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關於地名的起法都是很有講究的。不管是歷史人名,還是歷史地名,就好比是一部歷史史詩,都是在營造一個很美好的意境,比如三裡屯,四道口,五棵松,六裡橋,八寶山,十裡河……,真的好棒,再比如頤和園和圓明園,也是精妙絕倫!福建的一個縣和廣東的一個縣,名字正好倒過來!
一
第一是漳州市「蜜柚之鄉」平和縣,平和縣,地處福建省漳州西南部,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與閩粵兩省八縣毗鄰,素有「八縣通衢」之稱。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也是臺胞的重要祖籍地。1321年—1323年(元至治間)析龍溪、漳浦、龍巖縣地置南勝縣,縣治設今平和南勝,1337年(至元三年)遷今小溪鎮舊縣村,1356年(至正十六年)遷今靖城,更名南靖縣。
二
明正德時期,曾經析南靖、漳浦縣地置平和縣,屬漳州府,1949年前小溪,屬龍溪專區(地區)、1956年冬,文峰併入山格,安厚併入大溪。1958年上半年,撤區。1963年,增設小溪、九峰2個鎮。1969年,撤銷小溪鎮,回屬城關公社。1984年底,改人民公社為鄉(鎮)。1990年,山格鄉、南勝鄉改為鎮。1997年,平和縣面積2328.6平方千米,人口52.3萬。
三
廣東省卻有個叫和平縣的。屬於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遊、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古稱是「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當今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縣、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窗口。面積2310平方公裡,人口54萬。略呈「桑葉形」。
四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和平屬百越地。戰國時,和平境內稱揚越地。秦始皇時期年設南海郡,和平屬南海郡龍川縣。隋高祖開皇11年設循州總管府,龍川縣併入河源縣,和平屬循州總管府河源縣。唐高祖武德五年復設循州,析河源設石城縣,和平屬循州石城縣。唐太宗貞觀元年,石城縣併入河源縣,和平屬循州河源縣。唐中宗嗣聖,循州改稱雷鄉郡並設雷鄉縣,和平屬雷鄉郡雷鄉縣。唐玄宗天寶元年,雷鄉郡改稱海豐郡,和平屬海豐郡雷鄉縣。
五
明正德年間,都御史、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率師平叛,督兵鎮平現和平屬浰源(浰頭)、上陵等處農民起義。遂奏朝廷,添設和平縣治,經核准割龍川縣屬和平、仁義、廣三圖(都)和河源縣屬惠化圖以及江西龍南縣鄰界一裡以內的地域,設立縣治。這是「和平」二字首次出現在行政區域名稱上。並沿用原龍川縣和平圖的和平峒之「和平」兩字為縣名,始定為和平縣。明崇禎時期析和平縣屬惠州華圖建立連平州。清代及民國期間無變易。1958年與連平縣合併稱九連縣。1959年縣遷往忠信後,稱連平縣。1960年,縣政府遷回陽明鎮改稱和平縣。1962年恢復和平縣,屬惠陽地區。1988年設立河源市,隸屬河源市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