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2020-12-12 詩詞茶座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時代一些人的言行的書。論,通「倫」,含有「條理」「順序」的意思,也就是論纂、編輯之意。語,即言語,言論。《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分為《學而》《為政》《八佾》《裡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與章原來沒有標題,後人各取首章開頭的幾個字充當標題。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東漢經學家趙岐稱「《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清末滿族學者唐晏稱《論語》「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以下為原文選讀

1.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注釋】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齊:整齊、約束。 免:避免、躲避。 恥:羞恥之心。 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大意】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2.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子路》)

【注釋】僕:駕車。  庶:眾多,這裡指人口眾多。   

【大意】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3.「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注釋】性:指先天素質。 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大意】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4.「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注釋】女:通「汝」,你。 居:坐。 愚:受人愚弄。 蕩:放蕩。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 賊:害。 絞:說話尖刻。

【大意】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5.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注釋】以:連詞,連接分句,表示目的。可譯為「來」或「以便」。下面幾個「以」用法同此。 斯:代詞。指代「修已以敬」。 而已:罷了,夠了。 安人:使他人安樂。安:使動用法。 病:這裡有「難」的意思。

【大意】子路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應以敬為目標,提高自身修養,使言行不越禮。」子路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進一步要通過修養自己,使親人朋輩安樂。」子路又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更進一步便是通過修養自己,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安樂。而修養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這是堯舜也難以實現的目標啊!」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注釋】行:社會實踐。

【大意】孔子按四項內容教授:典籍文化,社會實踐,忠和信。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注釋】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大意】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注釋】簞: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樂:樂於學。

【大意】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9.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注釋】躬自厚:重責自己即嚴於律己。.

【大意】孔子說;「嚴於自己的過失,而輕於別人的過失,這樣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注釋】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復:實踐,實行;復禮:踐行禮儀。 天下歸仁: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歸:歸順,這裡作「讚許」講。 目:具體的條目,綱目。 回:顏回。古人自稱用名。不敏:不聰敏,遲鈍,笨。 事:從事,實行,照著做。 斯:這,這些,代詞。

【大意】顏淵問怎麼去實踐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儀,這就是仁。一旦都能這樣做,天下就會歸順於你的仁治,實踐仁德全在於自己,難道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踐仁德的具體細目。」孔子說:「不合於禮度的事不看,不合於禮度的事不聽,不合於度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度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請允許我照您這些話去做吧。」

11.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注釋】省:反省,自我檢查。 疚:內心痛苦、慚愧。

【大意】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曰:「不憂愁,不畏懼,做到這些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以憂愁,可以畏懼的呢?」

1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注釋】重:穩重、莊重。威:威嚴。 固:閉塞不通。 忠信:忠誠,講信用。主忠信:以忠誠信實為根本。 友:意動用法,是「以……為友」。 過:作動詞,犯過失。憚:害怕。

【大意】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則不牢固。要以忠信為根本。不要與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過錯,不要怕改正。」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大意】孔子說:「執政者自身行為端正,就是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仿效著去幹;執政者自身行為不端正,就是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的。」

14.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注釋】何有:有什麼困難呢,「何難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說:「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為,那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使自身品行端正,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1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大意】孔子說:「以前我對人,聽他怎麼說就信他怎麼做。現在我對人,是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是宰予讓我有了這種改變。」

1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面臨著合於仁義的事情,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大意】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發現好的向他看齊,發現不好的就對照改正嘛。」

18.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抑:只是。 云爾:如此。

【大意】孔子說:「如果要說聖和仁,那我怎麼敢當!但為此而不斷追求,並不知疲倦地教誨他人,則可說是已經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這些弟子們無法學到的啊。」

1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注釋】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樣子。 悱:口裡想說而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隅:角。

【大意】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他知道一個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個角,也不再教他了。」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大意】孔子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講高深的東西,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講高深的東西了。」

2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注釋】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時: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慍: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大意】孔子說:「溫習舊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知識,能夠這樣的人就能做老師了。」

2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注釋】罔:迷惑。則:那麼。殆:危險。

【大意】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於虛妄而危害身心。」

24.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注釋】以:連詞,表示目的。可譯為「來」或「以便」。

【大意】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冥思苦想,但無益於解決問題,心想還不如去實際地學習哩。」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
    《論語》是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的語言的文集,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學習儒家的修身治國理念,《論語》是敲門磚。讀《論語》發現其中發人深省的經典語句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語句有以下這些。這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一劑良藥,給人們煩躁攀比的心田注入一絲清涼,現代社會有多少人迷失在「奢侈品、大別墅、名車.......」的追求中,喪失自我,疲憊不堪。真正的快樂並不完全來源於物質的富有,而是在於精神的充實。「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哲學與讀書
    人有百態,人生過程卻是由生到死,起點一致,終點一致,所不同的是過程.當人們把心態放在兩端點上便會有"無為"之思想,而焦點注於過程,人們便竭能而至,然而各有其痛苦處.無為者沒有人生之精彩,頓覺人生的乏味空虛.而竭能者卻感覺活得太難、追求之苦。而只有智者有顆愛智之心積極進取之精神,無刻苦強求之意,便有了人生的真諦。
  • 經歷越多,越能體會到《論語》中的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處世智慧人生說《論語》孔子益者三友。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瀟灑自在。心態放平實了,你便會發現,即使是路邊的一朵野花,也有別樣的芬芳;即使是一杯寡淡的白開水,也異常得解渴。人生,看透不如看淡。而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老祖宗孔子就做的特別好。
  • 國學經典:論語中的十大名句,句句讓我們成長!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總結,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論語中的一些名句。
  • 讀書改變未來,讀《樊登講論語》,體會不一樣的生活哲理
    《論語》中也有一句,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相近,原話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翻譯過來就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會先從自身找原因,而普通人,出現麻煩總想著是不是別人的原因。或者也可以說,君子應該尋求自身的力量,小人才會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 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今天我就為大家從馮友蘭先生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看法。一、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 《論語》中的語句精華,牢記在心必定終身受益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迷糊書屋,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論語》裡面那些精華的語句。希望大家細讀必定受益匪淺。《論語》是中國儒家經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結。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著和諧融洽的氛圍,但是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小人則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長和他人保持一致的看法,但實際上並不能強求,真正的和諧貫通。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君子。雖然和大家看法可能不同,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包容。
  • 從小讀《論語》長大的孩子,人生的格局不會太小
    有趣對話形式,輕鬆解構經典《論語》本就是長輩和晚輩的對話,孔子通過發問、回答等方式與弟子交流人生道理。這本書會單選出一句經典,用父女討論的方式解讀其背景和意思。融經、史、哲學於一體,讓孩子全面提升《論語》如此經典,如果只是理解原文,遠遠不能汲取所有文化精華。這本書就把每句話都作為知識埋藏點。
  • 《論語》中的三句話,受益終身!
    《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表明《論語》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今天我們就分享《論語》中的三個名句,也是三條基本的做人原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所以才能令我們終身受益。
  • 德國偉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八句經典名言,你能體會出什麼樣人生?
    20世紀,被公認最重要的哲學家陣營裡,有一位德國哲學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巨大。他是奧地利哲學家胡塞爾的學生,他是「存在主義」集大成者,而這一思想是20世紀最有力量,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他就是海德格爾,今天我們來聊聊他的故事。
  • 哲學科普!古希臘晚期的哲學派別和智者運動!
    古希臘晚期的幾個哲學派別在古希臘晚期哲學中,懷疑主義和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並駕齊驅,雖然他們都是抱著同樣高尚的倫理目的——追求靈魂安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把懷疑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引進哲學中的是皮浪。皮浪雖然承認現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現象的真實性。既然現象沒有任何真實性,那麼我們就不能從現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實的認識。我們既不能判斷我們的感覺是真的也不能判斷我們的感覺是假的,因此他主張對一切問題實行「終止判斷」。
  • 《道德經》中「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對德國的企業影響有多深?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諸侯爭霸,各地都是戰爭,和平是每個老百姓的心願,老子認為要消除戰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能諧相處,所以老子提出了「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的思想。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是老子生活在戰爭年代寫出的,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人命是最不值錢的東西,所以老子十分渴望和平,寫出了「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千古流芳的句話。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其實《論語》中孔子方人之言很多,此為自貶以啟子貢。背後說人長短,一般不過以己之長量人之短,由此生出些許優越感,徒顯淺薄。  《子罕》篇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常反思、嚴防四種毛病:毫無根據地憑空猜想,武斷絕對,執滯不化,唯我獨是。或解為孔子篤實嚴謹的治學觀:為求史事之真確,勘驗徵實,俱無私意摻雜其間。南懷瑾解為一種普遍意義的人生哲學:不預期必然結果,不固執己見。
  • 《論語》中的3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受用
    但是孔子在《論語》中,他老人家還是留下了3句非常經典的識人術口訣,可以幫我們看人八九不離十。這三句經典的觀人術口訣,是從三個方面來看人,幫我們看人一看一個準。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孔子《論語·學而》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說是:總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這句話是孔子結合多年人生經驗,讀懂人性後,得出來的一句經典識人口訣。在孔子看來,真是靠譜的人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為什麼孔子這麼看重人要少說話呢?
  • 哲學的「終極關懷」
    哲學思考要窮源盡委,往往以追索終極真理為目標,終極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標實難達到,但充當思考動力的終極關懷卻源源不絕地在發動著。一方不停地推進,一方又始終落實不到目標,於是哲學永遠行進在途中,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戀上哲學思考的緣由。說哲學「永遠在途中」,並不意味著它停滯不前。
  • 讀《學庸論語》一百體會分享
  • 哲學中的體系和定義怎麼這麼多?
    人們常常為一件事爭論,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同一個詞對不同的人定義是不一樣的,就像是經典的小馬過河寓言,河水到底是多深呢,對於小馬來說,沒有牛說的那麼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麼深,對於同一件事和名詞,由不同的人的來說,他們理解的可能完全是兩個東西,甚至是完全相反,特別是對於自由民主平等這些大詞,認識從來沒有統一過
  • 經典 來自《論語》中的30個成語典故,看看源於哪句話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一起學習下。 孔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建立了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
  • 怎麼看待「沒事多看論語道德經,少看雞湯文」這句話?
    但是,拿一些哲學經典如《論語》《老子》等,來作為「雞湯文」的反例,卻說明有些人仍然還沒有搞清楚,雞湯文到底為什麼才是雞湯文。一言以蔽之,「雞湯文」的本質並不是一種文體、文章種類,而是一種「敘述方式」、一種「思維方法」。
  • 小港渡者:快與慢的人生智者
    語出《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地,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如果我們細細去品讀小港渡者的話:「徐行尚開,速進則闔」,雖然只有八個字卻蘊含了快與慢的深奧哲學。徐行,看似很慢,但是尚開,實則很快。速進,看似很快,但是卻闔,實則很慢。慢中有快的哲學,快中有慢的哲學,這是小港渡者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