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並不能毀掉孩子,但無知的父母會

2020-08-27 戀戀夏音

文/夏音

有一次,順道去看一個剛離婚的朋友,吃飯時朋友接了一個電話,應該是工作出了問題,朋友臉色立刻一沉,這時,她的孩子小峰見狀默默地放下了準備夾菜的筷子,站起來說道「媽媽,我去寫作業了。」

朋友聽後臉色由陰轉晴,滿意地看著小峰進了書房。

飯後,朋友送我到樓下,我忍不住問了句「孩子最近成績如何?」

朋友聽後嘆了口氣「他比以前更勤奮了,但成績卻一直下滑,我最近也一直在給他找輔導班。」

其實,朋友只看到了孩子成績下滑的表象,卻沒看到導致孩子成績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他們離婚創傷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後來,朋友去找小峰班主任了解情況,原來小峰那段時間上課時經常走神,平時也很少和同學互動,課間時都是一個人坐在位子上發呆。

小峰這樣的情況,在離婚家庭中非常普遍,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稱作為「離婚創傷症」。

某機構曾調訪過3000名中小學生,生活在問題婚姻或者離婚家庭的孩子,有7.72%曾有過自殺計劃,有42.9%曾有一閃而過的&34;的想法,或者是在心理上走向兩種極端,十分懂事或者極度叛逆。

美國心理學家華勒絲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自1971年就開始針對上百位離婚子女做心理訪談和深入觀察,她發現,即便是在北美那種離婚普遍化的國家,成長於離婚家庭的孩子依然會陷入自我痛苦和懷疑中:「為什麼我的父母會離婚,難道是我不夠好嗎?」、「我那麼愛父母,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愛我,偏偏要分開?」

所以,《為什麼婚姻重要?——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中曾總結道:

  • 在完整家庭中,父母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 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發生非婚非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要高於完整家庭的孩子;
  • 父母離異增加了孩子學習不良的可能性;
  • 父母離異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學和獲得教好職業的可能性;

在離婚過程中,夫妻雙方若是沒有及時處理好自身情緒,就很容易將這種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繼而又會以各種行為問題的形式從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下面,我們不妨來分析下離婚創傷症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

第一,愛缺失綜合症

美國愛德華·特羅尼克博士曾進行過一個叫&39;(靜止臉實驗)的實驗,研究母親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參與實驗的是一個嬰孩。

實驗前,母親與孩子一起玩耍,孩子非常開心。

實驗開始,母親停止笑容,孩子試圖做一些小動作引起母親注意。

當孩子發現母親還是面容表情,他繼續逗母親開心,但最後發現自己的努力無濟於事時,孩子開始崩潰大哭。

雖然這只是一個實驗,但毫不知情的孩子卻在母親停止笑容後傷心大哭,從孩子的真實反應不難看出,人在心底對親人關注的真實渴望。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年少時安全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父母,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便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形成愛缺失綜合症,這種症狀在離婚家庭中最為顯著,大多會表現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猜忌心理等等。

第二,扭曲的迎合型人格

網友小李父母離婚之後,由母親撫養,母親因為對父親的憤恨得不到發洩,便把這種情緒轉嫁到小李身上,久而久之,小李便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離婚。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李,經常會陷入患得患失和自我懷疑中,只要身邊的人不高興,她便潛意識中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並拼命地去挽救,形成扭曲的迎合型人格,俗稱討好型人格。

小李結婚後,丈夫經常家暴,但小李不僅沒想過反抗,反而拼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通過改善自己來換取丈夫對自己態度的轉變。

小李身上迎合型人格的成因,正是因為在父母離婚震蕩中未得到及時關愛,致使她進入一個思維誤區:所有矛盾產生時,錯的永遠是自己。

第三,外向孤獨症

外向孤獨症是指表面上看起來活潑開朗,但內心極度脆弱的人,這種症狀的成因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能給孩子建立輕鬆愉悅的氛圍,因為長期缺少這種關愛或者生活在緊張壓抑的環境中,孩子便會陷入一種「假性快樂」。

第四,增加抑鬱症患病機率

《為什麼婚姻重要?——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中提出:父母離異的孩子比雙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父母在離婚中的尖銳衝突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或疾病,比較常見的就是抑鬱症。

那讓年幼孩子患抑鬱的「壓力事件」是什麼呢?

調查研究發現,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幾乎都是「家庭親子關係不好」、「父母婚姻不和」或「童年不在父母身邊」這三種情況,而「父母婚姻不和」佔了主要原因。

2016年2月,西安一位曾出版過兩本史學專著的史學奇才因抑鬱症墜樓自殺,在發給朋友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中,史學奇才林嘉文著重提到了父母糟糕的婚姻關係,正是因為這種關係的影響,讓林嘉文產生了厭世的想法,他在遺書中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活著太蒼白了,我不屑活著……」

為什麼父母婚姻關係會成為孩子罹患抑鬱症的主要成因呢?

因為在孩子未獨立承擔一段社會關係之前,他還不能區分自己的行為和家庭環境的關係,經常會把父母之間的衝突歸咎到自己身上,或者在發現自己的努力無法修復父母破碎的關係之後,陷入絕望,從而走向抑鬱。

其實,離婚只是一種感情狀態的轉化,真正傷害孩子的,並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離婚後的態度,而父母的處理態度,也決定了孩子以後的人生態度,只有父母積極、客觀地去面對這件事,才能讓孩子學會去直面這件事。

如何最大限度上降低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 不要物化私有孩子

在爭奪到孩子撫養權之後,出於對對方的怨恨,會把孩子作為要挾和報復對方的砝碼,覺得孩子和爭奪過來的婚後財產都是是屬於自己的,清晰地劃分孩子與對方的界限。

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父母哪一方的缺位,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父母可以因為感情不和而離婚,但卻不能因為孩子判給自己,就單方面剝奪了孩子享受父愛或者母愛的權利。

  • 不要將孩子捲入糾紛

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第三層提出: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是最大的歸屬感,但在父母離婚之後,這種來自於父母其中一方的歸屬感往往是缺失的。

有的父母會強迫孩子選擇立場,讓孩子和自己站到同一條線上,用孩子對對方的恨,來證明孩子對自己的愛。

但若是孩子不能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便無法形成穩定的情感能力,對於長期處於父母感情拉鋸站中的孩子,往往會對親密關係即渴望又恐懼。

  • 不要將離婚壓力投射給孩子

存在受害者心態的單親父母,往往會覺得婚姻失敗完全取決於對方,覺得自己為照顧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從而把孩子當成是生命全部。

這樣的父母,一般會對孩子極度嚴苛,並希望通過孩子的成就來彌補自己在婚姻裡的缺失;或者是經常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付出和犧牲,不斷向孩子施加情感壓力。

  • 明確告訴孩子:離婚是父母的事

所有孩子都希望自己可以在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長大,所以在面對父母離婚這件事時,孩子通常比大人更脆弱。如果父母不能坦誠地面對離婚,便無法做到與孩子溝通。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把父母離婚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是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分開?」從而陷入過度自責,或者覺得自己存在沒有價值,因此產生消極厭世情緒。

父母的婚姻觀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孩子幸福的意識走向,所以,明確地告訴孩子離婚原因,讓孩子不要因此對婚姻產生消極情緒或者過度自責,是父母離婚後應當承擔的責任。

  • 告訴孩子,你們永遠愛他

印度尼西亞孩子Azka創作了一組漫畫,名為《一個離異家庭的故事》,裡面細數了父母從相愛結婚到離婚的故事,但因為父母並未因為離婚而削減對他的愛,所以Azka的畫裡處處充斥著家庭式的溫馨。

他甚至很享受父母離婚以後的生活,父母還是像以前一樣愛他,但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吵架,所以,Azka並不覺得自己是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在他看來,只要還能感覺到爸媽的愛,那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家。

其實,孩子並不像大人那樣,會用世俗的標準去判斷婚姻的完整與否,相比一個充滿壓抑和爭吵的婚姻,孩子更容易接受一個雖然離婚、但卻依然有愛的家庭,畢竟,能真正打開孩子內心的,是有溫度的愛,而不是一紙婚姻,強行維持的表面婚姻,對孩子的成長,毫無意義。

倘若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繼續維持婚姻的完整,那不妨和平友善地離婚,並坦誠地告訴孩子,即便步入另一種關係,我們依舊愛你。

畢竟,毀掉孩子本身的從來不是婚姻關係的改變,而是父母在這種關係轉變過程中的處理態度。

很多孩子的婚姻觀都是以父母對待婚姻的態度為藍本的,只有父母積極地對待感情,孩子才能學會建立積極健康的兩性關係。

所以,每一對離異的父母,首先應當改變和做好的是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離婚本身,反思在前一段婚姻中的不足,學會提高自身幸福能力,理性客觀地接納離婚後的人生,而不是將離婚後對生活的失望投射給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抹殺孩子對未來幸福的期待,畢竟這些過程中「身教」所帶來的正面引導要遠大於「言傳」教導。

相關焦點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而父母對於孩子的認知也就越來越清晰。現在大部分的父母也害怕傷到自己的孩子,所以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同時觀察自己的孩子背後的情緒,避免他們內心不滿、軟弱、自卑。長時間如此,其實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部分孩子展現出來的比較自信的狀態,在和父母相處之時也非常的快樂。可是避免孩子受傷害是一點,溺愛的行為真的正確嗎?有些時候看似正確的狀態,其實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毀掉孩子童年的第一殺手,不是離婚或打罵,是父母回家後這個動作
    導讀:毀掉孩子童年的第一殺手,不是離婚或打罵,是父母回家後這個動作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毀掉孩子童年的第一殺手,不是離婚或打罵,是父母回家後這個動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毒藥」,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種行為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毒藥」,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種行為相信現在很多家庭都有這種情況,孩子見到父母回家後,就會央求著要手機或是平板玩耍,這似乎無關於年齡,手機裡總能找到各類兒童喜歡的軟體,有統計表明,很多孩子從一歲多就開始喜歡上玩手機,他們會看以看各類視頻為主,而3歲以上的孩子就會自主下載軟體,玩各類遊戲,6歲以上的孩子就會和人語言聊天……造成網民低齡化的原因,正是家長對於孩子玩手機的縱容,而家長的縱容導致了孩子越來越痴迷網絡世界,痴迷於各種新鮮的視頻和好玩的遊戲,而這種行為對年幼的孩子而言,傷害是巨大的。
  • 毀掉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把他們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足夠了
    幼年時期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但事實上,父母也是在不斷地嘗試錯誤中撫養孩子長大。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毀掉他們。 雙親是一面鏡子,孩子在鏡子裡如果能得到正確的反饋,那麼感情很容易被疏解,能感覺到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溝通,能感覺到父母的愛。
  • 親子教育,父母的無知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可每次家訪,孩子父母都不在,聽說是在外地做生意,太忙回不來。老師只好打電話聯繫,希望父母不要只在乎掙錢而置孩子於不顧,沒想到,電話那頭的父親卻對老師說:「不做生意誰養活孩子?反省,有知與真知是成功的基礎,無知則往往是失敗的根源。家庭教育同樣如此,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是許多父母失敗的原因。無知固然可怕,然而更可怕的是無知與自己的無知《北京青年報》報導:從河南淮濱來杭州蕭山打工的一對父母,卻因3歲兒子不願認字,活活將他打死,2005年12月24日傍晚,3歲男孩小博的媽媽正在教他認字。小博只念了一遍,便拒絕再念第二遍。
  • 談《隱秘的角落》:毀掉孩子的不是夫妻關係,而是父母的修行
    不禁扼腕嘆息:一個好好的孩子就這樣被毀掉了!假設朱朝陽的父母沒有離婚,家庭和和美美,那麼朱朝陽應該是個成績優異十足的好學生乖學生,是為父母臉上貼金的那種小孩。又假設朱朝陽的父母的確是離婚了,但是父母即便離婚,也都是時刻關心朱朝陽的身心發展,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雙方離婚後父親對兒子漠不關心,母親對兒子嚴格控制這種情況,那麼朱朝陽也應該是一個在父母的親浸泡下長大的擁有健康心態的孩子。
  • 父母的這11種行為,毀掉的不只是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這11種行為,毀掉的不只是孩子的人生!3.父母經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後果: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一點都不意外。7.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
  • 《逼子成龍》:父母的無知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隱形殺手」
    這部電視真是活生生家庭教育的真實寫照,父母的無知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隱形殺手」。自以為是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噩夢,陶強爸爸教育方法明顯有問題,當別人提出育兒建議之時卻滿口拒絕,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問題,反而是別人多管閒事。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請保姆、換房子、換學校、包賓館,卻不知道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本身,自己的無知,把孩子折騰的死去活來。
  • 吃一次相當於吃7條橡皮筋,父母還在傻乎乎地餵娃,無知毀掉孩子
    一個月後,老王終於開攤了,左鄰右舍都來問能能情況怎麼樣了,老王嘆了嘆氣,說孩子嚴重脾胃衰竭,還需要調理一段時間,否則孩子以後的發育會出問題的。老王繼續說,平時生意忙,能能都是姥姥姥爺照顧的,老人家很溺愛孩子,能能想吃的都有求必應,夜裡說餓了姥姥也會爬起來給孩子熱飯吃,長期保持這樣的飲食習慣,才導致了能能脾胃受損嚴重,我們一家子真的是太無知了!
  • 「我孩子不吃米飯,請幼兒園改變一下」別讓父母的無知,影響孩子
    其實,像牛牛媽這樣的母親有很多,只不過我們沒有碰到而已,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看的高於一切,不管結果如果必須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能讓孩子受到委屈,這樣的父母自認為是在疼愛孩子,其實是在毀了孩子。父母認為這樣是在為孩子好,不讓孩子受委屈,但是這樣一味的溺愛孩子,縱容孩子,只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當父母把孩子的話當做命令時,那麼孩子即將走上自私的道路。因為,從小被父母溺愛的關係,他們不懂得什麼是分享,什麼是幫助,他們只知道,任何事情都要滿足自己。
  • 珍行足衣:父母不自律,會毀掉孩子
    ,會毀掉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你的言行舉止將影響孩子一生你的不自律正在悄悄回掉你的孩子很多家長通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孩子做作業需要監督,很不自覺,還經常熬夜,晚上不肯睡覺,比同齡小孩矮很多……家長們常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開花」。
  • 父母離婚,孩子還能不能獲得幸福?網友的回答也很現實
    文│秘籍君父母離婚後,孩子會不會就不幸福?說到這個話題,不自覺的想起來王菲的女兒李嫣,雖然父母離婚,但是似乎沒有在孩子身上產生什麼壞的影響。在外界看來,孩子的表現很自信,那一種不羈的性格特徵讓她看起來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
  • 李玫瑾:網路遊戲和貪玩會毀掉孩子?都不會,父母的語言暴力才會
    尤其是網路遊戲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這也給家長們帶來了新的困擾,他們擔心網路遊戲會毀掉孩子。當然,除了網路遊戲,他們還擔心貪玩也會毀掉孩子。其實這些都不會毀掉孩子,而真正會毀掉孩子的就是父母的語言暴力。但是父母絲毫不知道,覺得用這種打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才是正面的。長期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性格更容易出現缺陷。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網路遊戲,也不是孩子過於貪玩,而正是這種語言暴力。很多父母都認為,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正是為了激勵孩子,其實他們不懂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下面來講一下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父母離婚,孩子還有可能幸福嗎?父母如何處理,會影響孩子的婚姻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離婚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孩子的痛苦期會持續多久,就取決於父母如何處理離婚這件事情。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Hetherington曾經在2002年做過一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父母離婚對孩子在短期內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孩子會感覺到焦慮、憤怒,也會因此缺乏信心。
  • 如果父母一慣寵愛著孩子,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的希望。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付出了大部分精力。可是付出的越多,越得不到好的結果。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做父母的家長只會抱怨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看別人家的孩子,個個都有出息,其實聰明的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你的自身行為和教育出了問題。
  • 李玫瑾:網路遊戲和貪玩會毀掉孩子?都不會,父母的語言暴力才會
    尤其是網路遊戲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這也給家長們帶來了新的困擾,他們擔心網路遊戲會毀掉孩子。當然,除了網路遊戲,他們還擔心貪玩也會毀掉孩子。其實這些都不會毀掉孩子,而真正會毀掉孩子的就是父母的語言暴力。但是父母絲毫不知道,覺得用這種打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才是正面的。長期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性格更容易出現缺陷。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網路遊戲,也不是孩子過於貪玩,而正是這種語言暴力。很多父母都認為,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正是為了激勵孩子,其實他們不懂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父母10種教養行為 毀掉快樂的孩子
    父母10種行為毀掉孩子(資料圖)有些父母常常對養育孩子抱有疑問:自己明明傾盡所有給孩子最好的愛,可孩子還是不領情,反而變得跟自己越來越遠,越來越不自信。這是為什麼呢?專家經過大量案例的積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為是的愛毀掉原本自信快樂的孩子的十條共性問題,您不妨對照一看。
  • 離婚後,不管男女雙方都不能做的事,不然受傷的最終還是孩子
    夫妻離婚以後,無論孩子哪一方撫養,都不能這些事,不然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第一,不讓對方探視孩子離婚時,各種矛盾問題,雙方爭吵!導致雙方關係惡化,最終變成熟悉的陌生人!把對方仇視化!把這種仇視化牽扯到孩子身上,不讓對方探視孩子,或者把孩子藏起來,不讓對方見面!這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 毀掉孩子的不是吵架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個行為
    兒童的有效陪伴需要父母的有效參與和建立一個互動和交流的環境。隨著智慧型手機和智能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日漸增大,在手機上所消費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這樣一來,忽視有效陪伴孩子的家長會更多,而缺乏有效的語言交流可能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 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溺愛孩子只會把孩子引向歧途,毀掉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會愛孩子。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別人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會享受,不知奉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關注自己,不知體諒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