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畫
「關於醫生不得收受紅包的規定,各個醫院其實一直在執行。」來自醫療衛生行政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公立和私立醫院都以各種形式明令禁止醫生收受紅包,但臨床科室收紅包很普遍,「誰敢說自己沒收過紅包?尤其是手術科室。」一名從醫10多年的主治醫生說。
「紅包」都有哪些秘密?衛計委所要求的這一紙協議,能管住已經飛了這麼多年的「紅包」嗎?
新聞背景
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自5月1日起,開展醫療機構和住院患者籤署《醫患雙方不收和不送「紅包」協議書》工作。醫療機構應在患者入院24小時內,由經治醫師向患者或患方代表提供《醫患雙方不收和不送「紅包」協議書》,並認真解答其疑問。二級以上醫院(含開設住院床位的婦幼保健院、專科疾病防治院等)必須開展,其他醫療機構可參照執行。
少遭罪
病人:
「一輩子也就生一次孩子,誰都希望少遭點罪。」在東北一家三甲醫院婦產科住院處走廊,一位已進入預產期的孕婦告訴記者,即使事先已通過層層關係找了一名優秀大夫,但家人仍打算送上點「心意」。「手術中會出現很多突發情況,人這麼多,大夫精力有限,不送點心意,真怕得不到照顧。」
醫生:
「現在普遍有觀念,手術前病人不給紅包醫生就不好好做,這種邏輯太可笑了。」一名三甲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說,「絕大部分醫生都希望手術順利,不希望自己的病人治療出現問題,這跟給不給紅包一點關係都沒有。」
加塞
病人:
三甲醫院中住院病人給護士塞紅包的現象很常見。「不塞紅包根本住不進來。」一名準媽媽告訴記者,她想在某個大型三甲醫院產科生孩子,但醫院始終沒有床位,後來通過關係找到了這家醫院的護士長,又塞了一個大紅包,才給加了床。
醫生:
「病人是找關係硬塞進來的,都是熟人介紹的,才會收。要不找到關係,你塞紅包想佔個床位還塞不掉呢。」一名醫生說。這種加塞進來的病人送紅包已成常態,如果不給,醫生甚至會對中間人說他帶來的人「不懂事」。
表示感謝
病人:
很多病人治癒後都會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謝,有的送點禮物,不少人直接給醫生送錢送卡。一名ICU護士曾經與另一名同事輪班照顧一名腦中風病人長達20多天,不僅要幹吸痰等髒活累活,還要日夜值守,最後病人奇蹟般甦醒,家屬非常感謝,給了她一個1000元的紅包。
醫生:
一位主任醫師坦言,自己遇到的最大紅包是一輛當時價值20萬元的轎車。雖然自己當時就斷然拒絕,但也在想:「患者由瀕臨死亡到轉危為安,出院後為表示感謝說要送車,這種到底算不算紅包?如果出院半年後,家屬仍堅持送,該怎麼處理?」
額外診療
病人:
一名病人家屬曾經託關係找到某知名專家私下給家人看病,一次出診的費用就是近萬元。「整個診療也就花了專家兩個小時。專家往返飛機票、住四星級酒店、請吃飯,還帶著他家人去山裡旅遊了一次,還包了一個6000元的大紅包。而這還是熟人介紹的人情價。」
醫生:
很多醫生告訴記者,「明紅包」的數量並不大,很多人收了後直接打到病人住院帳戶返還給病人,但一些額外診療的「大紅包」依然會收,因為業內潛規則早已將此視為合理的勞動收入。
幫辦事
病人:
某省會城市一位公務員告訴記者,他曾經幫一名醫生的正在上高三的孩子找到非常優秀的家教,最終考入重點高校,從此以後,他找這名醫生看病都很「給力」,甚至他要找其他科室,這名醫生也會幫忙介紹安排。
醫生:
由於優質醫療資源非常稀缺,能夠加塞、要求額外診療等基本上都是熟人,很多時候,「紅包」並不是以實物現金的形式而是以「人情債」的形式出現。
紅包:搶奪醫療資源的手段
一名省級三甲醫院的住院總醫師告訴記者,普通醫生在門診收紅包的機會很少,一般都是病人慕名而來找比較知名的專家大主任時,才會遞上紅包。
大多數病人是求著好醫院的好醫生治療,所以紅包就成為搶奪醫療資源的手段。「優質醫療資源的稀缺,使得醫患關係難以真正平等。」一位內科主任醫師分析,造成紅包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仍在於患者太多,而好醫生並不多。
一名血管外科醫生認為,「醫生收紅包屢禁不止的背後,是醫療體制本身存在問題。」據了解,我國衛生資源只佔世界衛生資源總量的2%,卻要為佔世界20%的人口提供醫療服務。這樣,就出現了醫院就是「醫老大」,名牌醫院更是如此。可以說,只要不擴大衛生資源,只要患者對醫院的選擇性不成倍增加,醫生收受紅包就不會真正杜絕。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