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推文「瓶爾小草」中提到過一個植物界牛人,《植物名實圖考》的作者,知識型領導幹部,清代唯一的河南狀元(嘉慶二十二年狀元)吳其濬(1789—184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相當於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今天的話題也跟他有關,繼續講他的故事。
這位吳老師是個狠人,在植物學、農學、醫藥學、地質學、水利學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喜歡這些還不算厲害,厲害的是他本人是個大官,就跟《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明成祖朱棣的親弟弟)的情況類似,官僚的身份給了他收集資料的極大方便,所以寫出的著作特別有文獻價值。因為有了這些愛好,吳老師很願意被外放,其他京官感到為難的地方差事他卻搶著做,而且到了地方只看他的花花草草,不找人的麻煩,因此在同僚中關係特別好,先後做過兵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湖廣總督,雲貴總督,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等,史料稱其一生「宦跡半天下」。
《植物名實圖考》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實際上刊於清道光二十八年,是他去世後的第二年,由他的同僚整理後出版的。該書共收載植物1714種,在前代本草著作的基礎上新增了519種,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看,隨著明清時期對外實際交流的擴大,很多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從異域引入,也帶來了很多外來物種歸化的結果,很多農學、藥學、植物學方面的從業者對很多祖宗書籍中沒有提到過的花草感到困惑,有的出現名稱的錯亂,亟需有更新版本的圖考來滿足需求,《植物名實圖考》由此應運而生。從學術嚴謹程度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難以望其項背,李老師對植物的考證很多來源於自己的猜想,描述的很多內容在如今看來頗為無稽;而吳老師的作品對植物產地和生長環境記述較詳,特別是用細緻寫實的圖版對每種植物的形態進行了描繪,更加利於辨明容易混淆的物種。著作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很多植物分類時採用的中文名稱均源於此,甚至包括當時其本人不太確定而存疑的種類名稱,依然被照搬作為正式名稱(連結見「瓶爾小草」一文)。吳老師生前在筆記中對對難以判別的疑似植物,如實舉出文獻記載矛盾之處,打了很多問號,但後來幫助成書的同僚顯然沒能很好解決這些疑問,而是在缺乏相應說明的前提下將其直接刊印出來,客觀地說,這樣的錯不能怪在吳老師頭上。
回到標題。
玄參科有一類長得特別袖珍的植物,在荒郊野外要看清它們多半要彎腰撅著屁股,卻被意外地賦予一個格調很大的名字:母草。從形態上根本看不出這些小草跟「母」字有何關聯:既沒有照顧後代的特色,繁育能力似乎也不是特別強。
毫不起眼的母草
溯源求證的結果最終還是回到《植物名實圖考》裡面:
「公草、母草產湖南田野間。高五六寸,綠莖細弱,似鵝兒腸而不引蔓。公草葉尖,長半寸許,附莖三葉攢生,葉間梢頭,復發細長莖,開小綠黃花,大如黍米,落落清疏。母草葉短、微寬,兩葉對生,葉間抽短莖,一莖一花。俚醫以治跌打,併入婦科,通經絡。二草齊用,單用不驗。」
吳老師提到了兩種很有趣的草,草分公母,需要公母同時用才有藥效。猜想起來,按照他的本意,這公草和母草並非是他起的正式名稱,在後人的考證中,其中的公草,從《植物名實圖考》中提供的圖片看,跟粟米草十分相似,粟米草,江西田野中有之。鋪地細莖似萹蓄而瘦,有節;三四葉攢生一處;梢端葉間開銷黃花如粟,近根色淡紅,根亦細韌。
於是「公草」就有了歸宿,改稱粟米草;而母草找不到其它類似的版本,就以筆記中提到的「母草」作為正式的大名了!
《植物名實圖考》插圖
左起第1張是公草,第2張是母草,第3張是粟米草
可以看出跟第一張的公草十分相似
第4張是無名草的插圖,跟母草有點像
但既然是無名,就不能給母草用來做名字
最終還是用了「母草」作為正式名稱
國內母草科大多數物種最早可能是從該科的原產地美洲大陸引入的,母草科學名Linderniaceae由模式屬Lindernia(陌上菜屬)的複合形式Linderni-加上表示科的等級後綴-aceae構成。
本科模式屬Lindernia的中文名曾叫「母草屬」,以屬中一種母草L. crustacea命名,母草科因此得名。然而近代分子系統學研究表明,母草跟蝴蝶草屬Torenia的關係更近,母草的學名相應改為T. crustacea。因此本科Lindernia嚴格來講應該稱為陌上菜科(因其模式種L. procumbens中文名為陌上菜),母草這個名稱叫習慣了,大家對於名不符實的結果也就默認了。
陌上菜喜歡生長在光照不很強烈的潮溼環境中
這株陌上菜是我在一處廢棄的動物飲水池裡拍到的
粟米草,根據《植物名實圖考》
最有可能的公草原型
(圖片來源見水印)
總結一下:
吳其濬先生在他的《植物名實圖考》提到兩種草,一種是公草,大家根據其它插圖判定可能就是粟米草,於是其中的「公草」被改稱為粟米草;
剩下的那種母草跟一種無名小草很像,因為找不到正式名稱,大家乾脆就把吳老師筆記中的這種無名草的大名叫做「母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