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寶爸或是寶媽,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學識淵博的?掙錢能力強的?還是對社會有用的?
這些對於孩子的期望,其實都可以用「有出息」這三個字來代替。
對於大多數中國家長,「有出息」難免與「功利」聯繫起來,於是在家長的教育過程中,可能會更偏向於孩子智力,體力,情商方面的培養,而有可能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建設和優秀品質的培養。
當疫情還在全世界泛濫之時,大家還記得那個嫌隔離點開水不好喝的義大利女留學生嗎?還記得那個澳大利亞回國的跑步女嗎?還記得那個英國回來的留學生直接跳車回家拒絕接受隔離嗎?
像這些有機會在出國的人,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是「有出息」的,但是顯然有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質他們實際上是缺失的。這種缺失很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從而引起一些過激和不當行為。
我們可以想想那些負面情緒都是從哪裡來的?遇事悲觀消極,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做事情動力不足,沒有信心,壓力大.....
但歸根到底就在於三點:悲觀消極做事情沒有動力,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壓力大;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感覺生活沒意思;沒有形成良好的身體及行為上的習慣。
那麼由此看來,與之相反的,樂觀、興趣和習慣,是在兒童時期就需要培養的最重要的三個品質,擁有這三個品質可以讓孩子一生幸福感倍增。這也是被國內外教育專家們普遍認可的。
《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就是解決了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樂觀」的人的問題。
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
這本書以一種類似於教科書式的講述方式,將觀點、示例、以及家長應該如何操作和練習融為一體,讓我們可邊學邊練,從而達到培養孩子樂觀品格的目的。
我會結合中國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常犯的幾個錯誤和相關事例,來介紹一下作者的幾個主要觀點:
我們經常會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沒錯,但是怎麼誇是很重要的。
比如孩子做了一個手工,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滿意而沮喪。家長可能會為了維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就會說:寶貝做得太好啦!
這種情況之下,孩子明明就對已經自己有了一個客觀的判斷,你的盲目表揚只會擾亂他的判斷。即使他因為你的表揚而不再沮喪,這種滿意也是「感覺滿意」,而不是「表現滿意」。
感覺滿意指當自己價值、欲望、以及權利獲得肯定後的一種感受狀態,比如:高興、知足、滿意、自豪等。
而表現滿意是指對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應對日常基本挑戰的能力有信心。
感覺滿意看似是在鼓勵孩子,可以帶來暫時的自尊,但是長久下去會造成孩子對自身能力的錯誤認知,讓孩子變得盲目自負。更可怕的是,它剝奪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機會。
而表現滿意則是通過孩子自身的行動使孩子對於事物具有更強的掌握能力,從而獲得自信。
亞里斯多德有個超越時空的觀念: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受,表明除了正確的行動以外,快樂是無法從其他任何方式中得來的。
那麼上面的例子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表揚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理解孩子的感受。
第二,表揚好的方面,承認不好的方面。
第三,以樂觀及正確的方式來解釋自己面臨的失敗。
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可以包含這些方面:
1.共情:寶貝看來你對自己的作品不是太滿意呀,是不是?
2.部分肯定:在媽媽/爸爸看來,這個作品的優點在這裡,比如(詳細說出優點)
3.詢問感受:那你自己覺得你在哪個方面不太滿意呢?
4.給出意見:媽媽覺得你可以在(某方面)再改進一下。
5.反思 :不過這也是件好事,可以讓你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你覺得呢?
6.執行:那麼現在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吧
所以要讓孩子獲得自信和樂觀,最重要的是使你的孩子對事情具有「掌控感」,表現滿意可以使孩子實實在在地獲得這種掌控感。
但事先他必須先讓他經歷失敗、心情抑鬱以及不斷嘗試直到成功為止。沒有任何步驟是可以跳過的,失敗與心情抑鬱是建構成功與良好心情的必要過程。
所以家長不要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和自尊而不讓孩子經歷這些,他們遲早都要面對種種的負面情緒的,逃避不是方法,掌控才是關鍵。
對於中國的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時,都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特別是在孩子上學之後。網絡中時常出現「某家長被孩子氣得心臟搭橋」這類新聞,我絕對相信它的真實性。
心裡強大些的家長,也常會被孩子逼得說出類似於:「你怎麼這麼笨啊! 」,「你到底長沒長腦子!」 ,「這麼簡單的東西你都學不會,以後能幹什麼!」 諸如此類的話。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也知道這樣說是不對的,可當時就是控制不了,說完心裡又後悔得不行......
其實孩子是否可以養成樂觀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家長對於負面事件錯誤的解釋風格。
像上面那些話如果只說了一次兩次,事後家長和孩子道歉或說明原因,可能對孩子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長此以往,這種「貼標籤」式的語言暴力和解釋風格,將孩子一時的錯誤歸為「永久性」的問題,會使孩子認為這是來自自身個性上的缺點,不僅會造成孩子不自信,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悲觀的孩子。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父母本身的解釋風格會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解釋風格,當你對一件壞事進行歸因的時候,你的孩子常常也正仔細聆聽著,他會將你的風格變成他自己的。
因此我們必須首先要為孩子做出樂觀的榜樣,並將那些解釋風格融入自己的思維方式之中,這一點真的相當重要。
那麼除了「永久性」之外,還有什麼會影響到孩子樂觀的解釋風格?
塞裡格曼教授提出了對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會始終存在;
普遍性,即起因影響許多情況;
個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況
舉個例子,孩子某次英語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沮喪地說:
1.「我永遠學不好英語了!」-永久性
2.「我以後英語考試都不可能考好了!」-普遍性
3.「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個人化
那父母應該如何解釋呢:
1.「孩子,你能學好英語的,你以前的英語成績不是一直不錯嗎?」-暫時性
2.「偶爾一次沒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找到原因並改下在,堅持努力下次就一定能考好。」-特定性
3.「你這次沒考好不是腦子笨,是不是因為沒有充分複習準備?或是因為題目比平時練習的要難些?「-非個人化
在上面三個維度之中,中國的家長並不是全做得不好,最後一項」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中國家長做得特別好,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有一個特別常見的例子:一個一兩歲的小朋友剛學會走路,被地上的板凳絆倒,孩子哭了起來。帶孩子的老人就馬上跑過來,邊抱起孩子,邊打著板凳說著:這個臭板凳,把寶寶絆倒了!我來打它給寶寶出氣!
有的孩子自己犯了錯誤,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或是客觀因素之上,不去想自己的問題,並認為事情做不好都是別人的問題,這種想法必然和他日常所接受到的教育有關。
如何正確地使用」外部歸因和內部歸因「呢?難道把事情的結果歸因於外部,不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不能勇於承擔後果的壞品質嗎?
答案是不會的。
塞裡格曼教授說:要教孩子們看出,當每個問題出現時,都有它自身的原因。這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既有內部也有外部的。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讓他對由自己所造成的問題而負責。而對於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則不用過分責怪自己。不要把事情失敗的原因過渡放大到只是由於自己。
比如孩子們輸掉了一場足球賽,作為前鋒的兒子回來抱怨:我們輸了比賽,都怪我把那個球給丟了,讓對手搶走然後進球了!都怪我!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孩子分析呢?造成輸球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
1.你們全隊隊員的配合的默契度有待加強,防守力量還不太強;
2.對方守門員能力很強,把你們幾次的射門都擋了回來,導致你們進球數量少;
3.你個人的表現算積極,但是傳丟了一個重要的球,導致對方直接射門得分,這個是你的問題;
4.你們隊長由於受傷下場,大大影響了你們全隊的發揮;
5.今天天氣過於炎熱,導致你們的體能受到了很大的考驗
等等......
通過這個例子,希望我們可以正確地理解和使用」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在我們的普遍觀念裡,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個真的正確嗎?
聽話的孩子可能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這也是思維懶惰的一種表現。所以當孩子過於」聽話「時,要教會孩子」反駁「。
比如現在社會給孩子們壓力太大了,僅僅品學兼優好像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的要求了。
學習好的孩子家長怕孩子學成書呆子;學習不好的孩子家長怕孩子沒前途;有興趣愛好的孩子家長怕孩子不務正業,沒有興趣愛好的孩子家長看到別人拿獎又眼紅,當個孩子容易嗎?
所以當孩子面對來自世俗各各方面的質疑時,他必須要對這些質疑有自己的判斷,如果照單全收,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或是悲觀情緒。
對於不切實際的解釋,最有效的挑戰工具就是自我反駁。這裡的反駁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有理有據的反駁,也可以說是一個自省的過程。
有效的反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搜集證據。問問自己悲觀想法的證據是什麼?屬於反對這個想法的證據?從兩面去思考。
第二,做出選擇。試圖從其他方面來看這件不好的事,列出其他的解釋。
第三,化解災難。即正確地評估影響,把這件事最好的可能和最壞的可能列出來。通常情況之下,能發生的情況介於在最好和最壞兩者之間。
第四,開發反攻計劃。對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採取措施,為最好及最壞的情況做好打算。
你知道嗎,在培養孩子樂觀這個問題上,當一件壞事出現之後的思維過程,有可能直接決定了悲觀或樂觀解釋風格的最終形成,也就是說」過程「真的要比」結果「重要得多。
這個理論就是塞裡格曼所說的」樂觀教養ABC法則「。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感受與行為。
B(beliefs),即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某種特定的後果。
人有感受其實是由不好的事(A)所引起,經過解釋風格(B)才形成了感受(C)。所以(B)則成為了決定最終感受(C)的重要因素。
比如孩子鋼琴考級沒有考過,他覺得很難過,應該怎樣引導他呢?
A(鋼琴考級沒過) ------B ( 悲觀想法 )-----C (難過 )
悲觀想法可能會包括:我真的太差了,我以後都不想學鋼琴,這簡直太難了,我永遠都通過不了。
另一種想法:A(鋼琴考級沒過) ------B ( 樂觀想法 )-----C (自我激勵,繼續努力 )
樂觀想法:
1.這次考級沒有通過,我考試的時候太緊張了,其實平時練的還是不錯的,臨場發揮沒有發揮好。但是沒關係,我那麼喜歡音樂,技術上沒有問題,我要加強自己心理素質方面的練習,下次一定可以通過!
2.這次考級準備得有點倉促,雖然我已經盡全力了,但是沒有通過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沒有關係,我已經有基礎了,相比其它的考級者,其實我是有優勢的,我要加強練習下次一定通過!
3.這次考級沒有通過,說明自己的技術確實沒有達到要求,看來我要好好和老師請教一下,如何才能彈得更好,在下次考級中取得好成績!
《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讓作為孩子家長的我也受益匪淺。
不僅僅書中介紹了太多培養孩子樂觀心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傳遞了一個理念,想要讓孩子樂觀,你自己就必須要樂觀,才足以影響到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真的是一次自我教育的過程,所以我建議使用這本書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實踐,一起練習,一起變得樂觀起來。
最後,我想引用這本書最後一章的一段作為結尾,這段話闡明的樂觀教育的真諦,與大家共勉:
樂觀不是對自己高唱快樂思維或空洞的口號,比如「我是個特定人物」、「別人都喜歡我」或「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等會讓你在短時間內心情良好,但是它們不會助你達成目標;
樂觀不是在事情不順利時責怪他人,躲避問題的責任,這只會使問題更糟;樂觀不是否認或避免悲傷及氣憤,負性情緒是豐富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它們也是鼓勵我們了解或改變不好事情的健康反應。
當你教導孩子樂觀,你就是教他認識自己,並對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論感到好奇。你教他對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採取積極的態度,而不要消極地等待、接受發生在他身上的事。
我是,一位80後寶媽,願與你分享感悟,體會百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