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家庭教育的一點淺見
我的老太奶活了近百歲,臨終前拉著我的手說,娃啊,將來等你有了娃娃,不管國家咋規定,你都讓他7歲再上學。 當時不理解老太奶的話,可能因為我在7歲以前也沒上學,以為是慣例。彼時未上學時,我最大的樂趣就是像小豬佩奇一樣,卷著褲管踩泥坑。等後來上了學,才發現仿似開啟了新世界。7歲前我好奇身邊的一草一木,7歲後我開始好奇書本上的一句一讀——書本上、課堂上,有太多我沒見過的新東西——它們與7歲前身邊的新鮮事物並無二致。學習的樂趣,並不比踩泥坑少多少。
儘管我後知後覺,老太奶不讓我和我的孩子早上學,主要是擔心太小受人欺負,但老人的智慧又豈止於此呢。孩子天性,本就是玩,在玩的過程中接納和熟悉身邊的小世界、並且逐步學會接納和熟悉更大的世界。孩子只有充分學會了「玩耍」,才能順理成章地學會「學習」。
鄭知予一年級期末考試後,我陪她在遊樂場玩遊戲,通關之後我問她:玩遊戲玩通關,與學習得到獎狀,哪一個更讓你開心?
鄭知予不假思索地回答:都開心。
我說:那你看,其實遊戲和學習,是不是很像?都是要花時間去搞明白每一個環節,最後才能順利通關。你的期末考試就是學習遊戲的階段性通關。
打那兒以後,鄭知予在骨子裡面,就不認為「玩耍」和「學習」是對立的,而是把學習也當做遊戲的一部分,也要講究技巧,也要通關,也要努力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學習如果變得跟玩耍和遊戲對立起來,本質上就是違背孩子的天性。「讓學習變得好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起點是,家長必須首先意識到:「學習」和「玩耍」,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有玩好,才能學好。最糟糕的結果是,既沒玩好,也沒學好,雞飛狗跳,雙雙挫敗;最理想的結果是,玩好了,也學好了,兩不耽誤,相互成就。
平日我只要不出差、無要緊事,早上我都會送鄭知予上學。雖說短短十幾分鐘路程,我也儘可能多地讓鄭知予聊一聊學校昨天發生的有意思的事情:誰受到表揚了、學校午飯有沒有愛吃的菜、有沒有新學會一個成語、一首新古詩,等等,不一而足。然後我會以她講述的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為切入口,一一給她做一個淺顯的分析,有的是告訴她一些小道理,有的是強調一些好習慣的保持,多數時候會給她延伸一下,要從一件事情中,總結類似的事情。比方說,她說她獲得了五好少年,我先是表揚她,而後又根據她平時早起困難的特點,給她講我心目中鄭知予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三好」:吃好、睡好、學習好。她就說那弟弟呢?我說弟弟還小,只能是:吃好、睡好、玩好。那你和媽媽呢?我說我們就是:吃好、睡好、工作好。然後她就自己說,那我知道了,爺爺奶奶應該就是:吃好、睡好、身體好。我說很對。你發現了嗎?吃好、睡好永遠都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好習慣,你睡不好,精神就不好,學習自然也很難好。所以你晚上應該按時睡覺,才能保證早起有精神。雖然是臨時起意小總結,但基本上也代表了我的一個育兒觀念,孩子只有吃好睡好,才能健康飽滿地去做好其他事情。讓孩子從小學會培養和堅持一些好習慣,受用是終生的。當然,這裡主要想表達家長應該每天堅持跟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互動交流,看似無足輕重,但實質上就是臺灣最受推崇的「陪伴式教育」的一種。大多數時候,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陪伴」。
每個孩子從小都會面臨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你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孩子們經常隨大流,當醫生、當警察、當科學家……緣何如此?我以為,問孩子這個問題本就荒唐,權當兒戲還可以,認真就大可不必。因為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給孩子框定一個圈、設定一個值。對於一個懵懂孩童來講,未來的具象是不可預見的,過早給孩子設限,其實就剝奪了孩子成為自己的更多可能性,甚至有某種意義上的誤導性。我經常給鄭知予講,你先不要想你長大了做什麼工作,你現在只需要想,你對什麼感興趣。只要你感興趣,我們就去試試。任何一種興趣,你做到極致,將來都很了不起。
因為孩子越小,試錯的成本越低,試錯的過程,也豐富了孩子的成長體驗。俗話說,鞋子合不合腳,穿的人才知道。同理,孩子長大了適合做什麼,她自己最清楚。萬不可在「望子成龍」的心態下,把孩子變成「未竟自己」的模樣。孩子不是另一個我們,更不是「別人眼中」的某某某,孩子就是孩子本身,她是獨一無二的。我反對把每一棵小草都往參天大樹的方向培養,我希望一棵小草,能夠成長為一棵茁壯的、樂觀的小草,就夠了。參天大樹當然好,但小草也並沒什麼不好。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就在於大樹和小草都活出了自己該有的樣子。作為家長,我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健康、樂觀地成長,直到她可以自己為自己負責的那一天。
如果一定要對孩子有一個期許,我的答案是:一個健康、快樂、正直的普通人。當初給孩子起名「鄭知予」時,我就基本想明白了,讓她成為她自己。因為只有她自己,才最知道自己;也只有她自己,才能使自己「知曉」更多。正如白沙小學所倡導的那般:養善修德、弘毅有為。最做好的自己,享最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