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簡介
戰國錯金銀銅鼎
高16.5釐米,腹徑13.2釐米
洛陽市西工區小屯村窖藏
洛陽博物館藏
二、深度品鑑
1979年的一天,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
在地窖裡,一件極為罕見的青銅鼎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這座鼎的蓋子、身子合二為一,合扣成一個扁圓的球形;蓋作拱頂,正中有一鋪首銜鈕,鈕旁邊有對稱的鎏金蟾蜍一對;子母口內收,鼓腹、三蹄狀足,上有方形附耳,兩耳之間有中空短柱形上翹的短管流(瓶嘴)。
該鼎通體以青銅鑄成,外層以金銀為飾,其中蓋頂、口沿、流及附耳皆為錯金銀三角紋,蓋中及鼎腹飾以皿銀為瓣、皿金為芯的四出花瓣紋樣,鼎足飾三角雲紋。
整個器不僅花樣圖案對稱工整,而且嵌金銀亦對稱和諧,裝飾華麗,造型精巧玲瓏,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
西周滅亡後,周王室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遷至洛陽,建成東周王城。2000多年過去了,這件銅鼎從另一側面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
三、文化解讀
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漢族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
2014年,金銀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美術。
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我國古代金銀錯的裝飾題材和內容,主要有下面幾種:
1.銘文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在商代出現的,最先是鑄造的,戰國秦漢多是刻的或鏨的,但是,無論是鑄的,還是鏨刻的,銘文與銅器的本色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但是,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興起後,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熠熠生輝,人們一見到青銅器,金光閃動的銘文,就搶先進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這樣,它們就好像夏夜深藍色天空閃爍的星星,非常美觀!
目前我們能見到最早的錯金銀青銅器,就是一件錯金銘文的欒書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麵,頸至肩下,有金錯銘文五行共四十字。銘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欒書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長壽,子孫永寶用。欒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卒於公元前五七三年。我們尚未見到過比此更早的錯金青銅器。
自公元前六世紀金錯銘文開了個頭,從此之後,競相仿效,風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後期至漢代。
金銀錯本身是一種裝飾工藝,為了追求裝飾美,銘文從此發生了變化,銘文的位置,從器內移於器表,並刻意進行經營。金錯銘文一般使用各種美術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吳越鳥蟲書。
鳥蟲書又名蟲書、鳥篆、鳥籀,是篆書中的花體,往往用蟲鳥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金錯鳥蟲書銘文,在春秋至戰國早期,多用於兵器上,秦漢則見於壺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銀錯鳥篆紋銅壺和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錯鳥篆紋銅壺。
有些青銅器金錯銘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如一九五七年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金錯鄂君啟節,上有金錯銘文三一二字,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劃交叉處,常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於字裡行間,非常美觀。
2.幾何紋圖案
金銀錯青銅器多用幾何紋裝飾,其中尤其以幾何雲紋最多見。
金銀錯幾何雲紋,與以往青銅器的幾何雲紋不同,其主要特點是,它既有幾何圖案所固有的嚴謹規則構成的骨法,而又在規則中求變化。如多使用細而勻稱的雲紋渦線,而旋轉的細渦線之間,是用較寬的面來聯結,這種紋飾富有節奏感和律動美,顯得格外清新和活潑。幾何圖案的創新,是戰國秦漢金銀錯工藝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
此外,幾何圖案,還有菱紋、三角紋、雷紋、勾連紋等,但都不是主要紋飾。
3.動物紋
動物紋、狩獵紋以及各種動物造型的青銅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畫等。
四、比較研究
春秋時期,金銀錯的日常生活用器罕見。但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則廣泛流行,許多貴族用的高級日用青銅器,都披上了金銀錯的美麗外衣
考古發現的有:鼎、尊、壺、杯、豆、舟、盆、盤、盂、耳杯、匕、罍、勺、燈、燻爐、鏡、帶鉤、骰子、案、符、節、紐鍾、虎子、鎮、尺、杖首、器座、屏風插座,以及各種陳設藝術品等,總之,戰國秦漢時期的金銀錯青銅器,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考古發現了大量戰國秦漢金銀錯青銅器,其中有許許多多的精品
1963年陝西興平出土的雲紋犀尊
1971年鹹陽市柏家嘴出土的「錯金銀銅鼎」,口徑12釐米、通高13.5釐米。
1973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狩獵紋銅鏡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有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虎噬鹿器座。
五、趣味問答
上期趣味國家寶藏走進洛陽博物館(9)東漢石闢邪問答答案:首飾類玉類的闢邪,一般有翅膀的少,因為受其體積限制,雕刻翅膀需要極其精細的雕工。而石刻或者大型擺件的闢邪,因為體積龐大,一般都會雕刻雙翼。
你猜對了嗎?
本期為《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最後一期,謝謝大家的關注與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