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簡介
彩繪陶百花燈,陶質,
東漢,陶器,通高92釐米。
1972年洛陽市澗西區東漢墓出土。
現藏洛陽博物館。
二、深度品鑑
這件彩繪陶百花燈整體分為燈盞、燈柱、燈座三部分。最上部為燈盞,呈朱雀造型,朱雀頭昂尾翹,雙翅展開,頭、尾和雙翅將燈盞分為四等分,形如花瓣;中間部分為燈柱。
燈柱插接12支曲枝燈盞,分三層,每層4支,枝端承託燈盞。曲枝接近燈柱部位分別端坐一羽人。
燈盞口沿有12葉柿蒂飾和8隻臥蟬。燈柱下端有一圓盤,盤沿上插有4支龍形飾,龍尾分別端坐一羽人。燈柱下有烏龜承託整個燈柱;最下部為象徵山巒的喇叭形燈座,座身自下而上分為3層,塑有貓、羊、狗、虎、鹿、猴等30多隻動物形象。
這件百花燈通體彩繪,先以白粉做底,然後繪以紅、黑等色,使得該燈顯得非常華麗。整件百花燈酷似一棵造型優美的古樹,裝飾效果很強,與漢畫像磚中的扶桑樹倒立圖極為相似。
這件百花燈是漢代社會「長生不老」、「羽化升仙」思想的物化表現。其燈座呈覆盆狀,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仙山——崑崙山十分相似。漢代志怪小說集《海內十洲記》這樣描述崑崙山,「方廣萬裡,形如覆盆」。
《爾雅》曰:「山三成為昆丘。」也就是說,崑崙山是由三層組成的,這與燈座上的人物和動物呈三層排列的設計十分吻合。據《神異經》記載:「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古人認為,天柱是頂天立地的象徵,把天堂、人間和地獄聯繫到了一起。百花燈的燈柱即代表崑崙山上的天柱。百花燈上的十二枝曲枝形燈盞,分為三層插在燈柱上,形成了三層天盤,分別代表傳說中崑崙山上的三座城池,同時,燈上所塑烏龜、羽人、龍、虎等都是古代象徵長生和羽化升仙的神禽瑞獸。
這件百花燈是漢代藝術大師傑出的創造,反映了漢代精湛的制陶技藝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三、文化解讀
「事死如事生」是古人靈魂觀念支配下忠孝禮制喪葬觀的一個基本思想。古人認為,人類是有靈魂的。人死後,儘管肉體腐爛,但人的靈魂則永遠不會消亡。死者仍要象生前一樣勞動和生活。因此,要象對待生人一樣對待死者。
在此思想支配下,古人首先以「仿陽宅以建陰宅」的建築理念建造墓葬,同時將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甚至生前無法享受的高級奢侈品隨葬在墓穴中,供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
古人選擇隨葬器物是以滿足靈魂的需要為原則。墓葬內漆黑一片,照明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古代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燈具,充分體現了這種喪葬思想。
1983年,洛陽西工區解放路戰國墓出土的跽坐人形銅燈座,是墓葬中發現較早的燈具實物。該器物高14.3釐米。整體為人形赤足跽坐於方板上,雙臂合抱,手中持一雙筒形插座。據文獻記載,秦陵地宮內燃燒著用人魚膏作的蠟燭,永遠不會熄滅。
漢代崇尚厚葬,加之,當時死後羽化升仙觀念盛行,因此,漢墓隨葬器物數量豐富,種類齊全,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重要生活用具的燈具是漢墓中最重要隨葬品之一。
漢墓出土的燈具數量大、種類多,質地全。形制有豆形燈、雁足燈、杯形燈、盒形燈、多枝燈、獸形燈、人俑燈、轆轤燈、煙道燈等等。質地有銅、鐵、陶、瓷、玉、石等多種材料。其中陶燈以1972年出土於洛陽西郊漢墓的這件彩繪陶百花燈最為精緻,堪稱我國古代陶燈的經典之作。
除陶燈外,這一時期的青銅燈和石燈也很有特色。青銅燈以雁足燈最為典型。洛陽偃師高龍出土的銅雁足燈。高24.4釐米,由燈臺、燈盤兩部分組成。燈盤平口,盤中心有一高約1釐米的燈釺,燈盤下方由三支弧形圓柱支撐,集於圓形燈軸之上,燈軸下為一雁足,踏於橢圓形底座上。
2002年,洛陽火車站東漢墓出土一件人形銅燈,通高12釐米,銅燈由燈盤、銅人和底座三部分分鑄焊接而成。銅人右臂伸出擎燈,左臂下垂,手扶膝,單膝跪於案上,案面長方形,下設四足,造型十分别致。
石燈以洛陽機車廠漢墓出土的龜座石燈為代表。該燈通高40.6釐米。龜伏於方形底板上,背馱燈柱,柱上雕有朱雀等神獸人物。柱上有盞。造型規整,雕工精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墓葬中也出土不少燈具。有石燈、銅燈、瓷燈、陶燈等。1984年,洛陽新安縣出土一件西晉時期的石座銅燈。高11.8釐米,由燈盤、燈柱和底座三部分組合而成。底座為青石質,燈柱、燈盤均為銅質。半球形底座中央有一插孔。燈柱為中空圓柱形,中部有橢圓形插孔。頂部為一跪獸形象。燈盤圓形,平沿,淺腹,圜底。有一長柄,可橫插入燈柱。
這一時期,青瓷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出現了一些造型別致的象生形瓷燈,如獅形燭臺、蟾蜍形燭臺和牛形燈。其中以獅形燭臺最為常見。洛陽西晉墓出土的青釉三獅燭臺。高11.3釐米。燭臺由三個臥獅前半身合體組成,獅頭向外,腹部中空,正中伸出竹節形圓管。該燭臺造型生動,刻劃紋飾細膩流暢,青釉瑩潤透亮,是西晉青瓷中的珍品。
1990年,洛陽偃師杏園北魏墓出土一件青瓷蟾座燭臺。通高18.8釐米。蟾張嘴瞪眼,前肢直立,後肢伸直,背馱蓮臺,蓮臺上置一方鬥,鬥頂上設長方形橫梁,上置五個蠟瓶。除蟾足外均施青釉。
四、比較研究
百花燈,又稱「樹形燈」、「多枝燈」、「連枝燈」,是中國古代燈具中最獨特的燈具形制之一,它以樹的形狀為基本造型,多姿多彩、內涵豐富。一般為一個燈座之上支撐高低錯落幾個至十多個燈盞。由於其「燈盞」較多,猶如盛開的花朵,故稱之為「百花燈」。以枝狀的數量來劃分,有三枝燈、五枝燈、九枝燈、十枝燈、十三枝燈、十五枝燈等。以「奇數」,即「陽數」的枝狀最多。
山西大同北魏墓出土的漆畫屏風中有三枝燈造型。燈底為柱礎形,座上為直筒形燈柱。柱頂及左右曲枝上各有一燈盞。
雲南黔西南州交樂漢墓出土一件五枝銅燈。通高117.2釐米。整燈由燈座、燈枝、燈盞三部分組成。燈座由一玄武和兩條龍盤繞而成。玄武背負一赤裸曲膝頂燈人,燈柱從人頭上伸出。中央一枝塑一造型生動的龍,下面四枝則分別有人鳥造型。
湖南長沙五裡牌出土一件七枝銅燈, 燈通高90釐米。由燈座、燈柱、曲枝、燈盤構成。燈柱分兩節,每節伸出曲枝三枝,曲枝和柱端各託一圓形燈盤。
1964年,江蘇徐州十里舖出土一件東漢九枝陶燈,該燈高53釐米。燈座呈覆盆形,中心立燈柱。從柱身分上、中、下三層交錯伸出曲枝燈盞,曲枝端上層為羊首,中層為龍首,下層為虎首,獸首塗朱,額頂有安插燈盞的圓孔。燈盞為淺園盤,盤底有短柄正好插入獸頭額頂,取放十分方便。
十枝連枝燈見於廣西貴港羅泊灣一號西漢墓。通高85.2釐米
十三枝燈以洛陽澗西東漢墓出土的這件彩繪陶百花燈為代表。
十五連枝燈以1977年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連枝銅燈最為精美。
五、趣味問答
洛陽澗西東漢墓出土的這件彩繪百花燈底座上的動物為什麼都是按順時針奔跑的?有什麼特殊含義?
上期趣味國家寶藏走進洛陽博物館(7)「一刀平五千」錢問答答案:「一刀平五千」錢,中的「一刀」銘文是用錯金工藝銘刻上去的可以防偽。
你猜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