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 族際整合中政治符號的凸顯、互動及其實質

2021-02-14 香帥讀書會

[1]    陳建樾.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整合與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5).

[2][3][4]    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49.

[5]    Harold D.Lasswell.Wor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M].NewYork:TheFreePress,1965:10.轉引自胡國勝.政治符號:概念、特徵與功能[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2).

[6]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03.

[7]    張曬.政治符號建構與國家認同強化研究——以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為分析對象[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8(2).

[8]    任軍鋒.全球化進程中的國族建構——以美國為例[M]  //俞可平,等.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義國際論壇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44.

[9]    殷冬水.國家認同建構的文化邏輯——基於國家象徵視角的政治學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6(8).

[10][33]  胡國勝.政治符號:概念、特徵與功能[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2).

[11]  吳玉軍.符號、話語與國家認同[J].學術論壇,2010,33(12).

[12][34]  胡銳軍.政治衝突的符號系統及其甄別和宰制[J].探索,2011(4).

[13]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J].中國研究,2006(1).

[14]  歐陽彬.貨幣與民族國家:超越經濟學的多學科研究述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

[15]  鍾靖.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廣場作為政治符號的確立——以上海人民廣場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1).

[16]  文紅玉.符號和形象——以新中國70年來的國慶紀念日為研究對象[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6).

[17]  周韌.政治符號、宣傳與隱晦的政治表達:中國郵票圖像中的政治蘊涵演進[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4).

[18][25][36][37]  章興鳴.符號生產與社會秩序再生產——布迪厄符號權力理論的政治傳播意蘊[J].湖北社會科學,2008(9).

[19]  周平,賀琳凱.論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J].思想戰線,2010,36(4).

[20][42]  [法]皮埃樂·布迪厄,等.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87,134.

[21]  [英]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9.

[22][23]  [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5,46.

[24]  俞可平.政治與政治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55.

[26]  白文剛,方飛.論制約當代中國政治傳播能力的政治文化因素[M]  //荊學民.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第I輯 基礎與拓展.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27]  孫雯.中國民族國家構建與邊疆民族地區治理[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28]  周平.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5(2).

[29]  常士誾.族際政治整合的多維構成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

[30]  薛廣慶,曹陽飛,高嶽涵.族際政治整合研究評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1(4).

[31]  陳紀.多維互動:族際政治整合機制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7(3).

[32]  朱進東.論政治符號的界定、功用及系統[J].江海學刊,1998(5).

[35][43]  [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亞伯拉罕·卡普蘭.權力與社會:一項政治研究的框架[M].王菲易,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106,108.

[38]  關凱.歷史書寫中的民族主義與國家建構[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2).

[39][40]  朱碧波,趙健杉.加拿大族際政治整合簡論[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5).

[41][50]  薛潔.國家建設:符號系統政治功能的轉向[J].浙江社會科學,2020(7).  

[44][45][46]  高永久,左宏願.論現代國家構建中的民族政治整合[J].社會科學文摘,2018(3).

[47][48]  張友國.族際整合中的語言政治[J].政治學研究,2010(4).

[49]  白利友.國家認同建設是多民族國家面臨的重大歷史任務[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14(1).

相關焦點

  • 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及認同政治
    ( 3) 重視民族認同在政治動員與社會動員中的價值和功用。( 4) 多採用族際整合的方式來解決民族間的差異。三是超國家主義模式。這是歐盟正在試圖建構的 「超國家」 認同的模式。與前兩種模式相比,這是一種既不以國家也不以民族為中心的模式。
  • 「政治正確」的符號意義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在維基百科中的解釋多指「在言辭、行為、政策中避免對社會中的某些群體造成冒犯的意識」。該詞語強調「必須尊重某些弱勢群體(或少數群體)」,是一種「為了避免客觀存在的某些不公平(針對少數群體)的歧視從而採用變換稱呼」的行為。
  • 帶讀知識點丨信息、符號、象徵性社會互動(符號互動論)
    所謂信息社會,指的是「信息成為與物質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資源,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信息為核心價值而得到發展的社會」。 信息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最早出現在通信領域,香農和維納從資訊理論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作為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它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運動的表達形式。
  • 參閱 | 政治符號:1937~1949年中共節慶中的中華民國國旗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為了特定目的而頒發的各類徽章,也是一種符號,在近現代政治生活中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謂觸類旁通。李軍全先生此文,對於深入探究徽章及其背後的價值也是極有意義的。縱觀1937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國旗在中共根據地節慶中風雲變幻的政治命運,既可以窺探到政治符號自身內在的演化規律,又能感覺到中共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超高智慧。
  • 淺談暴虎馮河中的「勇」與「謀」
    「好勇過人」、「尚勇重義」是後世後代對子路常有的評價,無論是思想還是行動,子路都將「勇」發揮得恰到好處。孔子在《論語》中也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學生:「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認為子路相較其他學生更加勇莽直率。而冉求的個人特點則更突出於自身的政治謀略,他以自身優良的治國處事才幹為季氏所賞識和倚重,以自身的美德學識為周圍人所欽佩。
  • 趙國慶:讓學習實質發生——從POE教學法到知識整合教學理論
    從POE教學法到知識整合教學理論,如何讓學習實質發生?老師要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要促進?促進的必要性如何?在什麼點上促進?在什麼時機促進?如何促進?提供什麼樣的幫助?趙國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思維發展型學校聯盟發起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讓學習實質發生——從POE教學法到知識整合教學理論2019年,中國教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 論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及其當代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當代 精神實質【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當前,存在一種錯誤觀點,認為產生於上個世紀、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根本就不必學。這種錯誤觀點對不少青年學生和黨員幹部都有著很大的誤導。那到底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呢?它過期了嗎?我們首先看看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 今日世界的種種危機,實質都是思想的危機
    在對二十世紀反思的過程中,人類重新審視現代性、民族國家、民主價值等問題,汲取了極權興起的教訓,這才有了第二次全球化。  然而,面對第二輪全球化暴露的問題,特別是面對當下動蕩不安的世界,以往的社會與政治的哲學、治理與整合的經驗,全都失效了。  社會撕裂、世界動蕩的背後,是更深層次的危機:人類事物的公共性正在瓦解。
  • 符號的任意性與重新整合
    有些符號的含義已經全世界通用了,比如交通信號燈,男洗手間的人形,穿著長褲,女洗手間的人形,穿裙子。食指和中指分開,表示「勝利」,手指按住嘴唇往外猛地一甩,表示喜歡或者愛意——但是,所有這樣的通用雖然省略了翻譯,卻並不代表它們有理據。所謂有理據,指必然的因果關係,非得如此不可。所謂無理據,指的是符號的聲音、文字形狀、顏色、身體姿勢所表示的含義,是任意的。
  • 比例代表制框架下的少數民族政治參與分析
    尤其是一些政黨為了在競選中獲得優勢,會採用走近,乃至代表少數群體的策略。橫向合作與一體化建構是實現分裂型社會整合的兩種基本方式,而少數民族代表在比例制框架下進行政治參與恰恰體現了族際政治合作與國家政治一體化建構努力。缺少政治參與就意味著政治挫折感和排斥感的萌生,對於少數群體選民而言,政治系統是否允許每個族群都有一個公平的選擇他們自己代表的機會是很重要的,這會增加他們對政治系統的認可度。
  • 【學習明理】現代中國語境中「小家」與「大家」的三大互動邏輯
    東西方列強橫行於華夏大地,肆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種侵略滲透手段,從此在這片古老而偉大的土地上民不聊生、山河破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在風雨飄零、國將不國的狀態下,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一個個小家庭如何能得到保存呢?每個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安全與福祉又如何維繫?若是僅靠個人或單個家庭的拼搏、奮鬥,能根本扭轉自身的命運嗎?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
  • 董標:符號、知識與課程
    摘 要:中國現代課程體系草創之際,就凸顯了符號與課程的關係問題。隨著教育實踐變革進程的加快,這個問題的意義再次突出了。符號與課程的關係,不僅在課程理論建設和課程結構的形態中,具有深廣的作用,而且對構想教育改革與文化發展的協調策略、對教育基本理論建設,也是很有價值的問題。
  • 「學習明理」現代中國語境中「小家」與「大家」的三大互動邏輯
    東西方列強橫行於華夏大地,肆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種侵略滲透手段,從此在這片古老而偉大的土地上民不聊生、山河破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在風雨飄零、國將不國的狀態下,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一個個小家庭如何能得到保存呢?每個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安全與福祉又如何維繫?若是僅靠個人或單個家庭的拼搏、奮鬥,能根本扭轉自身的命運嗎?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創新的實現路徑
    另一方面,要揚棄非此即彼、非正即誤的絕對化思維模式,調和主體系統的內在多樣性,協調多元主體之間的複雜互動,強化實施主體之間、接受主體之間、實施主體與接受主體、支持主體之間的協同關係,使各個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切實從形式主體發展成為實質主體。
  • 89歲西單商場明年大改造 凸顯北京符號
    記者昨天獲悉,西單商場將於2020年起進行大規模全面改造,力爭通過三年時間,打造充滿中國元素與北京符號的智慧商場。這也將是改革開放後西單商場進行的第三次大規模改造。 改造凸顯北京符號 走進西單商場,珠寶、服裝等各類商品按樓層緊密排列,依舊是傳統老百貨的格局。
  • 乾貨丨《寄生蟲》中奉俊昊的小心機,用象徵符號來凸顯主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寄生蟲》中,奉俊昊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符號和圖案來凸顯其主題的。一般來說,符號用來體現或者代表其他東西,約翰·特魯比指出「一個簡單的符號能對觀眾產生巨大的影響」,符號給觀眾一種隱藏的語言,能潛移默化的讓觀眾情緒波動。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對個體發展重要性的日益凸顯,教育公平成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無論是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還是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無不將其作為重要內容而加以規定。
  • 汪暉:當下中國政治變革的實質內容與政黨代表性重建
    就中國而言,伴隨著無產階級、工農聯盟、統一戰線等範疇日漸模糊,政黨的代表性及其政治也發生了大轉變。關於「代表性斷裂」——即政治體制與社會形式的脫節——我曾在不同的場合討論過。在《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失》中,我集中探討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的問題:在《代表性斷裂:再問「什麼的平等」》中,我解釋了平等危機的不同形式及其與代表性危機的關係。
  • 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
    一、理論與實踐:「實質民主」及其複合實現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民主既不是脫離實踐的空洞理論,也不是不要理論指導的盲目實踐,而是理論形態與實踐模式的統一。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缺一不可。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為此,應立足「權威性」,擴大宣傳與推介,凸顯與維護主體權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立足「意識形態性」,增強話語主導權、生產權和控制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立足「超越性」,選擇正確、科學的指導思想,遵循「以人為目的」的規律,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