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大家有沒有開始準備春聯了?
說起來,如今過年的氣氛越來越寡淡,春聯已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年味的事物之一,可是就連這樣的事物也快要被各種印刷品所替代了。千篇一律的形式,錯亂百出的張掛,種種細節上的敷衍,讓中國人的年過得越來越沒味道。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這樣消失已久的回憶居然只能在周杰倫的歌詞中去懷舊,讓人不免唏噓感慨。所以,寫書法的小夥伴們,趕快行動起來吧,為了保留即將逝去的年味,為了捍衛這優秀的精神文明!
以下,貢獻一份寫春聯裝逼指南,供大家參考。
01春聯的起源
要想裝逼,起碼得知道這件事物的來龍去脈吧,這樣小夥伴問起來的時候才好侃侃而談、秀一把知識儲備。
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古稱桃符,起初的桃符只是寫幾個神仙名字,用以鎮邪避災。
但很快這樣單一的形式就被文藝青年們所摒棄,他們按捺不住塗鴉的癖好,開始在這兩行對稱的格式裡玩起來文字遊戲。其中的始作俑者是一個叫孟昶的後蜀皇帝。
某個除夕,文藝青年兼皇帝孟昶早上醒來,他命令身邊的大臣寫個春聯給他看看。那個大臣寫的什麼已經無從考證,皇帝應該是很不滿意。於是他突發奇想,自己拿過筆一揮而就: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就這樣,有史以來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春聯就這麼誕生了。
要說文藝青年就是文藝青年,措辭簡練,對仗工整,果然是非同凡響。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想當文藝青年的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著名例子有趙佶、李煜等)。孟昶在寫完這幅春聯的第二年就成了亡國之君,而那副春聯卻成有名的「聯讖」。
讖是什麼?一語成讖[chèn],北宋皇帝趙匡胤派來接收後蜀的哥們,名字就叫「餘慶」,至於「長春」,趙匡胤的生日被稱作「長春節」。
很神奇吧?
02春聯的張掛格式
了解了春聯的起源,我們就來說說春聯的格式。
其中經常被人問到的是春聯懸掛的位置,也就是如何分辨上下聯。經常會有人把春聯下聯位置掛反,上下聯對調固然沒什麼要緊,也不犯法,但想我泱泱華夏、文明古國,國民的基本文化素養真的是有待提高了。
那麼上下聯怎麼區分呢,一般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為平聲。
什麼是平仄?
簡單粗暴來普及一下,我們都學過拼音,拼音裡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比如下面這幅春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上聯的末字「壽」為第四聲,為仄聲,下聯末字「門」第二聲,為平。
又比如:
子為地支首
鼠乃生肖先
上聯末字「首」是第三聲,為仄,下聯末字「先」是第一聲,為平。
當然,這只是非常粗淺的理解,仄聲裡還有一種「入聲字」,就不是那麼好判斷了。
比如,我們看一下小學課本裡學過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壓仄韻的,也就是說第一、二、四句的末字都是仄聲字。那麼有人就會奇怪第一句的「絕」明明是第二聲怎麼就是仄聲字呢?
因為「絕」是「入聲」。入聲字只能靠讀音來判斷,一些生長在南方的小夥伴(特別是廣東的朋友)是有天生優勢,不信可以用你們的家鄉方言讀一下「絕」「白」「黑」「雪」等字,發音上有一種短促的快感就是入聲字。北方的小夥伴,對不起,只有靠死記硬背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如果對這一塊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閒話不提,學會看分辨上下聯,接下來就容易多了,上聯是掛在右邊,下聯是掛在左邊的。
03春聯紙的折法
許多人煩惱春聯的紙應該怎麼折,這裡我就不贅述了,讓我們掌上碑帖的墨文小哥哥來教大家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當然,不想折格子的也可以去買打上圈圈的春聯紙,現成方便。
04內容的選取
最後,我們來說說春聯的內容。內容的選擇上往往能看出一個人審美和素養,所以內容的是提高逼格的關鍵。
記得有一年過年,正是雞狗交替年份,一時間家家戶戶的春聯上一片「雞飛狗跳」,筆者從來都不是個跟風的人,於是自撰了一副對聯:
十裡春風入圖畫
千秋皓月對金樽
懸掛對比之後,頓時感覺鶴立雞群、脫俗出鞘。
牛年馬上到了,網上一定出了一批「牛氣沖天」的對聯,但動物的對聯不容易寫好,沿用以前「天增歲月」之類的又過於老掉牙。
怎麼選?
這邊給大家介紹幾幅文藝範爆表的春聯。
閬苑有書多附鶴
春城無處不飛花
此聯為李鴻章所書,集古人詩詞為一聯,上聯取自李商隱的《碧城三首》,書香世家的文藝氣息撲鼻;下聯取自韓翃的《寒食》 ,一派盛世的欣欣向榮之意。
碧天春日裁雲錦
紫陌良宵進玉觥
此聯為清末舊王孫溥儒所書,文詞大氣流轉,書法瀟灑靈動。
逼格的體現不僅在於集句,還在於集字上。
小夥伴們可以打開掌上碑帖App,找到裡面的春聯合集,各家各派的風格應有盡有。
曹全碑
褚遂良
柳公權
歐陽詢
顏真卿
趙孟
智永
王羲之
米芾
黃庭堅
掌握了這些裝逼技巧,還等什麼?動手寫起來吧!
相信你今年的春聯一定會與眾不同。
在掌上碑帖App參與#一起寫春聯#話題,
即有機會獲得老師名家定製春聯。
#新年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