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教學法 | 美育沙龍第15期

2021-12-19 麥田計劃

思考:什麼是美感?什麼是美感教育?有關美感教育又可以怎麼做?

今天,鄉村兒童美育網絡討論的話題是:美感教育教學法

本期的分享嘉賓作為美育的實踐者,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美感變成具體的課程,變成學生的體驗,讓美的概念不僅僅存在於藝術品,還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主持人

龔瑜  北京新藝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創始人

對話嘉賓

黃筱瀛  廣州市優秀教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黎光波  攝影藝術家、策展人

什麼是美感教育?我想分享一句來自羅曼·羅蘭的話:人生第一應盡的責任,是要讓人覺得生活可愛。

這句話也和我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有關係,我和朋友黎嘉智帶著孩子們做藝術活動,主題為散步——夏日童年小品。

活動分為四天,分別安排不同的活動。

第一天的活動,我們在廣州的一個村子找雲。

抬頭看雲,低頭看雲,再找找,原來牆上、地上都有雲。孩子們找到的雲,有牆上的青苔,有水漬,有的是泥土形成的雲的形態。

然後,我們討論了到底什麼是雲?其實是水形成的一種邊界模糊的飄渺形態。接著在下午,大家去到一個工作室,把雲和情緒做一個連接。孩子們拿到多種的材料,表達著不同情緒的雲的模樣,最後還會給雲做一個家。這樣的流程其實不是一個標準的美術課程。和我一起設計課程的老師和我都有一些共識,我們有幾個基本立場:

目標不在於提升繪畫技能,而是通過體驗式的感官藝術活動,拓展身體經驗領域。

採取主題任務驅動模式,儘可能在教學中採取開放和支持性的框架。

針對不同學生的心智特點和認知障礙,提供不同的媒材。

教師的角色並非權威的指導者或訓練者,而是課程的設計者。

所以我們並沒有重點討論雲的形狀,而是去尋找存在於身邊的其他事物具備的雲的形態和雲的情緒。什麼是美感呢?我認為,美感分為四個層次,依次是:感覺的喚醒,心的喚醒,詩意的棲居,獲得性情之美。感覺的喚醒是眼睛要看得見,耳朵要聽得見。有人說這不是很簡單嗎?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更重視理性分析而不是感受,我們的感覺是喪失的,而美感教育就是喚起我們的感覺。

心的喚醒是讓心更柔軟,從而人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詩意地棲息,最後,獲得性情之美。

在電影《心靈奇旅》中,一個小靈魂來到世界,她想要成為人的那一刻是她在樹下抬頭一看,金色的陽光透過樹叢,一片樹葉落到手心。在我看來,美感就是如此,不是藝術品之美,而是一件件小事喚起感覺之美。

2016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夏令營,也是基於感覺而不是藝術史去做的課程。

感覺的層面即五感。比如搜集廣州氣味,保存和命名。尋找廣州的聲音,把聲音畫出來。

我們還基於觸覺感受,讓孩子去拓印建築的細節,和建築本身建立的關聯。

在這些環節中,注重的不是知識傳導,而是多種方式激活、延申、拓展敏銳的感知覺,並記錄、記憶這種感覺過程。

我們也做過《菜市場也很美》、《帶冬天回家》,都是記錄自己的所聞、所看、所感。記錄的方式就是一種觀察方式,學生使用工具的時候是在探索發現,激活感官。第二個要做的事情是:創設語境,是以統整個性之美和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關鍵步驟。教育者是一個「語境的提供者」。比如《牽雲小品》,有感覺的喚醒和心的喚醒,其中的語境在廣州看雲,有個人語境、自然語境和人文語境。在二十四節氣的《白露》課程、《「靠譜」——中國人這樣記錄生活》《大航海時代》等案例中,我們都考慮到了語境的設計。總而言之,美感教育的本質是詩意的喚醒,本質是眼、手、心、腦和身體的同一性。美,是休閒,是閒暇。喚醒對美的感受力不一定會改善我們的現實處境,但是會提高我們對現實的承受力。美不僅存在於藝術品中,審美行為不限於藝術作品,創美行為不止於藝術創作。

@龔瑜: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會有什麼不同嗎?

@黃筱瀛: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美的感受力差異上並不明顯。

不同孩子的感官敏感度不同,我們在課程中會有通感教育的設計,會照顧到孩子不同的需要。

@龔瑜:感知訓練可以幫助特殊兒童彌補什麼?

@黃筱瀛:越是抽象的學習,越累。但是如果學習是從感官、情緒開始,人是比較容易和願意學的。

現在的教育更多是文本、符號,即便不是美術課,如果其他課也是從調動感官開始,對孩子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要講的是「一個鄉村小學的影像實驗文本」,這是為留守兒童開展的影像藝術培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做鄉村影像教育實驗,探索鄉村兒童影像教育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今天,我以重慶市東勝小學為例,說一說我們做的事情。這個學校有一個攝影社團,這個小學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每個班級都有一個攝影角。

我們在當地小學上的第一節課都是帶著相機先去玩,通過攝影的媒介,把攝影當作自己的另外一雙眼睛。

我們的目的在於,希望孩子通過攝影拓寬想像力。攝影不需要美術基礎,也很直接。這是孩子們接觸到相機之後拍攝的瑣碎瞬間。

第二個月,為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去拍自己喜歡的玩具。

孩子們拍了地上的水漬、野草,也有家裡的鵝、小螞蟻、過年時放的煙花。

第三回合,冬天可以拍什麼?


每個月份的藝術家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主題,在這個主題中,老師帶著孩子在教室裡研究靜物、拍攝寒冷的水……

第四回合:用攝影表達情緒。

孩子們對攝影已經有了濃厚興趣,就可以往自我的方面引導。比如表達孤獨。

孩子們放假了,拍攝了很多生活的細節。比如慢慢發芽的青苔、路邊的狗。從以下作品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攝影的認知已經逐漸建立。我們一直覺得,當我們真正忘記攝影的時候,才是攝影的開始。孩子觀看世界的角度不用被我們框架,所以,我們沒有在一開始就教授攝影基本構圖方法等。在第二學期,我們才開始了解構圖,老師覺得上構圖課要打破傳統的構圖技巧,因此轉為讓孩子們尋找幾何形狀。

第七回合:粉色讓我特別想跳。

色彩對孩子的認知特別豐富。有同學說,喜歡粉色,因為像男明星的頭髮,有人說像童年的回憶,讓她特別想跳。所以這節課拍攝粉色。

而有些同學不喜歡粉色,就會拍攝別的顏色,比如藍色。但是我們覺得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這部分也不是講解傳統的光影知識,而是拍攝「不一樣的自拍」和「造光者」。

第九回合:好奇害死貓。


這是最好玩的環節,我們看到照片都會猜他們拍的到底是什麼?

噢!原來他們對攝影的認知已經有了自己的方式,有了完整的思考能力和創作能力。

我希望他們把情緒、家鄉等都放進來。主題是再見,愛與夢的告別。孩子們表達離開的情緒,有的人把廢墟和鏡子結合在一起,有的人拍攝落日,有的人用紀實方式拍攝了自己的小夥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要求孩子們寫作文。

在文本記錄中,我們可以覺察到孩子們的想法在變化。而在學科融合方面,攝影和語文也是天然的親近,都是一種表達。

對於駐地誌願者,我們希望他們多觀察和融入這個地方,也拍攝一些照片。

給孩子們拍的一些肖像、上課時的日常瞬間等,還拍了鄉村影像教育成長的一個記錄片。

本期話題什麼是美感教育?在當下美感教育對於兒童青少年的價值是什麼?@黃筱瀛:現在的教育是基於頭腦的教育,注重理性、思考。人的感受和情緒方面比較忽視。我發現孩子們的感覺在變得單一化,對電腦、手機的觀看很多,大量運用視覺通道的信息。長期在一種感覺狀態下,會讓人的生存狀態窄化。美感教育就是恢復人的感覺,例如能夠感覺到風吹過的寒冷,感知到自己的難過並且能表達。我們做的美感教育,更多是如何穩固孩子的認知,發現他們自己的美。美不一定是表面的東西,更多是往內的,和當事人發生連接的。這樣儘管是抽象化的,我們也會鼓勵他們生而為人的特性而生發的表達。@龔瑜:兩位老師都是回到當下的教育來說美感教育的意義。那該如何去構建學習者對「美」持續的覺知與內驅力?@黎光波:人對美的認識,都是基於學識和經歷,產生對美或不美的界限。對於學生而言,在中國教育語境下,童年對一個人有重要影響。攝影只是我們的一個抓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我們會不斷地問「你為什麼要拍這個」,慢慢形成自己的審美、喜好和認知。在童年有這樣的思考能力之後,成年以後也會有持續性的覺知和內驅力。@黃筱瀛:我認為審美對象不一定是藝術品,而是生活中感覺的甦醒,生活中讓你動心那就是美。比如這個冰淇淋吃到嘴裡好舒服……回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做的是這樣的一種美育:不是基於某種大綱或者美術史,而是基於生命的滋養本身。雖然生活不會變得更可愛,但是我們對生活的承受力是會增強的。對我來說,內驅力就是「幸福的人,能夠在微小的事情中感受幸福」。美感教育也是這樣,能夠喚醒身體和感受力,能從很小的事情感受到快樂,能承受住生活,生活也就更可愛了。對孩子來說,他們的生命需要糖,美感教育就是這顆糖。@龔瑜:很多一線老師可能會好奇設計這樣的課程需要什麼方法?在發展學生的美感覺知、體驗與創作課程設計的有效策略與經驗是怎樣的?這樣的綜合課程中,是怎麼達到融合的?老師需要怎樣的綜合能力建設?@黃筱瀛:我覺得最簡單的策略,就是在課程設計中文本的內容轉為身體動作類的活動,儘量不講授,知識點不要太多。比如春天是五顏六色的,我不會去講,而是給孩子一些工具讓他們去感受和發現,然後再討論和歸納。這是我最常用的策略:把抽象經驗轉為身體動作,可操作性的活動,這是讓課程有趣的前提。關於綜合能力的建設,我覺得和人有關,但是可以運用很多資源。比如博物館,哪怕不去現場,也可以看公眾號,看看綜合性的話題。另外就是繪本,繪本就是綜合性的教育手段。這兩個素材都是可以用的。@黎光波:我一般上課會採用的策略,就是不讓學生覺得我是上課的老師。我一直在強調一定要玩到一起,讓學生玩開心,先把教室裡的師生身份忘掉。當我和孩子們建立這種關係之後,就會和孩子們去聊。比如,有的孩子們不喜歡說話,但是在我的課中把原有班級的概念和印象打破。我也會聽到孩子們說到的小秘密,再因地制宜地選擇更改。孩子是最大的變數,他們學習的速度可能比你想像中快或者慢,我們更多的是準備一個大框架,然後走一步看一步,隨時根據孩子進行調整。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學生習慣於就是應該聽老師的話,但是在美術課中更多的是打開。

看完以上

還不過癮?

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

進入回聽哦

文中圖片由分享嘉賓提供

編輯 | 陳美峰

審稿 | 李可欣

校對 | 向可力

排版 | 麥小妞

鄉村兒童美育網絡,2019年12月由國內八家關注鄉村兒童美育工作的公益組織聯合發起。期望通過網絡機構的協作與聯合行動,共同促成鄉村兒童美育實踐的專業發展與資源整合,並聯合多方力量共同發聲傳播美育理念,促進公眾參與,倡導一個更加有利於鄉村兒童美育發展的生態環境。

▲麥田團隊聯繫方式,加入成為一名麥客

▲捐贈麥田

麥田計劃創立於2005年6月16日,2010年9月註冊成為廣東省麥田教育基金會。

通過培育各地的志願者團隊,開展鄉村兒童能力建設、身心健康、教學條件改善等方面的項目,促進鄉村兒童的綜合能力發展。

目前麥田已經在全國成立90個志願者團隊,服務學校超1000所,服務鄉村兒童及教師超過100萬人次

麥田教育基金會一直注重信息透明,持續多年以100分的滿分在基金會中心網透明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跳轉加入麥田月捐,成為麥田守望者

相關焦點

  • ...新聞沙龍》邀請相關人士座談提高認識強化舉措促進美育發展
    近日,湄洲日報社與莆田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第107期《新聞沙龍》,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以及市教育局體藝語科負責人,多家中學的校領導、美術教師,學生家長等參加,聚焦新變革下的美育突圍之路。為了更好服務我市中小學生應對新變革,近日,湄洲日報社與莆田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第107期《新聞沙龍》,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以及市教育局體藝語科負責人,多家中學的校領導、美術教師,學生家長等參加,聚焦新變革下的美育突圍之路。「藝術是一個載體,而美育能夠推動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發展。」
  • 愛閱讀沙龍 校長空間NO.10:跨界對話學校美育課程建設
    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90餘年前,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
  • 「美感教育」伊始
    「文化進步的國民, 尤要普及美術教育」 1912 年元旦,中華民國誕生, 同年1 月9 日,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了中央教育部,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總長。同年2 月11 日,蔡元培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 主張將「美感教育」列為國民教育五項宗旨之一。
  • 潤物無聲,美育未來「華樂引路」美育教育啟動儀式成功舉行
    潤物無聲 美育未來「華樂引路」美育教育啟動儀式成功舉行!8月27日,「華樂引路」美育教育啟動儀式在新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舉行。與「魯璐箜篌」品牌專精於箜篌藝術所不同的是,「華樂引路」品牌更側重於將中華優秀傳統藝術與美育教育相結合。
  • 美育兒童音樂舞蹈國際機構簡介
    2000年《美育兒童音樂故事寶盒》榮獲由臺灣地區文建會主辦「好書大家讀」之「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2001年香港「靈糧堂幼兒園」因全面實施美育音樂教學獲得香港教育局頒發「傑出學校優異教學及學習獎」,並以《美育兒童音樂故事寶盒》發表「音樂劇」;2004年成立粵港澳教育推廣中心;2004年北京國務院機關幼兒園全園使用《美育歡樂音樂藝術學園》教材;
  • ...丨杜衛:中國美育傳統論綱 —— 當代中國美育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內具和諧而外具秩序的生活,從倫理觀點看,是最善的;從美感觀點看,也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來的人要在倫理和美感觀點都可以看得過去。[10]這裡是把孔子的這句話視作儒家教育的「宗旨」,並把它歸結為「美育」,也是對於中國美育傳統的一種建構,而主要思想與王國維是一致的。
  • 米多多美育: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到春秋時期,我國的古教育家孔子創立了古代教育體系,他以「六藝」——禮、樂、書、數、射、御教授弟子。樂,實際上就是專門的美育課。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對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的是王國維,而真正倡導美育並建立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人是蔡元培。
  • 「中國人眼中的審美力」,你的美感需要一點教育!
    ——「全球最美書店」之一,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孩子的藝術培養歸根結底是美感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普遍缺少關於美學的教育。什麼是美學教育? 較為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一書中首次得以系統性地進行闡述。
  • 8月15日清華大學孤獨症譜系障礙的醫學與幹預方法沙龍
    非常無障礙沙龍孤獨症譜系障礙的醫學與幹預方法立項號 2025610390-主辦單位2020年8月15日星期六 19:00-21:40-活動平臺-騰訊會議-會議議程-19:00-19:05 主持人徐紫薇開場19:05-19:45張嶸:《從醫學角度認識孤獨症
  • 山東美術館舉辦「小記者團親子教育沙龍」活動
    2014年3月1日,山東美術館、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小記者團親子教育沙龍」活動在山東美術館咖啡廳舉辦。小記者及家長一行60餘人來到美術館看展覽、說心得、辯體會,一派其樂融融的溫馨景象。「親子教育沙龍」是山東美術館的例行公共教育主題活動之一,一般由美術館與其它單位合辦,以展覽為契機,以美育為主題,結合其它內容展開。
  • Case Study | 美感就是 Care!臺灣美學教育實踐(第1期)
    在中國臺灣,為了改變低美感的大眾審美現狀, 也為了讓下一代進一步接觸美感的多種形式,哈佛大學畢業的曾成德聯合其他5位教育界、設計界的專家,推出了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以下簡稱「推廣計劃」),打算讓娃娃們,從小時候就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
  • 學術名詞 | 美育
    「美育」是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的簡稱,簡要的說,就是培養審美的敏銳感受力,啟發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情理相融、人格統整和精神自由的全人教育。   美育思想在東、西方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根源。在中國最早提倡美育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時,公布新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是美感教育首次出現在國家明訂的教育目的之中。   美育在哲學思想中,原是一個高層次的複合觀念,在近代教育中,更時常與其他教育觀念混用,如藝術教育、情意教育、精緻教育與全人教育。
  • 國家政策利好美育!小天鵝胡雪:美育,更能體現教育的真善美
    2020年12月4日,在第十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上,小天鵝藝術董事長胡雪做了《美育,更能體現教育的真善美》的演講。意見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因此在今年10月,也就是首個美育文件的收官之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美育的一個新文件,旨在推進落實新時代背景下的中華美育傳承建設。
  • 愛因斯坦與相對論:湖北省北大校友會舉辦第十二期教育沙龍活動
    帶著一個個這樣的疑問和好奇,2020年12月5日,20餘位校友參加了湖北省北京大學校友會教育專委會舉辦的第十二期教育沙龍,周國全校友以《愛因斯坦與他的相對論》為主題,進行了講座。活動現場周國全校友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是湖北省北京大學校友會會員,現任武漢大學物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兼任湖北省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領隊、教練;1993年獲武漢大學工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為美國佛蒙特大學訪問學者,還是《物理通報》雜誌第十屆常務編委
  • 雙減政策下,美育教育的意義
    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給人的高尚行為以推動力。美育對人能發生作用在於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脫性。美育還能夠彌補科學的概念性、抽象性、機械性,使人生豐富而有意義。美育具有自由性、進步性、普及性,能給人的情感以撫慰,使人的心靈純潔高尚,給人類以溫情的精神家園。
  • 「通識教育名師面對面」專題教師系列沙龍首期活動舉行,聚焦如何...
    「通識教育名師面對面」專題教師系列沙龍首期開講,陰佳分享如何打造藝術通識金課 來源:本科生院   時間:2021-01-04  瀏覽:
  • 當前美育和藝術教育關係的若干認識問題
    [6]美學家朱光潛主張一種「以情為本」的教育,他認為:「美育為德育的必由之徑」,「道德並非陳腐條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從根本做起,必須怡情養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養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礎功夫。」[7]這種把個體的審美發展作為道德發展的基礎和根本的思想是深刻的,而且也是科學的。  另一方面,美育與德育是有重要區別的。
  • 新幼教美育專題園長沙龍在湖南省智慧教育裝備展示體驗中心舉辦
    在「國家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引領下,以及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幼兒園「普惠化」正悄然進行中。那麼,幼兒園如何在普惠政策下實現「優質」發展?如何提升幼兒園核心競爭力,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如何在眾多普惠性幼兒園中辦出風格、打造特色?
  • 中國網2014中國好教育候選單位:美育兒童音樂舞蹈國際教育機構
    回首2014,你對中國教育有哪些思考和看法?展望2015,你對中國教育又期待哪些改變?「中國網2014年度?中國好教育」頒獎典禮,將為此提供一個盛大的互動平臺,投票推選你心目中的中國好教育,趕快來參與吧!
  • 家長不能錯過的審美教育!到底什麼才是美感教育?
    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很多家長迫切想知道的,但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美感教育,否則無論技法學的再好都是無源之水。美育——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孩子提供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精神養料。先讓我們了解兩個概念,美術教育和美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