨。
孩子們放假了,拍攝了很多生活的細節。比如慢慢發芽的青苔、路邊的狗。從以下作品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攝影的認知已經逐漸建立。我們一直覺得,當我們真正忘記攝影的時候,才是攝影的開始。孩子觀看世界的角度不用被我們框架,所以,我們沒有在一開始就教授攝影基本構圖方法等。在第二學期,我們才開始了解構圖,老師覺得上構圖課要打破傳統的構圖技巧,因此轉為讓孩子們尋找幾何形狀。第七回合:粉色讓我特別想跳。
色彩對孩子的認知特別豐富。有同學說,喜歡粉色,因為像男明星的頭髮,有人說像童年的回憶,讓她特別想跳。所以這節課拍攝粉色。
而有些同學不喜歡粉色,就會拍攝別的顏色,比如藍色。但是我們覺得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這部分也不是講解傳統的光影知識,而是拍攝「不一樣的自拍」和「造光者」。第九回合:好奇害死貓。
這是最好玩的環節,我們看到照片都會猜他們拍的到底是什麼?
噢!原來他們對攝影的認知已經有了自己的方式,有了完整的思考能力和創作能力。
我希望他們把情緒、家鄉等都放進來。主題是再見,愛與夢的告別。孩子們表達離開的情緒,有的人把廢墟和鏡子結合在一起,有的人拍攝落日,有的人用紀實方式拍攝了自己的小夥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要求孩子們寫作文。
在文本記錄中,我們可以覺察到孩子們的想法在變化。而在學科融合方面,攝影和語文也是天然的親近,都是一種表達。
對於駐地誌願者,我們希望他們多觀察和融入這個地方,也拍攝一些照片。
給孩子們拍的一些肖像、上課時的日常瞬間等,還拍了鄉村影像教育成長的一個記錄片。
本期話題:什麼是美感教育?在當下美感教育對於兒童青少年的價值是什麼?@黃筱瀛:現在的教育是基於頭腦的教育,注重理性、思考。人的感受和情緒方面比較忽視。我發現孩子們的感覺在變得單一化,對電腦、手機的觀看很多,大量運用視覺通道的信息。長期在一種感覺狀態下,會讓人的生存狀態窄化。美感教育就是恢復人的感覺,例如能夠感覺到風吹過的寒冷,感知到自己的難過並且能表達。我們做的美感教育,更多是如何穩固孩子的認知,發現他們自己的美。美不一定是表面的東西,更多是往內的,和當事人發生連接的。這樣儘管是抽象化的,我們也會鼓勵他們生而為人的特性而生發的表達。@龔瑜:兩位老師都是回到當下的教育來說美感教育的意義。那該如何去構建學習者對「美」持續的覺知與內驅力?@黎光波:人對美的認識,都是基於學識和經歷,產生對美或不美的界限。對於學生而言,在中國教育語境下,童年對一個人有重要影響。攝影只是我們的一個抓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我們會不斷地問「你為什麼要拍這個」,慢慢形成自己的審美、喜好和認知。在童年有這樣的思考能力之後,成年以後也會有持續性的覺知和內驅力。@黃筱瀛:我認為審美對象不一定是藝術品,而是生活中感覺的甦醒,生活中讓你動心那就是美。比如這個冰淇淋吃到嘴裡好舒服……回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做的是這樣的一種美育:不是基於某種大綱或者美術史,而是基於生命的滋養本身。雖然生活不會變得更可愛,但是我們對生活的承受力是會增強的。對我來說,內驅力就是「幸福的人,能夠在微小的事情中感受幸福」。美感教育也是這樣,能夠喚醒身體和感受力,能從很小的事情感受到快樂,能承受住生活,生活也就更可愛了。對孩子來說,他們的生命需要糖,美感教育就是這顆糖。@龔瑜:很多一線老師可能會好奇設計這樣的課程需要什麼方法?在發展學生的美感覺知、體驗與創作課程設計的有效策略與經驗是怎樣的?這樣的綜合課程中,是怎麼達到融合的?老師需要怎樣的綜合能力建設?@黃筱瀛:我覺得最簡單的策略,就是在課程設計中文本的內容轉為身體動作類的活動,儘量不講授,知識點不要太多。比如春天是五顏六色的,我不會去講,而是給孩子一些工具讓他們去感受和發現,然後再討論和歸納。這是我最常用的策略:把抽象經驗轉為身體動作,可操作性的活動,這是讓課程有趣的前提。關於綜合能力的建設,我覺得和人有關,但是可以運用很多資源。比如博物館,哪怕不去現場,也可以看公眾號,看看綜合性的話題。另外就是繪本,繪本就是綜合性的教育手段。這兩個素材都是可以用的。@黎光波:我一般上課會採用的策略,就是不讓學生覺得我是上課的老師。我一直在強調一定要玩到一起,讓學生玩開心,先把教室裡的師生身份忘掉。當我和孩子們建立這種關係之後,就會和孩子們去聊。比如,有的孩子們不喜歡說話,但是在我的課中把原有班級的概念和印象打破。我也會聽到孩子們說到的小秘密,再因地制宜地選擇更改。孩子是最大的變數,他們學習的速度可能比你想像中快或者慢,我們更多的是準備一個大框架,然後走一步看一步,隨時根據孩子進行調整。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學生習慣於就是應該聽老師的話,但是在美術課中更多的是打開。看完以上
還不過癮?
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
進入回聽哦
文中圖片由分享嘉賓提供
編輯 | 陳美峰
審稿 | 李可欣
校對 | 向可力
排版 | 麥小妞
鄉村兒童美育網絡,2019年12月由國內八家關注鄉村兒童美育工作的公益組織聯合發起。期望通過網絡機構的協作與聯合行動,共同促成鄉村兒童美育實踐的專業發展與資源整合,並聯合多方力量共同發聲傳播美育理念,促進公眾參與,倡導一個更加有利於鄉村兒童美育發展的生態環境。▲麥田團隊聯繫方式,加入成為一名麥客
▲捐贈麥田
麥田計劃創立於2005年6月16日,2010年9月註冊成為廣東省麥田教育基金會。
通過培育各地的志願者團隊,開展鄉村兒童能力建設、身心健康、教學條件改善等方面的項目,促進鄉村兒童的綜合能力發展。
目前麥田已經在全國成立90個志願者團隊,服務學校超1000所,服務鄉村兒童及教師超過100萬人次。
麥田教育基金會一直注重信息透明,持續多年以100分的滿分在基金會中心網透明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跳轉加入麥田月捐,成為麥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