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部沿海,地處東海之濱,與寶島臺灣隔臺灣海峽相望,同浙江、江西、廣東等三省相鄰,境內多山,呈「依山傍海」之勢。福建歷史悠久,古為閩越之地,秦漢時開始納入華夏版圖,經過兩千多年的移民、開發,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
福建之名最早出現於唐代,因福州、建州而得名,兩宋時設有福建路且分為八個府州軍,因此又有「八閩」之稱,到元代時福建建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福建省內孕育了眾多的文化名城、古縣,進入新世紀以來,福建所轄九大地市經濟發展均十分迅速,城區面積多有擴大,也有的地市撤縣以增加市區,其中就有千年古縣莆田縣就被撤銷。
莆田,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中段,地處福州、泉州之間,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有著一千五百多年的建制史,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為「媽祖聖地」,莆田之名最早為縣名,但現為福建省地級市,而莆田縣進入新世紀後才撤銷。
莆田歷史悠久,古為閩越地,秦朝時就為閩中郡之地,但南北朝之前並未有建制,南北朝末期南朝陳時才分南安縣置莆田縣,陳廢帝時縣廢,隋朝開皇年間又曾短暫設莆田縣,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莆田縣又設後建制才穩定下來。唐朝時,莆田縣先後為豐州、武榮州、清源郡、泉州等所轄,而仙遊也為唐朝時由莆田縣析置,最初稱清源縣。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興化縣由莆田、仙遊、永福、福清等四縣各一部析置,並於興化置興化軍,莆田縣由平海軍(唐泉州)劃歸興化軍管轄,到太平興國八年軍治由興化遷到莆田,但仍稱興化軍,而興化軍也是兩宋福建路「八閩」之一,所轄與今莆田市市域基本等同。
元朝時,興化軍改為興化路,莆田縣仍為路治,明初改路為府,莆田縣為興化府府治,清襲明制。元朝及明清時,興化路、興化府建制較為穩定,轄區基本未變,興華路轄莆田、興化、仙遊三縣,明代正統十三年(1448年)興化縣撤銷後,分別劃入莆田、仙遊兩縣,興化府自此僅轄莆田、仙遊兩縣,直至清末。
民國初廢府存現,興化府廢而此也為「興化」在福建作為行政區名的終結。民國時,莆田縣曾屬福建省南路道、廈門道,後也曾直屬於省,1949年8月莆田縣解放。新中國成立時,莆田縣、仙遊縣均隸屬於福建省第五專區(駐晉江縣),1950年第五專區改稱泉州專區,兩縣仍為區所轄。
1955年,泉州專區又改稱晉江專區,1970年莆田、仙遊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同年閩侯專區專署遷駐莆田並於次年改稱莆田地區。此時,莆田地區轄莆田、仙遊、閩清、福清、平潭、長樂、閩侯、永泰等八縣,到1983年莆田地區撤銷設地級莆田市,莆田縣析縣城、涵江等地置莆田市城廂區、涵江區,莆田市轄城廂區、涵江區及莆田縣、仙遊縣兩區兩縣。2002年2月,莆田縣撤銷,原行政區域一分為二,分別設莆田市荔城區、秀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