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範易
在吳中區光福鎮,有一位「90後」藏族姑娘,她的家鄉在一個叫郎木寺的小鎮,這是一個處在甘肅和四川交界處、由兩省共同管轄的地方。16年前,當她還是孩童時,一棵蟲草讓她與蘇州結緣。這些年來,她在收穫更好的自己的同時,一直組織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力所能及地反哺他人,也收穫了自己的精神小康。她就是卓瑪草,「格桑花」西部助學網資助的第一個孩子,身邊的朋友都親切地稱她「小草」。
一棵蟲草的緣分
見到卓瑪草,很容易被她身上透露出的陽光和篤定所影響。殊不知,剛出生時的她又瘦又小,但是她的阿瑪還是希望她能像花兒一樣盛開,像小草一樣堅韌,於是她就有了這個名字:卓瑪草。
卓瑪草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親去世以後,阿瑪一個人撫養姐妹三個,阿瑪全部的願望就是她們能健康地長大。卓瑪草說,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每天吃到拌著酥油的糌粑、喝到熱的酥油茶、有一雙屬於自己的鞋子、有一條溫暖的圍巾……這些看似簡單的想法,對於年幼的卓瑪草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在卓瑪草的記憶中,小時候她就和姐姐一起在路邊賣蟲草,希望能湊足下一學期的學費。雖然學費不多,但對於卓瑪草而言,早已失去父親的她,已不能像大多數孩子一樣依偎在家長的身邊,有一絲奢求。於是,挖掘、售賣蟲草,成了她們接近知識海洋幾乎唯一的途徑。
2004年正月初三,那天的北風格外的冷。這一天,剛滿10歲的卓瑪草和姐姐準備利用正月大法會期間的難得機會,賣掉年前儲存的草藥。「阿姨,你要草藥嗎?」凍得瑟瑟發抖的卓瑪草小心翼翼地問,在得到否定回答心灰意冷準備轉身離去時,那位阿姨叫住了她們:「你們倆這麼小怎麼就出來賣草藥呀?」「家裡窮,不多攢點錢交學費,就不能讀書了,」卓瑪草回答。
「你們倆都去上學吧,我願意幫助你們。」原來這位阿姨叫洪波,也是後來「格桑花」西部助學網的創始人。就這樣,卓瑪草成為「格桑花」西部助學網資助的第一個孩子,也成為「格桑花」的女兒。
一腔傳遞愛心的熱血
從此,卓瑪草鼓勵自己不斷向前衝。她說,自己被那麼多人愛著,沒有理由不努力!
從高一到大三的暑假,卓瑪草都沒有休息,她在郎木寺景區兼職當講解,幫著阿瑪減輕家庭負擔。在兼職的過程中,她結識了很多朋友,他們中有些是因「格桑花」的故事而來。這樣她的交際圈慢慢變大,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幫助。不過,更重要的是,卓瑪草慢慢學會了婉拒別人的幫助,「『格桑花』給予我的已經夠多了,還有很多和我有類似困境的孩子更需要得到這樣的愛。我把好心人的愛心轉移到他們身上,讓他們感受到貧困並不可怕,我們同樣被很多人愛著。同時,我利用寒假的時間把朋友們捐贈的物資送到貧困山區發放,我是『格桑花』的孩子,有責任傳播和傳承『格桑花』的精神,把愛心傳達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手裡。」
一個被愛與傳遞愛的自己
在「格桑花」家人的幫助下,卓瑪草來到蘇州生活工作,一個位於太湖之濱的美麗小鎮——光福。這邊的「格桑花」志願者組建了一個公益組織——蘇州市吳中區玖玖公益聯合會,幫助從家鄉走出來的「卓瑪草們」對接工作,了解東部城市的文化,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中。同時,卓瑪草參加玖玖公益聯合光福鎮一起開展「向日葵公益童子軍」等項目,幫助本地困難兒童順利完成學業,更好地與他人溝通相處。卓瑪草在很多公益活動中做志願服務,可以說每個周末都過得很充實有意義。
自從接觸了「格桑花」後,卓瑪草也深刻認識到公益的重要性,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一起參與到了各項公益行動中。
2013年,卓瑪草開始創辦大學生寒假補課義務支教公益團隊,至今已經舉辦六屆,並多次代表「格桑花」西部助學網在青海省和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發放助學金。2016年,行走格桑花浙江營榮獲優秀志願者稱號,同年參與多識愛心基金會的山區項目志願活動。2017年至2018年,卓瑪草參加了「貧困老人溫暖行動」「藏區女童關愛行動」等項目,給貧困地區老人送去生活物資,幫助藏區女童募捐護理包。2018年至2019年,她參加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支持的「愛助事實孤兒助學金」前期調研活動,為基金會後續公益項目的展開打下基礎。2018年,卓瑪草參加甘肅多識愛心基金會保護女童愛心包發放儀式,並參加行走的格桑花穹窿山公益徒步活動,做隨隊志願者。
多年的公益活動經歷讓卓瑪草收穫滿滿:2017、2018、2019連續三年被評為甘肅多識愛心基金會甘南州優秀志願者;2020年,她通過和朋友們的努力,為家鄉抗擊疫情志願者捐贈價值一萬多元的抗疫物資,為家鄉學校捐贈口罩3000個……就在不久前,由卓瑪草組織的扶貧青年志願隊,將3200元愛心捐款,交給了當地一位今年高三畢業的孤兒,助其一臂之力。
一張小康的幸福答卷
愛心傳遞的力量是偉大的。2005年至今,「格桑花」西部助學項目已經使得40萬名孩子獲得了幫助。而正因為「格桑花」的發展,知道卓瑪草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來甘南旅遊都會順便來看看他們一家人。於是很多愛心人士便建議他們成立一家民宿,既為往來的遊客解決住宿與餐飲問題,還能以此作為一個小小的平臺,將家鄉的文化傳播得更遠,於是,2015年,「阿拉小小客棧」成立運營了。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郎木寺鎮上的客棧賓館多了起來,卓瑪草家的「阿拉小小客棧」漸漸供不應求。卓瑪草開始籌集資金,自己負責設計、施工,最終升級版的「阿拉的家」順利完工。
2016年卓瑪草將家庭住宿升級為「阿拉的家」民俗旅遊酒店,並前往浙江、安徽、蘇州、上海參觀民宿酒店管理模式。2017年,卓瑪草獲得「甘南州青年創新創業新星優秀獎」,並註冊阿拉藏家文化旅遊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發展和弘揚藏族民俗旅遊文化,向世界彰顯藏區優美風景。2018年,「阿拉的家」掛牌「青年創業基地」,成為全縣大學生創業的典範,也為當地待業青年帶來就業機會。卓瑪草說,老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主要靠民宿,家裡所有的親戚都在這裡工作,還可以出售當地的土特產,例如蟲草等,收入還不錯,家裡人都很滿意。
一份精神小康的期盼
如今的卓瑪草,在為他人奔忙的同時,收穫了自己的愛情與三口之家,工作也比較穩定,平時主要負責光福鎮的民宗工作。回望過去,卓瑪草說,公益改變了她,融入了她的生活,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生活的小康生活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物質層面,一個是精神層面。物質上的小康相對容易達到,精神上的小康則是一種感覺,儘管是一些日常小事,要讓人覺得滿意幸福反倒很難。」16年來,卓瑪草認為,她並沒有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將一些小事、瑣碎事持續地做了下去,雖然有時候會有點累,但內心的富足,是任何金錢與物質都無法比擬的。
「只要我們每個人積極地投入到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中來,付出我們的愛心和辛勤的工作,那我們的社會必將成為廣大民眾生活富裕、安居樂業、平安幸福的和諧社會,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會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人生會更有趣更充實。」卓瑪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