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一位誕生140年、去世58年的義大利女性的名字,近些年卻成了我國學前教育界的一個時髦名詞。一些幼兒園或班級只要冠上了「蒙臺梭利」的名號,費用就成倍甚至數倍地往上翻。儘管一些蒙臺梭利幼兒園開出了每學期幾萬元的天價,但還是擋不住慕名而來的大量生源。
蒙臺梭利是一位偉大的兒童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創立的著名的蒙臺梭利教學法,對20世紀兒童教育的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她將兒童奉為神靈和先知,對兒童有著宗教般的崇拜,《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理》等產生巨大影響的兒童教育學著作,皆出自其手。蒙臺梭利擁有眾多追隨者,其中不乏許多狂熱的崇拜者,世界各地紛紛建立起了眾多以她名字命名的幼兒園。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蒙氏教育法開始進入中國大陸並在幼兒園開展實踐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其顯著的認知方面的教學成果深受廣大家長矚目。一時間,蒙氏幼兒園、蒙氏課程、蒙氏活動室風靡許多地區。
縱觀世界各地的蒙氏教育與研究,有三點是必備的條件:合格的蒙氏教師;教學過程避免獎懲、機械記憶、大量作業等傳統方式;強調在混齡的基礎上進行長時間的連續活動。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現有的蒙氏幼兒園、蒙氏幼兒班中,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幾乎是鳳毛麟角。
在條件不甚具備的情況下,我們卻擁有著數量眾多的蒙氏幼兒園,這不能不讓人感嘆浮躁和功利所擁有的「魅力」。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在對蒙臺梭利本人狂熱的崇拜之下,一擁而上的蒙臺梭利幼兒園,面臨著「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困境:有的蒙氏幼兒園發放大量的書面練習,有的蒙氏課程以集體授課的方式進行,更有的幼兒園將蒙氏教育簡化成了「蒙氏教具」的教育……
這一點,其實也正是蒙臺梭利本人所擔心的。在1951年召開的一次國際蒙臺梭利會議上,蒙臺梭利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你們是否注意到,當你試著向狗指一些東西時,它會怎樣呢?它並沒有看到你手指所指的方向,只看到你向外伸出的指頭。因此,當我想到你們是如此注意我時,我不禁想到你們的行為也與此類似。」蒙臺梭利希望人們能將給她的尊敬,轉贈給她所指的「兒童」。關注兒童、尊重兒童、跟隨兒童,才是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正如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一樣,任何理論的提出和教學法的探索,都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也都有著歷史和個人的局限,蒙氏教育法也不例外,其先天缺陷就曾受到杜威等教育大家的尖銳批評。
由此可見,蒙氏教育的中國化,需要有長期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需要我們戒急戒躁,靜下心來,在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對其進行揚棄和改進。畢竟,再好的理論和做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開展蒙氏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千萬別忘了蒙臺梭利的那根手指頭,別忘了在狂熱的背後,自己還應有一個辯證的理性判斷。(蘇令)
不合格的教師讓蒙氏成「矇事」瑪麗亞·蒙臺梭利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偉大教育家,她所創立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對世界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後,蒙臺梭利幼兒園以及相應的教育機構在我國與日俱增。
蒙臺梭利教育開展的關鍵是有合格的蒙臺梭利教師。蒙臺梭利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教師要有很強的綜合能力。蒙臺梭利教育要求教師是一個科學家,即教師要有一雙科學家所擁有的善於觀察的眼睛,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和體能發展的需求,還要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同時要求教師也要是孩子的僕人,即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併合適宜地將孩子需要的東西提供給他們。由此可見,蒙臺梭利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是,不少幼兒園沒有了解蒙氏的精髓就匆忙照搬,甚至出現了負責蒙臺梭利班的教師僅僅進行10天左右的短期培訓就開始教學的現象。一些不正規的培訓機構受經濟利益驅動也在做培訓工作,由於時間緊短,他們講解教具多而介紹理論少,影響了蒙臺梭利教育的質量,導致蒙氏教育變成「矇事」的教育。目前,我國的蒙臺梭利教師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對蒙臺梭利教育精髓的領會不足。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嚴謹性和操作性,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蒙臺梭利指出教師不僅是環境的提供者,還是一個觀察者和示範者。蒙臺梭利教師應該深刻理解蒙臺梭利教育的深刻內涵,並在此基礎上把握其精髓,真正把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滲透到教育實踐當中來。蒙臺梭利教育法中,教師扮演的是「導師」的角色,其作用是能夠適時地對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予以回應,並在恰當的時候給兒童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幹預,而目前在我國,這種「導師」意識還尚未形成。蒙臺梭利班的教師雖然經過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培訓,但是其對教師的傳統認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教師中心主義」的傳統教育模式。
其次,拘泥於形式而忽略對內在價值的把握。蒙臺梭利教學法的核心在於觀察、了解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以確定其個別化教學的目標,而後提供適宜的環境,滿足不同兒童的需要。教具是蒙臺梭利教育法中頗有特色的部分,但蒙臺梭利教育不僅僅是通過教具的操作而使幼兒達到學習的目的,而是教師借著蒙臺梭利教育的精神,將蒙臺梭利教育的內涵運用於教具當中,讓幼兒在重複操作教具的過程中,秩序感、專注力、觀察力、邏輯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手眼的協調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總而言之,蒙臺梭利教師是推動與落實蒙臺梭利教學課程的主要靈魂人物。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蒙臺梭利教具的認識並不客觀、準確,存在過於誇大或歪曲教具作用的現象。他們認為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操作蒙臺梭利教具,重視向兒童展示這些材料時的一招一式,並不重視蒙臺梭利重視教具本身的內涵和價值。比如,我們常常在蒙臺梭利教室中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兒童所操作的教具有時並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徵,還有一部分教師把蒙臺梭利教具當作是進行教學示範時的輔助材料;他們只是在拿著教具進行直接的教學示範,並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師為兒童提供的、讓兒童與之互動的學習材料。教具成了蒙臺梭利教育的中心,兒童則在教師的教導下成了教具的奴隸。
再其次,觀察者的角色沒能充分體現。實施教育,觀察先行。蒙臺梭利認為:「生命本身在運動,為了研究它,探索它的秘密,指導它的活動,就必須觀察它,不帶先入之見地去了解它。」在蒙臺梭利班中,工作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幼兒內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現,教師只有通過觀察幼兒在工作中的各種行為表現,才能夠真正地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興趣。蒙臺梭利在這裡所說的觀察,不僅僅是注意幼兒外表的成長和活動,還應表現在對幼兒成長和活動時內在需要的觀察。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具有紮實的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設身處地為幼兒著想,敏感地覺察幼兒的反應,從而提供適宜的幫助和引導,促進幼兒的發展。但目前很多所謂的蒙臺梭利教師由於理論素養不夠,並不知道在實際教學中該如何去觀察孩子,從而忽視了教師作為觀察者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比如在觀察過程中只用眼睛看,卻不懂得用心去聆聽、去思考,很少能夠站在幼兒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往往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斷幼兒內心的想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活動目標和步驟,不能成功地實現教學目標的轉移。((魏玉枝劉文 作者單位分別為大連兒童之家、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