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家長讀懂血常規化驗單(上)

2020-12-15 寶寶知道

家長經常有疑惑「為什麼每次帶寶寶去醫院看發熱,醫生老是讓我們化驗血常規?」「幾天不好,為什麼又讓我們複查血常規?」「我看化驗單沒有異常符號,為什麼醫生讓我們吃抗生素?」「健康體檢時,化驗單上上下下的箭頭那麼多,醫生為什麼說沒事?」……對於血常規上一排排的英文縮寫字母和數字在家長眼裡就像天書一般,總是很讓人頭疼。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您如何解讀血常規化驗單,讓您下次再面對血常規化驗單時,做到心中有底。

目前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查。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檢測並列印出20多項結果。血常規單的檢測項目各個醫院不會差很多,可能因為儀器不同略有差別,不同醫院給出的參考數值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浮動不會太大。

血液檢驗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

看血常規報告主要看三大塊: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包括紅細胞)、和血小板。

正常參考值在化驗單的右側都有註明,查出來的結果,除有數字外,還有符號「↑」和「↓」表示實際測出的值比正常參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兒童的正常值不同於成人

兒童是在不斷地生長發育,每個階段的血常規正常值是不同的,有別於成人。而血常規化驗單上,所有參考值都是成人標準參考值。當家長看來有很多箭頭(異常指標的時候),請不要過於緊張。

在這裡要反覆強調,正常參考值是成人標準,兒童各年齡段有不同正常值範圍,所以不能看見箭頭就說血常規有問題,也不能看見化驗單無箭頭就認為正常。

寶寶6~7歲後(即上學後),血常規化驗正常值基本就達到成人標準。就是說在上學前,寶寶血常規正常值與化驗單上的參考值是不一樣的。

下面具體說說如何看化驗單:

一、白細胞系統:主要看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比例(NE)、淋巴細胞百分比/比例(LY)。血常規中的白細胞總數和分類是兒科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重要的參考資料,尤其在急性發熱、感染性疾病診治中。

1.各個年齡段正常值:

WBC在出生時可以達到15~20×10^9/L,然後逐漸下降。

6個月至2周歲時約為(10~12)×109/L,此後逐漸下降至成人水平(4.0~10)×109 /L

白細胞系統內,與成人最大差別在於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與淋巴細胞百分比。

在嬰幼兒期,淋巴細胞佔優勢,淋巴細胞百分比60%左右(即LY比例達0.60),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只有30%左右(即NE比例0.30)。4~6歲中性粒細胞逐漸增多,淋巴細胞逐漸減少,到6歲後二者百分比和成人一致,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達到65%左右。

就是記住一句話,嬰幼兒時期,正常情況下淋巴細胞比例佔大部分(60%左右)。

2.初步診斷

化驗血常規主要是判斷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嚴重程度,指導醫生用藥指導。醫生主要看WBC及NE/LY情況、同時結合C反應蛋白(後面會談及)。

※白細胞明顯升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考慮各種細菌感染。

※白細胞正常/降低+淋巴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考慮病毒感染。

3.幾種特殊情況:

化驗單一定要結合寶寶表現及查體情況,綜合分析,不是簡單看化驗就能治病用藥的。

※發熱初期即化驗血常規:可能化驗結果是正常的,但沒有反映機體真實情況,出現假陰性結果(即本身有細菌感染,但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還沒有來得及增高)。所以一般建議發熱24小時以後查血常規,能準確反映感染類型。

※WBC 計數降低,且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明顯降低:也可能是嚴重細菌感染的表現。如果遇到侵襲力強的細菌感染,那麼感染就無法局限並可能會在短期內播散,從而引起膿毒血症、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是需要積極用抗生素。

※支原體感染後血常規化驗單可以升高或正常:支原體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病菌,所以支原體感染後血常規可以是如同細菌感染一樣(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也可以如同病毒感染一樣(白細胞正常),所以需要綜合分析。支原體感染需要用阿奇黴素、紅黴素類藥物治療。與一般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治療方案是不同的。

※流行性感冒:典型流感血常規顯示白細胞降低+淋巴細胞增高。但今年流感,有不少病例在發熱初期表現為白細胞正常或輕度升高,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輕度升高(好像細菌感染)。所以在流感流行季節、有流感接觸史、流感樣症狀,即使血常規不像典型病毒感染,也要注意該病的可能。需要進一步做鼻咽拭子的流感檢測以明確。

※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白細胞會明顯增高(如同細菌感染一般),但以淋巴細胞百分比同時明顯增高(與細菌感染不同)為特點。異常淋巴細胞明顯增高(需要手工分類,機器是無法區分的)作為確診指標。當醫生懷疑這個疾病時,就需要額外開一張人工分類血塗片的申請單。

※川崎病:川崎病的病變為血管炎性變,由於血管遍布全身各器官系統,所以川崎病有多器官系統的表現,主要引起冠狀動脈擴張的心臟病變。未經治療的川崎病,白細胞會持續增高,如同細菌感染,但抗生素治療無效。當嬰幼兒不明原因持續性發熱5天以上,且抗生素治療無效,要考慮該病。

※免疫問題:比如長期吃激素的患兒或有些免疫缺陷的患兒即便在沒有感染存在時,WBC 和中性粒細胞也是會持續增高的。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育果孕育小助手)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手把手教家長讀懂血常規化驗單(下)
    家長經常有疑惑「為什麼每次帶寶寶去醫院看發熱,醫生老是讓我們化驗血常規?」「幾天不好,為什麼又讓我們複查血常規?」「我看化驗單沒有異常符號,為什麼醫生讓我們吃抗生素?」「健康體檢時,化驗單上上下下的箭頭那麼多,醫生為什麼說沒事?」……對於血常規上一排排的英文縮寫字母和數字在家長眼裡就像天書一般,總是很讓人頭疼。
  • 手把手教你看寶寶的血常規化驗單
    朋友的寶寶6個月了,第一次做指尖採血,拿到血常規化驗單,咦,怎麼有幾項不在參考範圍內?寶寶不會有啥問題吧?朋友急性子,等不及排隊問醫生,隨手就把化驗單拍了照片給我看。這讓我想起咱們粉絲也在文章下留過幾次言,讓糕媽教大家解讀下血常規報告。好的,之前一直沒有專門說過這個問題,今天糕媽就來手把手實例分析,教大家初步讀懂寶寶的血常規,心裡先有個底,跟醫生交流時也更能理解醫生說的話。
  • 教你怎樣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人在生病時,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數量會發生變化,血常規檢查簡便、快速、易行,能夠幫助醫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變化,為進一步判斷疾病提供有用線索。但對於平常人來說,化驗單上一排排的英文縮寫字母和數字就像天書一般,很難讀懂。下面簡明扼要地介紹血常規化驗單中的主要項目和意義,當您再面對它時,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數。血常規化驗包括很多項目,但主要有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等3項。看血常規化驗單,重點看以下幾個方面。
  • 兒科醫生教你:如何正確看寶寶「血常規化驗單」
    很多寶寶感冒發燒去醫院,經常要做這一項檢查:血常規。面對滿是數字的化驗單,家長們往往是一頭霧水:化驗單上的數字說明了什麼?白細胞升高是不是說明有細菌感染?是不是就得用抗生素了?……雖然並不太推薦家長自己去試圖解讀化驗單上的數字,但鑑於諮詢這方面問題的家長有很多,所以,今天還是來跟大家聊聊:如何正確解讀寶寶的血常規化驗單。化驗單上的箭頭說明了什麼?
  • 教你讀懂化驗單之血液分析(血常規)
    本文繼續前期的內容,教您讀懂血液分析化驗報告單。血液分析通俗的叫法是血常規。雖然血常規是一項很便宜、很常見、很普通的化驗項目,但是可以提供很多信息,是醫生臨床診斷不可或缺的利器。
  • 3分鐘教您看懂血常規化驗單,到底血常規是查什麼的
    排隊驗血等半天,拿著化驗單小心翼翼地遞給醫生,沒想到醫生拿著就看幾眼,感覺被糊弄了,瞬間就有點後悔查血常規的感覺。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怎麼看懂血常規化驗單,再也不抱怨。 一般來說,血常規單子雖然包含的內容很多,但是家長只需要大致看三個方面。
  • 一文教你看懂寶寶血常規化驗單!
    孩子感冒發燒,帶到醫院去,醫生大多會讓做個血常規檢查。不過拿到那一紙報告,很多爸爸媽媽卻犯了愁。化驗單上密密麻麻的數字說明了什麼?白細胞升高是不是說明孩子被細菌感染了?要不要用抗生素? 看懂血常規報告,雖然不意味著就能診斷病情了,但至少可以讓家長對孩子身體狀況心裡有數。
  • 寶寶的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這篇全講清了!
    看著滿是數字又花花綠綠的檢驗單,很多家長懵圈了!別著急,這就教大家如何看血常規化驗單。血常規檢查有什麼用?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血常規:△ 血常規是什麼?不少家長一發現寶寶發燒,就火急火燎帶寶寶去醫院驗血,不建議大家這樣做。寶寶發燒後,白細胞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做出反應。因此,剛一發燒就去化驗血常規,得出的結果並不準確無法幫助醫生診斷疾病,最好等到發燒24小時後再去化驗血常規。但要提醒大家,新生寶寶是個例外,不需要等24小時才能化驗血常規。
  • 血常規化驗單看不懂?不要擔心,讀懂8個數據,基本就明白了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是由有形細胞和血液組成的。血液中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和形態分布來判斷疾病。但很多人拿到血常規化驗單時,不知道該如何看,不妨多了解一下,在文章中找出答案。
  • 血常規結果怎麼看?主要有三個指標,手把手教你
    主要有三個指標,手把手教你 2020-10-10 0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兒科醫生手把手教你看血常規化驗單,3分鐘看懂,學會了再也不慌
    >妙爸要說的是,抱怨歸抱怨,血常規還是要做的,如果不參考血常規,僅僅自己憑症狀給孩子吃藥,很容易耽誤病情,嚴重的還會危害孩子的健康。孩子生病,千萬別忽視了血常規目前來說,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基礎的檢查之一怎麼看兒童血常規?對於化驗單上一堆密密麻麻的數字,很多媽媽說看不懂,今天妙爸就請來了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兒科醫生周義山教各位家長看血常規的單子。
  • 如何自己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血常規的化驗單在發燒的時候醫生基本上都讓做的化驗,如何自己大概看懂這個化驗單,判斷自己是否健康呢,就需要跟著學習專業知識啦。有了知識就不會吃錯藥和亂吃藥防止出現意外情況。白細胞是血常規的第一項:白細胞的正常範圍是(4.0~10.0),常年低於低於正常值說明正常,平常白細胞數值在正常範圍內,偶爾降低同時伴有中性粒細胞增多說明身體內有炎症。青黴素和頭孢類的抗生素主要是抗細菌的作用而病毒入侵則需要自身的抵抗力來抗擊病毒。病毒感冒的特徵:清鼻涕,白痰,低熱<38度,2,3天內症狀就會減輕。
  • 血常規化驗單的關鍵項目有哪些?
    血常規的檢測化驗單拿到手上以後,很多病人感覺數字非常多,密密麻麻的。其實對臨床,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說我們最主要看重的是我們白細胞基數,我們的紅細胞基數,血紅蛋白的基數,以及我們血板的基數。這四個方面,是我們最關注的,也是保證我們生命體徵健康的一個最主要的四個方面。
  • 寶寶化驗單你懂了嗎?血常規4個關鍵指標
    ,無論發燒感冒,還是嘔吐拉肚子,到了醫院掛了號,一般情況下,醫生就會開個血常規化驗單。當媽媽拿到了血常規的報告單,看著上面的加號、減號、向上向下的箭頭,就會覺得一頭霧水,完全看不懂啊,也不知道寶寶究竟哪幾個指標出了問題。尤其是寶寶感冒發燒時,媽媽應該如何判斷寶寶是病毒感冒還是細菌感染呢?所以,對於媽媽來說,能看懂寶寶的血常規化驗單,真的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 寶寶化驗單你懂了嗎?血常規4個關鍵指標
    更重要的是做得了輔食,搞得定娃生病……當寶寶生病的時候,最常見的一項檢查就是血常規了,無論發燒感冒,還是嘔吐拉肚子,到了醫院掛了號,一般情況下,醫生就會開個血常規化驗單。當媽媽拿到了血常規的報告單,看著上面的加號、減號、向上向下的箭頭,就會覺得一頭霧水,完全看不懂啊,也不知道寶寶究竟哪幾個指標出了問題。
  • 一圖讀懂,原來解讀血常規可以這麼簡單
    在醫院,醫生常開的血液化驗項目裡,血常規大概最常見了。感冒,發燒,拉肚子,頭暈,頭痛等等常見小毛病去醫院做檢查,也是從血常規開始的。化驗單上那麼多項目,是怎麼看的?別急,我們先來看如何讀懂血常規。
  • 復旦女博士教你1分鐘讀懂「血常規」?
    這兩天,網絡上熱傳了下面這段《復旦女博士教你一分鐘讀懂「血常規」》視頻。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視頻來源網絡) 視頻裡提到的「淋巴細胞增高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高提示是細菌感染」,大家可能聽著不陌生,因為很多醫生的確是這麼給家長解讀的
  • 讀懂化驗單系列——血常規之紅細胞
    伸出手指點這裡---   什麼是紅細胞   紅細胞也稱紅血球,在常規化驗英文常縮寫成RBC,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具有免疫功能。它們能通過葡萄糖合成能量、運輸氧氣、也運輸一部分二氧化碳。運輸二氧化碳時呈暗紫色,運輸氧氣時呈鮮紅色。這也就是我們抽血時經常說的靜脈血是暗紅色,動脈血是鮮紅色的道理啦。
  • 腫瘤患者最關注的問題:血常規化驗單看不懂?4個指標要特別注意
    小艾經常在後臺收到各種各樣讀者發的血常規化驗單,想讓小艾幫他們解讀。的確,化驗單檢測結果密密麻麻二十多項參數,還很多專業名詞,簡直讓大傢伙兒頭痛!今天,小艾特地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解答,一篇文就叫你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 小小化驗單,隱藏大學問!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哪些?
    到醫院看病,血常規是最基礎的檢查,那麼面對紛雜的數值,你能看懂幾項?血常規項目要這樣去分。這麼多的化驗項目中,醫生主要看的是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這四個項目。所以一張血常規的報告,每一個項目,它都背後隱藏著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裡頭,所以一個血常規報告,它涵蓋了非常非常多,儘量在血液的有形成份,所能提供給患者,以及提供給臨床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一個參數。小小化驗單,隱藏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