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原創,版權歸孫新蘭意象對話研修中心所有。圖片來自學員
編者按:近一段時間,網劇《隱秘的角落》刷爆了各個社交網絡,劇中朱朝陽這個角色,讓我記憶特別深刻,他就是別人家孩子的代表:成績永遠保持班級第一、年級第一,休息就是看書解題,完全不用家長操心。
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離異家庭跟著單親媽媽長大的孩子 ,媽媽灌輸的理念是:學生就應該學習,社交什麼的是畢業之後到社會才需要做的事情。所以他是班級裡的另類,完全沒有社交,也沒有同學靠近他。
而媽媽日常中經常會跟朝陽說爸爸不好,爸爸不愛他,所以才要離開這個家,不要他們母子倆....但在跟爸爸出去吃飯後,媽媽歇斯底裡地喊「:我把你辛苦帶大,他只帶你去遊幾次泳就是愛你了?」
現實社會中,也常聽到這樣的站隊形式,「你媽媽不好,她不要你了」,「你爸爸太壞了」……這樣的立場,為孩子們帶來的是祝福還是傷害?當父母因為一些因緣分開了,孩子究竟應該怎麼辦?
今天,就為這樣的孩子和親人們送上一段孫新蘭博士的督導:讓我們從事件中學習愛,讓眼淚和傷痛都化為愛的祝福。
學員:我的弟弟已經離婚了,現在孩子在上高中。老師反映他在學校學習很不認真,老師批評時他還用很難聽的話頂撞老師。
我找孩子談了後,知道孩子希望父母能重新在一起,但是父母親的意見不是很統一,雖然這件事得到緩解,但是孩子一直打電腦、玩遊戲。我想問,對這個孩子可以從哪個角度來啟發他呢?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孫新蘭意象對話研修中心所有。圖片©️學員
孫新蘭博士:我們在生活中會遇見很多事件,就像你說的這個外甥的事件一樣。而這時我們通常會很偷懶地去評估、判斷對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陷入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漩渦,你去問不同的專家,他們因為立場不一樣,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你就發現真的越理越亂。
要從一個事件回歸到它背後的啟示,所有的事件都是中性的,它給你什麼啟示,所有的問題都是功課,它給你機會,所以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當你從這個事情中成長了,這個事件就成為恩典。
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的事情,也陷入父母的是非對錯恩怨情仇的糾葛中,再加上自己希望事情怎麼發展,而他只是個孩子,又無能為力,很多事情他做了也不見得有用。而這個事件對他的意義在哪裡呢?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要學習的就是愛本身的純粹,超越父母之間的是非對錯、恩怨情仇。他回歸對父母更純粹的愛,更給到父母滋養就對了。
這是你要帶領他的方向。
當他這個心結解開的時候,上學也自然會導入正途。這個心結不解開,你今天用一套觀念道理來開導他,他變得不會這麼煩躁和情緒化,不代表他的能量不滯留在這裡,而他覺得這個問題無解的時候,他會更混亂。他會去玩遊戲放鬆一下,也沒有多少心力讀書,他會被這個問題拖在這裡。
孫新蘭博士:也不是你告訴他說「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不關你的事情,你要好好讀書」,不是這樣一句話可以解開他心結的。他必須回歸對父母的愛,必須純粹,不會因為媽媽、爸爸怎樣,就會讓他對父母的愛有汙染,這是成人幫助他從這個事件中學到的。你也學到這個功課的時候,這個事件就變得有意義了。
否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些事件十之八九都是一個折磨而已,沒有成長,對我們的生命來說,不是意義,不是恩典,只是詛咒。
當從你事件回到恩典中,你就永遠在幸福的主軸裡面了,陰晴圓缺喜怒哀樂都不可能動搖你幸福的主軸。這是很不容易的,不是憑這一句話就能做到的,但是你要理清楚這樣的思路。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孫新蘭意象對話研修中心所有。圖片©️學員
孫新蘭博士:幸福不是調節一下心理,讓我想得開一些,就會好過。
這件事中國人最會做,中國人對痛苦的耐受力全世界最高了。重要的是幸福的基調,而不是調節。
環境可以不如意,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這是正常的,但是你的生命有這個基調的時候,喜怒哀樂都可以承載,是非得失都變得很容易超越。你的根不受汙染,你生命的那份寧靜不受打攪,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你就幫他走出困境了,否則你的「幫」,也變成是是非非的立場了。
學員:關鍵孩子很封閉自己,沒有辦法和他溝通。
孫新蘭博士:為什麼說有時候不需要溝通呢?你只需要告訴他,在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對父母純粹的愛和祝福的心就夠了,不是卡在父母的恩怨情仇裡面。
學員:嗯,我要好好琢磨琢磨。
孫新蘭博士:是的,這不是我們習慣聽到的答案。
小編語:生命都是通過各種因緣來成長的,真正的愛的智慧都是需要學習的。7月18-19日的孫新蘭對話網課,你想要幸福,學它就夠了——意象對話授證班網課歡迎你。報名請聯繫小編。感恩閱讀。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建構一個完整的愛的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