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建樾.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整合與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5).
[2][3][4] 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49.
[5] Harold D.Lasswell.Wor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M].NewYork:TheFreePress,1965:10.轉引自胡國勝.政治符號:概念、特徵與功能[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2).
[6]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03.
[7] 張曬.政治符號建構與國家認同強化研究——以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為分析對象[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8(2).
[8] 任軍鋒.全球化進程中的國族建構——以美國為例[M] //俞可平,等.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義國際論壇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44.
[9] 殷冬水.國家認同建構的文化邏輯——基於國家象徵視角的政治學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6(8).
[10][33] 胡國勝.政治符號:概念、特徵與功能[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2).
[11] 吳玉軍.符號、話語與國家認同[J].學術論壇,2010,33(12).
[12][34] 胡銳軍.政治衝突的符號系統及其甄別和宰制[J].探索,2011(4).
[13]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J].中國研究,2006(1).
[14] 歐陽彬.貨幣與民族國家:超越經濟學的多學科研究述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
[15] 鍾靖.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廣場作為政治符號的確立——以上海人民廣場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1).
[16] 文紅玉.符號和形象——以新中國70年來的國慶紀念日為研究對象[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6).
[17] 周韌.政治符號、宣傳與隱晦的政治表達:中國郵票圖像中的政治蘊涵演進[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4).
[18][25][36][37] 章興鳴.符號生產與社會秩序再生產——布迪厄符號權力理論的政治傳播意蘊[J].湖北社會科學,2008(9).
[19] 周平,賀琳凱.論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J].思想戰線,2010,36(4).
[20][42] [法]皮埃樂·布迪厄,等.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87,134.
[21] [英]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9.
[22][23] [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5,46.
[24] 俞可平.政治與政治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55.
[26] 白文剛,方飛.論制約當代中國政治傳播能力的政治文化因素[M] //荊學民.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第I輯 基礎與拓展.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27] 孫雯.中國民族國家構建與邊疆民族地區治理[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28] 周平.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5(2).
[29] 常士誾.族際政治整合的多維構成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
[30] 薛廣慶,曹陽飛,高嶽涵.族際政治整合研究評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1(4).
[31] 陳紀.多維互動:族際政治整合機制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7(3).
[32] 朱進東.論政治符號的界定、功用及系統[J].江海學刊,1998(5).
[35][43] [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亞伯拉罕·卡普蘭.權力與社會:一項政治研究的框架[M].王菲易,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106,108.
[38] 關凱.歷史書寫中的民族主義與國家建構[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2).
[39][40] 朱碧波,趙健杉.加拿大族際政治整合簡論[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5).
[41][50] 薛潔.國家建設:符號系統政治功能的轉向[J].浙江社會科學,2020(7).
[44][45][46] 高永久,左宏願.論現代國家構建中的民族政治整合[J].社會科學文摘,2018(3).
[47][48] 張友國.族際整合中的語言政治[J].政治學研究,2010(4).
[49] 白利友.國家認同建設是多民族國家面臨的重大歷史任務[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