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樂觀,是孩子幸福成長的底色

2020-08-27 敏芷學堂B

我的爸爸樂觀開朗,經常給我講笑話,但是也很嚴肅

好像,爸爸都很嚴肅呢~

前段時間,有一個視頻火爆朋友圈。視頻中有一對敘利亞的父女,女兒今年才3歲,視頻中,父親問女兒:「聽外面的聲音是飛機還是炸彈?」

女兒說:「是炸彈。」

父親說:「是的,當他過來的時候,我們要笑。」

這位爸爸剛說完,就聽見轟隆一聲巨響,女兒做了一個身體受到震顫的動作,而後卻開懷大笑起來,這位爸爸也陪著她一起笑起來。

原來,視頻中的這位女孩,名字叫薩瓦爾,她們一家住在戰亂地區,附近經常會遭到炸彈襲擊。

這位父親為了避免給幼小的孩子帶去心靈上的創傷,就逗孩子說那爆炸是煙花,槍聲都是玩具槍發出來的,不要被他們騙到嚇倒了,下次再面對這些聲音的時候,就要放聲大笑,用笑聲消除「爆炸」帶來的恐懼。

看過視頻,雖然為這位女孩的生存處境感到擔心,但同時也為她能有這樣一個父親而感到幸運。

父親,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父愛也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在孩子失敗的時候,他能給你繼續前進的動力,在孩子成功的時候,他能激起你繼續努力的信念。

父親的樂觀,永遠是孩子幸福成長的底色。

01

父親樂觀,

孩子的世界也會充滿陽光

鄰居家的孩子特別喜歡玩積木,他的爸爸給他買了很多積木塊,教他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

孩子在父親的帶領下,也自己學著去擺出自己想像的造型,每次有了成果以後都會叫父親去看,父親對照著圖片看,並沒有評價孩子擺的像不像,而是直接評價好與不好,還會跟孩子交流,為什麼要這麼擺,孩子是怎麼想的。

有一次,孩子剛剛擺好一幢大樓,正在自我陶醉的時候,媽媽抱著洗好的衣服去晾,一不小心,一腳踢翻了孩子堆好的積木,譁啦一聲散落一地,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這個時候父親過來了,哄著孩子不要哭,還勸著孩子:「沒關係的,你剛才只是擺出來一種形狀,這種形狀你已經擺的很好了,媽媽是把木塊都給你,讓你擺出一個新的更好的,來,咱們擺一個大皇宮。」

說著,帶著孩子擺了起來,孩子的情緒頓時好了起來,注意力全被父親的新擺法吸引了,又高高興興玩了起來。

積極心理學的發起人塞裡格曼教授說:「孩子能從採用樂觀方式解釋問題的父母親那裡學會樂觀。父母親對人生的樂觀態度、面對挫折的積極心態,會讓孩子相信一切美好的東西。孩子們若是在以後的生活中碰到困難和挫折時,他也能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和樂觀的精神。」

人的性格最主要的形成階段是兒童期。父母對孩子早期的教育和培養方式,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有一位樂觀父親的陪伴,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上,也會充滿陽光。

02

父親樂觀,

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英國著名文學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曾說:「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可以說,父親的性格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說笑容會傳染,愛笑的人也會讓別人感覺溫暖,會讓人從心底瀰漫出笑意。

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父親的影響力往往會大於母親。

新寶的爸爸特別喜歡體育運動,經常會帶著新寶出去做一些體育運動,每次新寶在和小夥伴一起踢足球的時候,爸爸總是在旁邊給他加油吶喊。

有一次,新寶在奔跑搶球的時候被對方的小夥伴甩開了,沒有搶到球,新寶頓時就覺得很沮喪,站在原地,也不再去奔跑了。

爸爸看到這一幕,趕緊跑過去,蹲下來跟新寶說:「怎麼不跑啦?跑起來你會很開心的。」

新寶也說:「沒踢到球,不開心。」

爸爸又跟他說:「你看,剛才那個小哥哥帶著球跑起來好不好看?你要開開心心的,多跑幾次,你也能像他那樣。」

在爸爸的幾番鼓勵下,不一會,新寶就又開心起來,跑回草地裡跟小夥伴們玩了。

快樂是一種情緒的積累,對孩子性格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一直傳導給孩子快樂的情緒,這種快樂會在孩子的心底累積,讓孩子從心底感覺快樂,他會持續保持這種良好的情緒。

在父母身上獲得的快樂情緒越多,孩子就會受到感染,會越快樂。

不僅如此,新寶的爸爸自己就很好交朋友,經常在樓下遇到鄰居了,就會主動打招呼,還會開起玩笑來。

很多時候,他帶著新寶在樓下玩的時候,遇到街坊了,他就會叫新寶主動跟對方打招呼,還要他學會微笑。

「阿姨好。」每次說完,新寶都會笑著露出兩顆小虎牙,顯得十分可愛,久而久之,鄰居們也都非常喜歡逗新寶。

樂觀的性格對於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每位爸爸都想讓孩子成為樂觀的人,那就要從小培養孩子這種精神,要在實踐中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好性格。


03

爸爸如何做才能

當好孩子的快樂導師?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自信的,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一切,也能在遭遇挫折與失敗後,迅速地站起來。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現,現實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溝溝坎坎,那麼如何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就需要給孩子們從小打上樂觀的強心劑。

1、正向激勵,要恰當

父親要學會給予孩子正向的激勵,讓孩子遭遇挫折以後,能夠通過不斷練習和嘗試最終戰勝挫折,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2、解釋問題,要巧妙

當孩子成長的航向遇到迷霧,父親就應該更好地為孩子掌舵,要教會孩子怎麼通過分析挫折再到解決挫折,這才能獲得根本的自信。

3、家庭氛圍,要多愛

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才會快樂,才會有滿滿的幸福感,才會更自信。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形成樂觀性格的前提,這個前提就需要爸爸用更多的愛去呵護。

父母的爭吵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長此以往,孩子會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不願意與人溝通,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既要關注他們的成績,也要給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一顆強大的內心,只有擁有強大的內心,才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父母的微笑,是孩子長大後幸福的底色
    長大後的李尖尖,那種幸福快樂的生活狀態,得益於李海潮對女兒的溫和和慈愛,溫和的向女兒傳達了一种放松自由的生活態度。而劇中的林蕭小的時候,生活中都是父母之間的激烈爭吵,那成年後的林蕭一直有一種憂鬱的生活態度,這也是家庭環境所給予的一種生命底色。
  • 父親講道理,母親重感情,是孩子的幸福
    ,母親重感情但不溺愛,才是孩子真正的幸福。弗洛伊德曾說「我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被母親喜歡或偏愛的人,在生活中會展示對自己的信心、無法撼動的樂觀,常常顯得英勇,而且總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適度的母愛是孩子的保護傘,過分的溺愛則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毒蘋果。在表揚孩子,誇獎孩子的同時,也要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行為說「不」;在關心孩子,給孩子提供適當幫助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獨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 童年的所有 都將成為生命的底色
    父母之間和諧恩愛,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就會感到充足的安全感,孩子便更有獨立探索世界的勇氣和決心,從而有助於孩子心智健康發展。經常以尊重的態度去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的成長,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會擁有良好的品格,樂觀、積極、向上、有同理心,善解人意,對周圍一切都充滿了愛。同時,父母之間愛的表達,有助於孩子情商的提高。
  • 孩子在快樂的家庭,也會成長為快樂的孩子
    尖尖的父親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家裡經常充滿了歡聲笑語。在鄰居們看來,尖尖的一家,是幸福快樂的一家人。尖尖有幸福快樂的家庭,她也成長了一個活潑快樂的孩子,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在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庭情緒環境對孩子情緒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在寬鬆自由的家中成長是一種幸福」
    「我父親之所以能寫出許多從容樸實的文章,與他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有關,家已經成為他文學創作的底色和基調。」汪曾祺女兒汪朝坦言,家風是一種潛在的無形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一生。汪曾祺3歲時母親去世,但是父親的愛心與童心陪伴他快樂成長,並沒有讓他因為失去母愛而情感缺失,他對生活有著美好的嚮往,並在逐漸長大的歲月中,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領悟生活中的美。汪曾祺在《我的父親》一文中寫道:我父親這個孩子頭帶著幾個孩子,在碧綠的麥壟間奔跑呼叫,其樂如何?
  • 以愛為底色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牙牙學語-網絡圖片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施教主體,雖然沒有崗前培訓,但都必須明白:以愛為底色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沃土,才能不斷給他給養,支持他走得更遠、飛得更高。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年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圍著孩子轉,當「小祖宗」供著,除了學習外,什麼事情都不讓幹,要什麼就給什麼,怕孩子受到一丁點委屈,美其名曰愛孩子。這樣的家庭不是個例,不敢說大部分家庭,至少有些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愛,是溺愛,不是真正意義的愛。
  • 陪伴孩子成長:父親,你慢慢來
    父親在火車站給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永遠留在了朱自清的記憶裡。  而在你的記憶裡,父親刻下了怎樣的畫面?你又希望為你的孩子刻下怎樣的畫面?  在智力發展、品質形成和交往能力培養等諸多方面,父親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確有獨特價值。對很多父親來說,這樣的理論是某某教育名家說的,是某某著作上的,但不是"顯而易見"。
  • 父母相愛,是伴隨孩子健康成長的珍貴禮物
    兒童節,老師問同學要什麼樣的禮物,有的孩子說要玩具,有的想吃一頓豐盛的大餐,有的說要去兒童樂園玩一天,最後一個小女孩說:「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吵架。」有網友留言:「夫妻和諧,天下太平,縈繞在家裡的笑聲,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滋養。」確實,給孩子買最貴重的禮物,吃最豐盛的大餐、去最好玩的地方,也抵不過父母相愛。
  • 父親的教育特色:為什麼孩子比較容易聽爸爸的話,關鍵在哪?
    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無論是性格的養成還是他情感的思維以及智力的發展,都與父親相關,起著重大的作用。一個家庭裡爸爸有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關乎到孩子的幸福以及將來的成敗。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爸爸的笑聲,能夠給孩子化解生活當中的苦難,讓孩子保持生活,最初的熱情。父親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有重要的影響,父親有著好的心態,能夠讓孩子樂觀的面對以後的風風雨雨,孩子的內心自然能夠感受到安全感。樂觀是父親帶給孩子的精神食糧,讓孩子不斷的去提升克服學習上的難題。
  • 什麼樣家庭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幾點。是否有父親樂觀的愛和陪伴近日,敘利亞一名父親上傳了一段視頻:家的外面一有炸彈空襲的響聲,3歲的女兒就會哈哈大笑——受敘利亞戰事影響,他們家附近經常遭遇炸彈空襲,為了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這位父親跟女兒說外面的轟炸只是一場遊戲,他和女兒約定:「當炸彈落下時,我們一起大笑。」女孩笑得開懷,父親笑得無奈,讓人莫名覺得心酸。
  • 幸福一家人(五)丨樂觀向上 樂群合作
    幸福一家人(五)丨樂觀向上 樂群合作 2020-09-01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悅讀」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悟 陪伴孩子幸福成長心得
    導語: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哦,不僅讓孩子的童年快樂,也能讓自己有很多的感悟,一起來看看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悟 陪伴孩子幸福成長心得吧!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哦,不僅讓孩子的童年快樂,也能讓自己有很多的感悟,一起來看看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悟 陪伴孩子幸福成長心得吧!
  • 什麼樣家庭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情話|畢淑敏|單親孩子|林語堂...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幾點。  是否有父親樂觀的愛和陪伴  近日,敘利亞一名父親上傳了一段視頻:家的外面一有炸彈空襲的響聲,3歲的女兒就會哈哈大笑——受敘利亞戰事影響,他們家附近經常遭遇炸彈空襲,為了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這位父親跟女兒說外面的轟炸只是一場遊戲,他和女兒約定:「當炸彈落下時,我們一起大笑。」
  • 《美麗人生》:父親是孩子的保護傘
    電影很平淡,所表達的思想卻一點都不平淡,這講的不是一個父親保護孩子的童年,更像是一個父親用生命維護了孩子的童年。納粹的兇殘沒有描述卻讓觀眾毛骨悚然。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
  • 培養樂觀的孩子,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更強大
    樂觀的孩子,大都是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孩子,不易被困難嚇倒。樂觀的孩子,更願意嘗試新的挑戰。樂觀的孩子,心態好,心理更健康。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向上的。那麼,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呢?比如:寶寶餓了及時餵奶、更換尿不溼等2、滿足寶貝的心理需求孩子成長的每個時期,都需要父母心理的安慰。滿足孩子心理需求最好的武器就是一個擁抱。給孩子一個擁抱可以解決寶貝的很多心理問題。3、引導寶貝學會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就是讓孩子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
  • 樂觀,使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秘決
    如果你是一個寶爸或是寶媽,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學識淵博的?掙錢能力強的?還是對社會有用的?這些對於孩子的期望,其實都可以用「有出息」這三個字來代替。對於大多數中國家長,「有出息」難免與「功利」聯繫起來,於是在家長的教育過程中,可能會更偏向於孩子智力,體力,情商方面的培養,而有可能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建設和優秀品質的培養。
  • 不懂事的父親,無法讓孩子成長
    姐姐能察言觀色,能言善辯,成績優異,乖巧懂事,不會給姐姐在學習中、生活上提出太多過分的要求,父親對她很滿意。姐姐的整個童年生活都過得很順暢。弟弟老實乖巧,聽話,成績優異。因為弟弟是男孩,在家長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裡,家長也不會給弟弟生活上的指點和批判。弟弟的童年也算過得幸福、快樂。
  • 什麼樣的家庭,一看就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5點。一、是否有父親樂觀的愛和陪伴近日,敘利亞一名父親上傳一段視頻,家的外面一有炸彈空襲的響聲,3歲的女兒卻在哈哈大笑:
  • 先天樂觀不足,如何在後天培養出樂觀的孩子?
    如果想要培養出樂觀的孩子,那最好能先讓自己成為樂觀的父母。雖然直到今天我們的科學還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樂觀純屬遺傳。但是根據對抑鬱症的研究,我們可以對父母樂觀與否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進行一下小小的推論。
  • 《教出樂觀的孩子》:當孩子受挫,如何讓他重樹信心,習得樂觀?
    一月第一本:《教出樂觀的孩子》。整個過程,我父母和我,除了站在孩子身後,防止她磕倒,或者當她摔下時教她自己爬起來,予以安慰鼓勵外,似乎都沒做什麼。但就是這「沒做什麼」的自由,讓我們看到孩子臉上那「我能行」的堅定表情,也和孩子共同體驗了不斷突破成長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