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如何不把孩子養成巨嬰

2020-08-27 樂知行走

近來給孩子讀了一本書《愛德華的奇妙之旅》,讀過之後,不禁想起以前有位阿姨說的他們家的兒子。有一年快過年,阿姨和叔叔在忙著打掃衛生,讓快二十歲的兒子幫忙,結果他說,不想掃,因為覺得這不是他的家,不是他想要的樣子。這個被寵愛著長大的兒子,從小父母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做,結果長大了一點都不知道心疼父母,像極了書中的愛德華。

愛德華是一隻瓷製的兔子,是小女孩阿比林的最愛。阿比林為愛德華準備了很多精美的衣服、鞋子,還有一隻金色的懷表。每天上學之前阿比林會給表上好弦,然後把它放進愛德華褲子的口袋,並對它說幾小時以後就會回來找它。然後把它放到餐廳的一把椅子上,讓它可以看到她回家的路。晚上吃飯時,阿比林會為愛德華準備一個座位,讓它和自己和家人一起吃飯。睡覺時也專門為愛德華準備一張小床。

愛德華有一個這麼愛它的小主人,按理說它應該也很愛阿比林,但事實卻不是。愛德華不僅覺得它擁有的一切理所應當,而且還嫌不夠,覺得別人不夠尊重它。這一切都讓阿比林的祖母看在眼裡。

一天晚上睡覺前,祖母給阿比林講故事,阿比林把愛德華抱到被子裡和她一起聽故事。

祖母講,從前有位公主非常美麗,許多人都愛她,但是她卻誰也不愛並對愛不屑一顧。一天一位王子送她一枚純金的戒指,她卻把戒指吞進肚子裡,並對王子說:「這就是我對愛的理解。」然後就跑出了城堡,跑到密林深處。公主迷路了,走進巫婆的小屋,對巫婆說自己很累,讓巫婆給她準備吃的,否則後果很嚴重。結果巫婆讓她見識了什麼是後果很嚴重,把她變成了一頭醜陋的豬。她發瘋般地衝出小屋,又跑到密林中,路遇國王派來找她的士兵,士兵看到狂奔的豬,不知道它是公主,就開槍把她打死了,然後抬回城堡吃了。

故事講完了,阿比林對祖母說,故事怎麼能就這樣完了呢?誰也還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呢!

祖母說,如果沒有愛,怎麼會有幸福的結局呢?說著看了看愛德華。然後當她把愛德華放到小床上時小聲對它說,我對你很失望。

之後阿比林與家人乘船旅行,愛德華被不小心掉到了海裡,開始了它漫長而曲折的旅行。它先是沉入海底,幾百天後因一場風暴被捲起,掉進漁夫的漁網裡,被漁夫撈起,在漁夫家,漁夫的妻子為它做了樸素的衣服。愛德華覺得這些衣服雖然和它之前的沒法比,但總好過沉在海底。

後來它又被扔進垃圾桶,運往垃圾場,在又髒又臭的地方待了一百多天後,被一隻狗叼走,和流浪漢待在一起,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

再後來它又被扔在鐵軌旁,過了不知多久,被一個農婦撿起。農婦把它釘在田裡的架子上當稻草人,每日在烈日下暴曬。

然後愛德華又被一個貧窮的小男孩救走,送給病重的妹妹,妹妹很喜歡它,它陪著她走完人生最後的路。妹妹死後,愛德華陪著小男孩在街頭賣藝,結果有一天被人摔碎了頭。小男孩把它送到玩具修理商那裡,玩具修理商修好了它,小男孩卻沒錢付修理費,於是愛德華歸玩具修理商所有,被擺上貨架。

與別的娃娃都希望自己被買走不同,愛德華經歷了人生百態後,懂得了愛與被愛,但它已經不想再愛了,它一點也不希望自己被買走。直到有一天一個已經一百多歲的娃娃來到它的旁邊,對它說要有希望。

終於有一天阿比林來了,不同的是,她已經不是一個小女孩,而是一位媽媽。愛德華又重新回到了阿比林的身旁,陪伴她的女兒。

故事裡一開始的愛德華和現在的很多孩子多麼相似,一直被寵愛著,不知感恩不懂得愛,長大了只嫌父母給的不夠、不能給他們更多,漸漸被養成了巨嬰、白眼狼。

如何才能不把它們養成巨嬰、白眼狼呢?

首先、不要捨不得孩子吃苦。

只有嘗過苦,才能知道甜的滋味。就像愛德華,從前好衣好食地被伺候著卻只嫌不滿意,後來沉過海底,埋過垃圾場,烈日下當過稻草人,才想起從前的生活多麼美好。孩子也是一樣,只有讓他吃過一點苦,他才能知道什麼是不容易,學會理解他人。

現在生活條件好,孩子們一般吃不了什麼苦,家長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吃苦,比如陪孩子登山、徒步旅行等,不僅可以鍛鍊意志,更重要的是在吃苦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體會箇中滋味,學會體諒他人,而不是永遠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二、讓孩子學會獨立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說,「當一個人處在依賴別人的境地,隨之而來的,除了有點感謝之外,更多的感覺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

如此看來溺愛孩子,不僅會讓孩子沒自信,而且還是導致孩子動不動就對父母生氣的重要原因。如果孩子動不動就對父母生氣,又怎麼會體諒父母呢?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從小處著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孩子的書包讓孩子自己收拾;孩子的作業只要認字了,就讓他自己完成,而不是家長在旁邊看著;同時鼓勵孩子做家務,如果你在做飯的時候,孩子不想寫作業,想和你一起做飯,那就一起做。吃自己做的飯,孩子不僅有成就感,也從中學會了獨立和自己對自己負責。

三、讓孩子學會愛

有句話說,「一個人只有付出過,才會對他的付出對象有感情。」

被溺愛著長大的孩子,從來都沒有做過家務,沒有對這個家付出過,慢慢的就會把這個家當成了旅館,當你突然有一天想讓他幫忙的時候,他自然很不情願。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想要嘗試的事情,包括掃地、拖地。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怕孩子會弄髒衣服,也不要怕孩子越打掃越髒,放手讓孩子去做,當他做的多了,不僅會越做越好,而且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對這個家更有感情,而不是覺得這個家就是一個旅館,有人伺候。

另外,現在條件好了,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會給孩子撫觸、按摩。如果能堅持到孩子慢慢長大,也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互相按摩,你給他按一會兒,也讓他給你按一會兒。讓孩子為你付出的同時,也讓孩子明白愛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上。

《愛德華的奇妙之旅》是一部獲得多項大獎的兒童文學作品,它不僅提醒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也啟發孩子思考自己是不是那個被寵壞的、不會愛的小孩。

相關焦點

  • 《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在旅途中尋找愛與自我
    《愛德華的奇妙之旅》是一本童書,是新蕾出版社的「國際大獎小說」系列的一本,寒假的時候我拿出來給7歲的兒子做閱讀打卡用。愛德華是一隻陶瓷的玩具兔子,他的出場並不討喜——他穿著精緻、心緒傲慢,他得到所有人的愛卻不愛任何人,比起緊擁著他的小女孩阿比林,他更在乎自己精緻西服上的微小褶皺。然而就在生活順遂的可以一眼看到底的時候,一個意外他跌入深邃的海底。經過了297天的等待之後,終於在一陣洋流的幫助下,他被一個老漁夫勞倫斯打撈上了岸。
  • 《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契合現代孩子閱讀審美的童話,大獎之作
    文/慢羊孩子的世界裡是不能沒有童話的,但「從此,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類的童話似乎已經不大符合現代孩子的閱讀審美了,他們需要擁有契合這個時代的童話。作為一個母親,很欣慰我的孩子以及千千萬萬的孩子能遇到這樣一本書——《愛德華的奇妙之旅》。愛德華是一隻瓷兔子,作者旖旎的想像力賦予了這隻兔子豐富的生活經歷。
  • 你的孩子是「巨嬰」嗎?是誰養成的?‖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節日感悟
    女兒說,比起孩子的智力發展,更應該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做人。女兒本科學的是數學,研究生學的是金融和運籌,她不是教師出身,卻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最讓我驚訝的是,作為一個國內讀書考試的佼佼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著實動搖了我根深蒂固的一些教育理念。
  • 孩子12歲了,家長還接送他上下學,會把孩子養成「巨嬰」嗎?
    導讀:孩子12歲了,家長還接送他上下學,會把孩子養成「巨嬰」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12歲了,家長還接送他上下學,會把孩子養成「巨嬰」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貓和老鼠》,寶貝貓咪,被養成巨嬰的湯姆!
    《貓和老鼠》,寶貝貓咪,被養成巨嬰的湯姆!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已經成年,但是卻什麼都不會做,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稱為巨嬰。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的動畫訴說、嘲諷的就是這樣一個社會現象。生活中我們不僅經常看到把寵物當成嬰兒來養的人,還會看到把孩子當成毫無自理能力的嬰兒來養的父母。他們這樣做,抑制了動物和人的天性,讓寵物和孩子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巨嬰。
  • 智匯糖:重視心智教育,避免把孩子養成「巨嬰」
    前不久,「海歸兒子不找工作啃老十多年,父親怒砸其家」的新聞引起輿論譁然,「啃老」當事人完全與「三十而立」思想中應有的成熟、責任感相悖,一副「自私、一味索取」的形象,不懂感恩,沒有羞恥心,只想坐享其成,典型的社會巨嬰。
  • 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
    該言論引發網友熱議,並認為,父母對成年人的過分溺愛,造成了成年人形成「巨嬰」的心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巨嬰」一詞也很常見,是人們用來形容成年人過分依賴父母,或者父母過渡溺愛孩子,儘管孩子已經是成人,還把他們當成孩子一樣的對待。那麼,父母是怎麼樣一步步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呢?
  • 「高考那天我撕掉了別人的答題卡」,怎樣避免把孩子養成巨嬰?
    01有多少孩子,被養成了巨嬰!7月8號上午,河南平頂山一個高考考場內,離考試快結束時,一個女生突然起身開撕後座考生的答題卡。監考老師立刻前往制止,悲劇的是,她還是成功撕掉了2張別人的答題卡。據說這個女生是因為考試作弊被抓,氣急了就去撕別人的答題卡;有人說,這是不善於情緒管理;而事實上,她只撕了別人的答題卡,自己的卻沒撕。柚媽覺得,在這個情緒失控的事件背後,我們真正要看到的,不只是要教會孩子去管理情緒;而是要警惕自己的孩子養成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問題遷怒他人的「甩鍋心理」,因為這種心理會讓孩子無法真正地「長大成人」,而是成為一個巨嬰。
  • 不要把孩子養成「巨嬰」
    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總想給他們最好的,怕他們摔跤,怕他們走彎路,怕他們受苦等等…我有個朋友在孩子剛學會走路時怕摔跤,就一直抱著孩子,不讓他走路,結果導致孩子長到兩三歲了還走不穩路孩子自己的事情,捨不得讓他做,家長幫他做好,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遇到挫折,或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家長捨不得孩子傷心、失望,就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只想看到孩子開心快樂!
  • 談教育:如果你這樣做,孩子將會被養成巨嬰或者一個廢物!
    可見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言傳身教,一個家庭的教育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子不教父之過,此話尤為正確,如果一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不好,那麼學校也是無法將其扭轉的。 但他依然不願意出去工作。 老母親心灰意冷,更是悔恨不已,「如果不是我從小就慣著他,什麼事兒都包辦,讓他養成了依賴,也不至於變成現在這樣……」 然而,後悔已晚。 82歲的老母親淚流而下,讓人心酸。 有人說,最大的悲哀就是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卻得不到孩子的感恩。
  • 巨嬰的危害有多大?
    「巨嬰」是怎樣養成的?幹涉孩子的一切事情,壓制孩子的自我意志,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意願和機會,要求孩子生活在自己的控制和照顧之下,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如何避免「巨嬰」的養成?巨嬰的養成,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養育者的原因。
  • 《千與千尋》巨嬰三連問:最愛成「醉」愛,巨嬰成長之痛,誰之過
    可是,你們不知道,我其實一點也不快樂。你們只知道嘲笑,我跟你說實話,你看我是巨嬰,我看你也是巨嬰。"不,不,我是錢多多,他叫權利利,我們年方二八,青年才俊,跟你不一樣,我們有名有姓。"你還不承認你是巨嬰?!別嘴硬,呵呵,我都嗅到了我們身上共同的氣息了。
  • 7歲孩子仍未斷奶,一天3次不能少,養成「巨嬰」誰的錯?
    7歲孩子仍未斷奶,一天3次不能少,養成「巨嬰」誰的錯?小魚的孩子今年7歲了,但是卻還未斷奶,每次在學校裡,都哭鬧著要回家喝奶,孩子也因此被同學們嘲笑,但是小魚也很無奈。在孩子2歲那年,小魚就和老公商量著要給孩子斷奶,但是婆婆卻說,孩子還小,而且你的奶水也挺多的,母乳還很有營養。因此小魚就一直用母乳餵養著孩子。
  • 高鐵霸座女「你去死吧」| 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一個「巨嬰」?
    1「巨嬰」一直在往外冒,以至於這個詞一直很火。之前最火的一位巨嬰是誰?,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巨嬰更比巨嬰強。態度之惡虐,語言之粗暴,讓我瞬間對高鐵男還有了那麼一點點好感。為什麼我們絕大多數人深以為然的社會規則,少數人就是永遠習不來呢?只需要三點,就會讓一個孩子大概率成為巨嬰:父母做太多,孩子不用做;過度溺愛,情感上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稱讚,導致孩子認知錯亂。
  • 高鐵霸座女「你去死吧」|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一個「巨嬰」?
    1「巨嬰」一直在往外冒,以至於這個詞一直很火。之前最火的一位巨嬰是誰?態度之惡虐,語言之粗暴,讓我瞬間對高鐵男還有了那麼一點點好感。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會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成年人?好像人人都得讓著他,即使侵犯了別人的邊界,搶奪了別人的利益,這個被侵犯的人也得忍氣吞聲,也得讓著他。
  • 不想孩子加入「啃老族」,這3件事就要從小拒絕,別養成一個巨嬰
    導讀:不想孩子加入「啃老族」,這3件事就要從小拒絕,別養成一個巨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不想孩子加入「啃老族」,這3件事就要從小拒絕,別養成一個巨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巨嬰」
    不是說我們需要刻意地讓3歲的孩子去做這些家務勞動,但聯想到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巨嬰」現象,還是想聊聊這方面的話題。近年來,人們用「巨嬰」指心理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一旦出現超乎自己預期的情況,就會情緒失控,產生過激的非理性行為,使用嬰兒般的方式來抗議,試圖通過哭鬧、喊叫、肢體衝突等極端方法來使他人甚至周圍環境屈服或退讓,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網絡上指的就是雖已成年,但生活、經濟和人格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
  • 控制是教育大敵,不要以愛為名,將孩子養成「生活無能」的巨嬰
    不要以愛為名,將孩子養成「生活無能」的巨嬰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對於尚且年幼的他們,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但那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需要家長的幫忙,有的時候父母的關心過多了,事事都替孩子包辦的結果,就是將他們養成了一個凡事都不會自己拿主意,自己動手做的巨嬰。
  • 秋日奇妙之旅!有迪士尼,更有「火焰藍」!
    秋日奇妙之旅!有迪士尼,更有「火焰藍」! 第三屆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消防安全奇妙之旅活動
  • 「巨嬰」也會成長
    「巨嬰」是如何養成的?一段時間來探究此現象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有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分析原因的,有把原因歸罪於應試教育制度的,甚至歸罪於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的……其實,一個家庭出了個「巨嬰」,怨不得別人,都是父母過分溺愛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