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撥動你的心裡鐘擺

2020-12-22 求是網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無所事事或很難過的時候,感覺度日如年;而當你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或很高興的時候,又感覺時光飛逝。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同樣一段時間,人們為什麼會有長短不同的感覺?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的時間錯覺?

  雖然科學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能影響人們時間知覺的因素,但是對於到底誰才是主導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人類可憑生理節律性感知時間

  生活中,人們是通過某種量度時間的媒介來感知時間的。除了時鐘、日曆、太陽的升落、月亮的盈虧、晝夜的交替、季節的重複等等量度時間的外在標尺之外,人類還有存在於體內的內在標尺。

  人的節律性活動和生理過程基本上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基於此有人認為,可以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節奏鍾,這種時鐘有著自己的計時套路。

  重慶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國際教育學專家陳志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體內沒有專門感知時間的分析器,因而無法直接感知,但由於人體內的各種神經生理過程都是有一定節律性的活動,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洩等,當客觀事物與人體的節律性活動形成一定的聯繫之後,就可以用來感知時間的長短。

  注意機制導致時間錯覺形成

  我們對於時間快慢的感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時間知覺」。時間知覺依賴於我們對變化的體驗,如快樂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等待卻顯得特別漫長。如何解釋主觀時間與實際時間之間存在的差異,關鍵在於注意機制。

  研究表明,注意會使主觀時距變長,如在一場瞬間發生的重大車禍中,很多人會報告周圍的事件以慢鏡頭的形式發生,短暫的瞬間就像經歷了很久;而注意力分散則會使主觀時間變短。

  1995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心理系專家丹·扎凱與美國蒙大拿州大學心理學系專家理察·布洛克共同提出了注意閘門模型,該模型假定人的大腦內存在一個內部時鐘裝置,該裝置輸出時間脈衝。在同時進行兩個或更多任務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只有在關注內部時鐘的時候,這些輸出的脈衝才會被積累。

  在他們看來,人體一些節律性的生理過程會像起搏器一樣進行周期性運動,我們會計算「起搏器」跳動了多少次,次數越多感受到的時間就越長,並且很重要的是只有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時間本身的時候,才會對這個「起搏器」跳動的次數進行計數。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很有趣,需要很強的注意力,那麼我們能夠分配給「起搏器」計數的注意力就會很少,這樣所計的次數也就相應減少,我們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如果我們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煩或者感覺很無趣,那麼我們就會本能地迴避這種刺激,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內在的心理過程上。也就是說,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來計算「起搏器」的跳動次數,這樣就會讓我們感到時間更加漫長。

  受事件性質、個人興趣等影響

  除了注意機制是影響人們感知時間過得快慢的重要因素以外,在陳志林看來,影響時間的因素還有感覺通道的不同、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以及人的態度和興趣。

  首先,在判斷時間精確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聽覺辨認時間間隔的最高限度是0.01秒,觸覺辨認的最高限度是0.025秒,視覺辨認的最高限度則是0.1—0.05秒。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感知到的時間快慢與我們所依賴的感覺器官有很大關係。

  其次,在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越多,性質越複雜,人們傾向於把時間估計得較短;而事件的數量越少,性質越簡單,則人們傾向於把時間估計得較長。「如果某段時間內我們過得很充實,那麼我們就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如果某段時間我們比較無聊,無事可做或做的事情比較簡單,那麼我們就會覺得時間變長了。」陳志林說。

  最後,個體對事物的態度和興趣、情緒狀態以及生理狀態等,也會導致人對時間的估計有長短的差異。比如:參加愉快的活動,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在街上等候朋友的時候,會覺得時間較長;人在童年,對時間的流逝感覺遲鈍,時間顯得分外長,到了晚年,就會感覺時光迅速流逝。

  生理因素可能也是「幕後主使」

  雖然科學家們找到了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人們的時間知覺,但這些因素,除感覺通道外,大都只是心理學上的,並沒有從生理學上確認究竟是「誰」調控著人們的時間知覺。

  陳志林認為,在生理學上,人的腎上腺素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因此它會調控人的時間知覺。當一個人處在壓力環境下,大腦中的腎上腺素化學物質分泌會受到影響,導致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受到抑制,於是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相反,越快樂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此外,視交叉上核也被認為是調控時間知覺的「幕後主使」。北京大學原心理學系教授沈政就曾表示,大腦的基底部,有一個感知時間的結構叫做視交叉上核,這個比黃豆粒稍大的結構控制著人們的生命節律——晝夜活動的節律、睡眠覺醒的節律、各種臟器活動的節律等都受到這一腦結構的調節。「它是人腦中的生物鐘,記載著人們身體各個方面隨時間活動變化的規律。這是人們存在時間知覺的生物學基礎。」沈政說。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終的答案,到底我們心裡的時鐘主要受哪只「手」的操控,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相關焦點

  • 誰會撥動我們的時鐘呢?
    你的鐘快了或慢了,也不可能說時間變得快了或慢了。現在人類造出來的最精確的時鐘是光晶格鍾,160億年才產生一秒的誤差,已經足夠精確了,但仍然有誤差,是相對時間的誤差。所以任何一個具體的鐘表都是對時間的無限趨近,但就是不能劃等號。所以時間不可能被具體化、實物化,只能存在於抽象的概念中。世界乃至宇宙中有沒有時間?有,但就是不能將其具體化,一旦具體化,就保準錯了。
  • 你的內心當中,有個「鐘擺」
    你相信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鐘擺。如果你不相信的話,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過往,是否有過以下的體驗。平常上學或者上班,周末難得出去熱鬧一番,回到家之後又覺得非常孤單,甚至覺得有點浪費了休息時間。心裡很期待一件事情,當真的去完成,開心愉悅過後,會產生一種索然無味的情緒,甚至會有一點反感。
  • 我站在時鐘的鐘擺前
    那是一口從曾祖父流傳下來的老鍾,它的鐘擺一搖一擺,時刻不停,日復一日。有時候,我會呆呆地坐在鍾前,盯著不停搖動的鐘擺,看上一下午,聽奶奶說,那個鐘擺從來沒有停下來過,而且一直都非常準時,這是陪著她長大,出嫁,成家的一件寶物。有一天中午,剛剛打完球的我酷熱難耐,回到家裡,沒有可以喝的水,家裡人也都出去了。唯一在我面前發出聲響的,是這口陳年老鍾。平日裡輕搖的鐘擺聲,在那一天中午格外刺耳。
  • 你應該知道的鐘擺效應,帶你從一個方面看待你的感情
    有了犧牲者就會有放縱者作為犧牲的最後一種特性——鐘擺效應模型是:犧牲者——中心——放縱者鐘擺效應的主要概念是如果你為了伴侶犧牲如果你不是真心的犧牲自身你就會把對方當做利用你的人因為你認為他們沒有盡到他們應該盡到的責任你犧牲到什麼程度他們就會放縱到什麼程度01
  • 鮮為人知的「鐘擺效應」在職場溝通、團隊管理及情緒管理裡的應用
    「犧牲式」的「鐘擺效應」應用,一般就是這種套路:你在溝通中,心裡希望別人選擇自己心裡要的那條路。故意拋出另外兩條,或左或右,看似都有好處,可是都是死路。最後讓人感覺你中間這條路最好走。「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說姑娘如果化妝施粉就太白了,塗抹胭脂就太過了,姑娘就這樣的素顏,恰恰是我心裡最美的樣子,姑娘詮釋了我心裡對於完美的想像,其他跟你不一樣的,都不美,你是獨一無二的美。宋玉真是厲害,這麼普通的一句話「姑娘素顏真好看」,卻被說得如此百轉千回而又清新脫俗,從來沒有聽過第二個人能把美女形容得如此淋漓盡致。
  • 09 鐘擺意識
    恐懼與貪婪是兩個極端,多數時候鐘擺應處於兩極之間,但它在終點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霍華德·馬克思資本市場的情緒波動類似於鐘擺的運動。雖然弧線的中點最可能說明鐘擺的「平均」位置,但實際上鐘擺停留在那裡的時間非常短暫。相反,鐘擺幾乎始終在朝著或者背離弧線的端點擺動。
  • 到底是誰發明了鐘擺?他是科學家還是強盜
    就把它改進成多級的,就是說呢,你這個往下流了之後,底下我在搞一個管子,我在搞一個桶,再讓它往下流。這種作用是用來保持這個水面保持不變,所以就成為了一個三級水漏,我國出土的一些文物裡面有過四級的水漏,那麼這樣就會更加精確。
  • 皮亞傑的鐘擺實驗
    在做完示範後,向被試指明參與此次實驗的具體任務:通過檢測與鐘擺擺動有關的四種因素,即繩子末端重物的重量、鐘擺被提起的高度、推動鐘擺的力量、鐘擺繩子的長度,確定這四種因素中到底哪一種因素才是決定鐘擺擺動速度的決定性因素。
  • 開宗立派:第一個鐘擺是誰發明的?
    2 建築式擺鐘造型與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藝術鍾標準造型  2.1 鐘擺的發明與最早的科斯特擺鐘  對於現代機械時鐘製造來說,最重要的發明毫無疑問應是鐘擺,其理論是由義大利著名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1546年-1642年)提出的,而具體的科學實驗則在後來由荷蘭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克裡斯蒂安
  • 魔獸世界懷舊服:厄運鐘擺竟賣出600金幣!玩家:究竟誰更傻?
    眾所周知,在魔獸世界懷舊服中,厄運鐘擺是一把39級小號戰場的神器,由於攻速慢到了4.0,導致其傷害特別高,對於戰士、薩滿、懲戒騎來講,在小號戰場中都是秒人的節奏!
  • 《傳說法師》混沌鐘擺符文有什麼用 混沌鐘擺符文作用一覽
    導 讀 《傳說法師》混沌鐘擺符文雖然擁有不錯的效果,但是同時副作用也很大,能讓敵人的能力大幅度增強。
  • 滴滴答答的鐘擺!
    如果可以,我不要這麼偉大,我只想在我走不動的時候,你能照顧我。但,這是你想做的事,我一定要幫你完成。清晨六點,鐘擺準時敲了六下,兒子已經背上書包向樓下的校車站點飛奔而去,妻子已經準備好熱氣騰騰的早餐,張國萍卻沒有如往常從睡夢中醒來。
  • 我們的這種愛情,叫作鐘擺
    01歐·亨利有本短篇小說《鐘擺》裡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對年輕的夫妻,過著平淡的生活,天天皆是如此。於是,男人就蠢蠢欲動,跑去外面找樂子,晚上一到點數,就跑出去鬼混。就算妻子抱怨自己缺少陪伴,也依舊毫無改變。
  • 年輕的鐘擺
    誰知,僅僅兩年時間,鐘擺似乎擺了過去,難道真是風水輪流轉?在70年代「黨外」發跡階段,都會知青是推擁主力;隨著時勢移變,80、90年代,農村中老年層成了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至陳水扁的崛起,則是都會知青與農村中老年的合作成績。當時,都會知青更是指標族群,快樂希望,春天的花蕊,扁帽工廠,一時蔚為奇觀。
  • 盤點名偵探柯南中的四位女王,不知道誰撥動了你的心弦?
    請輸入圖片描述不知道上面這四位,誰撥動了你的心弦?
  • 從鐘擺現象到融合效應
    我國課程改革的鐘擺現象,是由改革重心的搖曳不定、認識的局限性與實踐的複雜性之間的合力、巨變和不變之間的拉鋸所引發的。融合效應是超越課程改革鐘擺現象的第三條路徑:依循教育的本體價值是融合的標準;在互動和爭鳴中形成重疊共識是融合的機制;漸變主義的改革方法論是融合的路徑。
  • 淺談感情中的「鐘擺效應」
    你的好Ta不僅看不到,最後對方還會理所當然,想和你索取更多的好。我們也總會自我安慰,「我已經做的夠好了,是他不懂珍惜。」可事實上,造成目前結局的始作俑者,正是「犧牲者」,這和感情中的「鐘擺效應」有莫大關聯。
  • 利用「鐘擺效應」,讓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03 我們來以鐘擺效應看待孩子情緒。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蕩現象,人的情緒就像鐘擺一樣,左邊擺得高右邊也高,左邊低右邊也低,如果長期發展,最後鐘擺就不會擺動,停留在正中間不動。
  • 集思錄 ▎鐘擺從不停下,警惕恐懼與貪婪的循環
    願你我都能在這個大部分人行色匆匆低頭趕路的年代,做一個偶爾抬起頭看看星空的人。正文共2392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在上期《什麼是投資中的公平交換?》中,我們聊到以風險換收益是投資中最公平的交易。而所謂風險,便是即將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不利結果發生時損失概率的不確定性。投資就像是硬幣的兩面,正面是追逐利潤,反面是承擔風險。
  • 明報:臺灣「政治鐘擺」似又再擺蕩
    中新網3月16日電 香港《明報》16日刊出臺灣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說,臺灣的選舉政治一直存在一種「大鐘擺現象」,它不是指個別地區那種小型的擺蕩,而是全面的大擺蕩。如今,臺灣的政治鐘擺似乎又再擺蕩。   文章摘錄如下:  臺灣的選舉政治一直存在一種「大鐘擺現象」,它不是指個別地區那種小型的擺蕩,而是全面的大擺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