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2020-11-05 靜逸心理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樂享心理課堂


關於心理諮詢,大眾所知甚少。今天為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時候需要心理諮詢?誰需要心理諮詢?心理諮詢意味著什麼?本文觀點並非絕對的,也不是全面的,但可做借鑑。



第一條原則是:誰痛苦,誰求助。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一個家庭裡,媽媽整天嘮叨,孩子感到不勝其煩。於是孩子受不了了:「媽媽,你應該去做心理諮詢。」而媽媽對此置之不理。


在這個場景中,先別判斷是錯是對。媽媽嘮叨,可能是她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媽媽自己很習慣,不習慣的是孩子。


是孩子受不了媽媽嘮叨,但同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去應對,於是內心感到痛苦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相比起媽媽,孩子是關係中更痛苦的一方來求助,改變的動力其實是更強的,心理諮詢的效果也就會更明顯。


也許有人會說,那孩子建議媽媽去做心理諮詢也是一種應對方式,為什麼就沒有效果呢?


原因很簡單,媽媽沒有痛苦到要去做心理諮詢的地步,這種方式或許不是她最需要的。


媽媽雖然天天嘮叨,但一個行為模式天天做,背後一定有其獲益的部分。


比如,媽媽通過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互動,在這過程中也就慢慢緩解了自己的很多焦慮,並且與孩子保持連接。


相比於心理諮詢,「嘮叨」使媽媽收益更大,於是對孩子的建議置之不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勸說他人去做心理諮詢往往作用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諮詢的動力需要從一個人的內心出發:誰痛苦,誰求助,誰改變。




第二條原則:痛苦是種內心體驗,外在很難衡量。


我們到底痛苦到哪種程度?是還能忍受,還是不能忍受?是必須求助於外界還是可以自己消化?這個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


心理諮詢的過程很看重一個人內心的體驗,在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諮詢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痛苦的感覺是你在經歷著、體驗著,所以也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它現在處在哪種程度上。


有的人很相信「科學」,很願意訴諸於各種各樣的量表,看一下自己的抑鬱指數、焦慮指數等。


但這些都只是輔助我們進行自我探索的工具。最終的判斷,以及做出決定是否求助於心理諮詢,還是要依據自己內心的體驗。


理解自己內心的體驗,往往需要我們將自己沉浸其中。


舉個例子,作家餘華在寫《活著》的時候,第一稿是以第三人稱「他」來敘述故事的,但寫到一半的時候怎麼也寫不下去了,


然後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修改,把第三人稱「他」改成了第一人稱「我」,結果很順暢地完成了整部作品。


對於內心痛苦的體驗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跳出感受去談論痛苦,經常是被卡住的狀態。


把自己投入進去,才可能對內心的痛苦有更準確的理解和判斷。


那麼,如何判斷內心的痛苦體驗是否到了要尋求專業幫助的程度呢?我們每個人對於痛苦的耐受都是不一樣的。


不妨試著給自己體驗的痛苦程度進行排序。


例如:想一想你所經歷的事情當中最痛苦的那件,體驗它帶給你的感受,然後給這種感受打一個分數:10分。


再想一件不怎麼痛苦的事件,也去體驗它帶給你的感受,可能是3分,也可能是2分。


依據這兩個分數,我們目前體驗到的痛苦程度就比較好判斷了。


不建議大家到了10分的痛苦程度再求助於心理諮詢,因為到這時,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損耗。


相比之下,8分可能就已經是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幫助的程度了。




第三條原則:主動求助意味著主動改變。


這一條原則談的是心理諮詢中的動機問題。心理學中,動機特指激發和維持個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


動機在諮詢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激發功能,


這就是之前提到的「誰痛苦,誰求助」。痛苦會激發一個人向外尋求幫助。而尋求幫助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心理諮詢要想有好的效果,我們也要在這之後做許多努力。


這就涉及到動機的第二個作用:維持和調節功能。心理諮詢說到底還是需要來訪者做出改變的。


改變如何發生?動機越強烈,改變的可能性越大。這其中,來訪者的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在醫學領域有一句話叫「醫不叩門」,意思是說醫生不會主動去敲開病人家的房門說:「來,我給你治病吧。」


因為這樣很容易激起病人的防禦心理,病人很可能會說:「我好好的,治什麼病!」相似的場景也經常發生在勸別人去做心理諮詢的情況裡。


一些學生入門心理諮詢之後,會去建議周圍的朋友遇到心理困擾就去看心理諮詢,覺得心理諮詢一定能夠幫到他們。


心理諮詢或許真的有幫助,但前提是這位朋友有動機去主動求助。


這樣,在後續諮詢工作中,來訪者和諮詢師建立起的工作聯盟才夠牢固,來訪者才能夠真正從心理諮詢中獲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諮詢師反而是諮訪關係中相對被動的那一方。


這種被動體現在,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來訪者做好準備邁出第一步,做好準備做出內心的改變。


當來訪者做好這樣的準備時,也就到了心理諮詢發生的「時機」。


推薦關注心理健康線上課程學習平臺:本周五晚20:00,公益直播課程心理電影賞析「怦然心動」。


相關焦點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有一定的費用的,所以諮詢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呢?」 「心理諮詢能解決什麼問題?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產生這個困惑,就意味著你內心已經有一些困擾。而這些困擾是你自己難以處理的,所以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去心理幫助?
    「」不知道是不是有心理諮詢的必要,也不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不是真的很嚴重。」「 心理諮詢是有一定的費用的,所以諮詢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呢?」產生這個困惑,就意味著你內心已經有一些困擾。而這些困擾是你自己難以處理的,所以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 央視點名心理諮詢行業亂象,如何判斷諮詢師是否靠譜?
    去當地高校心理學院詢問判斷諮詢師是否具有資質判斷其從業資質的其他標準如何判斷諮詢師的勝任力? 彩蛋:看央視爸爸手撕心理諮詢行業亂象!總之,關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基本原則是——不懂就直接問醫生。當你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存在擔心,請第一時間到當地最好的精神科專科醫院掛號,從醫生那裡你需要得到以下兩個問題的答案。1. 「我的情況是否需要治療?」2. 「如果不需要治療,但是我確實覺得不舒服,那麼我是否可以進行心理諮詢?」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3、認知方面:對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稍微不舒服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症狀會很在意;容易把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跟「疫情」聯繫起來,甚至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心理諮詢師?明白什麼是心理諮詢師以後,你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你是否適合做心理諮詢師?,要看這個人是否具有某種先天素質與後天教養混合而成的人格氣質。當你深陷在自身的困惑中難以自拔的時候,它可能影響你對來訪者問題的判斷。
  •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心理專家:關注自我情緒、軀體、認知等方面變化
    8月28日,新疆精神衛生中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三科醫生楊庚林為您分析,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怎樣調節?記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楊庚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看。3.認知方面:對身體的各種不適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稍微不舒服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症狀會很在意;容易把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跟「疫情」聯繫起來,甚至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 當心理不適時,如何判斷需要進行心理諮詢
    心理不適,是指身心發展正常,但是,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一些心理或者行為上的問題。心理學稱這種情況,是在適應方面發生困難的正常人。例如:1、由於近期工作壓力大,連續加班,甚至休息日,也被領導叫到單位完成臨時任務。感到身心疲憊,情緒低落。2、在職場,因工作中出現差錯,三番五次受到領導的批評甚至訓斥,心情很沮喪。
  • 河北在線心理諮詢平臺典型案例丨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抑鬱及抑鬱程度?
    2月8日,由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與長城新媒體集團共同推出的河北在線心理諮詢平臺上線,聯合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等多家省級醫院,為全省群眾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疫情期間,你是否恐慌焦慮不知如何應對?復工在即內心充滿擔憂?一線工作壓力過大?心理專家來為你答疑解惑!河北在線心理諮詢平臺。
  • 網絡心理諮詢是否有效?
    有些諮詢者需要看到諮詢師,才能有效諮詢;有些諮詢者,語音通話諮詢更能自由表達。是否適合網絡諮詢,適合什麼方式的網絡諮詢,需要根據諮詢者的感受來定。文字諮詢不算網絡心理諮詢。我試過文字諮詢,效果極差。一是打字速度慢,1小時的諮詢時間,可能等待打字便會佔用20分鐘,造成不必要的諮詢時間浪費;二是有時打字快,打錯字,影響理解。文字諮詢只能算陪伴,不屬於網絡心理諮詢。
  • 怎麼確定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大多數來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在面對生命的各種不確定、遺憾、失望、孤獨感、無意義感的時候,需要有對自己更多的了解,尋求支持、幫助,移除成長的障礙的人。怎麼判斷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你的困擾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沒有食慾、失眠、起床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煩躁,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等等。
  • 你真的需要心理諮詢嗎?
    今天咱們就這個熱門問題回答一下:所有長期情緒障礙、心理困擾及疑似抑鬱焦慮妄想的人都要考慮自己是否要求助心理諮詢,最終判斷要不要做心理諮詢主要從自己的認知邏輯上判斷這種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區別就是心理幹預的價值,後者如果不能自愈,想要走出困擾就需要心理諮詢師的陪伴指導。心理諮詢有短程、中程、長程諮詢,短程是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下共同在黑暗中掙扎,下猛藥針對產生壓力的應激源做認知幹預、自我能力認知幹預。但是作為難以自愈的心理亞健康人群,認知邏輯的形成是有成因的,也就是一個應激源消除後,會產生新的應激源,再次焦慮、抑鬱。
  • 我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嗎?
    做心理諮詢的人們,在面對生命的各種變化和不確定、困難、挑戰、失望、孤獨與無意義感時,選擇了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和改變,尋求支持和幫助,從而達到自我改變和自我成長的目的。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您可以根據以下情況來判斷:有過較大的現實刺激事件發生,並且造成主觀感受不舒服,持續時間在2個月左右或以上。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輸卵管堵塞
    然而,有的女性由於缺乏對輸卵管堵塞的認識,往往沒辦法直接判斷是否患上輸卵管堵塞,而耽誤治療時機。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輸卵管堵塞? 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輸卵管堵塞鄭州華山醫院醫生說說可以從以下症狀看出: 1、白帶:輸卵管堵塞患者會出現白帶增多的症狀,不僅如此,有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白帶異常,有白帶顏色、質量、性狀、氣味的變化。 2、月經:月經來潮時血量增多。
  • 北大六院專家教您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治療)師
    ,是否需要心理諮詢和治療?」二、「如果需要進行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我怎麼找到適合我的諮詢師或治療師?」一、我的精神心理狀態如何?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或治療?1. 我的精神心理狀態如何這麼專業的問題,要想獲得較為權威的答案,當然是找專業的醫生來解答。
  • 如何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人到老年後,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樂趣,這種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滿足心態是精神健康極好的促進劑。如,一些歌唱家、畫家,老年後仍能從事自己所喜愛的工作;  許多老年人退休前因工作繁忙,幾乎沒有自己的興趣。
  • 婚姻心理諮詢:女性再婚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本期專家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如今我已離婚三年,女兒乖巧懂事,自己條件也不錯,身邊並不缺乏追求者。經人介紹我認識了42歲的老薛,是某家公司的部門經理,有車有房,離異十多年,女兒跟著前妻。老薛對我很好,然而,在婚姻中受過傷的我,內心非常矛盾,擔憂再次受到傷害,但同時又渴望在孤獨寂寞時有個依靠。面對眼前這個追求者,我該怎麼辦呢?又如何才能避免婚姻再一次失敗呢?
  • 心理諮詢避坑指南|如何識別心理諮詢師履歷是否「注水」?
    當需要心理諮詢時,如何鍛鍊「火眼金睛」,提高對心理諮詢師履歷的甄別能力,少花冤枉錢?本文給你答案。心理諮詢師的專業背景,囊括下面6個部分:教育背景、專業頭銜、從業經驗、受訓經驗、督導經驗、個人體驗(或叫個人分析)。
  • 如何選擇心理諮詢師,怎樣做好諮詢?
    在我的微信上,很多人會諮詢我如何考諮詢師,有一部分人考諮詢師的動力是自己有心理問題,同時又難以相信別人,所以就想自己考了一個證,成為心理諮詢師。如何判斷諮詢師在這方面存在問題呢?我們可以看一個諮詢師「付諸行動」的程度,比如諮詢師鼓勵來訪者不要壓抑自己的欲望或者性慾,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要去表達或者行動;諮詢師無法執行設置比如難以按時結束諮詢,或者難以拒絕來訪者的需求去滿足來訪者,都側面的在證明這一點。
  • 思維控制情緒,那麼我如何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心理諮詢總是主張通過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而不是要對所有的事情報以盲目樂觀的態度。最終將不理性的思維、片面的思維、對我們有害的思維轉變成更理性、全面、健康的思維。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思維是否理性和適應性呢?有以下幾點依據:(1)我這麼想是否有現實依據比如,今天上午和同事面對面經過,你打招呼他卻沒回應你。於是你開始胡思亂想:他是不是討厭自己?還是哪裡得罪他了?
  • 心理諮詢避坑指南|如何識別心理諮詢師履歷是否「注水」?
    當需要心理諮詢時,如何鍛鍊「火眼金睛」,提高對心理諮詢師履歷的甄別能力,少花冤枉錢?本文給你答案。心理諮詢師的專業背景,囊括下面6個部分:教育背景、專業頭銜、從業經驗、受訓經驗、督導經驗、個人體驗(或叫個人分析)。了解心理諮詢師專業背景,是來訪者的知情權,可以理直氣壯詢問諮詢師。