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這幾種行為時,該打就得打,家長千萬不要慣著

2020-08-27 創享育兒經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也慢慢變得富足,對於孩子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慣養。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慣著孩子,但是發現孩子出現這些行為,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以免長大後難改。

朋友家有個孩子可以說是在我們看著下長大的,小時候比較乖。但是就是有的時候會耍賴,耍起賴來父母看著平時很乖,就依著她。總覺得孩子那麼小就那麼乖,耍小賴也不覺得有什麼,長大以後懂事了就能夠自己改過來。於是對孩子耍賴的行為就很放縱,不忍心去約束。可是當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家長就發現事情在慢慢變壞了,從那個平時很乖的小孩子,變成了經常耍賴的大孩子。

在某些事上也很叛逆,在學習上也不好好學習,怎麼勸都不聽。這個時候再去管教就很難了,在孩子小的時候他跟你鬧無非就是撒潑打滾,但是當孩子身處青春期的時候你再去管教他,它可以離家出走、甚至想到輕生。

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就要及時的去幫助孩子改正過來。在孩子小的時候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幫助孩子在身心上能夠健康的成長。

第一個:摔東西、發脾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在孩子兩歲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小脾氣,不注意的家長甚至把這些當作一種樂趣,看著孩子生氣的小表情感覺到很有趣,有的家長甚至拍下來發到朋友圈。但是孩子摔東西真正的原因是對自身情感不滿的表達,因為自身沒有太多的表達方式,只能夠以自己的方法去表達。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重視起來,先穩定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進行教育。

第二個:以各種方式威脅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家長的幹預的話就會進行到這一階段,這個時候孩子如果對父母提出一些要求父母沒有滿足的話,孩子就會出現一些逆反心理。有些孩子表現的方式比較強烈的就會體現出來,家長能夠明顯的看到孩子以各種方式威脅,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面對孩子的威脅,家長千萬不能妥協。殊不知一次妥協就會導致孩子後面無數次的效仿。開了這個頭,以後教育孩子就更難了。

第三個:不尊重家長

現在由於工作的繁忙,有些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爺爺奶奶帶孫子肯定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想到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驕橫,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還會對長輩不尊重,這個時候可要主要起來,不能夠放任孩子這樣,不懂得尊重長輩是完全不允許的,家長一定要及早的制止孩子這一行為。

第四個:沒有規矩

古人教導我們&34;,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要這樣做。我們都希望孩子以後能成為一個懂事守規矩的孩子。因此在我們教育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之後孩子還不放在心上,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我們應該讓孩子及早的認識到規矩的重要性,先從最基本的禮儀上教導孩子,讓孩子先成為一個懂禮的孩子。這樣孩子進入社會之後才能更好的發展,不能讓禮儀的缺失成為孩子未來工作的絆腳石。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為什麼難以改正,正是因為是在成長中不斷養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有這4個表現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那麼是哪4個表現呢?對於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不要一味的妥協,那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給孩子養成壞習慣。其實父母最怕的就是「出門哭鬧娃」,因為孩子摸準了想要什麼就必須買,只要不買就開始哭鬧,威脅。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是的苦越多,那麼他的承受能力會越好,特別是對於男孩來說,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大多數的逆子、不孝子,都是慣出來的」。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1、亂發脾氣孩子在3歲左右時自我意識剛剛萌芽,會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心理學上叫做trouble three,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用亂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家長要正確引導,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良好方式,防止這種情況持續到長大。
  • 孩子有這4個壞習慣父母別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娃長大再改就晚了
    孩子有這4個壞習慣父母別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娃長大再改就晚了父母一定要從小注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從孩子小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果孩子在成長中,有這4個壞習慣,那麼父母別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孩子長大以後,再去糾正這些壞習慣就晚。
  •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曾說,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所以在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家長要重視起來,尋找辦法去取幫助孩子糾正,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正是因為許多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孩子小時候鬧一鬧是正常的,殊不知在漸漸地形成一種行為習慣,這個習慣是好是壞,取決於教導孩子的人。為此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不然長大後就難改了。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正是因為是這種教育方式,越來越多的孩子被慣得無法無天,開始提出無理的要求,也許很多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童真的表現,等到孩子年齡越來越大,自然會變得懂事,所以不必過於刻意去糾正,但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很多家庭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熊孩子不能慣,我和老公現在真的好後悔!」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李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表明自己的觀點:孩子在3-6歲的時候如果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 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們如果不及時加以幹涉,孩子將來很可能犯下更大的錯誤,甚至可能因為說謊而被朋友質疑人品。 家長們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就應該慢慢引導,如果言傳身教不行的話,不妨考慮考慮「棍棒底下出孝子。」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因此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該打就得打,尤其是這4種!,不要總想著孩子還小,其實小孩子什麼都懂,你先走若不能幫助孩子糾正,那麼孩子長大後還是發脾氣、摔東西或者打人,你想管都管不了了。所以這種情況一定要從小杜絕,在發現孩子有這種臭毛病時,該打就得打,絕對不能慣著,否則孩子長大後後悔都來不及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 你的孩子,有這些行為,千萬不能慣著
    都說一個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相關,往往沒有生來就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所以作為父母不能凡事都慣著孩子,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不能溺愛,下面要說的是小孩有以下這幾種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能慣著現在很多的家庭人員中,大部分都是生一個孩子,所以也成了家裡每個人心中的寶貝。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現在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很寶貴,打不得罵不得。其實很多人說出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許多父母都特別寵愛孩子,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不管是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先緊著孩子,都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後,父母才會考慮到自己的需求。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現在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很寶貴,打不得罵不得。其實很多人說出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許多父母都特別寵愛孩子,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不管是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先緊著孩子,都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後,父母才會考慮到自己的需求。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其實,對於孩子這種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期節目中就曾說過: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等長大了再教育就難了,只要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家長一定不要手軟,該打就得打。
  • 李玫瑾教授:孩子身上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不能慣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和父母脫不了干係,如果父母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任由孩子欺負同學,那麼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也不會受到同學的歡迎和喜歡。更重要的是,3歲看大7歲看老,如果父母在該給孩子扎針的年齡卻給孩子吃糖,只會養廢孩子。說到這,不免想起上周帶孩子吃兒童餐發生的一件事。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所以父母們會一直寵著慣著,知道孩子長大,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孩子犯一些錯誤時,父母們雖然感到很無奈,但仍然捨不得打罵孩子,很多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無視,才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越來越調皮,甚至走上犯錯的道路。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得打!對於家長見了就頭疼的四種娃,屢試不爽
    「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講究理性育兒的今天,「棍棒教育」似乎被家長關進了小黑屋,再聯繫到時有發生的孩子因被父母責罵而做出極端的選擇的事例,很多父母不願也不敢打孩子。管教完孩子後,李軍在業主群裡深刻地向大家道歉,並曬出了兒子被暴打後的照片,面對一條條紅痕,這次卻沒有人跳出來說「不要打孩子」,反而李軍的行為被其他業主一致稱讚。
  • 李玫瑾:倘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孩子禁不起「慣」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家長要掌握好管教孩子的時間,避免適得其反,此外,當孩子有這幾種行為時,該打就打,不要再一味的慣著了。那麼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呢?當孩子有這幾種行為時,該打就打1、不尊重長輩尊敬長輩是一種美德,父母從小就會教育孩子見了長輩、鄰居怎麼問好。
  • 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3個壞毛病不能慣,家長該打就得打
    可能在大部分家長眼中,孩子就是在無理取鬧,其實則不然,關於孩子這點最官方的回答就是:「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也就是他們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孩子兩歲時表現出的可怕,很早之前就被人廣泛地流傳,而且這還是考驗家長「心性」的一個過程。
  • 孩子6歲前就要立規矩,有這4種毛病不要心軟,該打就得打
    6歲前,對於孩子諸多不合規矩的行為,家長們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著等孩子長大、懂事了,自然就好了。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想法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好管。在教育研究領域和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潮溼的水泥期」,這個時期專門指孩子3-6歲時的性格變化。
  • 一兒一女皆博士畢業,父親直言:娃有這幾個習慣時,該打就得打
    周圍鄉親們都在問,老李是怎麼培養孩子的,這位父親坦言:娃有這幾個習慣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就很難改造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