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走進洛陽博物館(10)戰國錯金銀銅鼎

2020-12-22 poul羚羊飛渡

一、文物簡介

戰國錯金銀銅鼎

戰國錯金銀銅鼎

高16.5釐米,腹徑13.2釐米

洛陽市西工區小屯村窖藏

洛陽博物館藏

二、深度品鑑

1979年的一天,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

在地窖裡,一件極為罕見的青銅鼎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戰國錯金銀銅鼎

這座鼎的蓋子、身子合二為一,合扣成一個扁圓的球形;蓋作拱頂,正中有一鋪首銜鈕,鈕旁邊有對稱的鎏金蟾蜍一對;子母口內收,鼓腹、三蹄狀足,上有方形附耳,兩耳之間有中空短柱形上翹的短管流(瓶嘴)。

該鼎通體以青銅鑄成,外層以金銀為飾,其中蓋頂、口沿、流及附耳皆為錯金銀三角紋,蓋中及鼎腹飾以皿銀為瓣、皿金為芯的四出花瓣紋樣,鼎足飾三角雲紋。

整個器不僅花樣圖案對稱工整,而且嵌金銀亦對稱和諧,裝飾華麗,造型精巧玲瓏,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

戰國錯金銀銅鼎

西周滅亡後,周王室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遷至洛陽,建成東周王城。2000多年過去了,這件銅鼎從另一側面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

三、文化解讀

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漢族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

2014年,金銀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美術。

戰國錯金銀銅鼎

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我國古代金銀錯的裝飾題材和內容,主要有下面幾種:

1.銘文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在商代出現的,最先是鑄造的,戰國秦漢多是刻的或鏨的,但是,無論是鑄的,還是鏨刻的,銘文與銅器的本色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但是,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興起後,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熠熠生輝,人們一見到青銅器,金光閃動的銘文,就搶先進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這樣,它們就好像夏夜深藍色天空閃爍的星星,非常美觀!

目前我們能見到最早的錯金銀青銅器,就是一件錯金銘文的欒書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麵,頸至肩下,有金錯銘文五行共四十字。銘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欒書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長壽,子孫永寶用。欒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卒於公元前五七三年。我們尚未見到過比此更早的錯金青銅器。

自公元前六世紀金錯銘文開了個頭,從此之後,競相仿效,風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後期至漢代。

金銀錯本身是一種裝飾工藝,為了追求裝飾美,銘文從此發生了變化,銘文的位置,從器內移於器表,並刻意進行經營。金錯銘文一般使用各種美術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吳越鳥蟲書。

鳥蟲書又名蟲書、鳥篆、鳥籀,是篆書中的花體,往往用蟲鳥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金錯鳥蟲書銘文,在春秋至戰國早期,多用於兵器上,秦漢則見於壺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銀錯鳥篆紋銅壺和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錯鳥篆紋銅壺。

有些青銅器金錯銘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如一九五七年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金錯鄂君啟節,上有金錯銘文三一二字,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劃交叉處,常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於字裡行間,非常美觀。

戰國錯金銀銅鼎

2.幾何紋圖案

金銀錯青銅器多用幾何紋裝飾,其中尤其以幾何雲紋最多見。

金銀錯幾何雲紋,與以往青銅器的幾何雲紋不同,其主要特點是,它既有幾何圖案所固有的嚴謹規則構成的骨法,而又在規則中求變化。如多使用細而勻稱的雲紋渦線,而旋轉的細渦線之間,是用較寬的面來聯結,這種紋飾富有節奏感和律動美,顯得格外清新和活潑。幾何圖案的創新,是戰國秦漢金銀錯工藝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

此外,幾何圖案,還有菱紋、三角紋、雷紋、勾連紋等,但都不是主要紋飾。

3.動物紋

動物紋、狩獵紋以及各種動物造型的青銅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畫等。

四、比較研究

春秋時期,金銀錯的日常生活用器罕見。但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則廣泛流行,許多貴族用的高級日用青銅器,都披上了金銀錯的美麗外衣

考古發現的有:鼎、尊、壺、杯、豆、舟、盆、盤、盂、耳杯、匕、罍、勺、燈、燻爐、鏡、帶鉤、骰子、案、符、節、紐鍾、虎子、鎮、尺、杖首、器座、屏風插座,以及各種陳設藝術品等,總之,戰國秦漢時期的金銀錯青銅器,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考古發現了大量戰國秦漢金銀錯青銅器,其中有許許多多的精品

1963年陝西興平出土的雲紋犀尊

雲紋犀尊

1971年鹹陽市柏家嘴出土的「錯金銀銅鼎」,口徑12釐米、通高13.5釐米。

鹹陽「錯金銀銅鼎」

1973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狩獵紋銅鏡

狩獵紋銅鏡

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有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虎噬鹿器座。

虎噬鹿器座
四龍四鳳錯金銅方案

五、趣味問答

上期趣味國家寶藏走進洛陽博物館(9)東漢石闢邪答答案:首飾類玉類的闢邪,一般有翅膀的少,因為受其體積限制,雕刻翅膀需要極其精細的雕工。而石刻或者大型擺件的闢邪,因為體積龐大,一般都會雕刻雙翼。

你猜對了嗎?

本期為《走進洛陽博物館的那些國家寶藏珍品文物》最後一期,謝謝大家的關注與觀看。

相關焦點

  • 戰國 錯金銀青銅器欣賞
    戰國 錯金銀雲紋銅盒 六十年代陝西米脂官莊出土 戰國 錯金銀狩獵紋銅鏡 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 現藏於日本永清文庫
  • 國家寶藏走進洛陽博物館(8)彩繪陶百花燈
    現藏洛陽博物館。二、深度品鑑這件彩繪陶百花燈整體分為燈盞、燈柱、燈座三部分。最上部為燈盞,呈朱雀造型,朱雀頭昂尾翹,雙翅展開,頭、尾和雙翅將燈盞分為四等分,形如花瓣;中間部分為燈柱。1983年,洛陽西工區解放路戰國墓出土的跽坐人形銅燈座,是墓葬中發現較早的燈具實物。該器物高14.3釐米。整體為人形赤足跽坐於方板上,雙臂合抱,手中持一雙筒形插座。據文獻記載,秦陵地宮內燃燒著用人魚膏作的蠟燭,永遠不會熄滅。
  • 淮安市盱眙縣博物館:漢代錯金銀帶鉤
    名稱:錯金銀帶鉤 年代:漢代 尺寸:長6.1釐米,首寬1.2釐米,尾寬0.8釐米。藏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博物館的這件漢代錯金銀帶鉤為黃銅質,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個部分組成,是國家二級文物。 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時期廣為流行。其形狀多樣,有禽鳥形、琵琶形、竹節形、長條形、螳螂形等。帶鉤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是身份的象徵。該藏品整體為螭龍形,螭口張開,與喉部貫通,可穿系。螭雙耳緊貼頭部,尾上翹迴轉,形成帶鉤的鉤部。
  • 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形與質完美結合 金與銀相映生輝
    從戰國到近代,從收藏到複製,從傳承到創新……走進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仿佛走進了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金銀器散發著熠熠的光芒,向來者講述曾經的故事。金、銀自古即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而金銀器實現了形與質的完美結合。日前,記者感受了金銀器令人驚嘆的構思、鬼斧神工的技藝,還有那撲面而來的滄桑。
  • 518世界博物館日,帶你盤一盤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寶!
    始建於1953年,位於石家莊市中山東路與範西路之間,院舍分為兩區,北區1968年建成,南區2013年建成,兩區相互貫通,總建築面積53128平方米,是石家莊市的標誌性文化景觀、河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宮門構件。
  • 《國家寶藏》走進日本東京國際電視節
    《國家寶藏》走進日本東京國際電視節 2019-10-22 20:56東友 攝   中新網東京10月22日電 21日至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應邀赴日本東京國際電視節參加中國聯合展臺推介會,並於22日下午舉行了《國家寶藏》節目的主題推介。  此次推介會匯集了一眾中國優秀影視作品代表。
  •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上南下北,戰國時期的唯一完整地圖,別無分號
    考古學家還猜測,這個陵墓還有可能是戰國時期一個曾經實力雄厚、但面積不大的國家——中山國,並在陵墓裡發現了很多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錯金銀銅版兆域圖。錯金銀銅版兆域圖是用銅版製作的中山王陵區建設規劃圖,在銅版中嵌入金銀薄片和銀線,勾勒出享堂、王后堂、哀後堂和夫人堂等建築規劃,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圖的指示方向和我們現在的通用方向是相反的,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 洛陽不止有牡丹和石窟,這些博物館也極具特色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群組成,堪稱公園式博物館,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
  • 文物——中山王鐵足銅鼎
    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 《國家寶藏》這麼火,九大國家級博物館你不了解一下嗎?
    央視爸爸的又一巨作《國家寶藏》徹底火啦(其實已經火了很久,怪我接受資訊比較慢),竟然可以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力壓如此多綜藝節目實屬不易,足以看出這部綜藝節目實力非凡!作為綜藝節目裡的一股清流,被央視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由張國立擔任講解員(主持人),27名著名演員擔任國寶守護人,通過情景表演講述關於9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國寶故事,將寶藏恢弘展現於觀眾眼前,讓觀眾感受穿越數千年的厚重如山的中華文化,讓國寶活起來。
  • 《國家寶藏》海報:猜猜9大博物館帶來的27件文物是哪些?
    原標題:《國家寶藏》海報中找答案 猜猜9大博物館帶來的27件文物是哪些?    《國家寶藏》宣傳片  星期二在「CCTV國家寶藏」的微博上,為大夥解開了謎團。歷經兩年修改、多方打磨,央視聯手這9大博物館,打造一款集「紀錄」與「綜藝」基因於一身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於11月開始講述國寶「前世今生」的歷史文化故事。並公布了一條2分鐘帶有大片氣質的宣傳視頻,調皮說「無意炫技,就是打個樣」。
  • 《國家寶藏》第二季 八大博物館全新接棒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打造的重要精品項目之一,《國家寶藏》第一季以前所未有的「紀錄式綜藝」節目模式,創造性地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精神,獲得了社會各界及海內外的熱烈反響。歷經半年多的探索磨礪,備受期待的《國家寶藏》第二季於金秋時節再次吹響持續打造精品節目的號角。10月9日,第二季節目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成功舉行。
  • 洛陽金村國寶流失迷案背後的「真兇」
    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藏金村戰國龍鳳玉佩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洛陽金村國寶流失事件,是中國文物考古史揮之不去的陰影,金村國寶流失的嚴重程度,不亞於敦煌莫高窟文物流失事件,是中國近代史上難以磨滅的文物之殤日本美秀博物館藏金村戰國錯金銀青銅蓋
  • 洛陽:強化社會教育功能 把博物館打造成城市「大課堂」
    長期以來,博物館似乎更多是吸引遊客的「旅遊景點」。而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博物館條例》,博物館的功能為教育、研究和欣賞,教育是擺在第一位的。建設「博物館之都」,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通過活動可以吸引更多市民走進博物館,走進城市的「大課堂」。
  • 《國家寶藏》走進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國寶音樂會》
    2019年10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國寶音樂會》。中日兩國重量級藝術家聯袂演出,流傳千年的清音雅樂再度迴響。活動舉辦地設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表慶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收藏日本及整個東亞地區重要文化遺產的綜合性博物館。而表慶館是1908年為慶祝當時的皇太子(後來的大正天皇) 大婚而建造的宮殿,是明治末期西式建築的代表,更是日本首個美術館。《國寶音樂會》也成為首個進入表慶館的中國文化交流活動。
  • 央視《國家寶藏》即將開播,上海博物館3件鎮館之寶入選
    12月3日19點30分,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播。11月27日的開播儀式上,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宣布了選自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入圍國寶名單,包括故宮博物館的石鼓、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也包括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等。
  • 銅鼎在古代是用來做什麼的?銅鼎代表哪些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們知道銅鼎在很早之前就出現了,歷史悠久,銅鼎最早出現是用來烹煮食物的,後來慢慢的用於祭祀或者是宴享。發展到現在,銅鼎仍然是很受歡迎的。銅鼎第一,銅鼎傳承了更多古代歷史的史料: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徵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展廳現場古中山國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中的中山國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國家。在資源爭奪引發的長期戰爭中,戎狄中的「獫狁」部族逐漸強盛起來。西周晚期,他們頻繁侵擾周王朝,甚至曾危及西周國都。
  • 《國家寶藏》背後的博物館經濟學
    2018年元旦,位於故宮文華殿內的清朝各種釉彩大瓶前人滿為患,很多中小學生拉著家長的手,指名要看被戲稱為乾隆皇帝「農家樂審美象徵的瓷母」;同樣,在湖北省博物館,慕名前來看越王勾踐劍的觀眾也絡繹不絕……2017年12月開播的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的火爆,讓「正經到骨子裡」的博物館成為「網紅」,這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博物館中的文物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