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東濱黃海,與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市相鄰,自古就為「魚米之鄉」,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也是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均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現在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現在,江蘇省省會為南京市。
江蘇歷史悠久,有著我國最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江蘇作為獨立政區出現的很晚,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才同屬南直隸,清康熙六年東西分置設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名就以當時省內江寧、蘇州兩府首字得名。現在,江蘇共有十三地級市,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市發展均十分迅速,為擴充市區面積,各地市紛紛撤縣為市轄區,其中泰州市撤銷的縣為縣級姜堰市。
姜堰原為泰州市泰縣的一個鎮,相傳北宋時大水為患,當地富商姜仁惠、姜諤父子仗義疏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為紀念此事得名「姜堰」。上世紀九十年代,泰縣改為縣級市時以駐地姜堰為市名,稱姜堰市,而泰州市最初為建國前夕以泰縣城區所設,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姜堰市為泰州市的「母縣」,2012年12月縣級姜堰市撤銷後,又合為一體。
春秋戰國時,姜堰先後為吳、越、楚所轄,當時地近海邊稱海陽邑,秦統一六國後屬東海郡,西漢初置海陵縣(今泰州),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此為今泰州建制的開端。海陵縣西漢時隸屬於臨淮郡,東漢改屬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海陵縣曾短暫撤銷,後為海陵郡治。
隋及唐初州逐漸取代郡,海陵隸屬也多變,曾於唐初改稱吳陵縣並為吳州治,後為揚州所轄,五代南唐時於海陵縣置泰州,兩宋時泰州均屬淮南東路,元朝時曾升為泰州路,後為揚州路所轄散州。明初,海陵縣省入泰州,其地由泰州直領,海陵作為政區名消失於歷史舞臺,明清時泰州均為揚州府所轄散州。
民國初,泰州廢為泰縣,1949年初泰縣解放後以縣城設泰州市,泰縣則移治姜堰鎮,市、縣開始分置。1949年4月,泰州市成為蘇北行署區駐地,泰縣則隸屬於泰州專區。1950年初,蘇北行署區移治揚州市,揚州專區併入泰州專區,泰州市、泰縣均為泰州專區所轄,泰州市為其駐地,同年泰州市短暫併入泰縣。
1953年蘇南、蘇北兩行署區合併成立江蘇省,泰州專區撤銷,泰縣、縣級泰州市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專區。1959年至1962年,泰州市、泰縣曾合併為泰州縣,1983年揚州地區撤銷後均隸屬於揚州市。
1994年,泰縣改為縣級市,由於已有泰州市而改以駐地姜堰為名,縣級泰州市、姜堰市均為揚州市代管。1996年「揚泰分設」後,姜堰市由泰州市代管,直至2012年12月17日縣級姜堰市撤銷,其原行政區域設為泰州市姜堰區,自建國前夕市縣分置後又再次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