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離婚,孩子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本原因在這裡

2020-08-23 孫新蘭博士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孫新蘭意象對話研修中心所有。圖片來自學員

編者按:近一段時間,網劇《隱秘的角落》刷爆了各個社交網絡,劇中朱朝陽這個角色,讓我記憶特別深刻,他就是別人家孩子的代表:成績永遠保持班級第一、年級第一,休息就是看書解題,完全不用家長操心。

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離異家庭跟著單親媽媽長大的孩子 ,媽媽灌輸的理念是:學生就應該學習,社交什麼的是畢業之後到社會才需要做的事情。所以他是班級裡的另類,完全沒有社交,也沒有同學靠近他。

而媽媽日常中經常會跟朝陽說爸爸不好,爸爸不愛他,所以才要離開這個家,不要他們母子倆....但在跟爸爸出去吃飯後,媽媽歇斯底裡地喊「:我把你辛苦帶大,他只帶你去遊幾次泳就是愛你了?」

現實社會中,也常聽到這樣的站隊形式,「你媽媽不好,她不要你了」,「你爸爸太壞了」……這樣的立場,為孩子們帶來的是祝福還是傷害?當父母因為一些因緣分開了,孩子究竟應該怎麼辦?

今天,就為這樣的孩子和親人們送上一段孫新蘭博士的督導:讓我們從事件中學習愛,讓眼淚和傷痛都化為愛的祝福。

學員:我的弟弟已經離婚了,現在孩子在上高中。老師反映他在學校學習很不認真,老師批評時他還用很難聽的話頂撞老師。

我找孩子談了後,知道孩子希望父母能重新在一起,但是父母親的意見不是很統一,雖然這件事得到緩解,但是孩子一直打電腦、玩遊戲。我想問,對這個孩子可以從哪個角度來啟發他呢?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孫新蘭意象對話研修中心所有。圖片©️學員

離開是非和判斷

孫新蘭博士:我們在生活中會遇見很多事件,就像你說的這個外甥的事件一樣。而這時我們通常會很偷懶地去評估、判斷對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陷入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漩渦,你去問不同的專家,他們因為立場不一樣,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你就發現真的越理越亂。

要從一個事件回歸到它背後的啟示,所有的事件都是中性的,它給你什麼啟示,所有的問題都是功課,它給你機會,所以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好的。當你從這個事情中成長了,這個事件就成為恩典。

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的事情,也陷入父母的是非對錯恩怨情仇的糾葛中,再加上自己希望事情怎麼發展,而他只是個孩子,又無能為力,很多事情他做了也不見得有用。而這個事件對他的意義在哪裡呢?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要學習的就是愛本身的純粹,超越父母之間的是非對錯、恩怨情仇。他回歸對父母更純粹的愛,更給到父母滋養就對了。

這是你要帶領他的方向。

當他這個心結解開的時候,上學也自然會導入正途。這個心結不解開,你今天用一套觀念道理來開導他,他變得不會這麼煩躁和情緒化,不代表他的能量不滯留在這裡,而他覺得這個問題無解的時候,他會更混亂。他會去玩遊戲放鬆一下,也沒有多少心力讀書,他會被這個問題拖在這裡。

從事件中回歸愛的純粹

孫新蘭博士:也不是你告訴他說「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不關你的事情,你要好好讀書」,不是這樣一句話可以解開他心結的。他必須回歸對父母的愛,必須純粹,不會因為媽媽、爸爸怎樣,就會讓他對父母的愛有汙染,這是成人幫助他從這個事件中學到的。你也學到這個功課的時候,這個事件就變得有意義了。

否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些事件十之八九都是一個折磨而已,沒有成長,對我們的生命來說,不是意義,不是恩典,只是詛咒。

當從你事件回到恩典中,你就永遠在幸福的主軸裡面了,陰晴圓缺喜怒哀樂都不可能動搖你幸福的主軸。這是很不容易的,不是憑這一句話就能做到的,但是你要理清楚這樣的思路。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孫新蘭意象對話研修中心所有。圖片©️學員

幸福是一個基調,不是自我調節

孫新蘭博士:幸福不是調節一下心理,讓我想得開一些,就會好過。

這件事中國人最會做,中國人對痛苦的耐受力全世界最高了。重要的是幸福的基調,而不是調節。

環境可以不如意,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這是正常的,但是你的生命有這個基調的時候,喜怒哀樂都可以承載,是非得失都變得很容易超越。你的根不受汙染,你生命的那份寧靜不受打攪,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你就幫他走出困境了,否則你的「幫」,也變成是是非非的立場了。

學員:關鍵孩子很封閉自己,沒有辦法和他溝通。

孫新蘭博士:為什麼說有時候不需要溝通呢?你只需要告訴他,在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對父母純粹的愛和祝福的心就夠了,不是卡在父母的恩怨情仇裡面。

學員:嗯,我要好好琢磨琢磨。

孫新蘭博士:是的,這不是我們習慣聽到的答案。

小編語:生命都是通過各種因緣來成長的,真正的愛的智慧都是需要學習的。7月18-19日的孫新蘭對話網課,你想要幸福,學它就夠了——意象對話授證班網課歡迎你。報名請聯繫小編。感恩閱讀。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建構一個完整的愛的底基。

相關焦點

  • 離婚並不能毀掉孩子,但無知的父母會
    其實,朋友只看到了孩子成績下滑的表象,卻沒看到導致孩子成績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他們離婚創傷對孩子造成了傷害。後來,朋友去找小峰班主任了解情況,原來小峰那段時間上課時經常走神,平時也很少和同學互動,課間時都是一個人坐在位子上發呆。小峰這樣的情況,在離婚家庭中非常普遍,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稱作為「離婚創傷症」。
  • 希望父母離婚的孩子,到底因為什麼原因?
    前幾天,在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父母離婚,對孩子好還是不好?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暫時不判定他的是與否,先講這樣一個例子。這種事情從小風記事起就不停地發生,家裡好像就是一個戰場,父母之間總有吵不完的架,他不知道下場戰爭會如何爆發,只能不安的期待,希望不會那樣激烈。小風不知道父母累不累,但他自己覺得很累,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維持這種婚姻。
  •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為什麼孩子還是擔心爸媽離婚?冷戰的影響
    1、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很多時候,孩子是很敏感的,很容易覺察出父母間的關係出了問題,但是他們不敢問,只是小心翼翼地觀察,唯恐自己的行為再惹怒了父母。這樣長期的壓力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謹小慎微,缺乏安全感。
  • 婚姻中的爭吵,父母的離婚,為什麼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呢?
    誰也不曾替孩子想過,這樣無休止的吵架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知名作家張愛玲,時時刻刻受著父母的影響。由此可見,爭吵帶給孩子的傷害有多深,但是當著孩子們的面吵架,那無疑是給孩子一種巨大的傷害。父母的吵架都是大聲喧譁,不爭上下。年幼的我們根本不知道家裡發生了,但是父母每次的吵架情形,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裡,久久不能釋懷。性格從小就在家養成的,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家庭老師。這樣無休止的爭吵,便在張愛玲年幼時埋下了隱患。直到她後來成年,年邁,老去,始終都是不善與人交流,如何與人如何相處。
  • 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原因是孩子們對成人權威的合法性有看法。研究表明孩子們認識到我們在某些事情上的權威,但當他們認為我們試圖控制他們的私人生活時,他們會反抗。相比之下,大一點的孩子更有可能預測到孩子會遵守道德準則,並對此感到滿意。但當情景涉及個人事務時,沒有年齡差異,當涉及到父母對個人選擇的命令時,即使是年齡最大的孩子,7歲的孩子,也會猶豫不決,他們經常預言兒童主角會反抗父母,也為之感到高興!
  •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厭學心理
    大家好,今天文章的主題是《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厭學心理》我非常榮幸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跟大家交流,很期待今天我的分享能夠對各位家長有些幫助和啟發。所有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的成功的人,我們家長對孩子寄託很大的希望,通常我們也有很多的想法,希望告訴我們的孩子學習有多麼的重要。
  • 心理學:父母吵架、離婚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答案在這裡
    最近一個多年不聯繫的同學突然聯繫到我,說他最近在和妻子鬧離婚,4歲的女兒每天悶悶不樂,他問我,這種父母吵架、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沒有影響,是怎麼影響的,如何才能避免呢?那今天我就「借這個機會」把這個思考過程整理一下,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給家裡有孩子的父母,以及不得不面臨如我同學這般問題的父母做一個參考。
  • 父母離婚時,如何幫助孩子?
    大約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會在童年或青春期的某個時候出現心理問題。近些年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比率要遠高於普通家庭。通常離婚與各種各樣的因素有關,無論是經濟上的、情感上的還是家庭上的。這樣的困境對孩子的打擊尤其嚴重。
  • 為什麼孩子會討厭二胎?各種原因父母要留心
    文/英子育兒日記,本文為作者個人原創,歡迎點讚和分享其實很多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討厭二胎,甚至為了抵制二胎的到來,做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讓父母頭疼不已,但真正當二胎來臨的時候,他們反而沒有自己想像中那樣抵制二胎,這些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 傷害孩子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小娟一邊看著兩個孩子的照片,一邊哭訴!她特別擔心因為自己離婚,讓兩個孩子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可是已經離婚的她,又無能為力!離婚可能會傷害孩子,是很多人不敢離婚的一個原因。有很多夫妻寧願為了孩子忍者,彼此仇視,維護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也不願意離婚。就是擔心離婚會傷害孩子。
  • 不要讓孩子給父母離婚買單,他們不是累贅也不是犧牲品
    孩子說:「有些同學根本不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課,老師留得作業都不能完成。」當時我想了許久,最希望的是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不會管教的原因,而不是因為父母離異造成的,但是我想錯了,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離異的原因。這就回到了老生常談的問題「父母離婚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就像一把雨傘,爸爸是雨布,媽媽是骨架。
  • 雙宋離婚、高考後離婚潮:離異家庭的孩子,親密關係會出問題嗎?
    比如說:即便是充滿了衝突和暴力的完整家庭,也比離異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更好;離異家庭的孩子,將來也不會經營好自己的婚姻,更無法成為合格的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肯定心理特別敏感,容易出性格問題;離異家庭容易出現品德不端的「問題少年」;……最近,在後臺我們也收到一則這樣的留言:「我和女朋友談了三年
  • 父母離婚,孩子還有可能幸福嗎?父母如何處理,會影響孩子的婚姻
    尤其是當她在節目裡說到,離婚後,自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孩子會過來保護自己的時候。大家就更清楚地知道,離婚這件事情對孩子而言,已經帶來了持久的影響。有人曾經說過,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當孩子意識到家庭中出現的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去「補位」,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彌補家庭中的遺憾。而現實是孩子並沒有這樣的能力。
  • 「娶妻難」還沒有解決好,「離婚快」又要趕上來了,為什麼會這樣?
    」又要趕上來了,為什麼會這樣雖然現在農村的經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對於多數農民朋友來說仍舊需要面對著不小的壓力,這部分不僅僅是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帶來的影響,同時對於達到適齡的男性來說,娶妻仍舊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
    有人說是打罵式教育,說棍棒教育之下對於孩子的影響會讓他們缺乏自信心,會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比較極端,甚至不容易控制情緒,之後相處也成問題。也有人說是家庭破裂也就是父母離婚,離婚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和他人交流之時,總是展現出來不信任的狀態、團隊協作能力差。確實,這兩種行為對於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 離婚的表面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卻是這兩個
    離婚的根本原因01前不久官方曝出一組離婚數據,離婚的原因大致分為九類,按比重分別是生活瑣事、分居、感情基礎薄弱、家庭暴力、賭博、性格差異、缺乏溝通、出軌、家庭經濟。縱觀這九大原因,其實直接反映出兩個問題,導致離婚的原因無非是婚前和婚後,更多的是婚前。由於婚前沒有足夠的了解,所以一旦進入了雞毛蒜皮的婚姻裡,那些雜七雜八的生活瑣事很容易使兩個人出現分歧,這其實是三觀不太一致導致的。
  • 心理學:孩子缺乏主動性,根本原因是父母管得太多了
    但是在網絡上,可以發現有些人對「父母」這一社會角色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把孩子所有的缺點和問題都歸因於父母是不正確的,孩子自己有手有腳,為什麼都賴父母?首先,這種觀點有正確的一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雖然有很大的影響,但其他因素也有著重要作用,例如同伴群體、學校環境、教師等等,凡是跟孩子有所接觸的,都或多或少地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但其也有錯誤的一面,孩子出生於父母,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孩子不僅長得像父母,而且氣質也很有可能遺傳了父母中的某一位。
  • 洪晃:我為什麼會支持"離婚冷靜期"寫進民法典
    "離婚冷靜期"這一法律規定之所以一出臺便受到網友熱議,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網友藉此聯想到了"離婚冷靜期",會使一些正在受家暴迫害的女性無法快速擺脫悲慘的現狀。衝動離婚過後,父母雙方不管是重新組建新的家庭,還是重歸於好選擇復婚,對孩子來說所造成的傷害都已經無法彌補。在孩子眼中,自己的父母因為一點小事便選擇分開,這種逃避問題的行為也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失去了對待事情的耐心,會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逃離而非面對。
  • 離婚後如果真為孩子著想 「探視權」根本不該是問題
    離婚後如果真為孩子著想 「探視權」根本不該是問題 2020-10-13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離婚後請不要讓孩子「買單」孩子之所以會恨你——這些至關重要!
    縱觀整個社會,那些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上有極大的缺陷,每當面對他們之時總是抱著異樣的眼神。特別是女方的家長,一旦知道自己的女兒跟親家庭的孩子相處,反對的概率將大幅度提升。這裡原因很簡單,原生態家庭致使這個孩子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因為父母的離異,覺得自己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